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271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docx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图文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

(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小学思品校本研修

七0二学校小课题研究

一、课题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二、课题研究时间:

2015年9月——2016年2月

三、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型”,是指教学指导思想打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冲破师资的限制,打破课程局限,参与社会实践,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

四、研究背景及意义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闭合化。

课堂教学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内容依然存在唯书至于上,照本宣科的现象。

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道德灌输,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甚至致使学生长期违背良知,在课堂上说着假话、套话、大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思品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开放化,有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切合学生思想品德实际。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闭合化。

长期以来,学校是思品课唯一的上课场所,语文老师是思品课唯一的组织者、引导者、授予者。

地点与师资的局限,使思品课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有些学生在校一套,在家是另一种表现。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整合,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历练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的闭合化。

历来小学思品课的评价者无非是班主任和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难以评价全面。

评价要打破简单化,实现主体互动化、过程动态化、内容多元化,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手段。

五、研究目标

(一)研究主要目标

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二)项目目标和阶段目标

1.制订实施方案。

学习理论、制率实施方案。

2.探索实验。

(1)吸收低年级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的优点,用新课标理念研究高年级教材,试着把品德与社会课、中队活动、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

打破思品课内容的闭合。

(2)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探索体现思想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

进行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配套图片、声像资料的设计。

(3)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3.总结成果。

探索实验、总结成果。

4.课题总结。

成果评论、课题总结。

六、研究的基本内容

1.关注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整合教学与学科课程。

(2)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3)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4)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2.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

观点: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途径:

第一,社会调查。

跟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技能与素质。

第二,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

3.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

向现代学习方式靠拢:

主动性--表现为:

"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

“我能学“;个别性--表现为:

"我会学”;体验性--表现为:

"我爱学";问题性--表现为:

"我有发现"。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4.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化

增强实践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促使品德与社会课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地去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要从"活动"的目标、内容、环节、组织各方面来优化整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

5.关注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

6.6.关注教学评价

关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过程。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问卷):

通过广泛调查学生、社区,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

2.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质思品课堂。

3.经验总结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八、研究过程

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

(1)目标

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主要工作

A、与学校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B、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举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评析,促进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D、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2.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月)

(1)目标

A、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

B、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C、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D、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主要工作

A、通过培训,进一步自己强化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C、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

3.总结阶段(2016年2月)

A、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B、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

九、成果形式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上校级汇报课,检验实验成果。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结题报告

七0二学校梅洁

“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

以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经过我对小学思品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时空的开放性

时空的开放性是指把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时间上沟通课前和课后,空间上打破课堂的局限。

课前提倡收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收集相应的资料。

收集资料着重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后提倡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进行实践活动等。

要求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课中交流探讨,在课后实践完善,学生们喜闻乐见,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把品德与社会课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2.内容的开放性

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解决学生的热点、疑点问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的气氛。

为了贯彻民主性原则,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根据学生的疑问,不断修正和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更可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形式的开放性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注入式地“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质疑、竞赛、表演、自我教育、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学生讲课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探究、合作、体验、讲授、活动课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简明、有幽默感、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思维的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尤其要有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必不可少。

开放性问题情景简言之,就是这一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这样才能使学生多角度、发散地分析、认识问题,真正使思维开放起来,在独立思考和选择中提升道德认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三个层次:

一是形式上的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表面上很活跃,但学生只是充分“活动”,没有问题情景,教师设问毫无思维力度,比如“选举我们的班干部”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低层次。

二是教师设问有一定或较深的思维力度,但问题情景带有强烈的指向性,比如“这段材料说明情绪的什么作用”答案唯一,学生只能沿着这一明确思路去思考,没有创造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般层次。

三是问题情景带有开放性,使学生思维开放,充分思考,即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品格,更使学生在主动选择、交流感悟中提升道德评判能力,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层次。

5.观点的开放性

观点的开放性就是允许鼓励学生对具体的事件、问题的解决发表不同看法,鼓励与众不同。

如果问题是开放性的,必然要求观点的开放性。

在学习研讨中可以有一些观点和想法的交流、探讨与碰撞,得出真理。

同时理论的运用,方法的选择是可以也应该开放的,从而塑造民主、平等的关系,大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品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也使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主动的思考,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道德认知的内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6.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评价中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对过程的评价,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以及平时积极的行为变化;在评价内容上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在评价方法上,除了笔和纸测试以外,还可采用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在评价主体上,不仅可以由老师评价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同学、家长、学校其他教师等来共同作为评价者,建立起多元、互动的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小课题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教研组

小学综合教研组

研究时间

2015.9—2016.2

小课题

负责人

梅洁

学段

小学

学科

品德与社会

职务

荣誉称号

手机

负责人

简介

在校一直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

参研人

姓名

教研组

具体承担任务

手机

朱天杰

小学综合教研组

规划实施

所在教研组

意见

教研组长签字:

年月日

教务处

审核意见

公章:

签字:

年月日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结题报告

梅洁

小学语文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