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599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docx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部分

鲁迅:

《秋夜》、《伤逝》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郭沫若:

《凤凰涅槃》、《炉中煤》第三版删了《凤凰涅槃》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茅盾:

《香市》

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

朱自清: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闻一多:

《发现》

<苏雪林:

《山窗读画记》第二版删除>

沈从文:

《边城(节选)》

戴望舒:

《雨巷》

冯至:

《十四行(原野的小路)》

赵树理:

《传家宝》第三版删除了《传家宝》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钱钟书:

《论快乐》

卞之琳:

《断章》

穆旦:

《诗八首》

张爱玲:

《金锁记》第二版新增

 

四十七、鲁迅:

《秋夜》、《伤逝》

《秋夜》

●思想内容:

鲁迅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的北京。

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黑暗统治和情况下,北方的革命处于低潮。

同时,“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也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国粹、整理国故,妄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

而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黑暗势力,鲁迅不免孤寂、彷徨,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这篇著名的散文诗,正是作者这种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

●作品怎样塑造枣树形象(艺术特色):

作者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了枣树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抗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对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同情,以及对追求光明的奋斗者的热诚的赞颂。

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触及时事,借景抒怀,托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又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

作者还采用环境烘托,正反形象对比等多种手法,着力塑造枣树的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语言形象形象凝练、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作者所选取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

读后掩卷,那现微笑、洒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丁地响的小青虫……都在眼活动,仿佛触手可得。

作品里的天空,星星,繁霜,月亮,以及夜游的恶鸟,都是丑恶而狡猾的反动势力的象征,对于摧残野花草的邪恶势力,作品给予了强烈的鞭挞及抨击,表现了无比的憎恶之情。

〈秋夜》也流露出对被压迫者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

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象征手法:

夜的天空及脥着冷眼的星星的形象,象征统治者及其帮凶和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

枣树的形象象征同黑暗势力斗争的战士。

枣树的斗争是勇敢顽强的,不屈不挠的,一心要制强敌于死命,然而是孤独的,寂寞的。

小粉红花似天真、纯洁的青年,虽有美好的愿望和幻想,但阅历简单,抵不住黑暗的重压和繁霜的摧残,且只是在做梦,并未投入战斗。

小青虫般的英雄们,追求光明,不怕牺牲,但力量弱小,“布不成阵”。

落叶虽然阅历较深,了解现实社会,但已看破红尘,悲观、绝望、消沉下去。

枣树孤军奋战,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表现了乐观及悲观的矛盾,有信心地战斗和看不见路的矛盾。

《秋夜》中还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他憎恶天空,同情小粉红花,赞扬枣树的战斗精神,也同枣树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又不甘于寂寞而要积极地面对战斗。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表达方式的含义:

对于为什么要把两株枣树分开来写,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作者采用修辞重复格的方法突出枣树,使赞美的主要对象更加鲜明,引人注目;第二种认为,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孤军作战的感觉,反映了当时革命者没有联合成阵线的事实;第三种认为,这样写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解放前甚至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堕入恶趣”。

仔细体会一下全篇作品所创造的意境,第一种理解较为贴切,作者通篇赞美的就是枣树的战斗风格和风骨,作者描写枣树的笔触始终是饱含深情、不惜笔墨的。

《伤逝》

●思想内容:

《伤逝》是鲁迅以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悲情缱绻的诗体小说。

故事发生在“五四”时期,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深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

他们敢于冲决森严的礼教罗网,自由地恋爱,勇敢地同居,子君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便是她大胆反抗自古以来一直被妇女奉为圭臬的“三从四德”的宣言。

但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只不过是一已的爱情生活。

而新家庭建立起来之后,积淀在他们文化心理上的传统观念,便显露出来。

子君陶醉于安定、宁静的家庭生活之中,渐渐地成为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

涓生虽然厌倦了这种平淡无味的家庭生活,但却没有及子君共同努力创造一种有意义的新生活。

他对子君从隔膜、疏远,直到把她看作是累赘,致使爱情的裂痕日渐加深,共同生活的基础发生动摇。

所以,当黑暗势力向他们伸出魔爪,涓生失业后生活出现危机之时,他们便不能同舟共济,自私怯懦的涓生失去了“携手同行”的勇气,萌生了救出自己的分离念头,对子君宣布“我已经不爱你了!

”从旧家庭中冲出来的子君,又被顽固守旧的家庭接了回去,最后憔悴而死。

而涓生也在失败中静思默察,深刻反省,并带着心灵的创痛,准备向新的生活跨出去。

●思想主题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题材反映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

作者通过一对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度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热恋同居开始,以生离死别告终的爱情悲剧,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内蕴丰富而又深刻的主题:

青年们如果把自己奋斗的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狭小范围内,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难以冲出封建社会的天罗地网的,更难以获得最终的自由和解放。

●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

作者通过一对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度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热恋同居开始,以生死离别告终的爱情悲剧,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内蕴丰富而又深刻的主题:

青年们如果把自己奋斗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婚姻自主的狭小范围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难以冲破封建社会的天罗地网的,更难以获得最终的自由和解放。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分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

子君及祥林嫂不同的是,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

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

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婚姻幸福生活,子君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发出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石破天惊的。

这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及否定,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

不过,令人可悲的是,子君只走了一步,就停止不前了。

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及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最后两人不得分手。

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悲剧无疑是时代悲剧,客观上是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对她的扼杀。

茅盾在1927年时就曾指出:

“主人公的幻想终于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压迫。

”假如没有封建势力的经济压迫,使这个小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子君就不会成为涓生的拖累而遭抛弃。

这是子君的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子君的失败,主观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她死于自己的懦弱庸俗和谋生无力。

子君一心追求的只是婚姻自由,目标如愿后,就把所有的心思和希望投入那个用爱组建的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

子君这种全然陶醉在爱巢的生活,已没有了家庭生活以外的斗志,她的性格开始变得平庸怯弱,她已及现实生活脱轨。

当家庭经济出现危机,她的幸福梦将要打破时,她曾振动过的翅膀已振动不起来了。

经济的压迫,使用权谋生无门的子君,不得不回归封建家庭,最后无声地死去。

鲁迅在早前所写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就曾深刻地指出:

脱离现实的经济斗争,妇女的个性解放,只能是说诳和做梦。

子君正如娜拉那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

子君的可悲这处,在于其身的思想局限及认识局限。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

她及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她那凄丽的悲剧形象使全中国妇女都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艺术特点:

①首先,采用手记形式抒写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这种形式便于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和高度真实地表现人物复杂的精神状态。

由于使用第一人称,使人好似听到主人公如泣如诉地剖析表白,真实细腻,感情浓烈,在这种追记中,无论是叙事或是写景处处都抹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②其次,全篇抒情色彩浓郁,虽然情节叙述简洁,但爱及恨、悲及愤、血及泪错综交织的情感,时而悱恻委婉,时而宣泄奔突,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③再次,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作者注意选取和突现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特征,十分简练地勾画和展示出人物的灵魂。

作者对子君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描绘,尤其传神。

她很少说话,只是出来进去地走动,涓生求婚时,她的“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而且“夹着惊疑的光”。

自修旧课时,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她如此的安详自得,正是新婚少妇的神态。

随着失业打击的到来,子君的眼神里显出了“祛弱”;随着生活的艰难,子君眼神里显出了“凄苦”;当涓生狠心地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时,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

”作品就是通过这些精彩的描绘,使子君形象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四十八、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1921年参及发起文学研究会并起草宣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30年代提倡闲适小品文。

周作人是以散文创作饮誉文坛的,其风格平和冲淡,产生很大影响。

《故乡的野菜》

●思想内容:

本文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

他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述,勾画出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而于其中又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重知识性及趣味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采食野菜、清明扫墓,本是浙东乡间常见琐事,作者信笔拈来却津津有味。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及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将民谚童谣、中外典故不露痕迹地编缀在短小的篇幅之中。

作者引经据典,并以东洋习俗同中国习俗相比印照,将浙东民俗置于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剖面上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在作者笔下,从野菜引出了浙东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和淳厚古朴的民风习俗,透露出浓厚的生活风韵和新鲜的农村野趣。

可以说,“野菜”,只不过是作者的着眼点,而落脚点却在写故乡的自然人情之淳真优美。

技巧圆熟,联想丰富,文字简洁,也是本文的重要特点。

●艺术风格:

①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虽然平凡琐碎,但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而且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采食野菜、清明扫墓,本是浙东乡间常见琐事,作者信笔写来却津津有味。

文中不仅介绍了故乡三种野菜的形态、颜色和用途,还介绍了及之相关的风俗民情,将民谚童谣、中外典故不露痕迹地编缀在短小的篇幅中。

②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没有感情及笔墨的夸张。

因为本着“说自己的话”的宗旨,故而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

③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简洁、诙诡、幽默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及机巧,体味到周作人笔下一股时隐时显,时浓时淡的苦涩味,这正是真率自然的作家自我心境的流露。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四十九、郭沫若:

《凤凰涅槃》、《炉中煤》第三版删了《凤凰涅槃》

郭沫若1921年及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拓展)郭沫若的艺术成就(文学成就)(了解即可)

在郭沫若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学和古文字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其成就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诗歌和历史剧是郭沫若取得重大文学成就的两个领域。

诗集《女神》以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它以积极浪漫主义特质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并创立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是中国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郭沫若的历史剧,取材上至战国时期,下至明末清初,主要人物包括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侠客,女性形象自后妃公主至宫娥美女,描写的社会生活由宫廷相府到民间酒肆,从中原地带到西南边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生活图画,贯穿于其中的形态各异的斗争,充满了磅礴正气和历史的悲剧精神。

这种浓郁的悲剧情绪,呈现出肃穆的崇高美,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

“诗剧合一”是郭沫若整个创作的重要特色。

郭沫若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贯通着特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浓郁的浪漫特色,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才华。

《女神》(此处考察的即《凤凰涅磐》)

《女神》初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1916年至1921年创作的诗歌16首。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02)

最充分的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是贯穿《女神》诗集的一条主线。

如《炉中煤》就是他对祖国倾诉一腔深情的“恋歌”,“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2.抒写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

“五四”时期正值社会的转型期,新旧两种政治势力,两种思想进行着激烈的大搏斗,时代催促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如长诗《凤凰涅磐》通过凤凰自焚后的新生,“象征中国的再生”,其中的“凤凰更生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平等、和谐的新社会的无限向往之情。

3.表达强烈个性解放要求。

呼唤个性解放,就是对人的自由、自我价值、人格尊严的肯定及赞扬。

如《天狗》,就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形象。

4.歌颂劳动和工农群众。

“劳工神圣”是“五四”时期流行的口号之一,反映了当时觉醒了的青年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著名长诗《地球,我的母亲!

》使表现了郭沫若对工农大众的仰慕之心,赞美之情。

二、《女神》的艺术成就(02)

《女神》所显示出来的鲜明的时代色彩,宏大的艺术魄力,独创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宝库,对后代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常用概括性极强的象征,奇特的比喻和高度的夸张表现理想和抒发情感。

2.创造了自由体诗的形式,即不讲究格律、音律,注意的是内在情感的节奏。

3.体式多样。

有小诗,自由诗,也有诗剧,还有近于新格律体的诗。

郭沫若热情澎湃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为我国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代新的诗风。

《凤凰涅磐》P301

一、思想内涵

《凤凰涅磐》是《女神》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也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诗包含四部分:

“凤歌”、“凰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它以有关凤凰的传统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宣告着:

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是她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和“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

诗中“凤歌”和“凰歌”以低沉、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本诗以历史和神话传说为背景,选取了具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的形象,表达了“五四”雄伟博大的时代精神。

它任凭感情驰骋,于内在的情绪节奏中表现一种雄浑肃穆的悲壮气氛;诗句既工稳严整,又在整齐中富于变化,代表了自由体新诗的较高境界。

二、艺术特色

《凤凰涅磐》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及赞美,对创造理想的乐观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①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歌以历史和神话传说为背景,选取了具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的形象,表达了“五四”雄伟博大的时代精神。

诗中直抒胸臆、喷发式的宣泄,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于内在的情绪节奏中表现一种雄浑肃穆的悲壮气氛。

②象征、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凤凰涅槃》通篇都是象征形象。

凤凰是祖国的象征,也是勇于献身的革命者的象征;凤凰自焚,象征着“我”和旧社会的灭亡;凤凰的更生,象征着“我”和新社会的更生;凤凰自焚前的那种“冷酷”、“黑暗”、“腥秽”、“衰败”的景象,是旧中国社会面貌的象征;群鸟是中国落后和反动势力的象征,凶残的岩鹰象征反动军阀,贪婪的鸱枭象征争权夺利的官僚政客,傲慢的孔雀象征炫耀自己的市侩,驯顺的家鸱象征俯首帖耳的奴才,油腔滑调的鹦鹉象征着哗众取宠的庸俗文人,自命清高的白鹤象征自欺欺人的骗子;“火”是光明的象征,也是人民革命的象征…这些象征体都寓有深刻的内涵。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事物更深一层的含义,创造了更含蓄深邃的意境,起到了“言此及彼”的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运用也极高明。

这里有形象的对比;如凤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叛逆、勇于献身的崇高形象,及鼠目寸光、卑劣的群鸟形象的对比,也有环境的对比,如救中国的黑暗、冷酷、污浊,及更生后的新中国的华美、鲜明、芬芳的对比;还有情绪的对比,如凤凰自焚前的悲哀、烦恼、忧悒、激愤,及经过烈火洗礼后再生的欢乐、挚爱、和谐、欢唱的对比,等等。

通过对比,突出了真善美,谴责了假恶丑。

③诗情的戏剧化。

将诗情的戏剧化,是变抽象为具体,变流畅为凝结,变无形的意识为具体的形象的一种手法,起到直观的效果。

整篇长诗象一幅多幕剧,序曲可以看作是序幕,而后通过“群鸟歌”凤凰自焚前的独白,更生后的雀跃欢唱等场面,把充满戏剧冲突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④形式上雄丽兼备。

这首诗在形式上是自由诗体,但不同于五四初期的自由诗。

由于诗人有很深的我国民族文化根底,又有丰富的外国文化修养,所以在这首诗里既热情奔放,纵横恣肆,又严谨典雅,蕴藉含蓄。

诗的节奏时而低沉哀伤,时而高昂欢乐,恰到好处的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大量的排比句和复沓歌咏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诗句既工稳严整,又在整齐中富于变化,代表了自由体新诗的较高境界。

《炉中煤》(07)P303

《炉中煤》选自诗集《女神》,也是诗人代表作之一。

《女神》充分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并成功地创造、运用新诗的主导形式自由体,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炉中煤》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作。

它的恋歌的形式写颂歌,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全部的光和热。

这首诗处处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

诗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十分巧妙,合切,新颖,使感情的表达淋漓尽致。

该诗节拍整齐,婉转回环,有一种割不断的绵延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祖国之情。

本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思想内容:

  本诗作于1920年,是一篇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郭沫若后来在《创造十年》中曾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了说明: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这首诗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坦露,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而以“炉中煤”自喻,表达了诗人献身祖国的渴望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诗中作者将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一方面是对“五四”运动后新中国的形容,“年青”意味着新生,它是相对于旧时代的中国而言,表明她有着勃勃朝气和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以男女之间热烈的情爱作喻表现了我对祖国的热爱。

“炉中煤”这一意象也是如此,一方面,以煤在炉火中燃烧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之爱的强烈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对“煤”的身世的介绍也表明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痛恨: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这的确是煤的自然形成史,但作者却借煤的形成历史来隐喻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压抑在心中的爱国之情,这是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中国的脊梁”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

同时,“炉中煤”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形象也体现着作者为了祖国甘愿献身的志愿。

●浪漫主义特色:

①主要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主题。

全诗四节,应用了不同的比喻。

第一节,诗人用“年轻的女郎”比喻“五四以后的中国”,以歌颂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新生及美好。

第二、三节,诗人又用煤“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被“活埋在地低多年”,来比喻自己空有报国的志向和才华,却无施展的机会,以控诉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

而煤终于“重见天光”,又是比喻诗人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和祖国的觉醒。

最后一节,则用通体燃烧着的煤把光和热献给人类这一形象,抒发了诗人眷念祖国的情绪。

②全诗洋溢着火一般真挚、纯洁、强烈的爱国之情,激扬着恳切、急迫、刚烈的报国之志,给人以振奋的力量,通篇即以“炉中煤”的口气,向“年轻的女郎”倾诉衷肠,一唱三叹,以抒写“我”眷念祖国的情绪。

③韵律和节奏的和谐。

它是一首比较严谨的格律诗,章法、句式、韵律都很讲究。

从章法看:

全诗四节,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发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叙述报国之志;末节及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

从格式、韵律看:

每节五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韵旋,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轻的女郎!

”一声亲切温柔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五十、徐志摩:

《再别康桥》

徐志摩1923年及胡适等组织新月社。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及闻一多共同进行的新格律诗的理论探讨和创造实践,对于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促进新诗的民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其诗的艺术特点: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其艺术上的特点表现在:

1.灵动飞扬,洒脱妩媚。

如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虽只有短短五行,却将日本女郎及朋友道别时的神态,情绪,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挥洒自如,轻盈,柔和,恬淡,忧伤中有期盼,整首诗飘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2.诗中有回环往复的节奏美,音韵美。

如《再别康桥》。

每一声的开头或者最后采用重复手法,每节四行,隔行压韵,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他认为:

"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容和音节的匀整及流动"。

音节是诗的血脉。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力地实践了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并以自我和理想的表达为中心,在中国现代诗领域树立起一种真纯的浪漫主义精神。

《再别康桥》(07)P306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它表达了诗人旧地重游产生的眷恋,惜别而略带忧伤的情怀,是一首优美精致的抒情佳作。

诗人通过对夕照下的康桥美景的描绘,抒写了自己的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诗构思精巧,联想丰富,勾勒了一幅个性色彩鲜明,内蕴深厚且韵味浓郁的艺术画面,展示出柔美幽远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对于语言文字以及声音,节奏,诗人极力表现"诗感"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有力地实践了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的主张:

①全诗共7节,节及节之间大体匀称,每节二,四句低一格排列,一,三句则稍短,力求整体而不呆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