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095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专题七建国以来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

1.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问题。

2.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召开会议

(1)时间:

________年底。

(2)内容

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

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教育。

2.制定方针

(1)时间:

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方针:

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____________觉悟的有____________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

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细节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___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___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

2.影响

(1)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____________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____________的差距拉大了。

细节点拨 “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由“革命群众”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的到高校学习的学生。

【问题思考】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

“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_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1)“文革”结束后

①教育战线全面____________,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____________。

③组织编写________,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之初

①提出教育应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

①方针: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成就

a.初等教育:

大力普及____________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__》。

b.中等教育:

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_并举。

c.高等教育:

增设了一批新兴____________专业,建立了________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

①高等教育:

实施“________”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②教育投资:

实行____________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③社会办学:

启动“____________”,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④西部教育: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________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__________中心。

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细节点拨 “义务教育”的含义:

国家有提供教育机会的义务,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适龄儿童的监护人有保障儿童入学的义务。

【问题思考】

3.什么是“科教兴国”?

探究一 现代中国的教育

1.材料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所

2400万

5219所

127万

205所

11.7万

2001年

49.13万所

1.25亿

10.09万所

9115.31万

1911所

1175.05万

问题 根据上面表格,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

“文革”前的17年,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简述这一阶段教育发展的情况。

  

3.问题 “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83年9月10日上午,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贺鸿琛意外地收到了邓小平同志以学生家长身份为景山学校题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现代化建设形势,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来的。

它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问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2.问题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典型例题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思维流程 

变式训练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

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解题技巧 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

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

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学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参考答案】

一、1.

(1)1949 

(2)①人民教育 ②工农

(3)半殖民地半封建 人民 2.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全面发展 德育 体育 社会主义 文化 3.全日制学校 半工半读 4.

(1)国民教育

(2)素质较高 德才兼备

二、1.

(1)大中小学 

(2)高考制度 (3)工农兵学员 2.

(1)教育事业 

(2)专门人才 (3)民族文化 (4)发达国家

三、1.邓小平 2.

(1)①拨乱反正 ②高考制度 ③新教材 

(2)①优先发展

②科教兴国 (3)②a.九年义务 义务教育法 b.职业教育 c.边缘学科

学位 自主权 (4)①211工程

②国家拨款 ③希望工程 ④高校 职业教育

问题思考

1.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把教育、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前提。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社会的稳定为其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措施。

(5)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6)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是直接推动力。

2.

(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是接管、改造1949年之前遗留下的旧教育。

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然后接管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2)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1956年接办工作基本结束。

(3)与此同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新建立的教育体系,主要是推行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院系调整;设置专门学院。

(4)1956年起,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了一个与苏联模式不同的发展中国教育的方案,下放教育权利,贯彻党委领导人的群众路线,主张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在全日制学校之外,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3.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探究二

1.

(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而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

(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

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

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

(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源泉,创新使民族的视野和民族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4)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知识经济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过渡中的贫穷落后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

2.

(1)振兴教育,势在必行。

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

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解题方法探究

典型例题 D

变式训练 A 

【知识链接】

一、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

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迎战的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2.有人对“文革”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

“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

”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扫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③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祖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5.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取得这一成就的措施不包括(  )

A.对旧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D.制定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6.右图摄于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喱村垤玛小学。

因为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

画面上的儿童可以用什么法律,来保证当时自己的最大梦想——读书梦想的实现(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7.2009年8月教育部一份关于对44个汉字写法的改革方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指示:

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8.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指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二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胡锦涛在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是什么?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

1.D [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时间和新设的专门学院。

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即将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所以D项符合题意。

]

2.A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不在“文革”前的17年之列,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

3.B [本题以中国教育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准确理解。

“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为政治服务,B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于改革开放时期;C、D两项出现于建国初期。

]

4.A [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

5.D [A、B、C三项均为事实,符合题意。

而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

6.B [从题干中的“法律保证”这一些字眼中可以明确答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

7.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B的说法不正确,对传统文化不存在全面清算的问题;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

]

8.C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

9.

(1)改革开放后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

(2)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大力发展三级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速;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11工程”顺利开展;东西部教育差距缩小。

【拓展提升】

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1.发展历程

(1)文革之前的教育: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③制定方针。

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3)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①“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2.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