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672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鸿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鸿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鸿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鸿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李鸿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李鸿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鸿章.docx

《李鸿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鸿章.docx

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

秋风宝剑孤臣泪

——我对李鸿章的浅要认识

 

姓名:

敖英姿

学号:

2009051499

院系: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09级

班级:

(1)班

 

秋风宝剑孤臣泪

——我对李鸿章的浅要认识

关键词:

李鸿章洋务外交功过

摘要:

李鸿章,中国晚清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不能让人忽视的一位人物。

他为朝廷效忠,为腐朽的政权奔波劳碌,清朝后期与外国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几乎都经过他的手。

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世人对他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从历史中走过,无论是否心甘情愿,他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一切功过但由后人评说。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中公全集》。

简短的几句话,就概括了这位晚清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和外交的近代化上作出了不可磨灭伟大贡献的忠臣的一生。

即使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他的不一褒义仍然没有停止。

他的一生,夸张点说,就是中国晚清历史的一面镜子,一个写照。

1901年11月7日,在京城贤良寺,78岁的李鸿章带着无尽的悲怆和遗憾,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

临终前,问及家事,李鸿章无语,问及国事,则忽然睁开双眼,欲语泪流。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英雄迟暮,因为他壮志未酬。

临终之际,李鸿章还是放不下自己效忠一生的朝廷,放不下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放不下被西方列强窥视已久的神舟大地。

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

秋风宝剑孤臣泪,又有谁知那泪中滋味。

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梁启超说: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840年外国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用他们的舰船力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震醒了中国天府强国的美梦。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以结束。

战后,李鸿章代表中国在日本与其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光绪五年(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李鸿章还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旨在保护华工4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源于“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

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

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

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

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

时候,李鸿章与日本专使签署《天津条约》时,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

为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

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9 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向八国联军求和签署了《辛丑条约》,为此,许多人把李鸿章视为卖国贼。

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

李鸿章做为大清国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他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是无能为力了。

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也要遭爱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马关,他不仅在马关遭受刺客的袭击,更在伤痛之下,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签署日方代表周旋,坚持与日本代表谈判,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当时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日方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

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

“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

老人家何等可怜!

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读到这段文字,观者心中酸苦,不知有多浓烈。

他承受的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其中的困处,除了亲身经历,是不能知晓的。

生于这个多灾多难动荡的时代,注定了李鸿章一生的悲怆.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封建末世的机运成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封建末世的霉运颠覆了李鸿章。

他的忠,他的诚,他的效把自己放在火山口上日夜烘烤煎熬,不知何时就把自己赔了进去。

他担负不了不该由他担负的家国重任,可是他在努力担负。

在夙夜忧思,中心惶惶中,为维持一个朽不堪言的衰败社会,蒙受了深重的耻辱和误解。

不是以功臣、良相扬名后世,而是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外交的实施者,执行者而遗臭万年,这是他贪恋富贵权势,迷惑于位及人臣的虚妄光环,违背老师曾国藩的谆谆教诲。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1853年4月,刑部侍郎,前翰林院编修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并邀请同乡李鸿章父子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求进身之阶的道路。

在安徽几年,持才傲物,年轻气盛的他被多方制肘,怀才不遇,在处世维艰的局面下,不得已,于1856年转赴九江,投奔老师曾国藩湘军大营,开始走上自己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锻炼得稳健持重,老成世故,干练敏达,曾氏认为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日定当有成。

1861年,为了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决心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从此使他自成一军,如虎添翼。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的战争,和后来的洋务运动及平捻战役中,青云直上,直坐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成为有清一代,汉人位最显赫者。

在曾国藩无意权柄、高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的情况下,湘军因遣散,远戍边疆而式微;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

似乎成了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由是,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在任职期间,“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李鸿章推崇的观点。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

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可见,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还是很多了。

作为晚清一代权臣,李鸿章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外交的开山人物,他自19世纪60年代初担任江苏巡抚兼五口通商大臣起,就开始了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随着官职的不断迁升,在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一直处于执中国外交之牛耳的显赫地位。

不仅清王朝对他倚重万分,就连当时的西方列强一遇到与清廷的外交事宜,也有"只知李鸿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之说。

由此可见他在晚清外交中之地位,真是独一无二。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一定程度上讲,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尤其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化身。

他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

但是,李鸿章不能超越他的时代界限和阶级局限,他和中兴诸臣虽然力挽狂澜,维持着大清帝国的存在,延续了它的生命,却终于无法实现真正的中兴。

在清廷昏庸无能,腐朽衰落;慈禧专权,穷奢极欲,纲纪败坏;儿皇帝羸弱,拘谨怯懦;官吏贪赃枉法,醉生梦死的现实条件下,他也只能同流合污,尸位素餐,俯仰之间,惟慈禧马首是瞻,消磨了锐气。

他的淮军,在现实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在真空中独存。

只能违背老师生前“勤于邦、俭于家、言思信、行笃敬”,“俯畏天命,仰畏人命”,“崇俭约以养廉”,“勤求、致贤、养民、正风气、喜闻诤言”。

“立德、立功、立言”的一贯教诲,迅速在帝国的烂泥坑里霉烂了,沉沦了。

以至,黄海一战,虽有邓世昌,林永升辈前赴后继,奈何老太太的娱乐享受重于海防和国家安危。

海军不能自强,连弹药都不能保证,只能全军覆没,敞开了万里海疆。

二十万素日精锐善战的淮军,二十年后,形同一堆朽木,一触即溃。

辽东一战,禁不住两万日军的凌厉攻势,兵败如山倒。

迫使李鸿章,只能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系于一线之时,艰难地选择战与和。

有人说李鸿章是慈禧太后是晚清的一条看家狗,这种说法未免过于刻薄。

即使他李鸿章不是一颗苍天大树,足以支撑起他效忠的晚清腐朽朝廷,然而他在全力以赴。

许多人说只有自己出国了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犹如母亲一般的感情,那么李鸿章呢?

在那样一个病痛的年代,即便是日薄西山,他是怎样不卑不亢的与外国人周旋,我们只看到他努力后令人不满的结果,却又有多少人看到他的艰辛和屈辱。

没有李鸿章,那些不公条约已久会有人去签,还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为了争取祖国的利益而努力,甚至忍辱负重含泪相求。

纵然他有过,难道就可以忽视他的功吗?

在一次谈判会上,各国都放了国歌,当轮到中国时,李鸿章——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用他浑厚而沧桑的声音,在外国人等着看好戏的情况下,唱起了中国小曲《茉莉花》。

我不能想象当时的李鸿章,心里有多沉重,多凄苦,但我知道,这位老人在让我感动。

据说李鸿章在临终之际,感念一生中的万事种种,曾口述七律一首,诗云: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跟随了李鸿章四十年的老臣周馥这时也在床边,眼看老李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

“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

”“目乃瞑,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

或许李鸿章事业的失败,以及某些主张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对祖国的情感,有是那么深沉。

即使他不是历史的伟人,不是王朝的拯救者,但他作为腐朽清政府的替罪羊,一颗赤忱的心,也说明他同样不是历史的罪人。

在他的处境中,有那么多不得已而为之。

沿着历史的脊梁,我们企图去寻找真相。

只是历史翻过的页数,无法复原,我们已经无从了解历史的真相,读了梁启超先生为李鸿章做的传记,觉得相对客观。

但功过是非,也只由后人评。

愿历史给他记以公正的一笔。

 

参考书目: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落日孤臣》

《李鸿章——甲午残梦》

《晚清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