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940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泥石流流量计算.docx

泥石流流量计算

 

第二节泥石流流量计算

1)频率为P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Qp)

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有关,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

Qp=0.278KiF(2-1)

式中:

Qp—清水洪峰流量(m3/s)

F—流域面积(km2);

i—1h面雨量(mm);

K—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0.8。

2)频率为P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QC)

按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首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

然后选用堵塞系数,按下列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QC计算

(2-2)

QC=(1■C)QP*DC

式中:

QC—频率为P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3/s);

Qp—频率为P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m3/s);

C—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C=(C_S)/(H_C);

C—泥石流容重(t/m3);

y

S—清水的比重(t/m3),取值为1.0;

弗—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m3),取值为2.65;

DC—泥石流堵塞系数,取1.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表5-3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流量计算表

沟名及编号

设计

频率

K

i

(mm)

F

(km2)

Qp

(m3/s)

De

♦c

Qe

(m3/s)

热藏龙哇沟

2%

0.8

20.3

1.6

7.22

1.1

0.511

12.00

1%

21.9

7.80

12.97

龙藏沟

2%

0.8

20.3

0.519

2.34

1.1

0.333

3.43

1%

21.9

2.53

3.71

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

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一片区各泥石流均属稀性泥石流,本报告选用西北地区(铁一院)公式:

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

稀性泥石流的流速计算公式

Vc(15.3/:

■)H;3I;8

(2-5)

式中:

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Hc――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m),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

Ic――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

);

-――阻力系数。

利用以上公式计算的一片区2条泥石流沟峰值流速结果见表5-4

表5-4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峰值流速计算结果表

沟名及编号

设计频率

a

Hc(m)

Ic(%o)

Vc(m/s)

热藏龙哇沟

P=2%

1.534

0.30

0.273

2.747

P=1%

0.4

3.327

龙臧沟

P=2%

1.372

0.30

0.315

3.243

P=1%

0.35

3.594

第四节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一次泥石流总量Q计算,根据泥石流历时T(s)和最大流量Qc(m3/s),按泥石

流暴涨暴落的特点,将其过程概化成五角形,按下式计算:

(2-3)

Q=KTQc

式中:

K-与流域面积相关的系数;T-泥石流历时,取1200s计算结果见下表5-5。

第五节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0220—2006)

附录I提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Qh=Q(c-w)/(H-w)

式中Qh——次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m3;

Q—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m3

c—泥石流重度(t/m3);

w—水的重度(t/m3);

h—泥石流固体物质的重度(t/m3)。

表5-5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沟过程总量及一次固体物质总量计算结果表

沟名

计算频率

3

Qc(m/s)

T(s)

Q(m3)

Qh(m3)

热藏龙哇沟

2%

12.00

1200

3803.56

1286.29

1%

12.97

1200

4107.84

1389.20

龙臧沟

2%

3.43

1200

1088.28

368.04

1%

3.71

1200

1175.34

397.48

第六节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计算公式:

V2

='—Vcsin:

(2-6)

g

式中:

一泥石流整体冲击压力(Pa);

g—重力加速度(m/s2);

〉一建筑物受力面与泥石流冲压力方向的夹角,取90°;

'—建筑物形状系数,方形为1.47,矩形为1.33,圆形为1.0;

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计算结果见下表5-6。

表5-6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冲击压力计算结果表

沟名

3

Y(kN/m)

Vc(m/s)

g

a(°)

S(kPa)

热藏龙哇沟

15.3

3.326

9.8

90

1.33

14.71

龙藏沟

13.8

3.243

9.8

90

1.33

13.99

第七节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1、泥石流最大冲起高度-Hi计算公式:

Vc2

Hi—(2-7)

2g

2、泥石流爬高.H2计算公式:

旧2二bVc..2g:

0.8Vc2g(2-8)

式中:

b—迎水面坡度的函数。

计算结果见下表5-7。

表5-7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爬高和冲起高度计算结果表

沟名

Vc(m/s)

爬高△H(m)

冲起高度△H(m)

热藏龙哇沟

3.326

0.45

0.56

龙藏沟

3.243

0.43

0.54

第八节泥石流弯道超高

由于泥石流流速较快,惯性较大,故在弯道凹岸处有比水流更加显著的弯道超高。

计算弯道超

高的公式:

•汨3=23二glg(&/R)(2-9)

式中:

H3—弯道超高值(m);

R2—凹岸曲率半径(m);

Ri—凸岸曲率半径(m);

Vc—流速(m/s);

2

g—重力加速度(m/s)。

计算结果见下表5-8:

表5-8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弯道超高计算结果表

沟名

Vc(m/s)

R2(m)(凹)

R1(m)

△h(m)

热藏龙哇沟

3.326

35

16

0.88

龙藏沟

3.243

27

14

0.71

第六章防治方案

第一节防治原则、依据

一、防治目标与原则

根据热藏龙哇沟、龙藏沟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危害形式、危害程度、发展趋

势,泥石流防治总的目标是减轻泥石流灾害对规划区的危害。

具体目标:

1、根据泥石流的危害性及危险性大小,确定本治理工程措施为永久性工程,各项治理工程必须安全可靠,通过治理,使泥石流治理工程在设计频率、规模的泥石流发生时,不再造成危害。

2、治理工程措施是针对泥石流类型、活动规律等进行,各项工程包括稳拦、排导等配合使用,综合治理,保证安全。

3、应建立可行的后的泥石流动态,以保施工安全,为今后泥石流的治理效果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依据基泥石流监测网络,适时监控治理过程中和治理础数据。

为此,治理工程措施应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5)遵循泥石流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防、治结合,综合防治。

二、防治依据

(1)规范依据

1、中国地质调查局《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T/T0239—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T/T0220—2006);

3、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50000);

4、中国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DT/T0223—2004);

5、国务院2003年394号令下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浆砌石坝施工技术规定》(SD120-84);

1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第二节防治方案分析

一、防治总体方案

对热藏龙哇沟、龙藏沟应急防治工程提出拦挡、排导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

拦排结合防治方案即在全面研究区内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从泥

石流形成源头及松散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入手,在主沟内修建拦挡坝,固沟稳坡,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降低排导沟的排泄压力和沟内泥沙淤积量。

(1)热藏龙哇沟

拦挡坝:

根据热藏龙哇沟泥石流沟内沟道物源特征,拟在沟道中上游修建一座格宾石笼坝,沟下游修建重力式拦挡坝。

排导槽:

在热藏龙哇沟沟口下游各修建一条排导槽,把泥石流排入麦秀河。

(2)龙藏沟

根据龙藏沟,沟道物源较少,且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爆发时主要为高含沙的洪流,因此简易修建一条排导槽进行治理。

二、防治工程类型和措施分析

(一)拦挡工程功能分析

本次防治工程设计中下游段坝体结构采用抗剪切、抗冲击力强的拦挡坝,以

增加其安全可靠程度。

治理区流域内泥石流补给物质主要位于主沟段,泥沙补给

段比较集中,一些地段沟道开阔,具备良好的库容条件,采取沟内拦挡工程将产生巨大的拦砂效益和稳坡护岸作用,抬高沟床,稳定沟岸,从而减少其对泥石流的固体物质补给,起到很好的泥石流防治效果,这种措施在泥石流防治中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防治经验,成为泥石流灾害防治中拦挡坝的主要形式。

根据沟内地形、地质条件,本次设计在热藏龙哇沟道中下游段选择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拦挡坝和格宾石笼坝。

(二)拦挡工程结构分析

(1)热藏龙哇沟

本次施工图设计布设拦挡坝共计2座,其构筑物形式为1座格宾石笼坝,1座C25混凝土坝体,均采用坝顶溢流的形式。

本次设计的拦挡坝地面以上有效坝高(不含溢流口高度)在1.6—3.2m,以

最大限度的拦蓄泥沙为目的。

坝顶设置溢流口,溢流口宽度依据泄流量及沟床宽度确定。

坝基础埋深根据坝址处地层、地质条件和地面以上坝高以及满足抗滑、抗倾覆稳定性要求确定。

如不满足稳定性需求时,可根据需求适当加深基础埋深,以能够达到稳定性要求为宜。

坝肩结合槽根据各拦挡坝坝址处坝肩的地层岩性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

碎石土层坝肩嵌入深度不小于2-3m,并确保坝肩结合良好,以满足坝体的稳定性要求。

由于热藏龙哇沟内布置的2拦挡坝坝基处于沟道碎石土中,坝肩处于松散堆积物中,且多处变形垮塌,为防止坝基冲刷和保护坝肩及拦挡两侧沟岸坍塌物,在坝肩两侧设翼墙

第七章防治工程设计

第一节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它的分析计算是设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

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由于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机理十分复杂,本次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参数主要依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及相关地质

灾害防治规范执行,一些参数的计算直接引用勘查成果,另外参考以往资料和相关规范以及地区的一些经验公式分析确定。

一、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和设计标准

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热藏龙哇沟、龙藏沟泥石流灾害危害对象主要是生态与地质环境、居民点、学校及各项工农业设施。

1、流域生态与地质环境

泥石流对生态与地质环境的危害属泥石流伴生灾害。

由于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热藏龙哇沟、龙藏沟泥石流爆发频繁,进一步加速了区内水土流失,同时,并诱发沟岸边坡垮塌、引发次一级更大范围的滑坡,使得沟岸两侧的林地逐渐丧失,流域生态和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进而又导致新的泥石流的爆发。

泥石流对生态与地质环境的危害不仅难以用量来评价,而且是十

分难以恢复的。

2、居民点

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热藏龙哇沟、龙藏沟泥石流危害区内有2所寄宿学校

(尼桑堂小学、龙藏完小,均有国外慈善机构援建资金)、1所幼儿园共计师生

443人、400万元的固定资产及龙藏村61户(305人)村民等。

3、各项基础设施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热藏龙哇沟、龙藏沟泥石流危害区内的各项工农业设施

主要包括省道S203以及村级公路、耕地、通信光缆、输电线路等。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T/T0239-2004)规定,结合已有的工程治理措施,综合分析泥石流灾害的受灾对象和期望经济损失,适当参考防治工程投资,最终确定该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应定为二级。

相应的防治工程主体工程设计标准应按5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设计,拦挡工程基本荷载下抗滑安全系数应达到1.20,特殊荷载下抗滑安全系数应达到1.07,基本荷载下抗倾覆安全系数应达到1.50,特殊荷载下抗倾覆安全系数应达到1.14。

二、设计参数计算

(一)泥石流防治前、后重度值

泥石流的重度反映了流体的含沙量,它受到流域泥沙补给条件和沟床输沙能力的共同影响。

1、防治前重度值

本设计泥石流防治前重度值根据查表法综合确定区内热藏龙哇泥石流沟流

体重度为1.558t/m3;龙藏沟泥石流沟流体重度为1.412t/m3。

2、防治后重度值

泥石流防治后的重度计算经验公式,经过在一些泥石流沟防治工程的计算检验,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本次利用该经验公式计算热藏龙哇沟防治后的重度。

公式如下:

H计=7.5c(i/0.06)0.15F°.65

式中:

h计一流域防治工程计算总坝高(m;

\—泥石流重度(t/m3),(取1.593);

i—沟床平均比降(%;

F—流域面积(km;;

'05

Sv=0.36Sv(H计/H建).

Sv—防治后泥石流固体物质百分含量;

S—防治前泥石流固体物质百分含量,取0.35〜0.37;

h建:

防治工程总坝高(m;

厂Sv'h-(VS;)

c—防治后泥石流重度(t/m3);

Yh—泥石流固体物质重度(t/m3),取2.65;

依据上面公式进行计算,热藏龙哇防治后泥石流重度1.309t/m3,,基本形成携沙水流。

根据对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防治后的重度进行测算及经验公式计算对比认为,防治后泥石流重度将大为降低。

(二)泥石流流量

1、泥石流防治前峰值流量

本设计泥石流防治前峰值流量直接选用第五章计算的结果,见表7—1。

表7-1泥石流流量计算结果表

项目

F

(km2)

Q2%

(m3/s)

Q1%

(m3/s)

Yc

(t/m3)

QC2%

(m3/s)

QC1%

(m3/s)

热藏龙哇

1.6

7.22

7.80

1.558

0.511

12.00

12.97

龙藏沟

0.519

2.34

2.53

1.412

0.333

3.43

3.71

2、泥石流防治后峰值流量

防治后流量大小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本次依据上述对防治

后泥石流重度的测算结果,确定防治后泥石流流量。

采用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Q=(1+①)QB•D

式中:

q—频率为p%勺暴雨洪水下最大流量(m/s);

q—频率为p%勺暴雨洪水下的泥石流流量(m/s);

D—堵塞系数,取1.1;

1一泥石流流量增加系数。

①=(丫c—1)/(丫h—丫c)

丫c—泥石流防治后重度(t/m3)o

Yh—泥石流颗粒重度,取2.65t/m3o

QP(2%)=0.278RIF

式中:

q—清水洪峰流量(m/s)

F—流域面积(kmf);

I—1h面雨量(mr)

R—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

计算结果见表5—2o

表7—2防治后泥石流流量计算结果表

沟名

F(km2)

洪水流量(m/s)

1+©

堵塞系数

(D

防治后泥石流流量

(m3/s)

2%

2%

热藏龙哇沟

1.6

7.22

1.23

1.1

9.78

龙藏沟

0.519

2.34

1.33

1.1

3.435

根据上述计算,本次泥石流防治工程实施后,在五十年一遇降雨条件下,

3

热藏龙哇、龙藏沟沟口的泥石流流量为9.78、3.435m/so

(三)泥石流流速

热藏龙哇、龙藏沟沟谷狭窄,因上游山高坡陡,沟谷短而沟床纵坡降大,泥石流被束缚于沟槽中运动,能量易聚不易散,因而泥石流具有流速快、位能高、动能积累快的特点。

本设计泥石流流速选用第四章计算的结果经西北地区(铁一院)计算公式校核计算,综合确定。

表7-3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峰值流速计算结果表

沟名及编号

设计频率

a

5m)

Ic(%o)

Vc(m/s)

热藏龙哇沟

P=2%

1.534

0.30

0.273

2.745

P=1%

0.4

3.326

龙藏沟

P=2%

1.372

0.30

0.315

3.243

P=1%

0.35

3.594

(四)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及冲出固体物质总量

本设计泥石流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及冲出固体物质总量选用第五章计算的

结果

表5-5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沟过程总量及一次固体物质总量计算结果表

分类

沟名

计算频率

3

Qc(m/s)

T(s)

Q(m3)

Qh(m3)

热藏龙哇沟

2%

12.00

1200

3803.56

1286.29

1%

12.97

1200

4107.84

1389.20

龙臧沟

2%

3.43

1200

1088.28

368.04

1%

3.71

1200

1175.34

397.48

(五)冲击力

冲击力是破坏防治工程构筑物的主要作用力之一,其大小与泥石流流量、流速、重度等有关,它的设计要经过多次试算才能确定。

泥石流冲击力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

分为流体整体冲压力和个别石块的冲击力两种。

在此只对其整体冲击力、冲起高度和弯道超高分别进行计算。

1、泥石流体整体冲压力计算

根据第四章计算,泥石流整体冲压力直接选用其计算结果,表5—4。

表5—4各拦挡坝坝址断面处泥石流冲击力计算结果表

沟名

3

Y(kN/m)

Vc(m/s)

g

a(°)

S(kPa)

热藏龙哇沟

15.3

3.326

9.8

90

1.33

14.71

2、泥石流冲起高度计算

根据公式对泥石流在不同频率下的最大冲起高度H与在爬高过程中由于

受到沟床阻力的影响的爬高二h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5—5。

表7—4泥石流冲起高度H和「巾计算成果表

沟名

3

Y(kN/m)

VC(m/s)

g

a(°)

S(kPa)

热藏龙哇沟

15.3

3.326

9.8

90

1.33

14.71

龙藏沟

13.8

3.243

9.8

90

1.33

13.99

三、设计参数选取

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重度、流量、流速及冲击力设计值见表5—6、

5-7。

表7-5泥石流设计参数

项目

参数

热藏龙哇沟

龙藏沟

计算参数

泥石流沟床粗糙率

0.12

0.12

平均泥深h(m

0.4

0.3

水力坡度I

0.273

0.358

固体物质重度丫h(t/m3)

2.65

2.65

泥石流重度丫c(t/m3)

1.558

1.412

泥石流取大流量QC(s/m)

12.00

3.43

泥石流平均流速Vc(m/s)

2.745

3.326

 

表7-6拦挡坝设计参数

名称与代号

热藏龙哇沟

龙藏沟

最大泥石流设计流量qc(m/s)

12.00

3.43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q(m)

3803.56

1088.28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q(m)

1286.29

368.04

泥石流整体冲击力FS(kpa)

14.71

13.99

浆砌块石、混凝土坝砌体重度丫b(KN/m)

25

25

泥石流重度丫c(心亦)

15.26

13.83

第二节防治工程构筑物设计

(一)热藏龙哇沟治理工程设计

1、拦挡坝设计

拦挡坝是本次防治热藏龙哇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拦挡坝体型式采用重力式拦

挡坝和格宾石笼坝。

坝的主要功能已在第六章第二节中详述,现仅对各拦挡坝构筑物的设计进行说明

(1)、平面布置

拦挡坝主要布置在热藏龙哇主沟沟道内,分布于沟道下游及沟口,热藏龙哇

从下游往上布置,一次编号1#拦挡坝、2#拦挡坝;详见总平面布置图。

(2)、断面设计

1)拦挡坝的类型

1#拦挡坝为混凝土坝,采用C25混凝土现浇;2#拦挡坝采用格宾石笼。

2)拦挡坝的截面型式

1#拦挡坝:

1#拦挡主坝坝体均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坝顶宽1.50m,迎水坡坡比1:

0.4,背水坡坡比1:

0.2,据当地最大冻深埋深约2.46m坝基础埋深取2.5m;坝体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90cm高)x60cm(宽)的矩形孔,水平净间距1.5m,夕卜倾坡度5%泄水孔根据坝高设置1排。

坝体设伸缩缝,材料采用二毡三油。

2#拦挡坝:

2#拦挡坝为格宾石笼坝,坝顶宽2.0m,迎水面每层缩进0.75m,背水面每层缩进0.25m;根据当地最大冻深埋深约2.46m坝基础埋深取2.5m;坝上设置溢流口,溢流口宽3m,高0.5m。

3)翼墙的截面型式

由于沟道掏蚀严重,沟岸垮塌,为防护坝肩被冲刷,在坝的上游两侧设置翼墙,平面上呈八字形或垂直与坝体相接,单侧翼墙长15m,翼墙顶宽0.60m,面坡

比1:

0.3,背坡比1:

0.1o墙体均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墙体中部以©100的PVC管作为排水孔,排水孔距地面高0.5m,梅花状布设。

孔顶设置双层反滤层,内层为20cm反滤砂,外层填筑20cm反滤卵石。

(亦可选用无纺布)

(3)、拦挡坝坝高设计

拦挡坝坝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来确定:

(1)稳定坝址上游坍塌体和上游沟岸的沟道堆积物;

(2)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及岸坡工程地质条件;

(3)拦挡坝拦蓄泥沙效果和最大库容。

①拦挡坝坝高计算公式:

Hd=Ls(Ib-Is)

式中:

H—沟底以上拦挡坝的有效高度(m);

L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