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178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docx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课题方案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矫治研究》

承担单位:

垫江县周嘉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有的父母居然十年八年也不回家,还有不少孩子成为被父母遗弃的“孤儿”。

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缺乏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

目前,我校共有教学班35个,学生1935人,其中留守学生1326人。

这就意味着我校有1326名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在老师的家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

外出打工者若经常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寄钱的,“留守孩子”也就得到爷爷婆婆的喜爱,受到老人的过分疼爱,成为爷爷婆婆(或外公外婆)的“小皇帝”;有的“留守孩子”由于父母在外工资低,自然就少有钱邮寄回家,这样“留守孩子”就成了爷爷婆婆的沉重负担,遭嫌弃,受责骂就成了这类“留守孩子”的待遇。

“留守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就逐渐受到扭曲,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

通过对周边学校的了解,我们也发现“留守学生”问题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留守在家的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内向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

有的“留守学生”不遵守纪律,老师稍微严厉点,他们就感到很委屈,中学生还经常出现“离家出走”的现象,“早恋”也是“留守中学生”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自制能力差的“留守学生”,因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不讲卫生、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打架骂人等行为更是留守儿童屡见不鲜的表现,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已经存在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因为,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一生的成长。

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心理,才可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学校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职能是培育学生的品德,也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找到正确矫治的方法,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人。

2、心理学理论

心理科学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知和情意两大系统构成的。

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

因此,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3、国家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地提出了以德为首的教育方针,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取决于健康的心理。

三、对课题的界定

1、核心概念:

①农村:

与城市、山区相对,人口相对集中,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教育理念滞后、文化氛围相对淡薄,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区域。

②农村留守儿童:

居住在农村的、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的、由祖辈或亲友长期照管的未满十六周岁的儿童。

③心理:

支配一个人说话做事按照社会需要去做,言语、行动反映相对社会群体生理、心理特点,能够理智地克服自身行为出现的偏差,把自己诱导到正确行为方向的一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④心理矫治:

对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进行引导、教育、锻炼、纠正,让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得以形成。

2、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重庆辖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四、研究的目标

1、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2、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治的策略。

3、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途径。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实验研究、个案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和统计法。

六、研究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健康人格(个性与个性的最优发展)是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人格教育首先要保障完成素质教育。

实验工作要用整体的观点,系统考察教育过程,对形成不同素质结构的综合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实验工作更要通过介入多种实验处置因素,实现素质结构的优化组合。

2.主体参与原则。

教育过程是认识与交往相统一的师生共同生活过程。

这种为实现目标要求的认识与交往的活动,必须依赖于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

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十分重要的是,教师应始终如一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条件,把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动机。

3、民主合作原则。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良好的习惯与个性(人格)唯有在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培育与塑造。

发扬民主,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与时代的呼唤,设身处地投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自信、自尊),允许犯错与改错,信任他们具有奋发上进(自主自强)的愿望,热情欢迎每一点滴进步,以利于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形成生机勃勃、令人向往的愉悦的育人氛围。

4、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原则。

教育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学生在校外的时间比校内的时间长,学校教育的效果需要在校外得到巩固和检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是德育教育取得效果的有力保证。

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现状

我校共有留守儿童1326名,占学生总数的71%,这些孩子大都是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部分是和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个别寄宿在别人家里。

这些孩子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不良习惯等更无法关注。

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

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收集到的情况来看,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这几类问题:

一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分溺爱,毫无原则的满足留守孩子的需要,造成这类孩子好吃懒做、任性霸道,成了典型的“小皇帝”;二是被父母当作“包袱”扔给爷爷奶奶的留守学生,由于爷爷奶奶也属于被子女“遗弃”的对象,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对留守的孙辈也就谈不上关爱教育了,只能让其“自由发展”了。

三是留守在亲戚家的孩子,被当成“哪敢管教”的对象。

这些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逐渐养成如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撒谎、不爱劳动、不讲卫生、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性格孤僻、胆小、固执、不愿与别人沟通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为留守学生建立辅导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详细地分析全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家庭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即一是物质刺激型,这类家庭较其他“留守儿童”的家庭的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值也较高,于是就用发奖金、买高档学习、生活用品来刺激学生学习。

二是“武力镇压型”,这类家庭相当信奉古训“黄荆条下出好人”,因此,对子女学习上订下目标,若未完成,则棍棒伺候,对孩子的“犯错”行为,以大声训斥及拳脚训导。

三是“自由放纵型”,这类家庭也以“狗大自咬,人大自巧”为座右铭,对孩子的要求是能学多少是多少。

“我小学四年级没毕业,如今打工可没少挣钱”,父亲的“口头禅”经常灌向其子女,导致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四是“父(母)爱补偿型”,这类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大多是婚姻不幸,让其子女缺少了父(母)爱,故自己千方百计地去弥补,故孩子受到了过分溺爱,自理能力差,面对困难手足无措,依赖性极强。

五是“教育无力型”,这类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是有较高的期望,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与老师谈话总是“费老师的心,帮我把孩子管严点”,或“我唯有拜托老师了,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之类。

六是合力配合学校型,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正确,并能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由于家长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当注重家庭环境,即使自己外出打工,均能将子女托付给有教育能力的父母。

针对这六种类型家庭,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学校各班均按家庭类别分类,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

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三)开展“我爱我家”活动

为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留守学生心理环境的改变,让这些留守学生能在一个和谐、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为留守学生开展了“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学校就是我的家活动。

结对老师主要从对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辅导:

如每天的两洗(洗脸、洗脚),按时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等和对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

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老师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有什么困难找老师帮忙,有什么问题找老师解决,有什么心里话也可以找老师倾吐,一句话,在学校,你可以把老师当作父母来信任。

(四)实行“代理家庭制”

由学校进行统计并核实学生父母务工的联系地址、电话,然后由学校教师分别担任“代理家长”,班主任为“留守学生”的代理责任人,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负责学生在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学生的父母联系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告知父母,交换意见。

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经常给孩子以亲情问候和情感疏导。

结对的留守学生随时可以找代理家长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代理家长要多与结对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这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要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学校每周进行一次抽查,对表现突出的“代理家长”进行表彰,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儿童”给予奖励。

(五)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共同进步,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

(六)拟定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是否

我的衣服、身体、饮食、学习环境和住所要保持干净。

我的精神是饱满的、心情是愉快的、做事有兴趣、遇到困难,也不丧气。

我读书、做事要刻苦、专心、努力、决不懒惰,还要迅速,不拖拉。

我的意志要坚定,要有持久性,该做的事一定要做好,不管怎样吃苦,也要忍受。

我的功课和品行都要争先进,不甘落后,充满着信心。

我对人说真话,不做欺骗别人的事。

有了缺点错误马上改正。

我要遵守时间和集体的规定,绝不为自己便利而妨碍大家。

要服从父母师长的管教。

我不打架、不骂人、爱学习、爱劳动。

我要孝敬父母、热爱同学、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我要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关心别人的事,与他人合作好。

我爱惜公物,勤俭节约,不去跟别人比吃、穿。

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依赖别人,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来以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我要珍惜自己的名声,努力去为他人添光彩,让人人喜欢我。

我爱我的班集体和学校,也爱我的家,更热爱我的祖国,我要为他们的荣誉去奋斗。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资料,收集有关农村留守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习资料内容。

成果形式:

研究《方案》初稿

2、调查了解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课题组通过调查实验,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现状,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成果形式:

问卷调查表、调查研究总结。

3、探索试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课题组针对调查总结情况,对留守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研究,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形成一整套的经验。

成果形式:

各种经验总结、论文。

4、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5月)

对课题研究资料分类整理,完成《研究报告》,申请有关部门验收、结题。

成果形式:

完成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

九、研究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一)实验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杨银修(县教委副主任)

副组长:

刘建春(县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成员:

高世成(周嘉小学校长)

徐建荣(周嘉小学副校长)

黄强坤(周嘉小学教务处主任)

2、指导小组

课题顾问:

张界琼(重庆市西南大学博士)(提供教育技术设计和课题相关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科研的相关理论指导等)

组长:

卢卫平(县教研室副主任)(参与阶段实施计划和终测方案等制定工作;课题研究具体过程管理等)

成员:

贺恩明(县教研室教研员)(参与阶段实施计划和终测方案等制定工作;课题研究具体过程管理等)

曾厚明(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参与阶段实施计划和终测方案等制定工作;课题研究具体过程管理等)

3、课题实施小组:

周帮琴(周嘉小学教科室副主任)负责课题总设计,实验方案的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织实施等。

汤伟(德育处副主任),负责课题总设计,实验报告的撰写,课题组织实施等

张伟,负责问卷的设计,调查报告的撰写,课题组织实施等

陈光华,负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象研究

贺江红、赵英、李华琼,负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治策略研究

(二)制度保证

课题组按照《周嘉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开展研究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例会。

主要内容是:

(1)汇报各成员的研究情况;

(2)讨论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4)安排布置和协调下一阶段的工作。

十、实验经费预算:

1、咨询论证费:

1000——2000元

2、调研考察费:

2000——3000元

3、资料费(含器材)5000——10000元

4、其他费用:

2000——3000元

合计:

10000——180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