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390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x

湖北省十堰市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湖北省十堰市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非网阅学校的考生,请将相关信息填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26分,1-7题每小题3分,第8题5分)

1.下列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古刹(chà)拾级(shí)俨然(yán)苍劲(jìng)

B.瑰宝(guī)吝啬(sè)瞭望(liào)温馨(xīn)

C.剔透(tì)雄踞(jù)症结(zhèng)笼罩(lǒng)

D.癖性(bǐ)执拗(niù)怅惘(wǎng)诘责(jí)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筹划浮想连翩郑重其事若既若离

B.竣工言简意赅推陈出新销声匿迹

C.陶冶物竟天择融汇贯通中流砥柱

D.驾驭开天劈地不解之缘必恭必敬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

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

可以变为      。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泊 平静

C.高贵  淡然  平和    D.高雅 淡泊 平和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打造“森林天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

统一的发展理念。

B.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征二万五

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C.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

共建合作平台,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C.通过“阿尔法围棋”的胜利,让人们更加清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创新与变革。

D.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

①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①④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

7.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305

篇,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列为“五经”之一。

B.古代用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工部;也用

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

居易;“号”,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

感,如陶渊明,号六一居士。

C.《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本纪、世家、列传、书、

表五种体裁,共130篇。

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

他们分别是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笔

下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夏洛克,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

金,英国戏剧学家莎士比亚笔下的葛朗台。

8.古诗词默写填空。

(1),江湖从古著羁臣。

(陆游《哀郢二首(其二)》)

(2),直道是身谋。

(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3)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4)《游山西村》中暗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意境新奇的诗句是,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

(16分,第10题⑴⑵两小题各2分,其余每题3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⑴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

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⑵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

“娘,那玉心佩呢?

”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

“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

“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

”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事》,有删改)

9.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教“我”磨面做饼→→灾荒年做出艾叶饼→→

10.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⑴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⑵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1.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12.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13.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2分,每小题3分)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6.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8—21题。

(12分,每小题3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溪而渔(在……旁边)

B.山行六七里(山上)泻出于两峰之间(从)

C.非丝非竹(丝:

弦乐器竹:

管乐器)觥筹交错(酒杯)

D.名之者谁?

(命名)四时之景不同(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0.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B.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

美,节奏感强。

C.“太守醉”的原因是山水之美和与民同乐,其中“山水之美”是主要原因。

D.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第四段中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

守之乐”衬“游人之乐”层层推进,来展现太守之乐。

21.文章除了山水之乐外,还写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22—23题。

(4分,每小题2分)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2.下列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作者借酒消愁的情景。

作者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感

受到的并不是欢乐,而是无法排遣的寂寞与惆怅。

B.“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C.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

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词人

巧妙运用典故,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富有表现力。

23.请你自选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写作(50分)

24.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心间流淌

(2)人生何处不相逢。

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相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择题目

(1)的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

(2)的请另拟题目作文。

②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有新意。

③篇幅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十堰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B2.B3.D

4.C(A.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B.浓墨重彩: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

形容着力描写。

C.冰山一角:

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

不符合语境义。

D.锲而不舍: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符合语境。

5.D6.C7.A(以上7题每题3分)

8.①天地何心穷壮士②清心为治本③宵眠抱玉鞍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每小题1分,每错、漏一字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6分)

9.给“我”压岁钱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3分)

10.

(1)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

(2分)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2分) 

11.奶奶此时可能有一丝嗔怪,有一丝羞赧(1分);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2分)。

 

12.C(3分,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

13.“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1分)。

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2分)。

(二)(12分)

14.《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3分)

15.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3分,意近即可)

16.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3分,意近即可)

17.C(3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12分)

18.B(3分)

19.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3分,翻译时注意句式)

20.B(3分)

21.示例:

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意义。

(3分)

(二)(4分)

22.D(2分)

23.(2分)

示例一:

前句伤春,后句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伤别怀旧之情,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示例二:

词人运用白描手法,景中喻情,语言平淡而隽永,抒发春归人去的惆怅。

示例三:

这两句借工整的对仗,将惋惜与欣慰、眷恋与惆怅等复杂的情绪交织,蕴含生活哲理。

四、写作(50分)参看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