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172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docx

环境消毒效果验证方案

组合车间环境消毒验证方案

河北金环包装有限公司

文件号:

版本号:

第00版

 

组合车间环境消毒验证方案

 

验证方案的审批

姓名

职位

签字

日期

起草人

胡静

组合车间

审核人

刘增鲁

组合车间主任

审核人

柴景明

质管部负责人

批准人

于红梅

公司质量负责人

 

验证报方案修订历史

版本号

日期

修订原因

签名

A/0

原始版本

目录

1.目的3

2.范围3

3.概述3

4.验证类别3

5.验证前准备3

5.1.验证人员及职责3

5.2.验证引用文件的确认4

5.3.仪器仪表校验的确认5

6.验证内容及合格标准5

6.1.相关条件的确认5

6.2.验证步骤5

6.3.数据统计及分析9

7.偏差分析9

8.变更处理9

9.验证结论及评价9

10.再验证周期9

11.文件修订9

12.附录及附表10

1.目的

此次验证工作是用臭氧对洁净区环境进行消毒,通过微生物指标检测,证明采用现有的臭氧消毒程序对生产环境、设备和工器具进行消毒后能够达到预定的消毒效果,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

本验证范围是确认组合车间臭氧消毒效果,以满足洁净区生产要求。

此验证方案计划于2013年10月05日-2013年10月15日给予实施。

3.概述

臭氧(O3)是氧的同素异形体,由三个氧原子组成。

臭氧的氧化能力极强,对微生物有极强的杀灭能力,它与微生物细胞中多种成分产生反应,从而产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灭亡。

臭氧在其消毒杀菌过程结束后自解还原成氧气,不产生任何残留和二次污染的特性,因而被称为“绿色环保元素”。

洁净区环境消毒采用臭氧灭菌方式,臭氧发生器产生一定量的臭氧,通过循环风机使散布至整个洁净区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从而对洁净区内的空气环境以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达到灭菌的目的。

洁净环境灭菌时臭氧浓度控制在10ppm以上,持续时间1.5小时。

4.验证类别

再验证

5.验证前准备

5.1.验证人员及职责

5.1.1.组合车间

5.1.1.1.负责起草、审核验证方案和报告,并组织对验证小组的培训;

5.1.1.2.按照验证方案执行验证,收集验证数据并分析、总结报告;

5.1.1.3.负责记录验证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偏差,对关键的偏差应调查,在偏差处理之前不得执行随后的验证工作。

5.1.2.质管部

5.1.2.1.负责审核方案和验证报告;

5.1.2.2.参与验证过程偏差的调查;

5.1.2.3.负责生物指示剂的确认及环境检测。

5.1.3.公司质量负责人

5.1.3.1.负责批准验证方案和报告。

5.1.4.验证小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

部门

在验证小组中职务

岗位

职责

胡静

组合车间

组长

主管

负责方案和报告的起草,并对参与此次验证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实施。

刘增鲁

组合车间

副组长

主任

审核方案和报告的审批

柴景明

质管部

组员

QC主管

负责方案及报告的审核,验证过程的技术支持,负责实施,收集、整理验证数据。

王顺强

组合车间

组员

洁净区组长

按批准的验证方案实施验证

马翠霞

质管部

组员

微生物实验室

负责生物指示剂的确认及环境检测样品培养。

并环境取样

5.1.5.人员资格审查及方案培训的确认

本验证小组所有成员在验证之前应接受相关的培训。

如验证方案、操作SOP、安全事项等,并有记录。

培训记录见附件1。

结论:

 

评价人/日期:

5.2.验证引用文件的确认

5.2.1.在验证过程中,除遵照本方案中的内容外,还需依据相关的操作规程执行具体的操作,需要对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操作文件进行确认,文件的审查项目、审查方法、接受标准如下:

审查项目

审查方法

接受标准

文件的审批

检查文件

文件经有资格的人员起草、审核和批准

文件的执行

检查文件

文件在执行期内

5.2.2.文件确认情况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及版本号

执行日期

1

组合车间厂房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SOP-B/22/07/001-00

2013.09.25

2

组合车间空调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SOP-B/22/05/301-00

2013.09.25

3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SOP-B/QA/06/205-00

2013.09.20

4

培养基和稀释液配制及使用

标准操作规程

SOP-B/QA/06/203-00

结论:

评价人/日期:

5.3.仪器仪表校验的确认

审查项目

审查方法

接受标准

校验记录

仪器仪表校验记录及其校验合格证

仪器仪表都经过了校验,且都在校验期内、校验结果为合格。

仪器仪表校验确认表见附件2《仪器仪表校验确认表》。

结论:

评价人/日期:

6.验证内容及合格标准

6.1.相关条件的确认

6.1.1.培养基的确认

6.1.2.无菌双碟经过72小时培养无菌落生长。

结论:

评价人/日期:

6.2.验证步骤

6.2.1.环境消毒采用臭氧气体消毒的方法,臭氧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且无残留,是最常用的消毒方式。

6.2.2.消毒条件确认

本次验证是在更换高效过滤器后,进行的环境消毒的效果验证。

6.2.3.消毒前操作

6.2.3.1.每台臭氧发生器设计臭氧发生量为240g/h,组合车间洁净区体积为3091m3,风管体积为143m3,新风补充量为送风量的2~3%约为1350m3,组合车间环境消毒用需要的臭氧量计算如下(以臭氧浓度为10ppm计算)。

6.2.3.2.臭氧发生器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杀灭空气和建筑物表面沉降菌空气中臭氧浓度(C)应达到10×10-6,空气中臭氧浓度单位:

1ppm=2.14mg/m3折算为21.4mg/m3。

设臭氧发器臭氧自然衰退率为S(0.4208),消毒空间体积为V,则选择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发生量W(mg/h)为:

W=CV/S

W=21.4*(3091+143+1350)/0.4208=233g/h

6.2.3.3.需消毒的洁净区岗位在通入臭氧前按照《组合车间厂房清洁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环境、设备清洁,直至设备上无异物,用清洁布擦拭,不变色。

环境卫生依照由上到下,由里到外清洁;房顶、墙壁擦拭后,不变色;最后搞地面卫生,要求由内到外,清洁标准为:

所擦地面清洁布无异物。

6.2.3.4.环境清洗合格,确认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后,消毒人员按照《组合车间空调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对洁净区进行消毒。

6.2.4.臭氧消毒

6.2.4.1.开启风机,启动臭氧发生器,设定定时器时间为1.5小时,自臭氧发生器启动之时起,每间隔30分钟用便携式臭氧浓度检测仪在送风段对净化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持续稳定一定浓度,满足消毒的需求。

6.2.4.2.排风时间

臭氧消毒结束后,打开新风阀,持续通风至空气中臭氧浓度低于0.1mg/m3。

6.2.5.消毒效果的确认

6.2.5.1.洁净区墙壁消毒效果确认

1)微生物检验人员用准备好的接触碟对房间的墙壁进行监测:

从东南西北四面墙上各选取1个测试点进行检测。

2)将接触碟盖好,然后传出洁净室先在30℃~35℃恒温培养室中培养72小时。

同时用一个接触碟做空白对照。

培养结果见附件3《接触碟培养记录》。

3)接受标准:

<25cfu/碟。

如空白对照碟有菌生长,则此次实验无效,应重新进行监测,填写墙壁接触碟培养记录。

4)墙壁取样位置及编号

取样位置

取样编号

取样位置

取样编号

女一更

东墙中部

Q-01

女二更

北墙中部

Q-18

西墙中部

Q-02

南墙中部

Q-19

男一更

东墙中部

Q-03

男二更

北墙中部

Q-20

西墙中部

Q-04

南墙中部

Q-21

洗衣间

东墙中部

Q-05

洁具间

北墙中部

Q-22

西墙中部

Q-06

南墙中部

Q-23

容器清洗间

北墙中部

Q-07

外包间

北墙中部

Q-24

南墙中部

Q-08

南墙中部

Q-25

半成品库

北墙中部

Q-09

接盖间

东墙中部

Q-26

南墙中部

Q-10

西墙中部

Q-24

1#铆合机

北墙中部

Q-11

6#铆合机

北墙中部

Q-28

3#挑拣机

南墙中部

Q-12

10#铆合机

南墙中部

Q-29

12#铆合机

北墙中部

Q-13

14#铆合机

东墙中部

Q-30

检验室

北墙中部

Q-14

1#、2#

灭菌柜

北墙中部

Q-31

南墙中部

Q-15

南墙中部

Q-32

C级更衣室

东墙中部

Q-16

C级缓冲间

东墙中部

Q-33

西墙中部

Q-17

西墙中部

Q-34

6.2.5.2.洁净区设备消毒效果确认

1)在环境消毒后当班进行检测,选取验证设备为:

1#铆合机、3#挑拣机、10#铆合机、14#铆合机。

2)将接触碟盖好,然后传出洁净室先在30℃~35℃恒温培养室中培养72小时。

同时用一个接触碟做空白对照。

培养结果见附表4《设备接触碟培养记录》。

3)接受标准:

<25cfu/碟。

如空白对照碟有菌生长,则此次实验无效,应重新进行监测,填写墙壁接触碟培养记录。

4)取样位置及编号:

设备

取样位置及编号

1#铆合机

转筛M1-01

主机外壁M1-02

3#挑拣机

料仓T3-01

输送带T3-02

6#铆合机

转筛M6-01

主机外壁M6-02

10#铆合机

转筛M10-01

主机外壁M10-02

12#铆合机

转筛M12-01

主机外壁M12-02

14#铆合机

转筛M14-01

主机外壁M14-02

6.2.5.3.环境沉降菌消毒效果确认

1)微生物检验人员用准备好的无菌双碟按照《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操作规程》对房间进行沉降菌测试。

2)将双碟盖好,然后传出洁净室先在30℃~35℃恒温培养室中培养72小时。

同时用一个双碟做空白对照。

培养结果见附表5《组合车间沉降菌检测记录》。

3)接受标准:

沉降菌≤50cfu/皿。

如空白对照碟有菌生长,则此次实验无效,应重新进行监测,填写沉降菌培养记录。

4)采样点如下:

洁净室

采样点

男一更

2

男二更

2

缓冲1

2

洁具间

2

容器清洁间

2

女一更

2

女二更

2

半成品库

2

内包间

2

外包间

2

缓冲2

2

清洗接料间

2

操作间

12

6.3.消毒周期确认

6.3.1.消毒完毕每天对环境进行沉降菌检测,确定消毒周期。

6.3.2.沉降菌检测记录见附表7《消毒周期沉降菌检测记录》和附表8《消毒周期浮游菌检测记录》。

6.4.数据统计及分析

对验证数据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确认臭氧消毒效果,确认消毒周期。

7.偏差分析

对验证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必要时要重新进行验证。

如有偏差,要完成偏差处理与分析报告表,见附件5《验证偏差记录》。

结论:

评价人/日期:

8.变更处理

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生变更,应将与变更有关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与评价,填写验证变更申请表,见附件6《验证变更记录》。

结论:

评价人/日期:

9.验证结论及评价

通过对臭氧消毒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确认臭氧消毒效果,由验证小组对验证过程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所要验证的内容是否已达到验证合格标准,验证结论是否有效。

确定本次验证的结论。

结论:

评价人/日期:

10.再验证周期

在消毒方法不变化的情况下,每三年进行一次验证;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再验证:

1)消毒方式发生变化;

2)消毒环境发生变化。

11.文件修订

根据本方案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对相应的SOP进行补充和完善,补充及完善的内容列入下表中。

文件编号

文件名称

修订内容

12.附录、附表及清单

附表

编号

名称

1

培训确认表

2

仪器仪表校验确认表

3

墙壁接触碟培养记录

4

设备接触碟培养记录

5

验证偏差记录

6

验证变更记录

7

消毒周期沉降菌检测记录

8

消毒周期浮游菌菌检测记录

9

验证合格证

 

附表1:

培训确认表

培训确认表

主讲人

日期

培训内容:

参加人员:

 

确认内容

该验证所有参与成员均经过了培训且能胜任本次验证工作

□是□否

备注:

 

 

附表2:

仪器仪表校验确认表

仪器仪表校验确认表

名称

编号

用途

有效期至

检查人

检查日期

 

可接受标准

所有仪器、仪表均经过校验且在有效期内

检查结果

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

确认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附表3:

墙壁接触碟培养记录

墙壁接触碟培养记录

接触碟编号

培养结果

(cfu/皿)

接触碟编号

培养结果

(cfu/皿)

接触碟编号

培养结果(cfu/皿)

Q-01

Q-12

Q-26

Q-02

Q-13

Q-24

Q-03

Q-14

Q-28

Q-04

Q-15

Q-29

Q-05

Q-16

Q-30

Q-06

Q-17

Q-31

Q-07

Q-18

Q-32

Q-08

Q-19

Q-33

Q-09

Q-20

Q-34

Q-10

Q-21

Q-11

Q-25

空白对照

阳性对照

填写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结论:

评价人/日期:

 

附表4:

设备接触碟培养记录

设备接触碟培养记录

设备名称

取样位置及

编号

检测结果

(cfu/皿)

设备名称

取样位置及

编号

检测结果

(cfu/皿)

1#铆合机

转筛M1-01

3#挑拣机

料仓T3-01

主机外壁M1-02

输送带T3-02

6#铆合机

转筛M6-01

10#铆合机

转筛M10-01

主机外壁M6-02

主机外壁M10-02

12#铆合机

转筛M12-01

14#铆合机

转筛M14-01

主机外壁M12-02

主机外壁M14-02

空白对照

阳性对照

填写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结论:

评价人/日期:

 

 

附表5:

验证偏差记录

验证偏差记录

偏差说明:

 

签字/日期:

偏差的分类

□一般□关键

偏差情况调查:

 

签字/日期:

采取的措施(如需要,应另附文件)

 

签字/日期:

质管部意见:

 

签字/日期:

处理结果:

 

签字/日期:

附表6:

验证变更记录

验证变更记录

申请部门

申请日期

申请人

验证负责人

验证项目

名称

变更内容

(详细说明)

变更理由

变更部门

意见

审核人(验证变更部门负责人):

年月日

质管部

意见

 

审核人(QA):

年月日

验证领导小组

组长意见

 

批准人(质量负责人):

年月日

注:

变更内容书写原则:

写明变更后方案的名称及编号,简述变更内容。

例如验证时间变化、增加或取消的验证、验证组织人员变化。

附表7:

消毒周期沉降菌检测记录

消毒周期沉降菌监测记录

房间名称

取值范围

监测结果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第9天

第10天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消毒周期沉降菌监测记录

房间名称

取值范围

监测结果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第9天

第10天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附表8:

消毒周期浮游菌菌检测记录

消毒周期浮游菌监测记录

房间名称

取值范围

监测结果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第9天

第10天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