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302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学士毕业论文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论文作者:

范宗福

系别:

生物技术系

专业、年级:

生物技术专业2004级C班

学号:

20041011313

指导教师(职称):

唐仲霞(讲师)

论文起止时间:

2008年3月~2008年5月

论文提交时间:

2008年5月10日

论文答辩时间:

2008年5月20日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制

2008年·西宁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前言3

1气候变化对草原退化的影响3

2人为因素对草地退化的影响5

2.1超载过牧5

2.2不均匀的放牧导致草场的退化6

2.3人口因素7

2.4人类其它活动对草原退化的影响7

3鼠害对草原退化的影响7

4主要自然灾害对草原退化的影响8

4.1不同干旱类型对草地退化的影响8

4.2大风、风沙对草地退化的影响8

4.3冰雹对草地退化的影响9

5草原退化的防治措施9

5.1完善衡量畜牧业生产指标9

5.2封育禁牧和适当改良退化草场9

5.2.1围栏封育10

5.2.2松土改良10

5.2.3补播10

5.2.4施肥10

5.3建植人工草料地10

5.4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的法律政策保障10

6讨论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3

 

青海省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范宗福

(青海师范大学生地学院生物技术系04C班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

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气候恶化以及严重的鼠害等一系列问题,在青海省绝大多数草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主要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等作用下发生的,在自然因素中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以及草地的群体结构的变化,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的退化;人为控制因素中,表现在草畜季节不平衡造成的超载过牧、人口增长以及草地不均匀的放牧压力等,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本文综述了,青海省的草地主要是在气候干暖化、自然灾害增加、生物因素等自然因素和超载过牧、人口增长、不均匀放牧等人为因素共同驱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退化,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

过度放牧,鼠害,降水,青海省,防治措施,退化

 

thereasonsandpreventivemeasures

ofQinghaigrasslanddegradation

FanZongfu

(QingHainormaluniversitylifeandgeographyscientificinstitute2004

levelsofbiologicaltechnologyXiNingQingHai810008)

Abstract

Underthepressuresofthealkalization,desertification,climatechangesandtheseriousdeteriorationoftherodentandotherissues,thevastmajorityofgrasslandsinQinghaiProvincearedegradedwithvariousdegrees.QinghaiProvinceisthemainnaturalgrasslanddegradationinthenaturalandman-madefactorssuchastheroleofthenaturalfactorsofclimatewarminganddryingtrendisgrasslanddegradationofth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performanceinthepasturegrowingperiod,theoutputofthegroupstructureandthegrasschanges,and20sincethe1990sextremeweather,climatedisastersincrease,furtherexacerbatingthedegradationofthegrassland;artificiallycontrollingfactors,theperformanceofseasonalimbalancesinlivestockcausedbyoverloadinggrazingofgrasslandpopulationgrowthandunevengrazingpressureandso,furtherexacerbatingthenaturalgrasslanddegradationofecologicalfunctions.Inthispaper,Qinghaiturfmainlyinthedryclimatewarming,naturaldisastersincrease,biologicalandothernaturalfactorsandoverloadinggrazingofpopulationgrowth,unevengrazing,andotheranthropogenicfactorsdrivingundertheinfluenceofdegradationoccurred.

Keywords:

overgrazing,rodent,precipitation,Qinghai,preventativemeasures,degradation

 

前言

青海省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现有天然草地面积3636.97×104hm2,占全省面积的51.36%,其中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3153.07×104hm2,可利用草地面积为全国的9.53%,居全国第4位。

其中由高寒草甸类和高寒荒漠类三大草所构成的高寒草地面积2955.46×104hm2,占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1.26%[1]。

近几十年以来,在全球气候温暖化、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频繁、草地超载过牧等的影响下,目前青海省天然草原约有近90%的面积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

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省草原退化呈加速趋势,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可利用草地面积退化了7533×104hm2,退化速率达19.5%;90年代比80年代减少了705.6×104hm2,退化速率达18.2%,见表1[2]。

草地退化主要表现为牧草产量、高度与覆盖度下降、可利用面积减少、毒杂草大量滋生,使草地载畜能力下降,还体现在草群结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地优势种群演化等生态功能上的变化。

表1青海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草场退化情况

可利用草地总面积退化面积退化速率

年代(×104hm2)(×104hm2)(%)

1984年3858.7753.319.5

1992年3153.1705.68.2

王根绪等[3-4]认为,由于近40年以来江河源地区气候变化以及区域气候干暖化及其引起的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与草原植被退化;陈全功等[5]认为,全球气温升高所引起的荒漠化,应是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干旱区的达日县草地退化、大片黑土滩产生的主要原因;李英年等[6]研究了气象条件影响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牧草产量的机制及关系,以及高寒草甸植被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摆万奇等[7]对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作了深入分析,表明过度放牧是导致玛多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气候变化、人为因素、鼠害、自然灾害等因素来阐述青海草原的退化。

1气候变化对草原退化的影响

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近40年上升了0.2~0.3

℃,升温倾向率为0.03~0.06℃/(10a)[8],全国平均升温倾向率为0.04℃/(10a)。

据1961—2004年青海省气候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3℃/(10a),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为-1.09mm/(10a)。

表2[9]是近44年(1961—2004年)来“三江源区”和“环湖地区”代表站的气候变化情况,两区域平均气温倾向率明显高于全球和全国。

因此形成了心暖干化为主的气候变化趋势。

伏洋等[9]研究表明,根据44年平均降水量,有22年低于平均降水量,其中年

平均降水量最大年份为578.1mm(1989年),最少年份为405.5mm(1969年),年

降水量的相对变率为14.6%,其降水保证率也很低,这对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近44年中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变化波动性明显,但总体趋势表现为随年代进程有所减少(见表2),过去4个年代降水基本约以2.4mm/(10a)的倾向率递减,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接近44年平均,80年代增加4.0%,90年代降水减少3.5%,减少趋势明显,2001—2004年降水与平均持平。

环青海湖地区在4个年代降水约以0.7mm/(10a)的倾向率减少,20世纪60年代接近平均值,70年代减少趋势最显著,减少4.2%,80年代增加趋势最显著,增加7.1%,90年代减少1.7%,2001—2004年减少2.6%,这与三江源地区变化趋势不尽一致。

从降水量季节变化分析,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冬季降水量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4%和36%;春、秋季,环青海湖地区变异系数在30%左右,三江源地区变异系数分别为14%和19%;夏季,两区域降水相对稳定,变异系数分别为11%—15%。

表2三江源区与环青海湖地区近44a年代际气温、降水量动态变化

区域项目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0-2004

降水/mm463.8465.9484.4449.5463.6

三江源与44a比较/mm-1.90.218.7-16.2-2.1

地区气温/℃-1.3-1-1.1-0.8-0.1

与44a比较/℃-0.30-0.10.20.9

降水/mm316.1303.4339.2311.4308.6

环青海与44a比较/mm-0.6-13.322.5-5.3-8.1

湖地区气温/℃0.20.50.61.11.5

与44a比较/℃-0.50.2-0.10.40.8

天然牧草的发育、高度及产量形成主要受降水、温度等条件的限制,在自然因素中以气候因素对草地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是促使青海省草地退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以及草场的群体结构,最终导致牧草产量下降。

首先,牧草返青期与水分条件有着显著的正负相关,而牧草的枯黄期与热量及水分条件相关密切,由于在春季回升速度缓慢,返青期降水偏少,牧草返青期推迟,秋季降温趋于加快,降水呈减小趋势,牧草枯黄期提前。

其次,降水量尤其是夏季持续减少,夏季干旱化趋势明显,使植被发育迟缓,产草量低,营养期生长不良,植被趋于退化;再次,大部分牧业区属于半干旱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由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减少,且降水变率大,造成牧草产量年际间较大波动。

青海省牧草产量一般随着降水的逐年减少而呈下降趋势。

据表3[10]分析,甘德、曲麻莱和铁卜加3站牧草产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58、0.8127、和

0.7784,而河南站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0.1888。

其主要原因是:

对于湿润气候的河南地区,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子,由于河南在这一时期平均气温升高显著(0.10℃/a),暖湿的气候对牧草的生长应十分有利。

可见,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缓和了低温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的不利影响,但地表及植被的蒸散量的加大远比降水量增加的快,水分则成为牧草生长的限制因素[11]。

表3各代表站历年牧草产量与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相关关系

站名甘德曲麻莱铁卜加河南

湿润状况半干旱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

降水量与产量相关系数0.72580.81270.77840.1888

气温与产量相关系数0.2398-0.0656-0.02670.2251

样本数量n15181018

因此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通常不能满足牧草生长发育要求,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降水减少和蒸发量增大进一步加剧干旱对牧草的危害,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对牧业生产的影响较为不利。

在湿润地区,降水充沛,水分条件可充分满足牧草的生长发育的需求,气候变暖将延长牧草的生长季,使牧草产量增加,使得草场载畜量上升。

2人为因素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人和自然两种因素都可以控制草原载畜量,但人的控制是自觉控制,可以达到既发展畜牧又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效果,是有利的。

而自然控制是草原生态系统超载过牧的反应,是一种灾难性控制,其结果往往是大批牲畜死亡,影响牧业的发展。

2.1超载过牧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物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

草场超载主要表现在季节利用不平衡上,大部分牧业区的冬春季草场面积小于夏秋季草场面积,理论载畜量也小于夏秋季牧场,但利用时间却长达240天,为夏秋季草的两倍,饲放牲畜数量大大超出了理论载畜水平。

按理论载畜量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青海省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3625.45×104个羊单位,由于草地退化,目前全省草原理论载畜量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70%~80%,为2537.82×104~2900.36×104个羊单位[12]。

从1980—2003年全省约超载35.58×104~1229.96×104个羊单位,其是1990—1996年平均超载率达33.58%。

表4[13]表明,青海省天然草地2003—2004两年平均最大载畜量为2870×104只羊,实际牲畜量为3650×104只羊,超载780×104只羊,超载率为27%;考虑农业等补饲后,青海省总体载畜能力为3140×104只,超载率为16%。

这与青海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草地退化速率加快呈一致性。

表42003—2004年青藏高原地州级天然草地和补饲

后的载畜量与当地实际牲畜量及其草畜平衡状况

可载畜量/(104只标准羊)实际牲畜量/牲畜超载量/(104只标准羊)牲畜超载率/%

地州天然草地精、粗天然草地(104只标准羊)天然草地天然草地天然天然草地

海北州302.917.9320.8505.7202.8184.866.957.6

西宁市43.280.1123.2200.8157.677.5364.862.9

海东50.6111.2161.8318.2267.6156.4528.896.7

黄南州330.88.6339.4592.6261.8253.279.174.6

海南州297.220.9318.1464.9167.7146.856.446.2

海西州265.419.8285.1284.819.4-0.37.3-0.1

果洛州742.42.6745.0659.5-82.9-85.5-11.2-11.5

玉树州837.39.6846.9623.5-213.8-223.4-25.5-26.4

全省2869.7270.73140.33649.9780.2109.527.216.2

每年冬春季草场严重的草场超载现象,使得草场失去了自身恢复机会。

植被逐渐稀疏、低矮和退化,毒杂草丛生,从而为鼠害发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造成植被进一步衰退,形成裸土化的“黑土滩”。

高寒草甸极度退化,破坏了优势种原生植被的生长发育规律,致使草群结构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肥力衰弱枯竭,从而加速了草地退化的速度。

在过度放牧条件下,叶面积不断减小,光合效率降低,植物养分供给的来源减少,依靠贮藏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使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

植物贮藏的营养物质减少,降低了植物的生命力和对其它牧草的竞争力,若植物在秋季贮藏营养物质不足,则越冬性差,第2年春季牧草的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14]。

周兴民等[15]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站开展的长期放牧试验表明,重牧地因牲畜过度啃食和践踏,优良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也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线性下降。

2.2不均匀的放牧导致草场的退化

适当的放牧,可以刺激再生草的再生能力,有利于牧草产量的提高;而放牧过度,如不放牧或放牧过大,产草量降低,可食牧草成分下降,严重时可造成草地退化。

草地植物组成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草地生产力,放牧干扰导致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特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根源[14]。

牧业区在放牧时间上很难避开牧草生长的敏感期,即春季返青和秋季根部贮存营养时期,从而导致优良牧草的退化,并造成草地的过牧和浪费。

2.3人口因素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一直是青海省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在牧业区比较宽松,青海省近年来人口增长较快。

至2003年,比1949年的牧业人口增加了3.18倍,牲畜增加了2.96倍,草地可利用面积却不断减少,每头牲畜占有草地面积减少了66.67%,人均占有草地面积减少了68.63%[9]。

青海省牧业区人口的急剧膨胀加大了对牲畜数量的需求,间接地影响着草地性状。

片面追求牲畜数量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控制,引发大量草地资源的消耗。

张耀生等[15]报道,1952—1999年,青海省家畜存栏数量增长222.3%。

Du等[16]报道,1978—1999年,青藏高原的牛和羊的数量分别增长了249%和106%。

由于传统的畜牧业一直把家畜存栏量的增加作为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标准,牧民们把圈存家畜的多寡作为贫富的象征,因此,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家畜相应增加,牲畜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草地牧草啃食量的成倍增加,从而导致过度放牧。

2.4人类其它活动对草原退化的影响

自1980年以来,政府部门在青藏高原大力实施以定居为中心、围栏、畜棚、种草配套的防灾基地“四配套”建设[17]。

“四配套”建设在促进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中部分草地被开垦为农州饲料地,辟为居民点、公路、矿区及城镇建设用地,大多数牧户限于资金,只好用草皮垒墙盖房、修畜棚。

而砂金多分布于河流转弯以下的平缓处,而这里正是水草良好的地方,“淘金潮”所到之处,草地退化特别严重;另外由于草地中草药众多,药用价值高,定居牧民受利益驱动,经常挖掘草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草地的退化。

大多数地区在实行草场承包时,往往以水源为中心划分草场,因此水源周围成为草地沙化、退化最严重地区之一。

公路和铁路常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青藏铁路建设中,路基工程、挖填方、施工便道和临时主站场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进而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甚至使牧草死亡。

3鼠害对草原退化的影响

鼠害常伴随着落草地退化而出现,这种危害程度正在加剧,已成为草地退化中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青海草原鼠害发生面积和严重发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5.4%和19.2%[18]。

青海草原鼠有两种,一种是地面活动的高原鼠兔,一种地下活动的高原鼢鼠。

高原鼠兔不仅吃草,而且钻洞穴挖掘草根,造成地面鼠害。

高原鼠兔在采食牧草地下根茎而进行的挖掘活动中,掏出的土覆盖了牧草并裸露在外,同时形成了许多地下空洞,每逢刮风下雨,挖掘出的疏松土壤随地表迳流流失,致使草结皮塌陷、土壤肥力下降,形成寸草不生的次生祼地“黑土滩”[19,20];在干旱的地区,造成土壤含水率和肥力降低,导致草地的沙化[21]。

高原鼢鼠食草根茎,封堵洞口的博士丘覆盖草地会破坏植被,造成地下鼠害。

高原鼢鼠终生在地下洞穴中生活,打洞造穴是主要活动方式。

它最喜于生活在土壤湿润、疏松、多草的地区。

食性很杂,取食各种植物的地下部分。

雌、雄分穴独居。

雌鼠洞道弯曲,牧草被成片被害;雄鼠洞道较直,牧草成线状或狭长带被害。

彭美科[22]研究表明,每年春、秋两季是高原鼢鼠活动的频繁期。

4—5月间1只高原鼢鼠1日平均食量250g,平均推出新土堆3堆;9月间1只鼠1日平均食量超过390g,推出土堆达4个。

说明高原鼢鼠在秋季不仅吃的更多,活动也更加频繁。

4主要自然灾害对草原退化的影响

近50年青海省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雪灾、大风、沙尘暴、冰雹等气象灾害分布广、频度高、成灾率高。

其中20世纪90年代2全省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是50年代的40倍。

此外,还有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火灾病虫害等次生灾害[23]。

对草地危害最严重的主要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灾害。

4.1不同干旱类型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干旱对草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

春旱(3~5月)对草地的危害:

此时正是牧草返青、展叶期,需水量较大,雨季还未开始,降水少且气温高,蒸散强烈,造成土壤和牧草缺少水分,推迟牧草返青,人工栽培牧草的播种、出苗,导致青草期相应缩短,牧草产量降低,严重时可以引起退化,以致影响多年的草质。

当春旱发生的年份,天然草场的牧草一般比常年推迟15~20天返青,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返青期推迟一个月。

返青期推迟,青草期缩短,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

夏旱(6~8月)对草地的危害:

主要是在汛潮(雨季)7、8月份连续15天以上无降雨,或中间出现间歇性干旱,此时正值牧草抽穗、开花期,遇到干旱后会影响牧草产量和质量。

春夏连旱是上述两种旱象在同一年中连续发生的干旱现象,由于其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破坏力也最大,往往会摧毁畜牧业生产基础。

若出现连年干旱,就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同时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4.2大风、风沙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大风及风沙天气使牧草遭受机械损伤而破坏牧草的形态结构,品种矮小的牧草甚至会被沙石掩埋,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和产量,严重时可以导致局地草荒,加快草原沙漠化进程,严重破坏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

尤其在牧草返青期前出现连续的大风天气,将大大增加草地水分的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减少,使得牧草不能正常返青。

4.3冰雹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冰雹是降自积雨云或流性雹云的直径大于5mm的固体降水物。

冰雹出现的范围一般比较小、时间短,但是来势凶猛、强度大。

冰雹下降量会对牧草产生机械破坏的作用,对牧草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严重时影响牧草的再生性。

冰雹过后,会造成土壤严重板结,造成草原植被损伤,破坏生态平衡,诱发草原病虫害等。

5草原退化的防治措施

青海省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4位,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1%。

全省90%以上的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