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098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14文言文二则学奕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

①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②代词,代指鸿鹄;③代词,代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④助词,相当于“的”;⑤动词,表示“去、往”。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2.先解释加点的字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

____________。

通国:

____________。

句意:

(2)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为:

____________。

弗若:

____________。

句意: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

____________。

缴:

______________。

句意:

二、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2.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3.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三、课外阅读。

伯牙与锺子期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锺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伯牙所念(思念)B.伯牙善鼓琴(弹奏)

C.卒逢暴雨(突然)D.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丢下)

2.“峨峨兮若泰山”中的“若”,文中与它意思相近的一个字是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4.这个典故还产生了一个成语是_________,这个成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

(1)④

(2)①(3)②(4)③2.

(1)下棋全国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

(2)因为不如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

“不是这样的。

(3)取来系着丝绳的箭想要取来弓箭去射鸿鹄。

二、1.专心致志三心二意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B

三、1.A2.犹3.俞伯牙擅长弹奏琴,锺子期善于听(他弹奏)。

4.高山流水比喻知已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2.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

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

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

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

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

“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

”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

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要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

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

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

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

“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

”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

我便笑妈妈:

“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

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

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

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

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

“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

“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

”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

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

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来,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

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

“呦!

我真的吃到了!

”我说:

“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

”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

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

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有删改)

1.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赏析句子“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

5.你如何理解第④段“妈妈”不愿意去外面的餐馆,也不那么爱吃新鲜的鱼肉和时令蔬菜?

说明说你的看法

6.小小的花边饺子里,凝聚了浓浓的母爱。

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父爱)。

(不少于50字)

1.第一件事:

小时候妈妈借捏花边饺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

第二件事:

长大后“我”用类似的方法让妈妈吃糖馅饺子。

2.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

3.承上启下。

4.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态,表现了场面的欢快、有趣。

5.①妈妈年纪大了,确实不愿意多走动,也不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

②更多的是妈妈为儿子着想,不愿意让儿子破费,体现了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6.略

3.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

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场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

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我地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

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知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件么体貌特征呢?

脸上有没有长痣?

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

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的缘故吧?

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干净净衣服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

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以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厖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

只看见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恩情?

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父母开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撰写:

佝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第自然段开头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想象,补写在下面。

4、第自然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吗?

请写下来。

(不少于50字)

1.撰写:

写作、佝偻:

形容脊背向前弯曲。

2.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3.示例:

“我妈妈特别爱唠叨。

”“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

”“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厖”“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厖”(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

4.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写出了“我们”总是只关心自己而忽略父母。

呼吁“我们”要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升华了主旨。

5.略

4.

我是吴宓①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课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xī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他就像是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

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⑤比起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⑥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⑦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⑧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

“我是吴宓教授。

【注】①吴宓(mì)(1894—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

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学者、诗人、教育家。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名鼎鼎()晨xī()

2.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吴宓教授的特点

具体表现

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

勤奋

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

关爱学生

3.文段⑤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品味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1)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2)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

“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5.仔细阅读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dǐng曦

2.①潇洒(或功底深、才华出众)②半夜备课,早起诵读③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④为学生拦车,请学生吃饭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

(1)“连忙”一词,看出吴宓老师生怕学生出事,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意近即可)

(2)“急切”一词,表现了吴宓老师渴望走上讲台的迫切之情。

(意近即可)

5.体现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

作者用该句作为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5.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

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

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

“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

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

腿痛病好啦。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

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

我想:

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

“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

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

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

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

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

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

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

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

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

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

“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

”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

”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

”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

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

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

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

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

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

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

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

“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1.读文中画“∥”前面部分的文字,在空格里补充恰当的短语,完成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鸟儿们造窝活动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4.读文中带点部分的语句,写出其含义。

5.请联系短文说说文中的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1.缝补跟崭新的一般让靴子冻上冰胀得松散

2.爷爷对毡靴的不舍。

3.说明爷爷的毡靴又有了新的价值,做到了永世长存。

4.表面写毡靴“永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含义:

爷爷修毡靴及最后对毡靴的处理,表现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毡靴”凝聚着爷爷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珍惜,这种情感将永世长存。

(意对即可)

5.爷爷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却具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俭朴:

一双毡靴修修补补,总是舍不得扔掉。

勤劳:

尽管他年迈,双腿酸疼,但仍然坚持捕鱼。

有爱心:

爷爷让自己的一只毡靴成为鸟窝,温暖动物。

重友情:

爷爷将另一只破毡靴送给了自己的猎手朋友。

(言之有理即可)

6.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

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

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

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

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

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

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

“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

”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

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

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

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

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

“你怎么不早点找我?

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

”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

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

“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

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

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

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

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

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

“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

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

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

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

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

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