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034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

2016年3月十三校联考试卷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

从“事件”看艺术的性质    高建平

1艺术是什么?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

他说,在心中唤起曾使自己激动过的情感,并用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将它表现出来,使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2小说家无心插柳,提出了许多理论家所不能提出的,有感悟性、穿透性的理论。

正像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一样,艺术从本质上讲,具有传达性。

艺术家心有所悟,掌握媒介,生产意义,进行以传达为目的的制作。

于是,一次艺术活动就完成了。

由小见大,由一次看无数次,要寻找艺术的本质特性,可捕捉住这个线索,从这里出发。

3但理论家们又纠结起来,他们重视托尔斯泰的这个说法,又感到不满足。

有人提出,所传达的不只是“情感”,是否也包括“思想”?

传达以后,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否相同?

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带着情感来思考,并思考出富有情感的思想。

不带情感的思考,与不带形象的思考一样,在理论上都不能成立。

对于后者,即感受者是否获得与创作者同样的情感,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争论。

4在这里,我们还是集中谈论受艺术传达说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艺术即事件。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懂了。

这当然也是传达。

艺术家可能心中有一个倾诉对象,但    ,艺术家心中可能会有理想的接受者,但毕竟是在众人旁观的情况下做给理想接受者看的一件事情。

5李白写诗赠汪沦,送孟浩然,心中有诗人群体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

普西金写《致凯恩》,像是写悄悄话,诗人的修养和训练却使他写成了情诗的范例,成为流传最广的诗。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下说,另一种是在公众场合说。

场合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

由此类比,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

6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

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

《诗经》中的“伊人”也和今天的“她”一样,能激发歌曲作者的灵感。

     ,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

艺术品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中被制作出来的。

它的魅力,也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当下影响之中。

我们欣赏《诗经》之美,欣赏古希腊艺术之美,欣赏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时,都不能超越时代,    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

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

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7对于一些艺术门类来说,艺术作为事件,似乎很难理解。

例如文学,怎样将小说与诗歌理解成事件?

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小说看成是印成大本的书,早已默认诗就是那些分行的文字了。

如果拿事件来理解,文学本来是很直接的事件。

作家直接面对听众,通过故事,形成意义和情感的传达。

史诗没有文字的脚本,完全凭记忆讲,也根据当下的情境发挥,具有即兴性。

讲述人完成的是意义的传达,出现的是事件。

这样的理解,对艺术的性质也许有帮助:

                。

8关于艺术的事件性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难解的艺术美学问题。

其一是伪作的价值问题。

伪作应该没有什么价值。

因为,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面对自己的时代,用艺术的语言传达出某种意义,从而造成一个事件,并使它在事实上构成历史发展链条中一环。

如果说伪作作得很好,从而一定要说它们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只能说,它们只有仿作或作伪年代的价值,而没有原作年代的价值。

我们不能离开时间来谈论什么是艺术。

艺术家自己的仿作是不是艺术呢?

我还是想坚持,先画的那一幅,凝聚了画家的创造热情,在作画过程的摸索中形成了这种构图和色彩,使之成为杰作,因此是艺术,后画的那一幅只是前一幅的模仿。

9从创作到欣赏,从思想情感的产生到传达的实现,从艺术家赋予作品以意义到批评家对意义的阐释,这都是整体,不能割裂。

不能宣布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中的任何一个“死了”,一个都不能少。

遮蔽其中的一些部分,放大其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是短时期理论的需要,但任何遮蔽都会造成理论的扭曲。

有时扭曲有扭曲的理由,但被扭曲的最终还是要被纠正过来。

 

1. 第②段加点词“无心插柳”在稳重的意思的是                             。

(2分)

2. 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①艺术不能只是两个人的事                ②但有更多的人在旁听

  ③不管艺术家的初衷如何                  ④不是两个人的窃窃私语

  ⑤他们都是为一个更大的群体制造一个事实  ⑥他可能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

     A.① ⑥ ② ④ ③ ⑤        B.③ ⑤ ⑥ ④ ② ①

     C.① ④ ⑥ ③ ⑤ ②        D.③ ⑤ ① ④ ⑥ ②

3. 简析第 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3分)

4.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以依次填入第 ⑥段空格出的一项是(     )。

(2分)

  A.所以  并  因此               B.但是  并  因此

  C.但是  而  并且               D.所以  而  并且

5.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艺术的性质”的理解,将其填在第⑦段结尾的横线处。

(4分)

6. 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品所传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B.伪作不能成为艺术品,因而没有任何价值。

  C.艺术家仿作自己佳作的作品,不能算作赝品。

  D.艺术的性质包括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参与。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19分)

门前的枣树    姜煜暄

(1)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

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

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

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

(2)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

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

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

我的心猛地一缩。

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3)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

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

(4)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

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

(5)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

(6)阿婆,你流泪了?

(7)“沙子进眼睛里了。

”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

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

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

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

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8)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

(9)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

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

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

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

“打枣喽,打枣喽!

(10)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

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

我说:

“阿婆,你长得真好看。

(11)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

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

(12)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

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

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

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

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

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13)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

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

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

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

(14)男人再也没回来。

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

(15)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

(1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熬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

(17)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

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18)我该回成了。

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

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

“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

”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

(19)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

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

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

(20)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

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

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

(21)我惊异了。

(22)娘眼含泪水说:

“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

(23)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

 

7. 第

(1)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                                                                              

8.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13)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

(2分)

9. 赏析第(16)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

(2分)

10.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19)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

(用原句作答)(3分)

11.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

(6分)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枣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起着线索作用。

    B.对陈阿婆曾经的男人的身份的插叙,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

    C.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陈阿婆为何站在树下凝望。

    D.陈阿婆的故事虽然悲伤,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塞上长城空自许,                       。

(陆游《书愤》)

(2)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5)香雾云鬟湿,                             。

(杜甫《月夜》)

(6)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7)施而不奢,                              。

(颜之推《颜氏家训》)

(8)苟日新,                       ,又日新。

(《大学》)

 

(四)阅读下面是个,完成14-16题(8分)

去者日以疏  佚名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选自《古诗十九首》第十四首。

故里闾:

指故居。

14.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        诗。

(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运用了比兴创作手法,高度概括,富有哲理。

B.七、八两句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渲染一种萧瑟的氛围。

C.“一去一来”属于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

D.本事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

16.清人朱筠有云:

“末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

”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8分)

童仲揆,南京人。

举武会试,历都指挥,掌四川都司。

万历末,擢副总兵,督川兵援辽,与同官陈策并充援剿总兵官。

熹宗初立,经略袁应泰招蒙古诸部,处之辽、沈二城。

仲揆力谏,不听。

明年,天启改元,应泰欲城清河、抚顺。

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

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

两人驰救,次浑河。

游击周敦吉曰:

“事急矣,请直抵沈阳,与城中兵夹击,可以成功。

”已,闻沈阳陷,诸将皆愤曰:

“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

”敦吉固请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仲揆、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浙兵三千营桥南。

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

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

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

副将朱万良、姜弼不救,及围急始前,一战即败走。

大清兵尽锐攻浙营。

营中用火器,多杀伤。

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

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金止之,乃还兵斗。

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

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

万良既遁,经略将斩之,乞勚罪自效。

及辽阳被攻,果陷阵死。

   

自辽左用兵,将士率望风奔溃,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

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

事闻,赠策少保、左都督,增世荫三级,赠仲揆都督同知,增世荫三级。

名世先有罪系狱尚书薛三才荐其善火器命从征立功。

文杰亦先褫职。

及死,并得复官,赠三级。

【注】游击:

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勚(yì)罪自效:

消除罪过,并为别人或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

勚,消除。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却复前者三(           )           

(2)将士率望风奔溃(           )                                              

(3)事闻,赠仲揆都督同知(           ) (4)文杰亦先褫职(           )

18.下列剧中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此三年何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B.金止之,乃还兵斗        乃不知有汉

C.经略将斩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明年,天启改元      B.各将兵万余      C.可以成功       D.一战即败走

20.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大清兵尽锐攻浙营。

营中用火器,多杀伤。

(2)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

21.第段的画波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

名世先有罪系狱尚书薛三才荐其善火器命从征立功

22.请概括出童仲揆的形象特点。

(2分)

 

(六)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

舍轻艘而涉无涯者, 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 未闻其有成也. 鸿鸾之凌虚者, 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 云雾之偕也. 故招贤用者, 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 髦俊之所思也. 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 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④, 举遗漏之幽人, 职尽其才, 禄称其功者, 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 竭心力於百揆⑤, 进善退恶, 知无不为者, 臣所以报知己也. 世有隐逸之民, 而无独立之主者, 士可以喜遁而无忧, 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 道德备则轻王公也. 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 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

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古人云:

“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

“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隆平:

昌盛太平。

髦俊:

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

骐騄:

良马。

④否滞:

停滞。

⑤百揆:

各种政务

23.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        和        等两类人。

2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5.《慕贤》第段结尾处的(  )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请说明其理由。

(3分)

26.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两篇选文的第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结构相同,都是第段提出论点,第段加以论证。

27.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          ,《慕贤》篇多用         。

(2分)

 

二、写作 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毛遂因自荐而使赵国解除了被秦围攻之困,遂成为赵国平原君的座上客。

管仲因被鲍叔推荐而任相位,辅佐齐桓公称霸,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参考答案 

(一)17分 

1.小说家托尔斯泰的艺术是传达观点,不经意(没有刻意、不知不觉)中超越了理论家 或:

小说家托尔斯泰没有刻意(不经意中)提出了的超越理论家的观点——艺术是传达 2.D  

3.指出李白写的送别诗、普希金写的《致凯恩》都是有着广大受众群体的(1分),从而证明(或论述、论证)(1分)“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的观点(1分)。

 (说明: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不得分) 4.C  

5.答案要点: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1分)某些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是艺术家为了传达意义(1分)而制造出来的(1分),这件事引起了接受者的关注(1分)。

 或:

艺术体现在事件上,事件是被造出来的(1分),它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1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分),传达了意义(1分)。

    (要点顺序可以调换) 6.B  

(二)19分 

7.该句将陈阿婆比喻为雕像、枣树(1分),先处于(耸立)枣树的下面,后位于(屹立)房屋的门前,空间位置渐次显示,形象渐次高大(1分),从而突出了作者对阿婆的敬意(1分)。

 

8.①(被打落地的、青色的枣子)象征着陈阿婆爱情的苦涩(爱情的终结、情感的破裂) ②(被打落地的、青色的枣子)推动情节的发展——孤苦一人抚养阿强(男人离去) 9.“熬”一词化虚为实,强调动作持久(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对阿婆的榨取摧残(折磨)(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劳累艰辛对阿婆的打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婆多年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10.①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②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

 ③我很想说点什么,却不知说啥好,看着阿婆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④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

“放心,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

”    (一句1分,任意3句即可)    (答“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

‘阿婆,想阿强哥了?

’”不得分) 1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1分),通过描绘陈阿婆的肖像、动作、语言(1分),表现出阿婆的慈祥,坚韧(1分)。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1分),通过我的观察、我娘的讲述(1分),表现出阿婆的善良,担当(1分)。

 12.C  

(三)(6分) 13.

(1)镜中衰鬓已先斑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清辉玉臂寒           (6)知(智)者不惑   

(7)俭而不吝                    (8)日日新 

 

(四)(8分) 

14.思乡怀人诗 / 羁旅行役诗 

15. C (A项错在“比兴”手法,B项错在“动静结合”,D项错在“清新典雅”。

) 

16.末二句从上面的所见所感,转向(牵连)到自身,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 “一掉”(1分)。

但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迅速,游子唯一的希望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此为一折(1分);但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此为二折(1分)。

末二句欲归不得的叙述中包含着无限心酸(1分)。

(意思对即可)  

(五)(18分) 17.

(1)后退  

(2)都,全都  (3)使„„听闻,使„„知道  (4)剥夺 18.D 19.C 20.

(1)大清军队用尽精锐部队攻打浙营。

浙营用火器(反击),(清兵)有很多(被)杀伤。

 (尽锐:

用尽精锐部队。

多有,有很多,动词。

被动句。

各1分) 

(2)虽然力量不够而覆灭,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强健雄壮的。

 (绌:

不足,不够。

壮:

认为„„雄壮。

 各1分) 

21.名 世 先 有 罪 系 狱 / 尚 书 薛 三 才 荐 其 善 火 器 / 命 从 征 立 功    (多标、错标均不得分) 

22.远见卓识(第①段)   英勇顽强(誓死杀敌)(第②段)   

(六)(12分) 

23.人主(君王、帝王、治理天下的人)、    子孙(晚辈、无心于学的年少之人) 24.该句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1分),运用鸿鸾能够飞越高空,靠的是翅膀之力;渊中之龙一飞冲天,必有云雾相随。

由此得出:

人主之要务在于依靠任用贤能者、立功立事者要思考如何辅佐君王的论点(1分);以浅寓深,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1分)。

    (答“比喻论证”不得分) 25.感叹号(!

)(1分)。

 该句“安”“可不”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必须攀附景仰(1分)。

属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1分)。

 26.D 

27.整句(骈句、骈体句)、散句  

 

文言文一翻译:

童仲揆,南京人,考中武举会试,曾任都指挥,掌管四川都司。

万历末年,提升为副总兵,都率川兵支援辽东,与同官陈策一起担任增援剿寇的总兵官。

僖宗登位,经略袁应泰,召集蒙古诸部落安置在辽,沈二城。

仲奎极力劝阻,不听。

 

次年,天启改建年号,应泰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