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524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docx

10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二施工工艺标准

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基层施工

(二)

QB/T2610-2004

1.适用范围

水泥稳定粒料系指水泥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用作高级路面的下承层,本工艺标准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水泥稳定粒料底基层、基层施工。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材料

2.1.1.1水泥:

宜采用标号为32.5级或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

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宜6h以上。

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

2.1.1.2粒料包括:

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砂砾。

其最大粒径:

底基层不超过53mm,基层不超过37.5mm。

粒料级配应满足规范要求。

粒料的压碎值基层不大于35%,底基层不大于40%。

2.1.1.3水:

清洁无杂质的饮用水。

2.1.2主要机具设备

2.1.2.1机具:

平地机(PY180)、稳定土路拌机、12~15t或18t以上振动压路机、稳定料运输车辆、装载机。

2.2作业条件

2.2.1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合格路拱、宽度,没有松散材料和软弱地质,下承层的平整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2.2对下承层进行联合验收,不合格的不能施工。

2.2.3混合料组成设计

2.2.3.1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用水泥稳定土的7d浸水抗压强度应符合表2.2.3.1的规定。

     水泥稳定土的抗压强度标准表2.2.3.1

公路等级

层位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基层(Mpa)

2.5~3

底基层(Mpa)

1.5~2.0

2.2.4水泥稳定粒料的组成设计应根据表1的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最适宜于稳定的粒料。

确定必需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在需要改善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时,还应确定掺加料的比例。

2.2.5原材料试验

2.2.5.1原材料应进行液限和塑性指数、颗粒分析、相对密度、击实、压碎值、水泥标号和初、终凝时间等标准试验。

2.2.5.2对级配不良的碎石,砂砾,应改善其级配。

2.2.6混合料的设计应分别按五种水泥剂量配制相应试件。

2.2.7水泥的最小剂量:

路拌法施工4%,集中厂拌法施工3%。

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到的干容量另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

根据所要求的强度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

2.2.8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可只增加0.5%,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1%)。

2.2.9进行厂拌设备的安装,检修和调试,试运转,使混合料颗粒组成和含水量达到规范及配合比要求。

2.2.10正式开工前15d,铺筑不少于100m的试验路段,并取得压实遍数、松铺系数等试验数据后,将试验路段总结报告报监理批复。

3.操作工艺

3.1路拌法

3.1.1路拌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准备下承层→施工放样→备料、摊铺土→洒水闷料→整平和轻压→摆放和摊铺水泥→拌和(干拌)→加水并湿拌→整型→碾压→接缝和调头处理→养生

3.1.2底基层可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路拌法施工。

3.1.3准备下承层

3.1.3.1水泥稳定土的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

3.1.3.2当水泥稳定土用做基层时,要准备底基层;当水泥稳定土用做老路面的加强层时,要准备老路面;当水泥稳定土用做底基层时,要准备土基。

⑴对土基不论是路堤还是路堑,必须用12~15t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3~4遍碾压检验.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应适当洒水;如土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应采用挖开晾晒、换土、掺石灰或水泥等措施进行处理。

⑵对于底基层,应进行压实度检查,对于柔性底基层还应进行弯沉值检验。

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使之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⑶对于老路面,应检查其材料是否符合底基层材料的技术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翻松老路面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⑷底基层或老路面上的低洼或坑洞,应仔细填补及压实;搓板和辙槽应刮除;松散处,应耙松洒水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

3.1.3.3在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可为5~10m)交错开挖泄水沟(或做盲沟)。

3.1.4施工放样

3.1.4.1在底基层或老路面或土基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

3.1.4.2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土层边缘的设计高。

3.1.5备料

3.1.5.1利用老路面或土基上部材料。

3.1.5.1.1必须首先清除干净老路面上或土基表面的石块等杂物。

3.1.5.1.2每隔10~20m挖一小洞,使洞底标高与预定的水泥稳定土层的底面积标高相同,并在洞底做一标记,以控制翻松及粉碎的深度。

3.1.5.1.3用犁、松土机或装有强固齿的平地机或推土机将老路面或土基的上部翻松到预定的深度,土块应粉碎到符合要求。

3.1.5.1.4应经常用犁将土向路中心翻松,使预定处治层的边部成一个垂直面,防止处治宽度超过规定。

3.1.5.1.5用专用机械粉碎粘性土。

在无专用机械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旋转耕作机、圆盘耙粉碎塑性指数不大的土。

3.1.5.2利用料场的土(包括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

3.1.5.2.1采集土前,应先将树木、草皮和杂土清除干净。

3.1.5.2.2土中的超尺寸颗粒应予筛除。

3.1.5.2.3应在预定的深度范围内采集土,不应分层采集,不应将不合格的土采集一起。

3.1.5.2.4对于塑性指数大于12的粘性土,可视土质和机械性能确定土是否需要过筛。

3.1.5.2.5计算材料用量

①根据各路段水泥稳定土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密度,计算各路段需要的干燥土的数量。

②根据料场土的含水量和所用运料车辆的吨位,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

③根据水泥稳定土层的厚度和预定的干密度及水泥剂量,计算每一平方米水泥稳定土需要的水泥用量,并确定水泥摆放的纵横间距。

3.1.5.2.6在预定堆料的下承层上,在堆料前应先洒水,使其表面湿润,但不应过分潮湿而造成泥泞。

3.1.5.2.7土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3.1.5.2.8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由远到近将料按上述计算距离卸置于下承层表面的中间或上侧。

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有的路段料不够或过多。

3.1.5.2.9料堆每隔一定距离应留一缺口。

3.1.5.2.10土在下承层上的堆置时间不应过长。

运送土只宜比摊铺土工序提前1~2d。

3.1.5.2.11当路肩用料与稳定土层用料不同时,应采取培肩措施,先将两侧路肩培好。

路肩料层的压实厚度应于稳定土层的压实厚度相同。

在路兼上,每隔5~10m应交错开挖临时泄水沟。

3.1.6摊铺土

3.1.6.1应事先通过试验确定土的松铺系数。

人工摊铺混合料时,其松铺系数可按表3.1.6.1选用。

混合料松铺系数参考表表3.1.6.1

材料名称

松铺系数

备注

水泥稳定土

1.30~1.35

水泥土

1.53~1.58

现场人工摊铺土和水泥,机械拌和,人工整平

3.1.6.2摊铺土应在摊铺水泥的前一天进行。

摊铺长度按日进度的需要量控制,满足次日完成掺加水泥、拌和、碾压成型即可。

3.1.6.3应将土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应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

3.1.6.4摊料过程中,应将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他杂物拣除。

3.1.7洒水闷料

3.1.7.1如已整平的土(含粉碎的老路面)含水量过小,应在土层上洒水闷料。

洒水应均匀,防止出现局部水分过多的现象。

3.1.7.2严禁洒水车在洒水段内停留和调头。

3.1.7.3细粒土应经一夜闷料;中粒土和粗粒土,视其中细土含量的多少,可缩短闷料时间。

3.1.7.4如为综合稳定土,应先将石灰和土拌和后一起进行闷料。

3.1.8摊铺水泥

3.1.8.1按试验配比计算每袋水泥的纵横间距,在土层上做安放标记。

水泥摆放好后,用刮板将水泥均匀摊开,并注意使每袋水泥的摊铺面积相等。

水泥摊铺完后,表面应没有空白位置,也没有水泥过分集中的地点。

3.1.9拌和

3.1.9.1拌和时应设专人跟随拌和机,随时检查拌和深度并配合拌和机操作员调整拌和深度,拌和深度应达稳定层并宜侵入下承层5~10mm,以利于上下层粘结。

3.1.9.2在拌和过程结束时,如混合料含水量不足,用喷管式洒水车补充洒水。

洒水后再次拌和,使水分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匀。

3.1.9.3洒水及拌和过程中,应及时检查混合料的含水量,含水量宜较最佳含水量大0.5%~1.0%;对于稳定细粒土,宜较最佳含水量大1%~2%。

3.1.9.4在洒水拌和过程中,应配合人工拣出超尺寸颗粒,消除粗细集料“密”以及局部过分潮湿或过分干燥处。

混合料拌和均匀后应色泽一致,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无明显离析现象,且水分合适和均匀。

3.1.10整形

3.1.10.1混合料拌和均匀后,应立即用平地机初步整形。

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处侧进行刮平。

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

3.1.10.2用轻型压路机立即在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

3.1.10.3再用平地机按3.1.10.1条进行整形,整形前应用齿耙将轮迹低洼处表层5cm以上耙松,并按3.1.10.2条再碾压一遍。

3.1.10.4对于局部低洼处,应用齿耙将其表层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

3.1.10.4再用平地机整形一次。

应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

3.1.10.5每次整形都应达到规定的坡度和路拱,并应特别注意接缝必须顺适平整。

3.1.10.6当用人工整形时,应用锹和耙先将混合料摊平,用路拱板进行初步整形。

用轻型压路机初压1~2遍后,根据实测的松铺系数,确定纵横面的标高,并设置标记和挂线。

利用锹耙按线整形,再用路拱板校正成型。

3.1.10.7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保持无明显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3.1.11碾压

3.1.11.1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订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3.1.11.2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时,应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t以上压路机在结构层全宽内进行碾压。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

一般需碾压6~8遍。

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km/h。

采用人工摊铺和整形的稳定土层,宜先用6~8t两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碾压1~2遍,然后再用重型压路机碾压。

3.1.11.3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掉头或急刹车,应保证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3.1.11.4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土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严禁洒大水碾压。

3.1.11.5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3.1.11.6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土,应在水泥初凝前并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3.1.11.7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设计要求。

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3.1.12接缝和调头处理

3.1.12.1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采用搭接。

前一段拌和整形后,留5~8m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3.1.12.2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土,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

3.1.12.3应注意每天最后一段末端缝(即工作缝)的处理。

工作缝和调头处可按下述方法处理

3.1.12.3.1在已碾压完成的水泥稳定土层末端,沿稳定土挖一条横贯铺筑层全宽的宽约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层顶面。

此槽应与路的中心线垂直,靠稳定土的一面应切成垂直面,并放两根与压实厚度等厚、长为全宽的一半的方木紧贴其垂直部分。

3.1.12.3.2用原挖出的素土回填槽内其余部分。

3.1.12.3.3如压实机械或其他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土层上调头,应采取措施保护调头作业段。

一般可在准备用于调头的约8~10m长的稳定土层上,先覆盖一张厚塑料布或油毡纸,然后铺上约10cm厚的土、砂或砂砾。

3.1.12.3.4第二天,邻接作业段摊铺前,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

靠近方木未能拌和的一小段,应人工进行补充拌和。

整平时,接缝处的水泥稳定土应较已完成断面高出约5cm,以利形成一个平顺的接缝。

3.1.12.3.5整平后,用平地机将塑料布上大部分土除去(注意勿刮破塑料布),然后人工除去余下的土,并收起塑料布。

3.1.12.3.6在新混合料碾压过程中,应将接缝修整平顺。

3.1.12.4纵缝的处理

3.1.12.4.1水泥稳定土层的施工应该避免纵向接缝,在必须分两副施工时,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不应斜接。

3.1.12.4.2纵缝应按下述方法处理

①在前一幅施工时,在靠中央一侧用钢模板做支撑,钢模板的高度与稳定土层的厚度相同。

②混合料拌和结束后,靠近支撑板的一部分,应人工进行补充拌和,然后整形和碾压。

③养生结束后,在铺筑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板。

④第二幅混合料拌和结束后,靠近第一幅的部分,应人工进行补充拌和,然后进行整形和碾压。

3.1.13养生

3.1.13.1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少于7d。

3.1.13.2在养生期间未采用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土层上,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

3.1.13.3洒水车每天洒水的次数应视气候而定。

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稳定土层表面潮湿,应注意表层情况,必要时,用两轮压路机压实。

3.1.13.4在清扫干净的基层上,也可先做下封层,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同时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宜在铺设下封层后的10~30d内开始铺筑沥青面层的底面层。

如为水泥混凝土面层,也不宜让基层长期暴晒,以免开裂。

4.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4.1.1水泥用量和粒料级配按设计控制准确。

4.1.2基本消除粗细离析现象。

4.1.3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4.1.4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覆盖或洒水养生,养生期符合规范要求。

4.1.5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质量标准实测项目见表4.1.5。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质量标准表4.1.5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基层

底基层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1

压实度

(%)

代表值

97

95

按JTJ071-98附录B检查,每200m每车道2处

极值

93

91

2

平整度(mm)

12

15

3m直尺:

每200m测4断面

3

纵断高程(mm)

+5,-15

+5,-20

水准仪:

每200m测4处

4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200m测4处

5

厚度(mm)

代表值

-15

-12

按JTJ071-98附录H检查,每200m每车道1处

极值

-20

-30

6

横坡(%)

±0.5

±0.5

水准仪:

每200m测4处

7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按JTJ071-98附录G检查

8

整体性

(基层检查)

龄期7~10d时应能取出完整的钻件

龄期7~10d时应能取出完整的钻件

每车道500m或每一作业段取样一次

4.2一般项目

4.2.1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坑洼、软弹现象。

4.2.2施工接茬平顺。

5.质量预控措施

5.1水泥稳定粒料结构层应在春耕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

施工期的最低气温控制在5℃以上,在有冰冻的地区,安排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完成。

5.2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坡度与面层保持一致。

5.3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施工。

5.4保证集料的最大粒径和级配符合要求。

5.5拌合时,必须使混合料的含水量达到规范要求。

当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同时根据集料和混合料含水量的大小,及时调整加水量。

5.6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铲除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5.7宜先用轻型压路机跟在摊铺机后及时进行碾压,后用重型振动压路机,三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继续碾压密实。

5.8水泥稳定粒料应采用12t以上压路机碾压。

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超过15cm;用18~20t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当压实厚度超过上述厚度时,应分层铺筑;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为10cm。

5.9每次整形都应达到规定的坡度和路拱,并应特别注意接缝必须顺适平整。

5.10基层分两层施工时,在铺筑上层前,应在下层顶面先撒薄层水泥或水泥净浆。

6..安全措施

6.1维修好运料道路,保持运料畅通,设专人指挥车辆的上料和卸料,并指定运料专用路线,保证行车安全。

6.2场拌稳定土设备,皮带运输机应尽量降低供料高度,以减轻物料冲击。

在停机前必须将料卸尽。

6.3搅拌壁及叶桨的紧固状况应经常检查,如有松动应立即拧紧。

6.4拌和机仓壁振动器在作业中铁芯和衔铁不得碰撞,如发生碰撞应立即调整振动体的振幅和工作间隙。

仓内不出料时,严禁使用振动器,当采用人工进入拌和仓内清料时,应确认砌底切断电源和专人守闸,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6.5作业时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现场,以防碎石伤人。

6.6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说明中的规定。

6.7平地机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6.7.1在公路上行驶时,应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刮刀和松土器应提起,刮刀不得伸出机侧,速度不得超过20km/h。

夜间不宜作业。

6.7.2刮刀的回转与铲土角的调整以及向机外倾斜都必须在停机时进行。

作业中刮刀升降量差不得过大。

6.7.3遇到坚硬土质需要齿耙翻松时,应缓慢下齿。

不宜使用齿耙翻松坚硬旧路面。

6.7.4在坡道停放时,应使车头向下坡方向,并将刀片或松土器压入土中。

6.8机碾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6.8.1严禁在压路机没有熄火、下无支垫三角木的情况下,进行机下检修。

6.8.2压路机应停放在平坦、坚实并对交通及施工作业无妨碍的地方。

停放在坡道上时,前后轮应置垫三角木。

6.8.3压路机前后轮的刮板,应保持平整良好。

碾板刷油或洒水的人员应与司机密切配合,必须跟在辗轮行走的后方,要主义注意压路机转向。

6.9振动压路机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6.9.1起振和停振必须在压路机行走时进行;在坚硬路面行走,严禁振动。

6.9.2碾压松软路基,应先在不振动情况下碾压1~2遍,然后再振动碾压。

6.9.3换离合器、起振离合器和制动器的调整,必须在主离合器脱开后进行,不得在急转弯时用快速档;严禁在尚未起振情况下调节振动频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