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809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docx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

篇一:

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

“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

“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

“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

”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

“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各省作文题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湖北省“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的供料作文让部分一线高三教师大呼意外:

“怎么又是材料作文?

”也有老师高兴地说:

“果然是材料作文!

”这里有个背景,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至2011年湖北省8个作文题中有6个是供料作文,其中有4个是纯粹材料作文,形式相对稳定;最近几年稍有变化,08年是供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来了一次大胆出新——半命题“站在的门口”,10年又回到纯粹材料作文,11年直接命题为“旧书”,而12年再次回到纯粹材料作文。

一线教师和广大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预测是众说纷纭,各自有理。

可是笔者认为这些对于题目形式的预测大可休矣,因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高考作文命题已经逐步回归理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早该回归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基本能力的重视。

一、平和稳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客观来讲,“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这个材料并不新鲜,发生在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这个情境并非虚拟,她真实而不花哨,朴素而不新潮,一点都不夺人眼目,号称“史上最严”的2012高考唬得全民屏住呼吸,所有与高考有点联系的的人都对这作文题目充满好奇,而结果让相当多的人觉得失落和失望。

可是既在看客意料之外,必在本行情理之中。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09年题的神韵,秉承11年贴近生活的特征,兼收10年呼应时代的风格,看似简单,值得斟酌;貌虽平淡,大有深蕴:

风格平

和稳健,要的就是真才实学。

二、贴近生活,呼应时代,易于下笔

作为社会人,与人交流是生活的重要内容。

因为时空的阻隔,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与亲朋好友互通声息、互致问候、互诉衷情,是人非常基本也非常高级的一种需要。

因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只能借助书信;山高水长、风雨晦朔积淀为“锦书难托”、“月满西楼”的哀怨凄美;因为难以超越的自然条件和无法摆脱的社会动荡,才有了“仰首望飞鸿”的孤单和“家书抵万金”的沉重。

上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新世纪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作为90年代人的高三考生必有切身的感受。

因此,拿到这样个来自生活的材料,面对这样一个呼应时代的争论,考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三、呼唤传统,投身时代,审题容易

但是,仔细斟酌这个材料,我们会发现可挖掘的空间其实很大。

表面上是一个“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的争论”,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转型期严峻现实的忧虑——传统貌似断裂,现代科技力量操控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现代人逐渐失落传统家园,人的异化似乎并非科幻小说的耸人听闻。

而高明的地方在于,材料并未明显泄漏这种担忧,也似乎并未指出明确出路;或者回归传统,或者拥抱时代,或者开拓第三条路,或者平静面对生活的变与不变,一切看你自己的选择。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北高考作文题早已跳出道德教化的桎梏,给予考生很宽的表达空间,而且几无体裁限制,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全凭你喜欢和擅长。

而平时让老师和学生十分纠结的审题问题,也早已不是问题。

但是你怎么想,如何写,想好了,写出来,高下优劣立判。

四、关注生活,夯实功底,快乐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2012湖北高考作文题摒除写作本身之外无关宏旨的枝节干扰,回归到对考生基本写作能力素养的考察,也为我们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培养思维品质,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想的深度;二要夯实功底,阅读经典,注重积累,勤于练笔,精于表达,而且追求表达的独特风格;三要丰富语言训练的形式,搭建宽广的语言表达的舞台,比如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等,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乐说乐写,当然,这个快乐并不等于轻松;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孝悌友善,乐于分享,敢于担当,于己于家于国于人类于自然宇宙都有一份赤诚的爱。

【例文】

1、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

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

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

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

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

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

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

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

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

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

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

书信时代,有的是: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

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

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

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

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

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

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

?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

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

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

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

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

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

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

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

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

我想说:

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

谁解家书味

夜落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撕开信封,铺平。

我总爱往来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挂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在冬天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结尾都是“天寒露重,

望君保重”。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

哪怕天寒露重,我们亦可相互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而细腻的心。

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

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

金圣叹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

“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

此法一传,我无憾矣。

”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转载自:

www.BdfQy.Com千叶帆文摘:

与古人悄然相逢,,,,,,,,作文)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写下最睿智的讽刺。

此中的滋味谁解?

谁从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

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

“这儿的荷花真美!

”他的叔父正是在文革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

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

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

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眼泪读下去的。

而现在呢?

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千家万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

乔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

“生命在竞争中飞跑,我们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掉落。

”我们不仅丢掉家信,更失掉了一种情怀。

可我愿接你回来,为你抖落沾染的尘埃,与你独对孤灯,我的家信。

情感深挚动人,由命题材料中“书信形式”的讨论引发,展开议论、抒情、议论,符合题意。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意蕴丰厚。

内容一类上。

结构完整,情感脉络清晰,富有文采。

表达一类上。

感悟深刻,材料丰富,亮点突出。

发展等级10分。

篇二:

2015中考模拟

(一)语文试题卷

2015中考模拟卷

(一)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

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③,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④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⑤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表明作者坚持真理、至死不渝精神的诗句是:

“,。

⑥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

(请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3分)

(1)去国还乡()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名著阅读。

(4分)

(1)请将以下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按顺序排列:

①景阳冈打虎②十字坡遇张青③斗杀西门庆

(2)在《水浒》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也被称为“赛诸葛”。

他与一伙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计”,干了一件大事是: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几生修得到梅花(13分)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

雪中更加灼灼有神。

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

润如凝脂的红梅,

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

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

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

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

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

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

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

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

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

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

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成大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

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林和靖:

林逋(968-1028)。

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5.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

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3分)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3分)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哪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B.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它们只能选择手下留情。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D.文章第④段通过梅花与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哪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E.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

8.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3分)

(二)熬住就是一切(12分)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

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

一时的

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

熬。

这一个字确实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

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

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

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

所谓“熬”

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的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

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

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

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

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

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

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

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

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

三个人中,另外两个人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位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表现就死了。

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

老先生说:

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晚辈自然都捧场。

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

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

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

我记得90

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

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

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

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

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

”但“挺”字没有“熬”字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

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10.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成“守株待兔”好不好?

请简要说说理由。

(3分)

11.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画线句)去掉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12.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3分)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东坡(4分)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

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

山多大石的样子。

13.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

14.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

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

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

“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

“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呜呼!

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

“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

,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

“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

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

“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

?

赒zhōu:

救济,接济;?

粜tiào:

卖出粮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必以处士为法(榜样)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以牛自归(返回)D.厚遗以遣之(送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能使人如此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父卒,家故多资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D.当为连公行丧为人谋而不忠乎..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18.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四、语言运用(56分)

19.仔细观察右下的漫画,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并对此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80字左右)(6分)

篇三:

一次相逢一份暖

一次相逢一份暖

我曾多次在记忆中寻找她的身影,却发现总是杳无音讯?

?

独自漫步初中校园,心里充满忧伤。

如果她在该有多好,如果她在,我就不会这么孤独;如果她在,欢乐必然围绕身边?

?

“蹬,蹬?

?

”快步走向我曾经的小学,心中充满了快乐,因为马上就能够知道她的下落。

“不知道”。

“不知道。

”一声声“不知道”让我瞬间又坠落谷底。

难道,我努力了那么长时间,天公却还是不肯让我再见到她么?

突然,一个念头蹿进了我的脑海。

我觉得她会不会也和我一样记得那个地方,那个我们经常约会的地方。

快速骑上车,到了,快到了?

?

一个秀丽的身影隐隐约约闯入我的眼帘,心跳不由加快,会是她么?

是的,是的,我还记得她的样子。

我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