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8878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docx

儿童语言康复指导资料汇编汇总

儿童语言的发展一般规律及原理

一、儿童语言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不可分。

(二)语言发展过程是一个习得规则的过程。

(三)语言可以帮助儿童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语言获得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依赖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而发展的。

同时也会促进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特点

(一)乳儿期(0~1岁)

1、表达

(1)反射性发声阶段(0~4月)

(2)牙牙语阶段(4~12月)

2、理解

10个月以后开始有了语言理解能力。

3、发展指导

“唠叨”、“陪聊”

(二)婴儿期(1~3岁)

1、表达

1岁开始出现第一个单词,标志着言语的产生。

1~1.5岁:

单词句阶段

1.5~2岁:

电报句阶段

2~3岁:

简单句阶段,末期出现复合句。

1~3岁间词汇量有明显增长,以实词、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词为最多。

掌握词语的多少依次为:

名词、动词、形容词及代词。

句型以陈述句最多。

婴儿语的特点:

简单、音调高、语调夸张、句子简短。

从内容来看,开始表达时间、人际关系、年龄、美与丑的内容。

婴儿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顺序性及逻辑性不高。

2、理解

优于表达

3、发展指导

(1)“感兴趣的成人”用”适婴语言“与儿童谈话。

(2)不嘲笑、不强行纠正儿童的语言错误。

(3)成人的良好示范。

(三)幼儿期(3~6岁)

1、表达:

复合句增多,语言表达的顺序性、逻辑性、完整性、准确性开始发展。

言语表达的主动性增强。

2、理解:

开始能理解非此时此刻的事物,且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但此时儿童对句子的理解仍停留于表面,不能理解一些言外之意。

“妈妈,我要打麻将!

”“你要打麻将干什么?

”“你不让我打麻将,我就减肥。

”(3.5岁)

“你到底爱不爱李**(他父亲)?

”“你要不爱李**,我就不做你们儿子了,我去做张**的儿子。

”(3.5岁)

“你是不是你们班最矮的啊?

”“我们班上还有一个最矮的呢。

”(4岁)

“小姨,你记不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不喜欢你了。

”想了一会,小姨记起来了。

“如果你今天走的话,我就象那天晚上一样不喜欢你了。

”(4岁)

“姑姑,李**是不是你对象啊?

”“你怎么知道的啊?

”“人家说王*到她对象那去了。

”(4.5岁)

妈妈在自言自语“中午买个燕子鱼吧。

”转向我“但是菜场的燕子鱼一点小,还是超市里的好。

超市里的那么大。

”在一边玩的湛湛说“那就去超市买吧。

”(4.5岁)

例:

“你们老师叫什么?

”—“王**、李**,还有一个陈老师。

总共3个老师。

每个班都有3个老师。

”(5.5岁)

“什么样的东西叫桌子?

”—“长方形的、有4条腿的东西叫桌子。

4条腿不能动也不能走。

”(5.5岁)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嘛!

我又没有听诊器!

”(5.5岁)

幼儿言语发展的独特现象:

自我中心言语

是由依赖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发展到内部思考的过渡。

三、言语获得的理论

先天与后天之争

成人的良好示范可以帮助儿童较快地掌握语言。

儿童说话的语音语调及用词特点都和他周围的人有共同之处。

在正常人类言语条件下8年,黑猩猩仍不能说出言语。

杰妮于20月时被遗弃,当她13岁时回到正常生活环境时,只能学会词汇,而不能将词汇放在一起组成句子的意思,甚至双词句的阶段也没有达到。

(一)环境论

1、模仿说

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而掌握语言。

传统的模仿说:

阿尔伯特(Allport)于1924年提出。

选择性模仿说:

有选择地模仿成人语言的部分内容或句法结构。

2、强化说

由期金纳提出。

强化:

与某种行为相伴随的结果。

语言发展是由外界和自我的强化推动的。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

由乔姆斯基提出

LAD(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

使得儿童能够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生理与心理特质。

2、自然成熟说

由勒纳伯格提出,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

随着儿童的成长,负责言语的大脑机能不断成熟,语言自然获得发展并不断成熟。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的观点:

语言源于儿童与周围事物间的相互作用。

认知促进语言的发展。

2、社会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有布鲁纳、鲁利亚及班杜拉。

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儿童语言发展7个阶段

第一阶段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属于无意识的交流阶段。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

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

涉猎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要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

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

  4~9个月,为有意识交流阶段。

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

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

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应,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

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灯"、"球"、"狗"等。

  第三阶段

  9~18个月,为单词阶段。

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

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

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

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

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

  18~24个月,为词组阶段。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

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交流。

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子"、"吻娃娃"。

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

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

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第五阶段

  24~36个月,为早期造句阶段。

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单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

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等等。

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第六阶段

  3~5岁,为句子掌握阶段。

小儿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小儿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

这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达,为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培养孩子听从指令做事,从而为入学做好语言的准备。

  第七阶段

  5岁~成人,为完整的语法阶段。

从此,儿童逐渐建立了成人样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过程中的儿童,也还是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词汇,改善自己的表达及语言在环境中的应用,但不再增加新的语言形式。

这个时期是个体交流能力明显增长的时期,有些专家认为,5岁是语言发育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开始至12岁,语言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仅是句子的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向高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儿童用语言学习阅读和书写。

1~3岁的语言能力培养

1~3岁的孩子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家长应及时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

语言本身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学会说话是个显著进步。

首先要听懂别人的话,然后才能学会自己说话。

  对1岁左右的孩子,主要是学会听恐怖行动和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这期间孩子自己说放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有在玩得十分开心,或遇到亲人高兴时,才肯说话。

由于这时所说出的词句的含义还不够确切,因此,只有与孩子亲近的人,根据其说话的表情和动作,以及说话的屈服于境才能听懂。

  这个阶段一定要防止发生语言停滞现象。

如孩子在要求别人满足他的需要时,往往是靠手势或点、摇头来表示,当成人猜中他的要求后,他往往也只是说“对、对、对……”,长此以往,手势、点头就会代替他的语言,就会产生语言发育障碍,出现了“语言停滞”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家长忽视幼儿的语言训练有关。

孩子在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不一定能正确地、规范的说出事物的名称。

这时,家长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定的词汇,孩子就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另一种情况,如果有的家长用方言、叠字,如“瓶瓶”,“碗碗”、“拉拉”、“尿尿”等不规范的词和孩子交谈,那么也将影响孩子正确地学习语言;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代替孩子说话,当发现孩子有某种表情时,就猜孩子的愿望,指指饼干桶说“你是要这个吗?

”孩子摇摇头,又指指水瓶说“你是要这个吗?

”孩子点点头,妈妈满足了孩子的喝水的要求。

久而久之,幼儿的语言发展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因此,当幼儿有所要求时,家长应教会孩子用正确的词汇和短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在生活中,要注意诱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感情。

如清晨,带着孩子,面向东方观看冉冉升起的太阳,用实物感染幼儿,抒感情:

  太阳是多么红啊!

像火一样。

  太阳是多么热池!

温暖大地。

  太阳是多么亮啊!

光洒人间。

  使孩子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启迪了幼儿的智慧,产生一种表达情感的愿望,同时认识了事物,加强了记忆。

家长可教师应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情感交流的机会,让孩子“轻松”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一般1~1.5岁的孩子会说“太阳”、“月亮”、“星星”、“小草”、“鲜花”等简单的词。

1.5~2岁的孩子会说完整的简单句子,如“花是红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

2~3岁的小孩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我饿了”、“我渴了”、“我热了”,“我要去公园”等,如反复给他讲一种简单的故事,他可讲出主要情节。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而幼儿时期,恰恰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

因此,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如何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父母要多给孩子念书听。

父母是宝宝最好的玩伴,孩子愿意听父母给他们念书,讲故事。

在这期间,孩子不仅培养了孩子对书的兴趣,而且孩子在听的中间也会不知不觉地积累许多的知识,并扩大了词汇量,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想要表达的愿望。

在此期间,父母还可以通过让孩子看图讲述,或复述,概括您刚刚讲过的故事等方式,直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或和孩子做游戏,鼓励孩子通过表演的形式,大胆地表达。

·父母还要多和孩子用语言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找一些话题,启发孩子勇敢的说出他的观点与想法。

并锻炼孩子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孩子表达的词语是否正确,然后及时地帮助孩子纠正表达不当的地方。

·父母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锻炼孩子乐意说话的勇气。

家长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并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敢说,而且要多提醒孩子表达时的举止、态度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说话条理。

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和仪表。

·父母还应该经常领孩子到外面转转,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各种事物,不断地充实孩子的生活,扩大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发现新鲜的题材,有事可说,有话可表达。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有利于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使孩子高兴来表达。

 

如何训练孩子开口说话

绝大多数的孩子,在1岁左右就有意识地说出一些单音字或叠字,在2岁时已经能和成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但有极少数的孩子,1周岁过后,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此时,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如果孩子全身各个方面均发育正常,这种现象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训练不足有关,家长就应该为孩子创造说话的语言环境,和说话的机会,促使孩子开口说话。

 

  1、对于一些比较缅腆和内向的孩子,父母应巧用心计,耐心引导,采取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口说话。

当你发现孩子喜欢动物玩具时,就给他买来各种动物绒毛玩具。

又如学小白兔蹦蹦跳跳,边做动作,边学“兔”“跳”等字音,也是促使孩子开口说话的好办法。

 

  2、有的家长对孩子照顾体贴入微,事事均包办代替,没等孩子说话,家长早已送到嘴边或手中,久而久之,使孩子没有说话的机会,而不开口讲话。

当你发现孩子要喝水时,必须先让他说水,再把水瓶或水碗给他才行,而不说就不给,促使他开口。

 

  3、有的家长不善言论,又很少与孩子接触,致使孩子没有模仿和交流的对象,而不会开口说话。

此时,父母要付出爱心和耐心,给孩子充分的言语刺激,孩子会进步很迅速的。

 

  孩子通常10至13个月间能开始说出有意思的话,少数孩子可能较早些,较慢的要到15个月,如果过了此月份还不能说,宜找医生检查,不要等到2岁才去检查,因为第二年是孩子需要学习很多语言的重要时刻,如果放任自流,将失去解决语言问题的机会。

 

好玩的语言游戏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里,听觉和发音器官已逐渐成熟,幼儿开始会将学会的声音,竭尽所能的表现出来与人互动,接下来,当他渐渐了解这个声音的意义,也会配合非口语(例:

手势、表情等)的表现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

语言的表达在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媒介,儿童可以透过语言的学习模式去认识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意义,可以了解别人和他沟通的内容,更可清楚表达自己的情意,进而进行抽象的思想活动。

语言的发展

儿童的语言学习结构,必须从简至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幼儿从出生的第一个哭声开始,就已经在与人及环境做互动:

肚子饿了,用哭来表示,渐渐长大后,学会伸手去比奶瓶来要求喝奶,然后,在真实环境经验中学会了用「na-na」表示,这便是幼儿能主动建构语言知识的历程。

由此可知,语言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由最基本的需求而延伸出来的。

小婴儿用哭来表示尿布湿了、饿了、不舒服等各种生理需求,用笑来代表高兴,双手打开要大人抱抱,并且对大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动作,口语,能够开始模仿了,沟通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交流,孩子知道用何种方式来达到目的,虽然,小孩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大人,但可以说是有表达的能力了。

幼儿学习语言之前备技能

孩子在学会使用语汇表达之前,对符号或象征性对象的理解能力,家长必须配合孩子发展的阶段、能理解的程度,给予适合的活动来引导,并且是在自然的情境及游戏中进行,让儿童来学习不同的沟通模式。

例如:

孩子目前没有表达的动机,便可以鼓励去指出想要的物品,在玩游戏时,给的语气是较夸张「哇!

倒了。

」让孩子可以明白动作的意思,将眼前所看到的和语汇结合在一起。

语言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幼儿必须先建立下列能力,才能渐次发展出语言:

1.办识声音的能力---辨识环境中声音的意义,例如:

当有人开门时,会去看门的方向,并且知道是爸爸或妈妈的脚步声

2.模仿的能力-会模仿声音及动作,会学狗的汪汪声会模仿大人说话的语调及动作、进而模仿口语。

3.视线注视的能力

4.轮流互动-会参与一来一往的活动和谈话

5.建立对生活的事物理解能力-透过感官知觉的刺激,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在生活中的学习

6.情境理解的能力-例:

吃饭时知道拿汤匙,对日常情境中听到的话会做正确的反应停!

看!

听!

---语言沟通技能的学习

儿童在学说话表达之前,必须先学会三个步骤-停!

看!

听!

*停!

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能专注人及物,学习看别人玩,等待,轮流,从游戏性的方式转至说话过程。

*看!

儿童有许多经验,是看到别人做,然后尝试去模仿,再从模仿类化为自己的行为。

*听!

听声音的来源,知道谁在说话,辨别不同的声音或语调,了解声音的意义。

在环境的丰富语言刺激及学习经验下,幼儿开始觉知声音符号的意义,加上认知概念的建立,使幼儿渐渐明白语言的意义,学习使用语言来与人互动及达到需求的满足。

裴格维夫斯基(L。

SVygotsky)认为:

「儿童不是独自开创自己的世界,是经由与他人互动而重新创造自己的世界」。

儿童可以在环境中表现自己的才华,尤其在游戏情境中所创造的语言便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创造活泼的语言学习情境

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素材,生活的情境是建立语言沟通的最好环境,因此,语言活动及情境的设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会利用声音、动作、表情、手势、口语等沟通方法来与人互动。

父母或老师可以利用生活上事件或语言游戏活动来增进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

@提供图片或物品做为听及看的学习符号。

如:

故事书及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招牌、门牌号码等。

@鼓励幼儿描述生活事件,来训练观察力及表达的能力。

(例:

能说出电视中的情节或故事书的内容)

@利用音乐、故事、绘画、扮演等活动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幼儿的语言发展,就是藉由游戏与生活经验类化学习,幼儿学习如何说话,学习如何将听到、看到的,变成有顺序的方式去表示出来,而和他人有一来一往的互动模式,渐渐地累积成功的经验,孩子的语言便有不同的层次,技能也愈臻成熟,所以成人在与幼儿游戏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机会,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体验,实际的示范,孩子的能力便会发展出来。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言语和语言:

言语指用以与他人交流的声音;语言是一种符号,它是通过特定的交流信号系统开表达外界的各种思想。

语言通常分为4个主要的成分:

  ①语言学——怎样把声音组合成词语。

  ②句法学——怎么把词语组合成句子的形式。

  ③语义学——怎么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④语用学——怎样产生和保持交流的相互作用;听话时怎样预知所需的信息,并在说话中正确地表达意思、语调和情绪。

  一个人的能力应当用上述成分产生和理解语言,临床上会经常遇见一些儿童在上述1种或1种以上的功能障碍。

必须区分语言“开始产生和发展中的延迟,以及言语和语言发展中的迟滞或退化”。

  1、语言延迟和障碍为明确起见,应区分延迟和障碍二者的界限。

延迟即儿童的技能与实际年龄不相称,表现技能迟于实际应达到的述评。

障碍即指儿童的发展偏离了正常顺序,在任何年龄都显示延迟,语言不具代表性。

  2、原发性、继发性及混合型语言障碍儿童除了有明显的语言交流困难之外,其他的发育均为正常,称之为“特殊性语言损害”或“原发性语言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大脑损伤、癫痫等儿童,所表现的交流困难可理解为继发性语言障碍。

  3、遗传性和获得性障碍大脑外伤或中风后可有语言障碍,也可在癫痫和失聪后发展形成。

  4、分类儿童的语言和言语障碍一般分为3类

  1)表达型障碍

  2)表达和感受两者混合的障碍

  3)较高级的顺序加工障碍

  5、语言倒退

  即丧失以前获得的语言能力的状态,多见于孤独症儿童

  6、智力低下和语言发展

  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儿童的语言能力类似于低年龄儿童的能力和言语长度。

 

会背广告词就是会说话吗?

 

在听取家长叙述孩子的语言病史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我的孩子X岁以前会说话,因为他曾会背广告词。

后来越说越少,最后干脆不说了。

”也常听到家长认为孩子不说话的原因是:

“上幼儿园被老师关了一次小屋,吓坏了。

”或:

“我们把他送到奶奶家,换了地方,周围的口音不同。

”等等。

实际上,只要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家长所认为的孩子“X岁以前说话正常”有很大的误差。

例如,有位父亲一开始就坚持认为:

孩子以前会说话,能完整地背诵出唐诗,会背许多广告词。

而当这位父亲被问到孩子是否能对他说,“爸爸,我饿了,想吃麦当劳”时,他却说:

“这个句子太长,他说不出来。

”其实,与一首唐诗相比,这个句子短多了。

还有一位奶奶说他的孙子以前曾说出过一次“奶奶带宝宝出去”,因此认为自己的孙子有语言,但进一步了解,孩子在说这句话时并没有冲着奶奶说,而是在摆弄积木。

以上的情况都说明,许多家长对于什么是“说话”和“有语言”尚没有明确的认识。

所谓“语言”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种工具。

人与人交往的工具有多种,如手势、表情、文字、动作、红绿灯、旗语等等,每种工具都有其特点,语言的特点是要具备“语音、词汇和语法”这样一个完整体系。

尽管交往工具不同,但必须能够达到人际沟通的目的。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与聋哑或其他失语症的儿童不同。

其障碍的特点不是不发出声音,而是发不出“有交往意义”的声音。

他们能够机械背诵,却不会用话语表达需求与情感。

因此,孤独症孩子会背诵儿歌、唐宋诗词、广告词,却仍然不能认为他们“会说话”。

 

试论弱智儿童言语的发展和训练

言语是人们运用某种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进行思考的过程。

言语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活动。

维果茨基说过:

“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

”言语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相辅相成。

弱智儿童其言语发展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言语发生得晚,词汇贫乏,口头表达能力差。

根据研究材料,正常儿童约从二、三个月起就开始了“牙牙学语”,但是弱智儿童往往要到三、五岁或十几岁才开始说话。

词汇贫乏也是造成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障碍的重要原因,按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弱智儿童通过九年的学习只要求掌握1500个字词。

弱智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有的完全不会说话,有的则可能说个没完,但是你很难听懂他们说些什么,少数人说话流利,口齿清楚,但他们说的言语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语的。

二、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弱智儿童的语言表达通常都是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

弱智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缺陷从而造成其在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感官上均有障碍。

他们对词汇的感知是很不精确的。

对于相似的音节和相似的词,往往是读得“四不象”。

如:

“哥哥”和“的的”,“七岁”和“吃睡”,“伯伯”和“婆婆”等。

身体的伤残也是能影响弱智儿童的发音,如想说话,必须能够控制发音部位(肌肉)的位置和运动,包括舌、唇和声带等。

众所周知,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这样写到:

“言语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它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言语。

”基于这一理由,如果我们不及早对弱智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那将会恶性循环。

弱智儿童的言语训练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意保护弱智儿童的言语器官

由于某些弱智儿童的言语器官已受损害,那么注意保护其它完好的言语器官是很有必要的。

弱智儿童的喉头、声带、口腔、咽喉、鼻腔等都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我们必须为他们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预防各类疾病的再次发生。

二、为弱智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

某些弱智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

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

在学校,我们为了弱智儿童更好的掌握语言,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言语环境。

第一,教师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平时说话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则。

第二,教师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多练习说话,多问些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

只有这样弱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