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65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

届秋季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

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

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

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

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

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

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

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

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

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

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

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

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

B.文章重点评论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

C.文章提到《马氏文通》,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

D.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

“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

“子能发陟罪乎?

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填会安州,陟曰:

“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填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日:

“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

文中指书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

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

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

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

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能力,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

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

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

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

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

除永州通判。

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

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除知开州。

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

民绝斗争,夜户不闭。

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

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

改成都路转运判官。

适岁饥,不忧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

比至,下令曰:

“米至矣。

”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

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

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

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

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

不忧曰:

“民饥,不可扰也。

”以籴余米发卒运之。

朝廷命不忧摄制司。

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

不忧曰:

“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

”不听。

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

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帝可之。

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

“此贤臣也。

”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

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

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

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

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收其赢,民病之        病:

为……感到痛苦

B.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    籍:

没收

C.操板筑,绳吏以法       绳:

捆绑

D.依故事,富人出粮        故事:

旧日的典章制度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

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

“禁中”即指皇宫中。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不忧不畏土豪,严厉惩治。

在担任金华丞时,不忧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并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也畏惧而折服。

B.赵不忧改变民风,为民拥戴。

任开州知州时,不忧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

不忧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

C.赵不忧坚守气节,拒绝求和。

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但是不忧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

D.赵不忧关心族人,教化有方。

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感化,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1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夏季节秀美风光的语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②《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___的意象。

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凉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

薜荔不__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

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_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

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__。

14.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6.下列在句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是晴朗的夏天,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比较押韵,,充满语言美感。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让人们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有删改)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顺其自然

B.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自然而然

C.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自然而然

D.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顺其自然

20.关于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②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③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④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⑤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⑥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⑦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⑧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⑨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修改其任何部分,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它的修改短时间难以完成。

⑩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改革方案的初稿。

A.一句正确B.两句正确C.三句正确D.四句正确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③⑤②①

22.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用“仆”。

B.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

C.信末的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禄双全”。

D.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3分)

近年来,网络上“被”现象非常普遍。

如:

某媒体称公众的工资增加了多少、幅度多大,而一些人对此不认同,称自己的工资“被增加”;某地政府部门公布,该市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3%左右,人均GDP已达到9000美元,两项指标显示已达到中上等国家富裕水平,而不少人认为自己“被富裕”;有的公共政策出台,有关部门表示已经充分听取了公众意见,有高达百分之多少的人表示赞同,而相当多的人却对这种赞同率存疑,表示自己“被民意”;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是权威部门有望年内出台的网瘾诊断标准,而绝大多数网民不赞成这一标准,并称自己“被网瘾”。

请根据上述材料,给这种“被”现象下定义。

(不超6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文字阐述了人们在雾霾天气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成三点,要求每一点不超过7个字。

(3分)

雾霾天气里,粉尘颗粒多,因而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心脏痛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

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

如果需要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

口罩以棉质口罩为好,因为一些人对无纺布过敏,而棉质口罩一般人都不过敏,而且易清洗。

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营养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

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食品。

答: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4、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袁枚的这首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舞台被重新唤醒,让亿万中国人在这一刻被感动!

为什么一首只有20字的小诗却听得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月一语文答案2018.9

1.【答案】C【解析】A. 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

;B.“全面学习”不合文意,有个别值得商榷;D.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答案】A【解析】A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并非评论背景的作用

3.【答案】B【解析】B错,“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推理欠理据

4.【答案】C【解析】原文标点: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

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

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

”陟慨然日:

“命当尔,其敢逃刑?

5.【答案】A【解析】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

6.【答案】D【解析】“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皇帝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

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

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

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

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

宋景见到韦陟感叹说:

“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韦陟升任礼部侍郎。

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

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

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

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

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

“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

我任你为御史。

”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

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使威胁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