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732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docx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 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作者简介:

徐雯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大都承载着有民族文化特色,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

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很难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更谈不上准确地使用了。

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密不可分,语言意义是文化意义的载体。

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讲解蕴涵在语言意义之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含义,对语言交际至关重要。

关键词:

国际汉语教育;词语;语言意义;文化意义;词汇教学一、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

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概念意义,即语言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也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实质上就是指一种语言中本来普通,但其内部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心理容量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

它们置于既定语境中会引发许多具体的联想内容,产生语言意义所没有的意义。

关于词语的文化意义的界定,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

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比如汉语中虎这个词指称一种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的一种哺乳动物。

这是关于虎的概念意义,同时虎又具有凶猛、威武、力量、凶恶等文化意义,于是就有了虎贲、虎威、虎口拔牙、虎穴龙潭等词语。

又如油条是指一种油炸的面食,长条形但人们又赋予它世故、圆滑之人的文化色彩。

所以,凶猛、威武、凶恶是虎的文化意义,而世故、圆滑之人是油条的文化意义。

所以,词语的文化意义是相对的、特指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排除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把这些交际文化因素转化为实际的交际技能便显得极为重要。

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词语的词汇意义,更要注意它的附属意义,尤其是文化含义。

例如:

中国人所熟悉的莲,即荷花,它的概念意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

叶子大而圆,叫荷叶。

花有粉红、白色两种。

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

地下茎叫藕。

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

也叫荷、芙蕖或菡萏(《新华字典》,2019)。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后,人们便以莲喻指清正廉明,不同流合污。

莲的这个义项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是它的文化意义。

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确定文化词语内涵的主要依据。

它使我们得以区分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帮助我们对词语进行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再如:

英语magpie与中文喜鹊指的是同一种鸟。

但两个词代表的文化意义却有大不相同。

magpie含有唠叨、烦人的含义,喻义是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此义极像汉语中麻雀一词。

而喜鹊在汉文化中,代表的是好运、喜庆,喜鹊的叫声被当做是报喜之讯。

在英语中,含有相似含义的是另一种鸟,cuckoo(杜鹃鸟)。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例句:

Hewassofondoftalkingthathiscomradesnicknamedmagpie.这句话的中文字面翻译是,他十分喜欢说话,所以同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喜鹊。

显然,在这句话中,他的同事们想要表达的含义并非汉语中的喜庆、吉祥,而是英文中唠叨、烦人的意思。

因此,此处意译为他太喜欢说话了,以至于同事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麻雀会更为适合。

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把magpie与喜鹊、麻雀三者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关系介绍清楚的话,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便很可能在翻译或者是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偏误,从而导致交际交流的失败。

其他的还有如龙在中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象征着高贵、尊严与神圣,所以汉语里有东方巨龙、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等语句,而在英美文化里,龙是一种爬行动物,是邪恶凶残的象征。

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讲清楚龙在汉民族文化中象征着尊贵与吉祥,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另外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狗、猫头鹰等在中国都有消极象征意义,而在有的文化系统里它们却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意义。

再如在中国文化中以梅花来表现不畏惧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以及清雅高洁的形象;竹因其挺拔且空中有节,所以常用来象征正直、坚毅、有节气;鸳鸯则因为雌雄终日相伴,永不分离,因而被中国民间当作夫妻恩爱的象征。

中国习俗中过年要吃鱼和发糕,由鱼的谐音联想到了年年有余,由糕的谐音联想到,步步登高,有个好兆头。

这些都是其他语言文化中所没有的。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遍的词语往往可能含有民族文化的语义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赋予词语不用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充分反映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现实和该语言社团成员对词的所指对象的心理印象,最能反映民族差异,同时也对词语的理解产生干扰。

因此,学习此类词,语言学习者极易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和表面相似而实则不同之处往往是干扰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这实质上是指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对新的思维模式的干扰。

这种类型的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

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明确汉语的语音、词义和语法规则外,还要有双文化意识,不仅对汉语本身的文化知识要熟悉要了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形成的语用习惯,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对于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要敏感,在讲授时能够做到有对比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在词汇教学中,每课的生词可能有不少,我们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地讲解、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词,如:

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可以一带而过或是略加讲解。

重点词的讲解,应当放在课文教学进行完了之后,这样,既不影响课文的教学,又可以加强重点词的教学。

每课重点词的挑选,不宜过多,2一3个即可。

讲解重点词,首先应当让学生把重点词在本课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弄清楚,然后再讲解该词的其他义项和用法。

另外,选择重点词,也要选择那些常用词。

下面介绍几种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利用实体事物、手势语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

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如桌子椅子等。

手势语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动词,如挥手、摇头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手势语来向学生做出解释。

2、利用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进行词汇教学。

如:

大小、快慢等。

区分反义词的练习是很容易做的,而且学生也很有兴趣,它可以复习旧词,巩固新词,可以顺便扩大词汇,。

3、采用特定语境加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

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

因此,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语教学。

比如说意思这个词,它有几个意思,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教学,就很难说清楚它是哪个意思。

4、词语搭配的方法。

即学了一个新词后,让学生来组词,凡是能够组词的词都让学生来组词。

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词实际交际中的表达,学到的词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这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词义的辨析与词性比较的方法。

汉语的词除了本身具有的意义之外,有的词还有附属义,即词的应用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以及词的褒贬感情色彩等等。

这些是学生最难掌握的。

如:

成果与后果虽然都表示结果的意思,但是成果是褒义词,多用于好的事情;而后果是贬义词,多用于不好的事情。

对类似这样的近义词,应当进行必要的适当辨析和比较。

但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接受能力,不能讲得过于繁琐。

6、带有文化蕴含的词语。

这种词语我们主张点到为止,只要告诉学生其所表示的意思即可,如学生不要求则不必对词的来源作出过多解释。

7、语素释义法。

解释清楚词汇中每个语素的意思,再说明它的整体意思。

在理解了词中的一个语素意思后,再引申到一系列跟此语素意思相关的词,如手的本义是身体的一部分,动词是手拿着;手持的意思,引申义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这个引申义是手作为语素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进而可以理解一些由这个语素参与构成的词如歌手吉他手等。

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8、对虚词的教学。

虚词是我国现代汉语中存留着古代词义的现象最为突出的,对这样的一些虚词,应当让学生了解它的古汉语词义,这比单纯地讲解虚词的用法,效果要好得多。

如于是一词的是字,便是采用的古义。

在古文中的是,,都作这、这样解。

是字在古文中,有时还作对、正确解,这些是字的古义,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如表示这、这样之义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表示对、正确之义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等。

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故、于是,皆为古义这样的意思,它与我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是字义不同,今天作为判断词的是义,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

也可利用母语副词和目的语虚词的比较研究。

如汉语中的和,在英语中译为and,但在汉语中和既能做连词又可以做介词,在我和她一起去学校一句中是作连词用,在我和他商量以下一句中是作为介词来用的;而and只是作为连词来用。

通过这种对比,就可以使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和的意思和用法。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2]仲清:

《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合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9.[4]许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