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前实践.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632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现代学前实践.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学前实践.ppt

《现代学前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学前实践.ppt(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学前实践.ppt

第十八章现代学前实践,本章简介,了解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在20世纪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线索、重要事件与基本成就把握各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各小节,

(一)英国的学前教育

(二)法国的学前教育(三)德国的学前教育(四)苏联的学前教育(五)美国的学前教育(六)日本的学前教育,一、英国,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这个时期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的创立、发展为主要内容。

1981年的费舍教育法和1933年的哈多报告是这一时期政府颁布的与学前教育尤其是与保育学校有关的两个文件。

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

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开办的学校有权拒绝5岁一下的儿童入学。

这样就使得5岁一下幼儿的保育成为多方瞩目的社会问题。

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一种新颖的幼儿保教机构保育学校(nurseryschool)应运而生。

麦克米伦界买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

1908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博乌开设实验诊疗所;1910年改称德普特福特学校治疗中心;1911年发展为野营学校;1913年正是命名为“野外保育学校”。

该学校以招收5岁一下贫民和工人的幼儿为主,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增进其健康;办学特点是:

注重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注意采光、通风及环境的布置。

总之,反对一切舒服儿童的形式主义,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

麦克米伦姐妹创办地保育学校得到社会的拥护,自此保育学校在英国不断涌现。

1923年,以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为首的英国保育学校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广保育学校和培训保育学校教师的工作。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学前教育

(一)巴特勒法案1944以教育委员会主席名字命名初等教育由三中学校实行:

(1)为25岁设保育学校

(2)为57岁设幼儿学校(3)在511岁的初等学校设保育班意义:

将设置保育班或者保育学校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形成制度。

幼儿学校仍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而包括在初等教育之中。

5岁为幼儿教育的分割线。

(二)普洛登报告书(1966年)1966年,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一篇报告书。

该报告在第九章为义务教育前的幼儿提供教育设施中,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

该报告提议:

(1)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1组划成1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个“保育中心”;它们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

(2)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3)最理想的是将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护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校的领导之下,同时,在制定新的地区计划和对老区重新规划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教育。

(三)教育白皮书(1972)1972年12月,教育科学大臣萨切尔发表教育白皮书,提出将“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内阁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

白皮书肯定了普洛登报告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并制订了实施计划,打算10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为此,提出一下要求:

第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

第三,政府为实现上述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四)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英国的幼儿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灵活多样,比较重要的有:

保育学校和保育班:

保育学校招收25岁儿童,是英国主要学前教育机构。

保育班招收35岁儿童,附设在小学中。

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目的是:

(1)为幼儿提供医疗服务;

(2)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品性;(3)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学习到适合于他们年龄的知识。

教育内容上,不开设正正式课程。

学前游戏班: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属民间性质。

学前游戏班是由本部设在伦敦的自由团体儿童救济基金会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的,它以为幼儿提供游戏场所为明确目标,以大城市为中心开始设立,收容25岁的幼儿。

幼儿学校:

属于义务教育体系,为小学的一部分,学制2年,收57岁的幼儿。

日托中心:

招手社会救济部门选送的5岁以下幼儿,或劳动妇女的无人照看的幼儿。

(五)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英国学校教育师资有严格要求。

幼教师资主要由教育学院培养。

所学课程包括:

(1)普通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及一般文化课程。

(2)职业教育课程。

包括幼儿教学法、幼儿保健法、游戏等。

(3)教学实习。

二、法国,一、第三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1881年和1882年的费力法案,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法案。

法案规定:

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将国内幼教机构改称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公共教育系统,招收26岁幼儿,进行幼儿教育的母育学校招收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统一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基本上确定了法国现代幼儿教育制度。

1886年。

法国又颁布了戈勃莱法案,规定:

凡是超过2000人的居民区都应该开办幼儿学校,免费招收26岁儿童;儿童毕业后可以升入于它衔接的小学。

二、第二此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进展为了给那些参加工作的妇女提供方便,兴建起许多母育学校(也称幼儿学校),为了使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衔接好,法国从1957年10月1日起,把小学入学的年龄由原来的6岁提前到5岁9个月。

1970年,法国教育部指令:

经母育学校推荐,早慧儿童可提前半年入学,以早出人才。

1975年的哈比教育法重申了这一规定。

哈比教育法规定学前教育的目标使:

启发儿童个性;消除儿童由于出身和家庭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成功机会的不均等;早期发现和诊治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及身体器官上的残疾;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

根据此法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的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不长、诊断治疗以及与小学衔接的作用。

1969年,法国的母育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令,在课程和教育方法方面进行了与小学类似的改革,以实现体、智、德方面的稳定发展。

课程分为三大类:

(1)智育,每周15学时,都在上午进行。

(2)启蒙科目,每周6学时,午后进行,包括游戏、手工、唱歌等自由的教学活动。

(3)体育科目,每周6学时,午后进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法国政府继续把发展幼儿教育看成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竞争、增强国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予以高度重视。

为了保证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法国采取了中央、省和市镇三级政府分摊经费的办学,保证了学前教育经费的稳定可靠的来源。

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类:

(1)语言教学,包括说、听、绘画、看图说话、唱歌、游戏活动等;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色彩、形态、数量、时间等概念的辨别能力的训练,并开展游戏、音乐等活动。

在教育方法上,除采纳福禄倍尔的基本方法外,还吸取杜威的主张和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注重实际操作。

福禄倍尔的恩物及盟太所了的教具亦得到应用。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个别教学、小组活动,不要求组织全班儿童进行集体教学。

(二)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托儿所;母育学校(有公立及私立两种);幼儿班和幼儿园。

(三)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师范生均由中等师范学校通过相同方式培养在职培训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三、德国,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呈多元化的形式,除幼儿园外,还有一些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收容幼儿的慈善机构和幼儿学院。

魏玛共和国按照民主的原则对教育进行改革,强调德国所有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都得在发展,成为有才干的人。

同时决定设立公共儿童保护机构儿童保护局,负责监督和指导民间儿童福利事业,承当1922年儿童福利法第4条所规定的给婴幼儿、学童等提供福利设施的任务,既要设立公立的幼儿园,又要鼓励民间慈善团体和宗教机构开办幼儿教育机构。

1922年,德国政府制定青少年法,其中强调要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同时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此外还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二、联邦德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内容德国的幼儿教育历史比较悠久,1840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就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幼儿园。

德国的学前教育深受福禄倍尔的影响,遂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观念,即倡导“自由发展”、“自我教育”,注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游戏与活动,努力使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感。

联邦各州在学前教育指导思想上不完全一致,但是有很多共识:

(1)幼儿园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

(2)为培养优良的个性和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类:

(1)语言教学,包括说、听、绘画、看图说话、唱歌、游戏活动等;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色彩、形态、数量、时间等概念的辨别能力的训练,并开展游戏、音乐等活动。

在教育方法上,除采纳福禄倍尔的基本方法外,还吸取杜威的主张和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注重实际操作。

福禄倍尔的恩物及盟太所了的教具亦得到应用。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个别教学、小组活动,不要求组织全班儿童进行集体教学。

(二)学前教育的管理与发展1945年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改为地方分权制各州对幼儿园的日程安排业务统一规定国家采取控制但不援助的政策,导致民办形成传统、公立遭到抑制20C60年代后,开始重视学前教育1970年,全国教育改革方案1960年,入园率三分之一1977年,四分之三,(三)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联邦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在幼儿园及学校附设幼儿园实施。

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其他辅助幼教机构。

幼儿园,大多由地方政府、教会、企业、社会团体或私人开办,未纳入国家教育计划。

学校幼儿园,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就是学校附设的幼儿园及学前班。

托儿所,接受03岁儿童。

“白天的母亲”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1974年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

特殊幼儿园,专门为身体有残疾、智力发育不正常或聋哑儿童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

承受双重职能:

治疗和教育。

四、俄国,一、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革命初期至20年代末的学前教育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妇女,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2)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3)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事业是公共的、统一的、免费的和国有的。

(二)30年代至卫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1931年苏共中央颁布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宣布对全苏中小学进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整顿。

1932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第一部国家统一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草案,规定幼儿园教学内容包括社会政治教育、劳动教育、认识自然的作业、体育、音乐活动、美术活动、数学和识字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卫国战争后,苏联学前教育的制度建设成就的主要特色是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成统一的幼儿教育制度“托儿所幼儿园”。

二、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的制订及其修订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在列宁夫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直接参与下制定了苏联第一部幼儿园规程和第一部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规程规定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儿童,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此外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等,还有包括以本民族语言进行工作和实行一长负责制等文。

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新的幼儿园规程及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规程规定:

(1)不论幼儿园由何团体或机构管理,必须根据幼儿园规程何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开展其工作;

(2)幼儿园是使37岁儿童受到苏维埃教育的国家机构,目的在于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3)幼儿园应为儿童入学做准备,为此要求幼儿园做到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的智力,安排各类游戏、文化与艺术教学,组织儿童通过参观和散步去认识周围世界,培养儿童独立自我服务的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正确使用和爱护物件的习惯,培养儿童守秩序、自制、尊敬长者和父母的品行,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领袖、爱军队的情感。

(二)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的制订及其修订1962年,在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基础上,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乌索娃为首,在医学科学院的教授洛万诺夫教授协助下制定了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

大纲有一下五个特点:

(1)将原来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

(2)比原来的大纲更为注意游戏;(3)恢复了以前大纲里被取消的劳动部分,在大班和入学预备班增添了劳动教育。

(4)在“入学预备班”里进行初步的读写教学,为进入小学作准备。

(5)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在出版大纲时,还另外出版了四本指导教学方法的书籍。

(三)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为迎接90年代和新世纪的到来,针对苏联学前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或缺点,苏联在1984年幼儿园教员和教学标准大纲的基础上,1989年制定学前教育构想。

该构想体现以下改革思路:

首先,批判了30年代教育整顿,要求使教育工作人道主义化。

其次要求根据当代世界尤其是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就,莱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有关科研成果。

第三,改善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条件,保证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

第四,彻底改变培训教育工作干部的性质及学前教育单位和管理机构的财政条件。

第五,确立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学前机构并存的原则,以发展学前教育。

第六,实现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协调一致。

三、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托儿所幼儿园;疗养幼儿园;幼儿之家和学前儿童之家;特殊儿童幼儿园;体弱儿童幼儿园。

四、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与科学研究苏联幼儿园的教师由幼儿师范学校来培养。

苏联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主要是引进西方幼儿教育理论。

西方的自由教育理论如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儿童学等曾经在苏俄及苏联广泛流行。

第二阶段是3040年代反思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开始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苏维埃幼儿教育理论。

第三阶段是卫国战争结束后规模成系统地研究幼儿教育,自己的特色真正形成。

五、美国,一、20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哲学思想、心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也给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以指导性的影响。

他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教育方面应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直接经验。

杜威的理论为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主要领导人是安娜布莱恩、帕蒂希尔。

布莱恩是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先驱。

布莱恩的批评和改革在美国幼儿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使美国幼儿教育界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进步派(或称自由派)和传统派(或称保守派)。

两派展开了长期针锋相对的论战,实际上最终促进了美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希尔1893年接管了路易斯维尔免费幼儿园协会和路易斯维尔师范学校。

经过12年努力,使这里成为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中心。

希尔还发明了一组大型木玩具,被称为“希尔积木”。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强调研究儿童,注重幼儿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开展多方面的实验活动,在实践中突破幼儿园闭关自守的局面,使幼儿园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同小学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型机构。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改革的开始。

(二)“蒙台梭利热”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盟太所了在罗马创办“幼儿之家”获得成功。

1910年,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连同她所设计的教具传入美国。

数百名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读了蒙台梭利的著作,兴奋不已,奔赴罗马“朝圣”。

1912年至1915年,蒙台梭利两次访美,宣传自己的学说。

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协会成立,“蒙台梭利学校”纷纷成立,“蒙台梭利热”达到顶峰。

1916年后,美国的蒙台梭利热迅速冷却。

但蒙台梭利重视感觉训练和智力训练的思想是有价值的,这为在20世纪后半期“蒙台梭利热”的“死灰复燃”埋下伏笔。

(三)保育学校运动1915年,美国一批上层知识妇女-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团体,自发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设了美国第一所保育学校。

(四)日托所运动日托所又名日托中心,其历史可追溯到1838年,在一些地方属于贫民救济机构。

美国政府为稳定政局和缓和矛盾,专门为失业人员和劳工子女免费服务,提供免费照顾和学前教育的机会。

二、20世纪后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开端计划开端计划属政府行为,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其理论和现实的根据主要是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理论研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实验研究和美国参议员哈伦顿的调查报告。

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是60年代由赫斯教育基金会组织,儿童心理学家魏卡特领导,探讨学前教育成效的一项长期跟踪计划。

1965年秋,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根据1964年国会制定的经济机会法,提出“开端计划”。

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

计划目标有5个方面:

为学前儿童看病治牙,开展为儿童心里发展的服务,为幼儿进入小学作必要的准备,加强对志愿服务人员的培训与使用,开展社会服务与家庭教育。

保育内容包括:

体验、治病、自由游戏、集体活动、户外锻炼、校外活动、文化活动(手工、绘画、搭积木、听故事、音乐欣赏、传授科学常识)等。

(二)幼儿智力开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自然波及幼儿教育。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模式丰富多彩,蒙台梭利运动的再度兴起和皮亚杰理论的幼儿教育实验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20世纪50年代后期,“蒙台梭利热”再度兴起。

蒙台梭利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对于智力发展的看法、感官训练的方法,以及强调个别指导和科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在需要智力的时代引起人们的兴趣。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皮亚杰的影响日益扩大,在美国有不少皮亚杰理论的信奉者、解释者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并为此设计了种种幼儿教育实验方案。

较有影响的是拉瓦特里的儿童早期课程方案和威斯康星大学皮亚杰学前教育方案。

拉瓦特里的儿童早年课程方案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教授拉瓦特里教授设计。

该方案以45岁儿童为对象,通过系统地提供数种具体运算的内容,以帮助儿童获得逻辑思考地方式,从而达到“为具体运算的出现奠定基础”的基本实验目标。

拉瓦特里的这一方案就其强调通过动作去发展智力是与皮亚杰理论一致的,但是不是对皮亚杰的亦步亦趋。

其构想与当代重视开发幼儿智力的潮流吻合。

威斯康星大学皮亚杰学前教育方案是由威斯康星大学幼儿研究中心设计,以35岁儿童为对象,实施蕴涵皮亚杰理论有关重要原理的学前教育课程。

智力开发还有一些重要举措。

196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科学工作者和教师的共同协助下,出版了适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见闻。

1969年,许多电台开播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

(三)学前教育机构类型主要有幼儿家庭教育组织;保育学校;幼儿园;日托或日托中心。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一般要求有大学学历。

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的师资通过设有早期儿童教育系的综合大学或师范学院莱培养,均为4年制。

六、日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

(一)自由主义保育思想20世纪初,儿童中心教育思潮在欧美兴起。

日本一些受西方影响的人士,不顾明治后期天皇教育敕语的专制主义教育观的限制,提出了与西方新教育呼应的自由主义保育思想。

1907年,日本教育家谷本富在“怎样办好幼儿园”的讲演中说儿童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独立人格的独立体,不应由成人随意摆布,要求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者必须以“遵循自然”为原则;幼儿园是自由游戏的场所,应禁止一切课业。

1908年,谷本富还与中村五六合著了幼儿教育法,立足于自然主义教育原则,阐明了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教育体系。

(二)小学校令施行规则、幼稚园令与幼儿园的发展1911年,小规定幼儿园可以附设在小学里;保育内容仅为游戏、唱歌、谈话、手工四项;扩大幼儿园规模。

1926年,文部省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稚园令。

该法令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规定幼儿园是为父母都从事生产劳动、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的阶层的幼儿而设的保育机构;规定幼儿园以保育幼儿身体健康、培养善良性格、辅助家庭教育为目的;放宽了入园年龄的限制。

(三)托儿所的发展政府迫于各种压力,投入扶持经费阶级矛盾、妇女就业率升高、婴儿死亡率升高192299所1926193所1936874所19442184所开始只是保护母亲和儿童,后来还强调注重精神的教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大纲的制定与修订194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战后最重要的教育立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教育基本法确定教育要采取尊重学术自由、机会均等的方针;实行男女同校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待遇;也有鼓励发展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条款。

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其中规定:

幼儿园是受文部省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以满3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对象;提出:

“幼儿园以保育幼儿,创在适宜的环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达到5项目标:

为了幸福的生活,培养幼儿日常必要的生活习惯,谋求身体诸机能协调发展;通过园内的集体生活,培养幼儿积极参加的态度及合作、自主、自律精神的萌芽;培养幼儿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事物,使之养成正确的处事态度;指导幼儿正确使用语言,培养对童话、画册等的兴趣;通过音乐、游戏、绘画以及其他活动,培养幼儿创作的兴趣。

这些规定表明,日本在战后幼儿教育力图摈弃战前注重效忠统治者的思想灌输,以民主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来进行改革。

1989年3月15日,根据6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日本又颁布了一个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

该大纲依据“幼儿园教育是通过环境进行的”的道理,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努力促进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以指导游戏为中心;指导方法须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

还将幼儿园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六个方面改为:

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

总的来看,新大纲对幼儿园方针、任务的规定比以前较为简明,力图更符合当代社会对幼儿培养规格的需要。

(二)幼保一元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上响起了”幼保一元化“的呼声。

在此影响下,1963年,厚生省与文部省达成协议,要求各地为保育所开设的课程和提供的设备必须与幼儿园基本相同。

1972年制定振兴幼儿教育10年计划,目标是实现45岁儿童全部入幼儿园或保育所。

(三)20C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振兴计划目的:

为追赶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及教育机会均等的世界幼儿教育改革潮流,日本政府除了颁布或修订幼教大纲外、还推出了几项振兴幼教的重要行动计划。

(四)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根据儿童福利法,合格的保姆须具备一下三项条件:

(1)普通大学、短期大学或保姆养成所毕业生。

(2)高中毕业后,经都道府县举行的保姆考试合格者。

(3)经厚生省大臣特批准者。

(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井大深是著名实业家及幼儿教育家,日本早期发展协会创始人。

1970年出版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就太迟了。

列举大量事例说明:

人的品德或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取决于3岁前的教育方法如何;早期教育得法,就克充分发觉幼儿的潜在能力,而幼儿的这种潜能几乎是无限的,与智力开发的主张相呼应,在日本幼教界产生广泛影响。

铃木镇一是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德国。

20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幼儿小提琴教学,后创立“铃木方法”。

铃木认为:

才能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的结4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耐心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根据此新年,他对婴儿进行音乐熏陶,3岁后进行小提琴训练。

开始时模仿唱片,熟练后才学习识谱。

6岁毕业。

此方法不仅让儿童掌握了有些琴艺,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力。

60年代后,其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