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173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

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

“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

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

圣人

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

“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孟子

战国

亚圣

《孟子》

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

儒家学说集大成

《荀子》

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

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 ;“人定胜天”。

思想比较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仁政

礼法并重

民本思想

爱惜民力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战国时期的显学,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A.评价: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

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

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B.做法:

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①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A.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与时俱进,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的。

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C.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A.影响:

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启示: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

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

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

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

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也禁锢了思想自由。

(3)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

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

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

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

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

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1)宋明理学的含义:

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

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仁与万物俱生。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

认为先有理后有气。

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

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

“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内容:

认为世界本源是人心,“心即理”。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②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④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②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但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到批判的背景、原因。

(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背景。

经济因素:

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

工商市民阶层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三纲五常扼杀人性,人们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政治因素:

统治者加强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极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2)四大思想家的思想及其评价。

明末李贽的思想: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第二、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第三、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思想:

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A、君主批判思想的内容①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②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B、具体表现:

黄宗羲否定旧儒学的“君为臣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发展了民本思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C、影响:

以顾、黄、王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心学空洞无物,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主张“经世致用”。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研究的学问不能空洞无物,要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王夫之还有较好的运动观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内容:

①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

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②主张“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B、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

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到了近代,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重新抬出孔子,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文化大革命中,儒家文化再次被“革命”。

评价:

明末清初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3)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需要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国人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去考虑、探究)。

①经济:

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③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

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④国人风貌:

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缺乏群众基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举一反三】(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B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例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C

考点三:

宋明理学[来

例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如果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道题很容易就答出来了。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作,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D选项。

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就要从诗句的意义来解释,诗句的后两句能发现含有很强的哲理性,这是宋诗的典型特征,因此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

B选项是道家思想,首先排除;A选项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表述;C选项时间错误,是宋代不是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绝句。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例4.(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举一反三】(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