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50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导语:

1918年夏天,在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的学生运动中,由北京学生倡导,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

  一、新文化运动人物:

  章太炎:

名炳麟,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但武昌起义后,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鼓吹袁世凯、贬低孙中山,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2)称章太炎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

  刘师复:

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和活动家。

字子麟,1884年6月5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

1913年创办《晦鸣录》,在国内宣传无政府主义。

国家起源于强权,是强权的象征,是万恶之源,要使人类获得自由,必须废除国家和铲除一切强权,主张绝对自由,北洋军阀的横行无忌,苦闷失望笼罩着知识阶层。

  蔡元培:

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国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吴虞:

四川华阳人,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到孔家店的老英雄。

  杜亚泉:

(1873~1933),会稽伧塘(今属上虞)人,创办中国近代首家私立科技大学---亚泉学馆,同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亚泉杂志》。

任《东方杂志》主笔时就中西文化问题与陈独秀展开论战,总体上倾向于东方文化,反对激烈的到的革命,主张温和的道德改良。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人,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倾向于改革,思想较为保守。

  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

人类生活的问题可分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而对应的三种文明分别是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明。

  陈独秀、李大钊激烈地反传统,康有为、辜鸿铭、林纾彻底的保守主义,杜亚泉、梁启超以及东南大学的“学衡派”都认为东西文化各有千秋,大有调和互补的必要。

章士钊首倡导“文化调和论”,1920年3月,梁启超发表了《欧游心影论》,指出了欧洲文化中的进化论、功利主义和强权意志学说导致欧洲陷入崇拜权力而形成军国主义的思潮。

  二、中苏关系事件:

  民国初年,沙俄煽动外蒙对立

  1919年7月25日,第一次《加拉罕宣言》宣布:

废除帝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俄政府和俄国资本家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

1920年,第二次加拉罕宣言,放弃所有权益,但中国不能反苏。

1922年,越飞与北京政府谈判,但双方立场相差太远。

1923年1月,越飞与孙中山在上海达成《孙文越飞宣言》,1924年5月,顾维钧和加拉罕谈判,中苏正式建立外交。

鲍罗廷帮助国民党改组。

  中东路事件

  南京国民政府在发起改订新约的同时期,又积极推行了反苏外交。

1929年5月27日,东北地方当局借口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内召开第三国际的会议,派兵搜查了苏联

  驻哈尔滨领事馆。

紧接着,7月10日,东北地方当局又以武力接管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逮捕和遣送苏方高级职员59人。

18日,苏联宣布断绝对华外交关系。

至此,中苏两国断交。

7月10日,张学良强行接管中东路。

7月17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交,并出兵东北。

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

苏军阵亡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

这也是中苏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

  影响:

  张学良不得不与苏联签订《伯力协定》,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间夹角地带最东端的黑瞎子岛被苏军占领。

一个重大的边界矛盾就被挑起了”。

另外,“东北军的不堪一击,在战争时所表现出的状态,暴露在日本面前,他们认为国民政府很软弱。

这也导致日本的少壮派更有信心。

  盛世才,盛世才攫取4·12政变的果实后,自1933年到1944年间全面控制着新疆的军事、政治,号称“新疆王”。

不仅新疆的日用品基本上都来自苏联,而且苏联军队随时可以开进新疆。

1920年,苏联红军曾进入新疆消灭白俄军队。

盛世才把争取苏联的谅解与援助作为巩固自己政权的主要措施之一,不断派人与苏联接触及求援。

一个稳定而亲苏的新疆地方政权对它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可以使与新疆接壤达3000多公里的中苏边境平安无事。

苏联政府提出,盛世才“亲苏必须反帝”。

  一、国民杂志社P5

  为便于联络,该会决定由会员筹资在北京大学创办《国民》杂志。

国民杂志社遂于1918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并于1919年1月出版了《国民》杂志。

国民社“对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是特别注意的”。

在“五四”运动中,国民杂志社在组织上、宣传上起到了中坚作用。

  二、新潮社P6

  新潮社正式成立于1918年11月19日,是由北京大学傅斯年、顾颉刚、徐彦之等人发起的。

从1919年1月1日起,《新潮》月刊出版。

新潮社成立伊始,就积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新潮社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

反对封建伦理和复古倾向,追求新道德和新文学。

“五四”运动后,新潮社与国民社一起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五四”运动的时间、阶段和目标P9

  

(一)时间

  1919年5月4日爆发,持续了一个多月

  

(二)阶段

  第一阶段:

5月4日至6月初,运动中心在北京,主要以学生的大规模罢课和游行示威为主。

  第二阶段:

6月4日至6月12日,运动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以工人的大规模罢工为主。

  (三)目标

  要求帝国主义国家归还青岛、取消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

  四、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P13

  1919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之后,相继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五、评析问题与主义的论战P15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反映了当时各种外来思潮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碰撞。

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希望以渐进的手段在中国消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封建的立场虽然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一致的,但在社会改造的目的与手段上,已表现出明显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问题与主义之争表明戊戌维新运动以来以反封建为旗帜的知识分子阵营的分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全新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已为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一次论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六、评析科学与玄学的论战P25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

应当说,在极度缺乏近代科学理性的中国,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并在这种基础上确立一种新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绝对必要的,在这一点上,虽然为时半年之久的沸沸扬扬的大论战最后并未得出什么直接的结论,但论战本身大壮了“科学派”声威,“科学人生观”成了不言而喻地被接受的共识。

  “玄学派”们(从梁启超到张君劢)在中国必须改造、必须进步、需要近代科技、需要富国强兵等认识方面并没有提出异议,他们显然不是反动派,只是他们倾向于认为在这之前更需要一种合乎中国国情的价值观的确立,以指导和规范这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然而他们借欧洲一战后的精神危机来宣告“科学破产”以论证自己的价值选择之正确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把新时代价值确立的核心寄希望于“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的内心修养和“精神文明”更是匪夷所思。

因为正是这一传统理路造成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困局,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中国进步的思想界和青年知识分子唾弃他们的选择。

  “科学派”在辩论中的忽略至少有二:

除了现代化转型必须有不割断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之外,另一个被忽略的合理内核就是“玄学派”所坚持的人生观属性的个我和自由特征。

“玄学派”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是不失其敏锐的。

  这场论战,就哲学观念来说,双方都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但是论战的真正实质并不在于关于科学的评价和哲学的分析,而在于争辩建立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或信仰。

这是一场关于人生观的争论,这种关于人生观的争论,又是以选择何种社会改造方案联系在一起的。

在科玄论战展开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中国青年》、《新青年》上发表了评论文章,在基本支持科学派的同时表明了自身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揭示了论战双方哲学思想上的唯心主义错误,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科学方法论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七、中共二大P45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申了中共的性质和最终奋斗目标。

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阵线”的决议案》,规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联合其他阶级、其他政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及其政策、方针。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八、“二七”大罢工P48

  “二七”大罢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影响最大的罢工,起因是吴佩孚阻止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

京汉铁路沿线各站工人俱乐部代表决定于1922年2月1日在郑州正式成立总工会,吴佩孚表示反对。

总工会在强大的阻力下成立,但是引发了工人与军阀的激烈冲突。

为抗议吴佩孚的暴行,总工会决定举行大罢工,军阀采取了血腥镇压。

为避免更大牺牲,总工会于2月9日下令复工,大罢工失败了。

  “二七”大罢工为中国职工运动开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

但罢工失败使工人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各地工人的斗争逐渐沉寂下来,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结束。

  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现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初期新中国就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胜利

  1954年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

  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文艺工作方面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的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门

  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1973年中日建交

  袁隆平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改革首先从四川和安徽的农村开始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

  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3年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6年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863计划出台

  1987年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后首先在香港(1997)、澳门(1999)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现和台湾已成功实现“三通”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明确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XX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倡导成立了新型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XX年神州五号上天,标志中国航天技术已进入先进国家行列

  XX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干部装—多姿多彩

  女装:

传统旗袍—改良旗袍——列宁装——多姿多彩

  饮食:

西餐传入

  住房:

四合院—中西合璧—西化建筑

  习俗:

民国年间变化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交通通信:

1865年轮船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

  1877年台湾铺设中国第一根电报线

  1882年电话传入

  1896年大清中华邮政成立

  1949年中国邮电部成立

  1993年第一条互联网线铺设

  影视媒体:

  1873年《昭文新报》中国人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

  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

  1926年哈尔滨电台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家电台)

  1928年南京电台成立(第一座全国性的电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93年第一条互联网线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