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565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表述。

)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

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一般”“大多数”“绝大部分”“极少数”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

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

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高明的大自然

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

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

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

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别以为这没有了不起。

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

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

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

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

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

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

在高倍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有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黏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

在有机糖蛋白胶黏合下,软体动物的自身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

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

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斗形状的喷气通道。

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

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1.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本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差不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

2.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神奇高明之处?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并分别举一例。

5、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6、“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指代什么?

7.请你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领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

②道理论据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

 ⑶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⑷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用论据证明论电动过程和方法。

 ⑴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

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2)在文章结尾。

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

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

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

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

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

引证法的作用:

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作用:

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方法作用:

两个方面鲜明比较,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

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

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

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

否则会喧宾夺主。

  

答题思路: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解题时

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

要有论点、论据。

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

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

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

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

孩子说,很简单啊!

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卡耐基说:

“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壳的容积。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

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

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

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

“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

自己想得太复杂了。

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

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

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

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

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

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

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

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

为什么呢?

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

细想,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吗?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思维习惯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

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

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____________

分析论述

B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壳容积的事例

论证方法:

C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D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壳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3.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为什么?

事例:

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本文提出的论点

 

5.第五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其特点是什么?

 

6、本文除主要采用举例论证之外,还较多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并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崔 宇

①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可是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②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倘若施用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卡尔就是这样一个被毁的天才。

少年卡尔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

最初,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学习大学数学,11岁大学毕业。

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

父亲更是一心想他早日成名。

然而不久,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

最后,曾经的天才做了办事员,远远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③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

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

居里夫人说: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④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画师,当幼小的徐悲鸿要求学画时,父亲温和地拒绝了:

“要想成为一个画家,先要好好读书。

”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终成一代大师。

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先了解孩子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有何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第②段是怎样论述作者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并选择其一分析其作用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其中“合适”的意思是,依据“孩子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B.教育孩子的道理跟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一样,要让其自然成长。

C.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强调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

D.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的原因是,父亲“一心想他早日成名”。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

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

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寓意,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