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33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docx

最新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汇编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汇编

(一)基本要点

1、解题步骤(ABC三步法)

A:

粗读(整体感知)B:

细读(解题)C:

表达(答题)

(1)整体感知{带着问题阅读→看标题、辨文体→内容、思路(结构)、主旨

(2)解题分析{a审题→b判断题型→c解题思路→d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的内容分析→答案要点

(3)语言规范:

语言的表达与语言的组织,力求准确,精练,完整。

简洁:

答句要简洁明了。

完整:

表意完整。

准确:

不是病句,不产生歧义。

答案要写成满足简洁、完整、准确要求的朴素的陈述句。

(注:

a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限制性条件b分析和判断题型从而明确本类题型的解题思路d根据解题思路和上下文分析从而得出答案要点)

2、树立整体阅读的思想和整体理解的原则,具体来说,任何问题都要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来理解。

3、理解文章和解决一般难题/较难的结构题:

整体理解+结构分析。

◇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具体地说,就是段落/层次及段落间、层次间的关系。

此外,结构上的作用的所有分析点都属于结构范畴。

◇结构分析,就是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包括全篇的层次,层次内部的层次,甚至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并根据各部分的内容,理清各部分、各层次的关系,即作者的思路。

◇结构分析,除了从内容入手外,还要善于把握标志性词语或句子。

4、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5、要阅读前,通常要先辨别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它的文章特点、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是不一样的。

(二)三种文体的交叉部分

有些题型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

1、作用题

(1)作用题的基本知识

①什么是作用题:

作用题指的是词语、句子、段落、人物、事件、描写手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如插叙、倒叙)……等在文中的作用。

②作用题的类型:

作用题的题型有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

直接型的作用题,一般问“……”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间接型的作用题,不直接问作用,但可以转化为作用题。

比如:

……在文中的好处

……能不能删去作者写……的用意……是否重复等等

(3)作用题的广适性。

①在三种文体中都有运用,题型和解题思路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②作用题有很多的分支类型,词语、句子、段落、人物、描写手法、修辞、写作手法、插叙等在文中的作用都是作用题。

(4)题型判别:

①含义≠作用②作用≠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5)作用的解题思路:

三分法(或两分法)具体如下:

内容角度考虑的是意思、意义或者情感、含义方面的作用

作用题结构角度考虑的是文章的架构或上下文连贯性方面的作用

文采角度考虑的是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作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第三种角度,则只有内容、结构两分法。

●内容与意义有关,跟结构无关,文采与语言表达的效果有关

作用的解题思路具体详细如下:

◆内容角度◆结构角度◆文采角度

◆内容角度即联系中心和上下文,分析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

分析材料点明中心

与中心之揭示中心

间的关系,直接突出中心

先看:

写了什么;突出,如升华中心

再看:

本身有无深化主题

什么涵义;点题等

最后再看材料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不

(通常是最重表现/突出中心间接直接表现中心,但最

要的)材料对突出终对表现中心起到作用)

表现中心的如《那些绚烂的花儿》相关题目

作更能突出……(材料使中心表现得更加突出)

用强化如:

《母亲的手》相关题目

突出《海洋中也有沙漠》相关题目

《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第23题

材料从不同角度/侧面如:

《正在逝去的“灵丹妙药”》

表现中心,使中心表《“极寒天气”会来吗》

现得更全面更充分《龙眼与伞》(最后一题)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

《吴孟超:

以心灵温暖心灵》相关题目

注:

①点题——点明题目的含义,点题属于内容方面的作用。

点题的类型有开篇点题、文末点题等。

②如果位于开头的句、段有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那么再答内容上的作用时还要加上“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如:

《歌,一条无尽的路》相关题目

◆结构角度(只与文章的组织架构有关):

过渡(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照应、呼应、统领全篇、总起全文、总结全文、收束全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或:

使上下文浑然一体)。

①位于开头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

统领全篇、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文题等。

②位于中间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或呼应)、过渡(承上启下)等。

③位于结尾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

总结全文、收束全篇、照应上文、照应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文题、呼应上文等。

●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一定要具体,不同笼统。

如:

比如引出下文,要回答出引出下文的什么;比如为下文作铺垫,要回答出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比如照应,要答出与哪个地方的语句相照应;等等。

▲词语解释: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思路,包括段落之间的关系,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过渡、铺垫……线索等结构上的作用(如上文所述)。

●对于所有文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只有三种:

总分关系(含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几点重要的区别

①铺垫与伏笔

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可以说是"显性"的。

如:

上文写:

“天下雨,路滑”就是下文写“骑车摔倒”作铺垫。

伏笔是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言语不多且有隐含性,可以说是"隐性"的。

如:

上文写“昨天我看到他时,他脸色黑得怕人”,下文写“听说,昨天晚上他去世了”,上文就有为下文暗示的伏笔作用。

②照应与呼应

照应和呼应的简单区别是:

呼应要形成“呼喊”与“应答”的关系,而照应则不然。

照应

照应可以是(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照应,(词语)句子与段落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照应,(词语)句子或段落与词语的照应。

照应,一般考的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照应、意思相反的照应、因果照应。

如: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照应比较常见;

意思相反的照应:

如《老海棠树》相关题目;

形成因果关系的照应:

如《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相关题目。

前后照应前后文之间的照应

照应照应文题照应文章的标题

照应开头结尾或后文和开头的照应(若是结尾和开头照应就是首尾照应)

呼应

呼应需要构成某种类似“问”与“答”或“呼”与“应”的关系。

呼应文题与标题相呼应如:

《字,今天你写了吗》最后一题

呼应前后呼应前后文的呼应如:

《那些绚烂的花儿》相关题目

首尾呼应首和尾的呼应如:

《失帽记》

◆在回答照应与呼应时,也要具体不能笼统。

比如:

与……相照应;与……相呼应。

③引出与铺垫

表征:

铺垫和与它有关下文的离得下文比较远,而引出离得近

铺垫和引

出的区别

实质:

引出下文时上文与下文之间有直接的引出与被引出的关系,而铺垫没有这种关系

内容的过渡

④过渡的类型过渡可细分为表达方式的过渡

思路的过渡

由……过渡到……

过渡的常见答题模式承接……引起……

由……转入……

◆文采角度(如果在语言表达上很有文采或特色,应分析文采上的作用)

例如: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富有表现力,增强感染力/引用古诗文,增强文章的文采……等。

(2)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者换掉、多个词语中选择哪个词语合适)类题型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有时表现为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者换掉,多个词语中选择哪个词语合适,实质是分析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需要分析该词语在内容、结构有时还有文采方面的作用。

如:

“塞”(《冷风暖香》)、“扔”(《你是一盏灯》)

☉如果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换成某个词”,还要就两个词在内容、结构、文采方面的作用进行比较。

(3)语句/语段能否删去

◇语句/语段能否删去,属于作用题的一种变形。

◇这类题目属于开放题,可以回答“能”,也可以回答“不能”,只要能讲明理由自圆其说即可,但大多数是“不能”。

其实质是分析该段落(或某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解题思路为两分法(或三分法)。

通常来讲,语句/语段存在于文中,就说明它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作用,所以内容角度是基本角度;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结构上有作用,比如照应、过渡,等等。

◆在用“三分法”分析时,还要注意分析其删除后在故事情节完整、感情变化过程完整等平时不常用的考虑角度。

(4)语句/语段是否重复

这是最近几年考察的一个热点,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其实质也是作用题,解题思路也为两分法(三分法)为基础。

①从内容角度看,实质是分析该语句/语段的独特性(独特作用)。

突出(补充性)强化

在突出中心方面的独特性

内容角度的解题思路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表现中心(全面、充分)

内容角度的解题方法:

突破口是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再加以分析—独特性

或者假设其“重复”,把它去掉后看文章缺少什么

②从结构角度看,与上文所讲的作用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一致。

(5)语句/语段是否可以被替换

◇某个段落(或某部分内容)是否可以被替换,需要比较两者在内容、结构或文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分出优劣。

与一般性作用题的区别是:

关键要有比较。

(属于比较型的作用题)

(6)“语句/语段应该插入文中哪个位置”类题目

语句/语段应该插入文中哪个位置,属于作用题的另一种类型。

从解题思路来看,需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向来思考。

内容:

考查插入文中的部分是否符合该位置上下文的文意

比如:

待插入的部分是论据,那么从内容应该考查它是否能证明文中相关部分内容的观点(分论点)例子见12年中考现代文20题(详细见下文)

结构:

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它必须放在上文的下面、下文的上面的要求而“被卡住”。

具体如下:

1分析段落间的关系(比如总分、并列、递进)

2分析过渡、总结上文、收束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对应等结构上作用的分析点

③如果是说明文,还需要考虑说明顺序的因素;如果是议论文,从结构角度分析时,还要考虑论证结构的因素。

(2012年中考现代文20题)

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

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

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

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

“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

”人们因此更敬重他。

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答案:

第9段,可以更全面地论证“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这一观点,娄师德在包容狄仁杰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获得了别人的尊敬,

得以善终。

(7)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的分析由三部分构成:

语言特点+文意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含义/作用/感情)+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如: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也可以把语言上的表达作用,放到文意之前

如上例可改为: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如果在语言特点上没有突出的特点,可以不必写出来。

▲如果文句含有感情,要把感情打出来。

▲如果有结构上的作用,须加在后面。

表达作用,通常与语言表达的特点有关,理解表达作用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8)表达效果:

指语言的表现力。

解题思路:

语言上的特点+语言表达上的效果+文意上的效果

↓↓↓

怎样地表现了什么

=语言的表现力

(如:

2011年一模《太阳语》相关题目)

★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区别:

前者强调表达的作用,后者强调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

表达效果不需要考虑结构方面的作用。

2、指代题

指代题,考的是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

⑴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解题思路:

从上文中找答案(整个上文)

⑶表述:

有的能直接引用;有的需要归纳;有的全靠自己概括。

代入检验法:

在对代词指代的对象模棱两可的时候,可以用代入法(用指代的那部分内容代替代词,看文章是否通顺合理)检验哪一个是真正的指代对象。

(4)指代对象通常在代词之前的规律有时会用于结构题,用来确定段落的位置。

如:

11年一模静安区考题《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相关题目。

3、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

详略的题型,一般会问:

为什么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

关于详略的题目,都指向一个知识点: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这类题目的理论基础是:

写作就是为了表现中心;在写作中,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太密切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

①联系中心考虑,详略安排是否是突出中心的需要

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②联系上下文考虑,看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

其中,答题时主要考虑角度①的居多,考虑详写的部分是如何突出地表现中心的。

如:

11届二模黄浦卷《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第18题:

第③段中,详细地说明了春夏来临“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的现象,却仅用“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几个字说明秋冬之际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

答案:

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这样的详略处理能更加突出对象的特征(或“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文章重点”)

4、几个并列答案中给出部分答案项的题目

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只要几个并列的答案中给出了部分答案项,通常已给的答案能从结构和表达方面为我们提供解题信息。

【类似例子很多,解题时要注意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三)记叙文篇

如果是小说,在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方面,一般当做记叙文处理。

阅读记叙文,在粗读时需要整体感知它的内容、结构(作者思路)、主旨,尤其是主旨(理解记叙文,最重要的是理解它的主旨即中心);对于那些含义深刻、影响我们对全文理解的关键性句子,我们要反复揣摩;在阅读时,既要联系相关题材的共同特点,又不能简单、胡乱地把类似文章的主旨转移过来。

记叙文中,常用答题字眼有表现、表达、突出、写出等。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记叙文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如何划分记叙文的层次: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1)可能是线索的: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2)线索的特征:

贯串全文

(3)线索的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4)线索,属于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点。

6、记叙文的标题

(1)记叙文标题的功能:

①内容功能: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内容的重点;

②主旨功能:

揭示文章主旨/突出文章中心;

③线索功能:

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

(注:

在一个题目中,以上三种功能可能同时存在,可能存在一两种,也可能一种都没有)

(2)记叙文标题的含义。

记叙文的标题同时包含内容含义和主旨含义两种含义。

解题时,要通过标题的“内容含义”和“主旨含义”两种角度来分析。

内容含义:

指的是标题在文中的意思(或者说标题在文中所对应的什么内容)。

主旨含义:

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分析标题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多为内容含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或双关义)。

如:

《亲近自己的双腿》、《倔强的仙人掌》、《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等的相关题目。

(3)记叙文标题的好处(或作用)。

分析标题的好处或作用,有四种角度(四点法):

①内容角度;②主旨角度;③线索角度;④文采角度。

其中前三种是主要的点。

①内容角度:

看标题能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突出/反映文章容的重点。

②主旨角度:

看标题能否揭示文章主旨或突出文章中心。

(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言之。

③线索角度:

看标题是否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

(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在末尾加上“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文章上下文浑然一体”)

④文采角度:

如果标题有某种效果,如:

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需要答出。

◆考试时,通常主要考虑①②③三种角度。

如:

《天窗》、《老海棠树》、《冷风暖香》等的相关题目。

(4)给文章选择合适的标题或给文章加标题。

选词:

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主要考虑拟定的题目能不能满足记叙文标题的内容、主旨、线索等功能。

7、记叙的顺序(叙述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

作用:

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后发生的事情,再交待发生在前面的事或原因)

作用: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②把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放到前面,起强调/突出“某某内容”的作用。

★倒叙的作用,以上两种只是多见,并未全部列完。

解题时,需运用作用题的相关方法具体分析。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

插叙的作用,本质上是作用题的一种分支。

分析插叙在文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

(有时在内容上或结构上都有作用;有时只有一个方面有作用,需要具体分析)

①补充交代…(原因/背景/…)

②与……对比,突出……

内容③衬托(或反衬)……

④使故事情节完整/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严密

⑤表现/突出人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富)

⑥表现/突出…(插叙部分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

结构:

铺垫、伏笔、照应、呼应、引出……,使文章结构严谨。

8、写作手法:

(1)对比:

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举出来并加以比较,构成反差,形成映衬。

对比必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比较

答题规范:

通过对比(或:

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表达……)。

(2)衬托(侧面烘托):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以动衬静、以人物衬托人物、以景物衬托人物等。

在衬托手法中,可以分出主次,以次衬主。

衬托分类:

用性质相同的事物衬托是“正衬”,用性质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答题规范:

衬托/反衬了……

(3)象征手法:

通过特定的具体事物(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或情感(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即是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答题规范:

含蓄、形象地表现了……

如07年中考记叙文《老海棠树》中标题的好处。

(4)托物言志:

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9、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表达效果)

中考的修辞手法,一共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

问“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答案一般由“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该句在内容上的作用”)+(“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构成。

(1)比喻

①什么是比喻?

比喻的判断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本体判断句子是否有比喻修辞,不是看是否有

比喻喻体不是同一类事物“好像”“似乎”等词,而是看是否

可比性满足本体、喻体、可比性的三个条件

有相似之处有时,本体或喻体在句中不出现,但

只要满足比喻的三个条件,就是比喻

②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

比喻的解题思路:

属性判断法

属性:

喻体所表现的本体的属性,如:

例句:

他睡在床上,像睡在云里一样。

分析:

把被子比作云,喻体“云”表现了本体“被子”的柔软。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柔软,表现了作者在被窝里舒适的感觉。

比喻的答题规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处:

本体+属性)。

如果该比喻句在文中还有深刻的含义或含有作者的某种感情,需要加到后面。

如果该比喻句在结构上还有某种作用,也需要加在后面。

(2)拟人

①拟人的判断:

把“不是人”的事物当做人来写,也就是人格化

②拟人的作用(表达效果)

拟人的解题思路:

还原法——把被人格化的事物去掉人格化的部分,还原该事物本来属性。

如:

例句:

春天到了,柳枝在春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分析:

柳枝在春风中跳舞,还原回来就是柳枝随着春风飘动

答案: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枝随着春风飘动的样子,体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拟人的答题规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处:

本体+还原后的属性)。

如果该拟人句在文中还有深刻的含义或含有作者的某种感情,需要在到后面。

如果该拟人句在结构上还有某种作用,也需要加在后面。

(3)夸张

①夸张的判断:

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A强调/突出……,+(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②夸张的作用答题规范

B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4)排比

①排比的判断: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②排比的作用的答题规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排比的部分生动形象,比如景物

增强了语势,描写等)

强调了……(排比的部分强调的是某种内容或感情)

(5)反问加强了语气,强调了……

反问的作用的答题规范(+内容/结构作用)

语气强烈地写出了……

(6)设问内容:

突出某些内容(答题示例:

突出……)

设问的作用结构: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文采: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或注意

【注】一个设问句中,可能一、二、三种作用,要具体分析,而且答案要具体。

如:

《好老师是一盏灯》相关题目,该文中的设问有内容和文采上的作用;

《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相关题目,该文中的设问有结构和文采上的作用。

关于设问、反问和疑问

◆疑问是一种句型,凡是末尾带“?

”的都可以归为疑问句,它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样都是句子的类型。

◆设问和反问是修辞手法,从句型看它们都属于疑问句。

◆疑问句包含设问句和反问句,但除了设问和反问外其他的疑问句都不是修辞手法。

如果问到“设问句”、“反问句”的句型、句式,要回答疑问句。

★如何区别夸张和比喻?

夸张和比喻的判断,经常出错。

如何解决?

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用判断比喻的三个条件检验;二、看句中事物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

①他像从蒸笼里出来一般。

(这是夸张,因为“他”还是“他”,性质未变)②他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是比喻,因为“他”和“小鸟”性质变了)

●也有极少数的情况,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同时有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