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104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整理资料.docx

心理学整理资料

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产生:

(一)心理学的孕育:

心理学源于希腊文,意即“灵魂之学”;中世纪欧洲的心理学即心灵哲学的研究陷入困境;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理论学派:

1、行为主义学派:

20C初美国华生提倡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20C中美国斯金纳(提倡条件反射),存在机械唯物主义缺陷;

2、格式塔学派:

初创于1912年,德国韦特海默(K·特夫卡,W·柯勒)等三人把知觉经验组织作用归因于脑的本能作用,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倾向和先验论色彩;

3、精神分析学派,也称心理分析,是1900年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的,过分夸大潜意识,是形而上学。

我国现代心理学始于晚清时期(蔡元培),陈大齐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心理学进入崭新时期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1、普通心理学:

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主干学科;

2、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3、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及其产生、变化的规律;

4、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性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规律;

5、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即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

第二节中学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中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心理活动:

(一)心理过程(共性):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与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个性):

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一)中学心理学定义:

是研究中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

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心理);

(二)中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研究中学心理学的内容,必须以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基础:

A、必须了解人的心理过程

B、必须了解人的个性心理

C、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2、研究中学心理学的内容,必须以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重点:

A、必须了解与中学教学有关的学习心理

B、必须了解与中学教学有关的教师心理

C、必须了解与中学教师有关的教学心理

D、必须了解与中学生有关的群体心理;

(二)中学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并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基础知识于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

1、中学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中学心理学的应用任务:

培养各类合格人才

(三)学习中学心理学的意义:

1、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实行因材施教,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其个性方面存在的缺点;

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认识过程的规律及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知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迅速地牢固地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智力;

3、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有关知识,才能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第三节中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中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

二、中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2、调查法:

问卷法和谈话法

3、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心理度量法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述(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定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按信息来源分:

A、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温觉、冷觉、触觉、痛觉);

B、内部感觉:

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相应的分析器:

感受器、神经通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二)视觉与听觉

(三)感觉的规律及其作用:

1、感受性及其测定。

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

2、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适应和感觉的对比(暗适应是指从光到暗,光适应是指从暗到光;感觉的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A感觉的相互影响:

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觉性,强刺激则反之,如音乐疗牙痛;

B感觉的相互补偿:

如耳聋眼明

C联觉:

如颜色觉的联觉

二、知觉:

(一)定义: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分为:

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2、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哪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三)知觉的规律及其运用:

1、知觉的选择性(人类知觉的基本规律)例:

对象与背景转换图,如白兔在雪中或煤场中

2、知觉的整体性(直线不连贯便是三角形)

3、知觉的理解性(有经验的工人、医生)

4、知觉的恒常性(电视的火车声)

第二节记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

(一)记忆定义:

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种类:

1、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情景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三)记忆表象,1、定义:

也叫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

2、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

3、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二、记忆过程:

(一)识记,是获得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也是学习活动的初始阶段;

1、识记的种类:

A、按目的分: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按识记方法分: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的因素:

A、识记的任务B、识记时的学习态度C、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

是识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即已经识记了的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保持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保持材料的量变,二是保持材料的质变;

2、遗忘:

是识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被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遗忘分暂时的和永久的两类,是保持的对立面。

遗忘是有规律的:

A、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又称遗忘曲线,这一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缓慢

B、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则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

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

D、过度学习对遗忘的影响

E、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

F、学习材料和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

G、识记者的主观因素和识记时采用的方法都对遗忘产生影响;

(三)再认和再现(能再现都能再认,而能再认的就不一定再现):

1、再认:

就是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识别的记忆过程;

2、再现:

就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复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3、再现分为两类:

A、无意再现(睹物思人)和有意再现(根据题目要求重现答案)

B、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记忆效果:

1、提出记忆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

3、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5、构建线索和利用联想规律;

(二)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1、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3、复习方法要多样化4、反复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

(三)记忆品质的培养:

1、记忆的敏捷性(过目成诵)2、记忆的持久性(过目不忘)

3、记忆的精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随拿随用)

第三节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一)思维的概述(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是智力成分的核心)。

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三)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1、定义: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有它的内涵和外延,任何概念都通过词来表达)

2、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又称概念的掌握和概念的学习,

过程为:

A、特定客体阶段B、具体特征阶段观点C、功用阶段D、逻辑定义阶段;

3、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A过去的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B学生的认知能力C运用变式D在实践中运用E用准备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并给概念下定义;(四)问题的解决:

1问题解决理论:

A尝试错误(英国:

桑代克)B顿悟(格式塔韦特海默)C信息加工理论;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感性材料的组成形式B定势作用C个性因素

二、想象:

(一)1定义: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和综合,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2想象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

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2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3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4想象对于人的情绪情感生活有重大意义;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产生时有无目的的意图,可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没有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起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2有意想象是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

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而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征形式;(三)想象的品质:

1想象的清晰性2想象的深刻性3想象的实践性(获得专利的新产品)4想象的差异性(画家以视觉表象为主,音乐家以听觉表象为主)

第三章情意过程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在人脑中的反映

2、实质:

一方面,情绪与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引起的,与客观刺激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即需要在其中起媒介作用;另一方面,情绪与情感作为人们的主观意识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形式之一,但又不同于认识过程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个性结构或道德品质中的重要成分之一2、情绪通常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联系在于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式起来的。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

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因此,情绪和情感又是不可分割的。

4、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从性质上看,有肯定的情绪情感和否定的情绪情感;从强度上看,各种情绪情感均有强和弱两种状态;从紧张度上看,情绪有紧张和轻松之别;从激动度上看,情绪情感又有激动与平静之分;从快感度上看,情绪与情感又可分为愉快体验与不愉快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个性的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身段姿态表情和言语声调表情

二、情绪的种类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散性,有乐观与悲观之分;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主体的个性特点

(二)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

往往伴随着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时又是可以控制的

(三)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引起有机体的一系列生物反应;某些场合下也可起到积极作用

三、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具有鲜明历史性和阶级性

(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智力过程、解决疑惑)

(三)美感是根据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对各种美的体验(英雄的心灵美)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1、意志的定义:

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基本特点:

1、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2、意志是意识对行为的调节(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3、意志对客观规律的依存性

3、意志行动及其特点定义:

意志行动就是指在意志支配下实现的行动(是属于受意识发动和调节的高级活动)

意志行动特点:

1、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行动;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内外部困难)

意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成功的驱动作用2行动的维持作用3制止行动的作用(一是要制止错误行为;二是要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

(二)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相互渗透的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意志和情感密切联系,人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既能鼓舞人们的意志行动,又能成为意志行动上的阻力

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在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

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动机的矛盾与斗争(P78两种情况)2活动目的的确立(冲突分为双趋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3行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4行动计划的制定

(二)执行阶段:

1及时执行决定2敢于克服困难3正确对待挫折

三、意志品质定义:

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的标准

评价意志品质的好坏,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意志活动的社会价值

人的最主要的意志品质:

1自觉性——是衡量一个人意志水平的首要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果断性(优柔寡断和冒失武断)3自制力(任性和怯懦)4坚持性(动摇性和顽固性)

一、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1指向(定义:

就是选择与确定心理活动的特定对象和范围)2集中(定义:

就是心理活动专注于指向的对象,使活动不断深入),两者是彼此联系着的,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而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点,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做医生抢救病人)3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既是研究注意的客观标准,也是体现注意的主要条件):

1出现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发生变化4形神特殊变化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三、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定义: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种: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5刺激物的质量;

(二)人的主观状态:

1需要、兴趣和态度2情绪与精神状态3知识以及经验

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定义: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

1明确目的、任务2合理组织活动3稳定的间接兴趣4良好的意志品质5丰富的知识经验

五、有意后注意

定义:

有意后注意是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产生有意后注意的条件是:

1明确目的、任务2加强实践环节

第二节注意的品质

良好的注意力应该具有的品质如下:

一、注意的范围;影响因素有:

1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3人的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持久性,重要品质);影响因素有:

1对象特点2主体状态3是否分心(与注意稳定性相反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

三、注意的分配;影响因素有: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2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音乐专业学生,口手眼配合)3分配注意的技艺

四、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有:

1原来注意的紧张感2新的注意对象的性质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三节注意与教学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1在教学环境上,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2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3在教学方法上,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的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疲劳现象发生;3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进行教学

四、运用注意规律控制学习上的分心:

1超前控制;2信号控制;3提问控制;4表扬(批评)控制

定义:

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特性,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须注意时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第五章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分为:

1个性倾向性:

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

指在个性的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一)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产生和来源:

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按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形成和实现过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优先)2安全需要3爱的需要(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二、动机

(一)定义: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动机与目的区别与联系:

动机是激励人去达到目的的主观原因,具有内在的、隐蔽的特点;目的是人所期望达到的活动结果,带有外在的、公开的特点;动机决定着目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动机,二者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

动机与行为区别与联系:

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原因,行为是实现动机的活动;没有动机,行为就失去了产生的基础;没有行为,动机就失去实现的可能

动机是连接需要和行为的中介

动机对人的的活动的作用:

1启动作用2维持作用3强化作用4调整作用5迁移作用

(二)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根据内容的性质:

正确性动机和错误性动机3根据动机的作用:

主导性动机和辅导性动机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

短暂性动机和长远性动机

(三)动机的基本特性:

1动机的原发性2动机的潜伏性3动机的实践性

第二节兴趣与价值观

一、兴趣

(一)定义: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二)兴趣的种类:

1根据兴趣内容分为物质的兴趣和精神的兴趣;2根据兴趣的起因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三)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2兴趣的广阔性3兴趣的持久性4兴趣的效能

二、价值观

(一)定义: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性)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二)价值观的种类:

1根据价值观存在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2根据价值取向分为经济的、理论的、艺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六类

(三)价值观的培养西方流行“价值澄清”法,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是“澄清反应”

在我国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1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并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进行2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3方法应当简单方便,生动有趣,多样而蕴含哲理,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4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能力

一、定义:

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种类与结构

(一)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五种理论模型):

1普通智力论(斯皮尔曼二因素论:

能力=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2群因素论3J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4P弗农的层次结构说5R卡特尔的智力结构理论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定义:

是指不同个体在能力上表现出来的量和质的差别

(一)能力的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和快慢上

(二)能力的质的差异表现在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也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能力结合为基础

四、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一)能力的形成:

1能力与素质(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2能力与实践

(二)能力的培养:

1传授科学知识2加强实践活动3坚持因材施教4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节气质

一、1定义: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2气质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

二、气质的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特点P132)

三、气质的生理机制——作出科学解释的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四、研究气质的意义1对教育工作的意义2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五节性格

一、定义: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性格与气质:

联系:

1气质对一定性格特征的形成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2各种气质类型即使形成同一种性格特征,也还会保留各自的气质色彩;区别:

1气质类型虽然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发生一定影响,但它并不能预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2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类型所决定的心理表现,它更多体现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性格则是在神经系统一般类型即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后天形成的一种心理特性,是先天的气质类型和由后天的环境变化的“合金”3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每种类型都具有积极一面也具有消极一面,而性格却有好坏之分,它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取得成就的大小,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

三、性格的特征和结构

(一)性格的特征:

1在对现实态度上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性格的结构(性格的各种特征以独特的方式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

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2性格结构的复杂性3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4性格结构的典型性与个别性

四、性格的类型及其鉴定

(一)性格的类型定义:

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没有公认的分类方法)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混合型

最普遍:

1外倾型,内倾型,中间型;2顺从型,独立型

(二)性格的鉴定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和投射测验

五、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1家庭作用2环境影响3个别教育4自我完善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发展

经历六个较大的阶段:

1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2婴儿期(从1岁到3岁)3幼儿期(从3岁到6、7岁)4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7岁到11、12岁)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6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

第一节中学生生理的发展

生理发育两个增长速度的“高峰期”:

1出生后的第一年2青春发育期

生理变化,有“三大变化”:

1身体外形的变化:

身高(最明显),体重,肩宽,胸围,盆宽,坐高,上下肢等2体内机能的变化:

(1)心肺的发育

(2)神经系统的发展(3)机体能量代谢增加;3性器官和性功能的成熟(青春发育期的主要标志)

第二节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定义:

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识特点,就是认识能力,又称智力

一、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的智力是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而发展的(初二是关键年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