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6719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7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docx

测量管理程序案例03

J/XHXCG

2.20-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5页

第1页

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保证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

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项被测参数测量结果的量值溯源管理。

2职责

2.1理化计量中心负责对量值溯源性的统一管理,设计量值溯源系统,建立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组织开展量值溯源活动。

2.2各承担测量过程策划和实施测量的部门负责识别测量要求,按量值溯源系统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测量设备或/和实施测量。

3定义(略)

4量值溯源过程要求

4.1过程的输入是:

从顾客需求、本公司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中识别的计量要求。

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策划和测量过程实现及其对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的要求。

4.2过程的输出是:

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的测量结果。

4.3过程的活动有:

识别计量要求;选择测量设备;选择测量设备校准方法;

设计量值溯源系统(框图);分析建立公司最高标准必要性;建立公司最高标准器;寻找最高标准器检定供方;评定测量不确定度;与顾客沟通;公司最高标准器的定期送检;量值溯源系统审批等。

量值溯源管理过程图见附录1。

5量值溯源管理过程的实施

5.1计量量值溯源系统的设计职责

5.2.1量值溯源系统由理化计量中心负责设计和校对,各测量过程策划与提供本程序第5.2条规定的相应资料,同时提供所选用的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有关资料说明。

5.2.2理化计量中心主任对量值溯源系统进行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

5.2量值溯源系统设计依据

a)国家计量检定系统和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b)国家检测标准,产品标准对被测参数的规定。

c)公司工艺试验规范,检验作业指导书,校准规范和技术文件的要求。

5.3量值溯源系统的设计方法

5.3.1溯源系统的形式为框图结构,参见本程序附录2。

其中矩形框为实物框(标准器具,工作用测量设备,制件等),公司最高标准器框为粗线框。

六角棱形框为溯源方法框(如:

校准、比对、直接测量、比较测量等)。

带箭头的直线为溯源方向线。

最高一层矩形框为公司以外的可以溯源至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的具有法定资格的计量技术机构及其所用测量标准。

5.3.2实物框内应包含名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等内容。

方法框内应包含具体的溯源方法名称,必要时应注明对辅助设备的要求。

溯源方向线的箭头指向为由下向上,由低级向高级。

5.3.3溯源图的右下方为签批栏,其中包括公司名、溯源图编号、编制、校对、审核和批准人等。

J/XHXCG

2.20-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5页

第3页

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内容。

编号编制方法为:

“SY量值代码-图号-编制年号”。

SY表示溯源图;量值代码为溯源图分类代码:

L-长度,T-温度,F-力学,E-电学,C-化学,O-光学,R-无线电,S-声学,A-辐射,H-时间与频率;图号表示溯源图的设计编号,它为三位数字,从001开始编号;编制年号为四位数字。

例见附录2):

SYC-001-2004表示为化学第一号溯源图,编制日期为2004年。

5.3.4溯源系统图中的代号:

Δ表示测量设备的允许误差;U表示标准装置的总不确定度。

5.3.5当国家尚未建立量值传递(检定)系统时,公司通过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使用有资格的供应商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或使用与顾客沟通后大家公认的测量方法进行溯源。

5.3.6量值溯源系统图示例见附录2和附录3。

5.4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装置)的建立

5.4.1理化计量中心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和经济性确定是否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器(装置),以下简称“建标”。

5.4.2需要建标时,理化计量中心应作好以下工作:

a)按国家检定系统及公司测量设备的实际需要配置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

b)对整套设备技术指标(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并写出完整的《建立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c)对计量标准装置稳定性进行考核,并建立稳定性和重复性考核记录。

d)制定量值溯源系统图,保证测量结果的溯源性。

e)制定计量标准装置操作规程,并具备国家或地方颁布的现行检定规程。

f)建立计量标准档案,应包括计量标准履历表,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出厂说明书等。

g)按国家规定的统一格式设计计量检定(校准)原始记录和检定(校准)证书。

h)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

·岗位责任制

·计量标准使用维护制度

·计量确认制度

·记录核验制度

·事故报告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5.4.4建标的审批手续;

a)理化计量中心提出建标方案后,报请管理者代表审批,并加盖公司公章。

b)经管理者代表签署意见的报告由理化计量中心呈送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

c)报请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来考核。

d)按计量标准考核专家组考核意见,报请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颁证。

J/XHXCG

2.20-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5页

第4页

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5.5测量标准的使用

5.5.1测量标准使用与存放环境条件应达到国家检定规程要求,环境条件包括:

温度、湿度、防震、防磁、防干扰、防腐蚀、防尘等。

5.5.2使用标准器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政府主管部门专项考核合格证书,方可上岗操作。

5.5.3标准器应按时送法定计量检定单位检定,不得使用超期和无证标准器。

5.5.4测量标准不准借出公司使用,也不准用作他用。

5.5.5标准器使用人员严格按标准器操作规程操作,定期对标准器进行维护保养工作,使用人员有责任报告标准器的使用状况,标准器一旦失常,应报理化计量中心备案并送法定计量检定部门重新校准。

5.6测量标准的管理

5.6.1测量标准装置由理化计量中心使用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测量标准的定期确认由理化计量中心按时送法定计量检定部门。

理化计量中心保存检定(校准)证书原件和测量标准所有技术资料,使用人员保存有效复印件。

5.6.2测量标准的更改

当测量标准变更测量范围,或原标准器技术性能已达不到原技术要求时,以及测量标准经批准报废后,测量标准更改、更换主要配套设备时,应首先满足国家检定系统及公司需要,由理化计量中心论证,在计量标准合格证书有效期内,持有效标准合格证书报审批。

5.7标准物质的管理

5.7.1标准物质的采购

使用单位写明标准物质名称、牌号、标准编号、数量及其他需说明的事项向物资供应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物资供应部门根据申请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货单位进行采购。

合格供方的管理按《计量检测外部供方管理程序》进行。

5.7.2标准物质的计量确认

5.7.2.1标准物质购回入库前理化计量中心计量确认人员应进行人库前的计量确认,确认内容包括标准物质名称、牌号、标准编号、数量、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生产厂、生产日期、标准物质外观和外包装质量等。

5.7.2.2标准物质使用中应进行定期计量确认,标准物质有效期和确认间隔由理化计量中心规定。

原则上,有有效期的按有效期使用,可长期使用的,每12个月进行一次确认。

标准物质有效期的规定见附录4。

5.7.2.3经确认合格的标准物质,确认人员应签发确认标识,保存确认记录。

5.7.3标准物质的使用

使用单位应妥善保存标准物质,使用时应检查标准物质的标识、外观和有效期,发现异常、超期,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计量确认人员进行处理。

J/XHXCG

2.20-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5页

第5页

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5.7.4标准物质的报废与销毁

失效或过期的标准物质交确认人员认可,计量技术管理人员批准即可报废。

报废标准物质在计量技术管理人员监督下由计量确认人员或使用人员销毁,相关人员在各自管理帐册上予以注销。

5.8量值溯源的进行

5.8.1所有的测量结果都必须溯源,所有测量设备都必须进行校准和计量确认。

5.8.2溯源通常是通过测量结果、测量设备本身溯源到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来实现,也可溯源到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5.8.3溯源记录应根据体系、顾客、法规要求的期限进行保存,详见《测量管理体系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6相关文件

J/XHXCG2.13-2004《计量检测外部供方管理程序》

J/XHXCG2.09-2004《测量管理体系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7附则

7.1本程序解释权归理化计量中心。

7.2本程序自××年×月×日起实施。

8附录

附录1溯源性管理过程图

附录2量值溯源图示例1酸度量值溯源图

附录3量值溯源图示例2轴类制件外尺寸量值溯源图

附录4常用标准物质有效期规定(略)

附录1

溯源性管理过程图

 

附录2

量值溯源图示例1酸度量值溯源图

批准

酸度量值溯源图

图样代号

审核

SYC001-2004

校对

编制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1张

共1张

日期

 

附录3

量值溯源图示例2轴类制件外尺寸量值溯源图

批准

轴类制件外尺寸

量值溯源图

图样代号

审核

SYL001-2004

校对

编制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1张

共1张

日期

 

J/XHXCG

2.21-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3页

第1页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这部分内容已省略,保留了附录1至附录6

附录1

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过程图

附录2

内部质量审核日程表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内部质量审核日程表

组别

编号

日期

时间

被审核部门

审核要素/活动

审核员

审核组长意见

 

审核组长签名年月日

管理者代表意见

 

管理者代表签名年月日

 

附录3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组别

编号

审核要素或活动

被审核部门:

审核日期

手册或规范要求

审核项目

审核员

审核组长意见

 

审核组长签名年月日

 

附录4

内部质量审核记录表

审核日期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内部质量审核记录表

组别

编号

审核要素或活动

被审核部门

审核项目

审核记录

审核员

被审核部门陪同人员

附录5

内部质量审核报告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内部质量审核报告

组别

编号

审核内容

被审核部门

审核时间

审核依据

审核情况综述

 

附:

不符合项报告单份

审核员

审核组长

要求落实纠正措施日期

被审核部门负责人

陪同人员

 

附录6

不符合项报告单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内部质量审核不符合项报告单

组别

编号

被审核部门

审核日期

手册/规范条款

不符合情况

审核员签名

审核组长签名

被审核部门代表签名

要求提交纠正措施的日期

 

计划完成日期

 

经办人

单位主管

□已完成

□已落实

□未落实

验证人员

签名及日期

 

J/XHXCG

2.22-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4页

第1页

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对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包括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进行监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得到保持和持续改进,特制订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监视与持续改进。

2职责

2.1理化计量中心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运行和监视的归口管理,并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管理和控制。

2.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测量过程的监视。

2.3测量部门提交测量过程的监视数据。

2.4技术中心识别监视项目和监视点。

3定义(略)

4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管理过程要求

4.1过程的输入是: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策划所确定的计量要求和计量特性,以及各种资源。

4.2过程的输出是:

有效的监视结果及由监视结果引发的体系的持续改进。

4.3过程的活动有:

监视的策划;监视点的确定;确定监视方法;配备监视设备;实施监视并获得监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合格过程和不合格设备进行控制和处理;评价监视的有效性;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

5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实施

5.1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策划

5.1.1技术中心对测量过程的监视进行策划,识别监视项目和监视点,确定监视方法。

5.1.2理化计量中心对计量确认过程的监视进行策划,识别监视项目和监视点,确定监视方法。

5.2计量确认过程的监视

5.2.1计量确认与确认间隔

为了把因测量设备产生不合格误差的风险控制在允许限度内,所有用于产品质量检验、测量、试验的测量设备均应进行定期的计量确认和使用前的计量确认。

为保证测量设备的准确度,公司依据测量设备精度、测量过程要求,规定各种测量设备相应的计量确认间隔进行控制,并形成文件。

5.2.2计量确认环境

计量确认工作应在与被检测量设备校准精度相适应的环境下进行。

理化计量中心应定期检查执行计量确认的工作环境的受控状态和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5.2.3计量确认人员

从事计量确认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格,并符合上岗条件。

理化计量中心应定期抽查执行计量确认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和从事该岗位工作的资格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J/XHXCG

2.22-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4页

第2页

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管理程序

5.2.4计量确认文件

计量确认工作应依据国家计量校准(检定)规程进行,并保证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

在尚未发布国家校准(检定)规程时,应制定和发布公司内计量校准(检定)规范。

公司内校准(检定)规范制定期间尚未发布时,可依据有关图纸、说明书和技术文件进行校准。

理化计量中心应定期检查执行计量确认的技术文件是否受控和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5.2.5测量设备管理

用于计量确认的测量设备(标准器和配套装置)的计量特性满足计量校准的要求,并在合格有效期内。

当发现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程序》规定进行追踪,对以往校准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5.3测量过程的监视

5.3.1实施测量过程的依据

测量部门依据技术中心确定的技术文件实施监视和测量,依据的技术文件应是现行有效版本。

5.3.2测量不确定度

为了正确评价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测量部门应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管理程序》,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和评价。

5.3.3测量人员必须对测量过程进行监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当对测量数据产生怀疑时,应进行复测。

必要时应换人或换设备进行复测。

5.3.4尽可能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按规定的程序和间隔进行监视。

5.3.5理化计量中心通过计量监督检查,质量管理部门通过检查对测量过程进行监视和考核。

5.3.6一但发现测量过程使用了非受控技术文件、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的环境条件、无资格的人员或出现了不合格测量数据即表示测量过程不合格。

对不合格测量过程产生的误差风险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测量部门追踪处理。

5.4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5.4.1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长期持续有效,公司定期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对体系运行中的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从而使体系保持持续改进,确保体系满足标准要求,满足顾客现有的和潜在的需要,满足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5.5统计分析技术和利用

5.5.1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表

J/XHXCG

2.22-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4页

第3页

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管理程序

·趋势图(折线图)

·直方图

·排列图

·控制图

·因果图

·分层法

·其他有效的统计方法

5.5.2理化计量中心每月利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设备的受检、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试样委检及时率进行统计分析。

5.5.3理化计量中心将新采购的测量设备退库情况和返修情况及时返馈给物资供应部门,物资供应部门经过统计分析判断是否继续保持此供应商的合格供方资格。

5.5.4理化计量中心通过对过去确认的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整确认间隔,以确保测量设备在使用中能持续地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5.5.5在建标过程中理化计量中心技术人员对最高计量标准器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最高计量标准器的计量特性是否符合建标要求。

5.5.6产品实现过程中测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产生的数据由检验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报质量管理部门用于公司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

5.5.7公共工程部利用统计技术对环境检测数据和能源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环境检测和能源检测用测量设备符合规定的要求。

5.6技术进步

测量管理体系在保证满足计量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设备的大修改造、更新添置、技改措施(包括节能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改进项目、科研和新产品开发措施等)各种渠道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计量检测手段和计量检测水平。

5.7测量管理体系更改的管理

5.7.1测量管理体系换版期间的过渡期管理

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后,当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如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变更、公司机构重大调整、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到期等时,体系应当换版。

在文件换版的过渡期间,新文件未正式发布之前仍按原文件实施。

当新文件正式发布实施后,原文件自动失效。

5.8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测量过程控制的记录按《测量管理体系质量记录管理程序》管理。

6相关文件

J/XHXCG2.25—2004《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J/XHXCG2.24—2004《不合格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J/XHXCG

2.22-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4页

第4页

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管理程序

J/XHXCG2.19—200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管理程序》

J/XHXCG2.09—2004《测量管理体系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J/XHXCG2.28—2004《计量监督考核管理程序》

7附则

7.1本程序解释权归理化计量中心。

7.2本程序自××年×月×日起实施。

8附录

附录1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过程图

 

附录1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过程图

J/XHXCG

2.23-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2页

第1页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管理程序

这部分内容省略,只保留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过程图。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过程图

J/XHXCG

2.24-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2页

第1页

不合格测量过程管理程序

这部分内容省略,只保留不合格测量过程管理程序图。

不合格测量过程管理程序图

 

J/XHXCG

2.25-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4页

第1页

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了使未处于校准状态的测量设备,或已经计量确认合格但发现处于不合格或怀疑不合格的测量设备不致于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特制定本程序。

公司所有测量设备不合格时适用于本程序。

2职责

公司

领导

理化计

量中心

计量确

认人员

检验

部门

使用

部门

物资供

应部门

识别不合格

测量设备

在校准过程

Z

在使用过程

Z

在监督管理过程

Z

在新购入库前

Z

C

不合格测量设备标识

G

Z

C

C

C

不合格测量设备信息报告

Z

C

C

J

风险性评价

Z

风险追溯并处理

Z

C

不合格测量设备的维修

Z

测量设备降级使用的确定

Z

C

不合格测量设备再确认

Z

不合格测量

设备报废

固定资产

P

C

C

C

低值易耗

P

新购产品不合格处置

C

Z

P—审批;G—归口管理;Z—主要责任;C—参与;J—接受信息

3定义(略)

J/XHXCG

2.25-2004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共4页

第2页

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4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过程要求

4.1过程的输入是:

发现不合格或怀疑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4.2过程的输出是:

对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控制和处置。

4.3过程的活动有:

识别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标识;不合格测量设备风险性评价;不合格测量设备风险追溯并处理;不合格测量设备的维修;不合格测量设备再确认;测量设备降级使用的确定;不合格测量设备报废;新购产品不合格处置。

5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过程的实施

5.1不合格测量设备的范围: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测量设备称为不合格测量设备。

本程序简称“不合格”。

a)新购进测量设备无出厂合格证明,或无国家认可的测量设备制造许可证标志(CMC),或附件不齐全。

b)新购测量设备经入库校准(检定)全部或某一项不符合校准规范或检定规程要求。

c)在用测量设备有影响使用的外观损坏(包括铅封完整性被破坏),运转不灵活或无合格标识,合格证超期。

d)在用专用量检具超出图纸或校准(检定)规程要求的磨损极限值。

e)在用测量设备经校准(检定)某一项误差超出校准规范或检定规程要求。

f)国家明令淘汰或公司明确规定更新换代的测量设备。

g)测量设备的丢失。

h)在用测量设备无法达到预期用途。

5.2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发现与处理

5.2.1计量校准/检定人员在入库校准/检定中发现不合格,应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作相应的隔离标识,并开据不合格通知单,同时交物资供应部门进行退货或换货。

5.2.2计量确认人员在定期确认和巡回检查中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应立即撤离生产现场,由计量校准/检定人员调修后进行再校准。

5.2.3计量确认人员在现场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应立即扣留不合格测量设备,并通知该部门兼职计量监督管理人员。

扣留的测量设备交计量校准/检定员评定。

5.2.4测量设备使用人员发现测量设备异常,怀疑测量设备不合格,应将该测量设备送交本单位兼职计量监督管理员进行处理。

5.3不合格测量设备的追踪

5.3.1不合格的追踪范围

同时符合5.3.1.1中的某一项和5.3.1.2中的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