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824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x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

有关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浅谈

密溪中心校杜泽莲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

品德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那么学识和能力再好也不能益人利己,而且还有可能知识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

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许能够荣耀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误国害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

在农村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占的比例很小,但却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妨碍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品德不良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小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其表现形式很多,根据行为的性质、特点和行为后果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违反学校纪律或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如起哄、恶作剧、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旷课、逃学等;②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如偷窃、打架斗殴等;③自我毁灭的行为,如自残、自杀等.从学生的年龄看低年级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主要属于违反学校纪律或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高年级则开始出现后果较严重的行为。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常常是混乱的甚至是颠倒的.例如,他们对于“光荣与耻辱”,“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等关系往往作出与之相悖的结论。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教育工作的人都说当辛勤耕耘的老师送走一届届学生而“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

但事实上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言:

“这些学生怎么一走出校门就摇身一变而成陌生人了?

”他们在学校时的彬彬有礼、诚实稳重荡然无存,见到老师都趾高气昂擦肩而过,要么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似的。

更有甚者,竟有学生这样大放阙词:

“你在学校是老师,出了校门你就不再是老师了!

”谁能相信这些话竟出自一个个在学校时接受老师关爱和帮助最多的“好”学生呢?

这是时代的悲哀,但更是教育的悲哀。

总体上讲,农村小学生品德行为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重视智力育教育,轻视德育教育

  一句公益广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几年的宣传,如今已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条件。

可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孩子能够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不少家长却扭曲了这句话,他们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省出一笔钱来供孩子择名校,补课,学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许多少年儿童道德失范,缺乏责任心,缺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自理自立的精神。

成为只会接受爱,不会爱别人;只要求别人照顾,而不懂关心、体谅别人;只想索取、见利忘义、不思奉献、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庸俗之辈。

古人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学生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碗一推就走。

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小事抓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上学衣帽整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事实上违纪与犯罪往往只是一线之隔。

在这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缘处止步。

  二、看重分数,轻视各种生存能力的培养

  近几点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分低能的庸人越来越多。

有个学生到离家几十里的城市上高中,需要晒被子,但铁丝太高,被子放不到铁丝上,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给远在几十里之外的爸爸打手机请求帮忙,爸爸听后啼笑皆非。

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无法笑起来。

今天,在人们追求“升学率”,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成了家长评价教师或孩子的唯一标尺。

这样就使人们忽略了对孩子其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

有些学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促成了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三、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抚养,却轻视了对孩子的教养

  人们说中国的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孝顺儿子”,“孝顺儿子”不是对父母孝顺,而是对儿子“孝顺”,把儿子捧在手里,举到头上,儿子让往东,就不敢往西,为孩子赴汤蹈火,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有关人员对这些溺爱型家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出现“五过多”的现象。

即:

  1、照顾过多。

孩子小时候,是在父母的百般照顾下成长的。

这种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步减少。

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现在的孩子上学家长背书包,家长打雨伞,一点事情都可以听到孩子在对家长大声喧哗:

你这样是不对的,错了的就怪你之类的话。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照顾,这样扼杀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愿望。

  2、包办过多。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就代为解决。

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3、保护过多。

有些家长处处为孩子设防,怕孩子出门,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动这,不许动那……造成孩子遇事不敢思考,胆小怕事。

由于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社交活动,结果孩子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切受人摆布。

  4、打扮过多。

一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打扮,给孩子买名牌衣帽,把女孩打扮的花枝招展。

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上只追求外表美,不注重学识和品德修养的心里烙印。

  5、满足过多。

很多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无限欲望,以致发展到孩子在家称王称霸。

这样一来,慢慢养成了不讲道理,蛮横粗野的习惯。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慢慢地被废掉了,消失了,是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

  今天,就在我这篇论文写了一半出去休息的时候,我和我家的小狗乖乖逗玩的时候,我无意间说了句“老子”,儿子在立刻从书房跑出来对我大声说“妈妈,你刚才说了脏话。

”我也狡辩了一次,孩子一直说“老子”就是脏话,你该被罚。

我一时时哑口无言!

自觉地接受来自孩子的惩罚。

(当然,这是我们早就定下的规矩,讲脏话就该被罚)作为一个家长,我感到很惭愧。

作为一个老师,这个小插曲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空的。

在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可以说身教更重于说教。

这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

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的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的父母在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工作学习,生活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同时,要以诚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和睦,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

四、重在了约束,而轻言说理教育

  多年来,小学的德育要求重在“约束”,一开学学校就要求每个班制订出班规,规定了不少的“不准”,如“不准喧哗,不准奔跑,不准打闹”违者扣操行分等规定。

通过严格的管理,逐步生效,而很少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这样要求,这样要求的反面是什么结局等等。

因此,一旦离开了班主任“那张脸”,离开了老师的身影,离开了学校这一环境,学生德育的状况,文明的行为便会大打折扣。

有甚者还会加倍放肆地说和做:

看你老师现在还管得了我不,看我这样过分也没人敢说什么等。

久而久之,孩子一旦形成背后的坏习惯,那可是我们课堂教育得不偿失的。

 究其原因,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它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

不做不该做的事。

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把它当做好事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做,而是受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

这样,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

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生活和长期的小学品德教育课以及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呢?

我认为要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我们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

首先是家庭,我们要构建新型的家庭教育结构:

  1、建立知心家庭

  目前我国正推行一种新的家庭教育观念——知心教育。

何谓知心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交朋友交心,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学会同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现在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没有和孩子交心,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关系紧张。

我一次偶然听到邻居批评儿子说:

“我怎么会生你这样不争气的儿子。

”儿子说: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窝囊的爸爸。

”我听了是啼笑皆非。

还有一些家长不知如何同孩子交心,终日摆出一副卫道士面孔。

其实,同孩子谈话,主要是把握好时机。

有这样几个最佳时机供家长们参考:

(1)当孩子比较闲时;

(2)心情高兴时;(3)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4)放学回家时;(5)外访返回时;(6)取得成绩时;(7)遇到问题时。

聪明的父母应该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用“心”去与孩子沟通。

现在我们这边的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家庭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则是亲戚代为管理,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是微乎其微,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老在电话里沟通,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的孩子把电话放在旁边,他在玩玩具呢,你说这样的家庭要想做到了解孩子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2、建立学习型家庭

  社会中最亲密的组织莫过于家庭。

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极高。

对自己则要求很低,年纪轻轻的,胸无大志,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历史,也不研究未来,整日留连于牌场、酒场、舞场之中。

还动不动就说:

“我们这辈子算完了,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试想有这样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家长,孩子能成才吗?

  现在的家庭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子成才”,“逼子成才”的现象。

家长大多是以孩子为中心。

我们的家长要转变观念,变“指导孩子学习”为“自己带头学习”。

即建立学习型家庭。

  要建立学习型家庭,作为父母,一定要起表率作用。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

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想要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你不用终日喋喋不休,只须默默地做就足够了。

在孩子做作业时,你也看看书,读读报,切忌自己打牌,而强迫孩子在旁边做作业。

现在很多家长舍得花血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只是这些书一旦回到家,就被打入冷宫,再也不去过问它到底是买来干嘛的。

有句话话叫“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其实家长可以带头和孩子一起经常清理书柜,经常一起读同一本书,然后进行一些交流。

这样你既和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你也更多地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3、建立智慧型家庭

  一位哲人曾说过: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仁慈,在皮鞭下长大的孩子,只会产生仇恨。

”一味只会打骂孩子的父母,那是愚蠢无知的父母,是懒惰的父母。

应该多动脑子,想办法怎么样去正确地引导孩子。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为孩子累断了筋骨,操碎了心,但常常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有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对儿子说:

“我是你爸,你不听我的听谁的?

”儿子说:

“我早十几年出生,说不定还是你爸。

”这父子关系到这份儿上,也真够呛!

这也说明这位父亲没有动脑筋,对家庭教育缺少智慧,缺少方法。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做智慧的父母,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道德的感染做人的准则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孩子受到滋润,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是学校,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

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

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斥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

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爱心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大家是应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

  十几年前一曲《爱的奉献》唱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更唱出了人民的心里话,在“爱心”缺乏的今天,人们渴望爱的滋润,爱心的回归,所以学校的“爱心教育”是刻不容缓了。

古今中外,对爱心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当我们把“品学兼优”的荣誉授予学生时,其标准是定位在品德和学习上,还是仅仅定位于学习成绩上呢?

也许会有人认为以上那些孩子法制观念太淡薄了,但我却认为他们是缺乏“真、善、美”的教育,缺乏爱心教育。

二、利用主题班会,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把学生置于集体环境中进行教育,往往收效甚大。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感染,以激发他们的热情。

如我们经常开展“争做礼仪小学生”“诚实守信,做文明小学生”“父母小帮手”“环保小卫士”等主题班会。

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情操得以陶冶。

另外,班主任针对班里随时发生的情况,经常给予疏通,树立正面典型,使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班队课上,通过老师,孩子的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说理教育法最常用的方式是谈话。

可以是个别找学生谈,也可以是在课堂上集体谈。

谈话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要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另外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说理。

当学生对某种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说理教育我们也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说理方式,把要学生明白的道理讲清楚,并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

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或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

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的动人事迹时,有的热泪盈眶,并当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

但一回过头,什么都忘了,该玩的还玩,不学的仍不学。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抓住时机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

例如: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

因此,教师应把《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

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最后是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

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教育,整体优化德育环境。

1.做好家长培训

依法教子,家教从严。

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愿望和要求,放手让孩子经受磨练,促使孩子的自理自强,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

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良好的榜样。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学校内部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科学地构建隐性课程将会辐射出巨大的教育能量。

形成有教育价值的“教育场”,通过陶冶、熏陶、暗示、启迪等独特的育人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以及生理与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此,我们在各个方面进行实施:

其一,美化物质环境,增强校园魅力。

其二,改善人际环境,创设和谐氛围;其三,优化心理环境,形成人格共鸣区。

3.净化社会环境

严格禁止让孩子接触一些非法出版物,让孩子少接触一些枪战型的游戏。

 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成长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教师们或多或少有悖于教育规律性的行为,不大注意因人施教,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

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品德教育枯燥无味。

一些教师说,无论你怎么教育,学生就是泊不进,甚至个别班级,班主任花了很大气力,良好的班风仍然难以形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工作方式简单,搞一刀切,不注意因人施教,不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理、年龄变化规律。

  箕二、教师热衷于表面说教,对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行信念、品德行为缺少必要评价。

如只注意活动的训练内容、形式,而忽视必要的评价。

学生好的思想,好的品德行为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强化,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得不到否定,从而造成品德教育实效低。

良好的班风难以形成。

  其三、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常常受到长辈的宠爱,在家好话听得多。

而教育者在进行品德行为评价日屯缺乏品德评价艺术性,方法欠妥,或评价不全面,不公正,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正确的品行规范难以在学生心中内化,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其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品行评价的标准、要求、方法不一致,学生难以适从,品德信念,品行认识,品德行为难以形成。

  应怎么样进行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这一环节,顺应品德内化,提高德育的效能,下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下面,具体谈谈小学主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善于把握品德评价时机,恰到好处地做到及时、准时、适时,注意评价环境对评价效果的影响。

  及时:

每次话动以后,或做完某件事情后,发现有好的思想,好的现象,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使好的思想,好的风气得到肯定,强化。

失去了这个时间:

当学生离开了这个环境,事过境迁,再来作评价,就会失去人候,难以形成气候效果自然不会好。

  准时:

针对某个情景,偶然出现的某个现象,果断、正确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注意评价的环境效应对宏扬正气、抑制不良的倾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即教育者提出的规范要求集体的力量起着主导的作用。

这种评定以准确,尽可能不出们差为前提,如果没有洞查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能冒然下结论,不然品德内化受阻。

由于社会品德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存在差异,受到主客观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基础不一定符合社会的品德要求。

教育者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行为作出评价。

  适时:

由于农现在的农村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子女居多,学生的感情脆弱,当学生的品德基础(思想言行)不能符合社会品德要求时,老师的评价就应讲究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受教师的批评(评价)时,学生胀红着脸,瞪眼咬牙,握拳。

这反映老师的评价有失过当。

评价应讲究艺术。

要讲究时间、场合。

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否定态度时,更应讲究评价的艺术。

当学生的品德基础和社会品德要求内化时,老师应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时间进行肯定、强化。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规范班纪,形成良好的班风。

品德评价的成功主要体现在教育者。

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1)交谈。

交谈是德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品德评价的一种好方法。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切的交谈,能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特别对感情脆弱和性格内向者、性格固执者,对其品德认识,品德行为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厦能促使其原有的品德基础和社会品德要求得到融合、顺应、内化。

采用交谈应选择在班上较为典型的人物,用老师的品德评价、促使其自身的品德评价,并能进进行微调,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

(2)讨论、总结。

讨论和总结,是利用学生集体的品德评价,使德育进行内化的方式。

学生集体的品德评价。

其实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的集体舆论。

讨论——在学生的道德识、情感、行为发生变化过程中,德育的信息或被接纳或被拒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