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78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docx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从居民高储蓄率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摘要马丁费尔德斯坦提出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存在着“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在我国见效不明显,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他因素冲淡了“挤出效应”的发挥。

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根本上减轻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挤出效应社会保障制度多元结构

按照社会学对居民储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影响居民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变动的诸种因素或变量,可以概括为,经济变数群和社会变数群。

所谓经济变数群,是指一组由经济关系作用于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变动的因素。

主要包括有收入、消费支出和资产持有量及资产持有结构等。

就经济变数群对储蓄的影响而言,在社会变数群作用功能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收入增加,一方面储蓄总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从实证资料检验情况来看,有的国家的确是收入高、储蓄率也高,如德国居民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其居民储蓄亦较高。

但有的国家情况则相反,例如美国的居民收入在世界上名列前几位,而其居民储蓄却排列到世界的后几位,战后初期的日本和现期的中国,居民收入都较低,但其储蓄率却雄居世界前列。

所谓社会变数群,是指一组由社会关系作用于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变动的因素。

主要包括有社会分层、社会心态和动机、人口与家庭即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制度等。

上述两大变数群都对居民储蓄行为和储蓄数量发生作用。

笔者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储蓄和社会总储蓄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六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又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险种。

受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具有多元结构的特征。

首先是城乡的二元保障结构,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不同保障的二元结构。

在社会保险方面,城镇居民有较高和较全面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保护,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是空白,生老病死等风险引起的损失基本上是由家庭承担。

在社会福利方面,早熟与缺位并存。

包括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单位福利”、“企业福利”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早熟特征;而城镇集体企业和广大农村,福利制度基本上是缺位的、不发达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是实行社会统筹帐户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

社会统筹帐户按现收现付制,以年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为原则;个人帐户实行基金制。

2居民储蓄变动的状况和特征

1996年以后连续5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以18%的高速度增长,储蓄率超过35%,这么高的储蓄率出现在一个人均收入不到800美元的国家是令人惊奇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材料,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

其中1989~1993年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居世界之首。

2005年国内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今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可见,中国居民储蓄率水准之高已成为世界所公认。

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

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个入储蓄率显着提高。

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

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

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

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

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个百分点。

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

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

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

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3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结构和特征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马丁费尔德斯坦提出了“挤出效应”,他认为,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能减少为退休期消费而在工作积累财产的需要,这叫做“资产替代效应”,即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对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

同时戴维斯利用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不会使个人储蓄减少,一些学者还提出基金制会增加个人储蓄。

具体在我国说来,据央行统计表明,城乡居民储蓄年均存款呈增长趋势。

笔者并不认为这就不存在着挤出效应;而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结构和特征影响着我国的居民个人储蓄。

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

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

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基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不可确定和相应政策规范的不完善导致居民收入预期的未知性,为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和预防事故和灾难,他们只有节省开支增加储蓄。

消费者并不只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收入作出消费决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这就是着名的永久性或生命周期收入假说。

居民今日储蓄往往是为了一种日后的消费。

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往往把当前消费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而提高当前储蓄。

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下岗、就业、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使居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要准备多少才能迎合未来的需要,这就带来了居民个人储蓄的增加。

根据巴罗的“中性理论”,社会保障有可能被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抵消一部分挤出效应;另外如果存在着遗产动机,即当私人储蓄不仅仅为个人进行时,社会保障对于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应该为零。

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

“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这是和西方享受消费“即时行乐”不同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是促成了他们的储蓄。

4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结构和特征对社会总储蓄的影响

社会总储蓄并不仅仅是指居民的个人储蓄,还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等。

政府储蓄往往和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向和社会秩序有很大关系;同时企业的储蓄也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相连。

笔者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良好结合能带来居民个人储蓄的下降,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相对增加,他们为居民的养老、医疗安全做了保障。

5结语

当前我国的银行利率一再下调,但是居民储蓄的积极性不减。

降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分流储蓄,刺激消费,但1996年以来连续降息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

高储蓄率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组的资金来源,但是储蓄率过高过快增长却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过高的储蓄率导致内需不足。

从宏观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消费指现期消费,储蓄是未来消费。

居民当期消费与储蓄存款有着反向联动关系,在可支配收入一定时,储蓄倾向的提高意味着当期消费的减少,其结果是削弱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的膨胀对国民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另外,储蓄率过高也给银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有效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分解居民未来生活之忧,从而起到释放储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和政治更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制度的进步势必带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望春.居民储蓄变动的若干社会因素初探[J].江汉论坛,1996

2李珍着.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蒲晓红.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J].当代经济研究,2003

4刘芬华.社会保障、储蓄与经济增长[J].华南金融研究,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