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9514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与企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近年来,第三部门组织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自治性、资源和能力严重不足、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政府应积极进行职能转变,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第三部门组织也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

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对策分析

 

一、第三部门的概念阐述

第三部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T·列维特于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以往人们常常把社会组织一分为二——即非私非公,非公即私是粗陋的,它忽略了一大批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它们所从事的是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T·列维特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

此后,这个概念被美国学术界接受并广泛使用。

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更进一步将凡是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的组织定义为第三部门:

1.组织性。

组织应当具有内部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

非正式的、临时的、随意性的聚会不能算第三部门组织。

2.民间性。

体制上独立、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受制于政府。

3.非营利性。

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法律也禁止将组织的利润分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

4.自治性。

组织自己管理自己,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

5.志愿性。

会员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是以志愿为基础的。

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部门的概念被引入我国,该词译法有两种:

一是“第三域”,指和公共领域(公域)、私人领域(私域)相对而言的一个领域;二是“第三部门”,指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相对而言的另一个部门。

两种译法含义基本相同,它们所指称的都是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

其中“第三部门”的译法更为通俗。

在中国,民政部将第三部门分为三类进行登记管理:

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多元化利益主体进入社会;政府部门的部分社会职能逐步向非政府组织转移,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高涨,这就为第三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短短十几年间,我国第三部门以不同寻常的迅速发展。

据民政部门统计,1996年中国内地共有社团机构184821个,其中省级社团20058个、地级社团61239个、而当年予以登记的社团机构11166个,注销社团6756个。

由于各省市自治区的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差异,它们的社团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异。

当年社团最多的是四川省19388个,山东省17236个,江苏省14696个,浙江省12021个,广东省10011个。

这些都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与次相对应的是山西省3574个,青海省1264个,而宁夏只有1100个。

然而,我国自1997年开始进行了第三部门的清理整顿,主要对功能相似的社团进行了合并,在这期间原则上不准成立新的第三部门组织,到2000年底,全国社会团体总数清理前的20万个锐减为13.6万个,其中注销4.7万个、撤销1.2万个。

如果说成熟完善的第三部门是发达国家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那么它也势必成为衡量发展中国家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三部门的兴起,有效地利用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打破了过去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并列的第三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力。

首先,第三部门所从事的一些活动是市场与政府都不愿做、没有做好或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部门的活动填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空白领域,诸如环境保护、消除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等。

其次,在一些传统上由政府从事活动的领域里,第三部门有时可以比政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如一些特殊种类的教育培训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等。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战略目标,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契机。

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第三部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第三部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健康的轨道进行的,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特定的社会传统对第三部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该看到,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倾向化严重

国家明确提出“政社分开”原则,并作出领导干部不再兼社会团体职务的规定,这无疑是淡化我国第三部门官办色彩,克服行政化倾向,朝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筹资金”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然而在现实中一部分第三部门是由于本身从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的,或者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的,它们无论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过分依赖于政府,其实仍旧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成为政府的“隐政府”。

2.所需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

首先,在资金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第三部门组织大多处于一种从政府领域向公众领域的过渡时期,政府部门迫于财政压力千方百计压缩财政预算,政府部门希望让社团脱离政府系列,这样能够大大的降低政府部门的经费负担。

这样,第三部门能从政府获得的经费支持就少,而另一方面,也难以从会员和公众那里募集资金。

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第三部门组织严重缺乏资金,以至于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

其次,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人才。

总体来看,中国第三部门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较少,志愿者更少,组织的规模不多不大。

其中,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第三部门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很多自下而上的第三部门组织则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

再次,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极为不平衡。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第三部门组织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呈现巨大的差异。

3.第三部门自身能力不足

一般说来,我国的第三部门组织规模较小,资金筹措能力较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比较弱,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再加上很多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缺乏管理已有资源的能力和发展的潜能,既不能具备合理制定工作方案的能力,也不具备实施工作方案的能力。

据调查,我国第三部门的组织人员的文化程度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即以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为主,而低学历(初中以下)和高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职员比例较低,这说明第三部门组织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缺乏新的观念和知识,尤其是对国外第三部门的最新发展,其他第三部门组织的成功经验,项目管理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不仅仅是靠学历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

4.有些部门组织存在营利化倾向

第三部门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本来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由于“自养”的问题,使得筹措经费成为一个社会团体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筹措经费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包括从事一些经营活动,而任何经营活动都要营利,因而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实际界限就往往容易混淆,特别是对于一些组织,政府还给予某些特许政策,允许进行一定的营利活动,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研究

目前尽管我国第三部门较之以前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任然十分明显。

(一)外部环境建设

1.理顺关系,政社分离。

许多社会团体和政府有着太多的联系。

当务之急是政社分离,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应当转变观念,返还职能,不仅要正确认识到第三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大力的加以支持,努力为社团等第三部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完善法律,放松规制,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

将第三部门纳入法制轨道,满足发展的合法性和持续性要求,使每一代人都能的得到第三部门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避免出现代际不平等。

要从法律上确认第三部门中的一些慈善组织的公益地位,明确其公益责任。

对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适应加入世贸后对政府和社会的要求,尤其要尽快制定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要从法律上制裁第三部门的不规范行为,以维护第三部门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公正形象,提高人们对第三部门的信任,以利于其在民间的长远发展。

3.依法监督,依法管理。

基于第三部门对公益性理解的偏差以及它可能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也可能出现背离宗旨或违法乱纪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当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打击非法民间组织,合理的规范第三部门的活动,保证其在法制框架下健康发展,同时,政府机关又要注意依法行事,不可逾越其职能权限,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而影响第三部门的生存和发展。

(二)第三部门组织自身能力的建设

1.提高自身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

对于第三部门成员来说,除了要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一颗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心;对于其领导者来说,不仅要有奉献的精神,还要精于经营管理之道,采用“企业化”、“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先进的经营的方法和管理方法,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因此,对于整个第三部门来说,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成员,更需要高素质的管理者。

为此,一方面,第三部门要注意通过培训,锻炼等方式来提高组织内部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更应该提供优越的条件来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到其组织内工作。

2.不断强化第三部门的组织公益性服务的定位。

一个组织的定位不清、使命感不明将是对组织发展前景的最大破坏。

作为第三部门的组织,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形成一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共识:

非营利性、公益性是第三部门组织的根本使命。

强化组织内的使命感教育,一切从使命出发。

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要维护好自己公益性的形象,这是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组织事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工作,创造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3.采取措施解决第三部门组织的财务问题。

第三部门组织并非不可有收入,而是可以经营,甚至更成功的经营。

非营利的含义是收费的合理性,公正性和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积累主要用于事业、扩大再生产而不能作为红利分配。

因此第三部门可以利用其业务的公益性带来申请政府的支持,企业、公民的赞助、捐赠来改善财务情况,使事业顺利发展,创造志愿者的行动支持与社会经费的支持。

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确保第三部门组织公益性目标、非营利的原则不受腐蚀。

对于第三部门组织来讲,事业的使命感,公益性的形象是无形的资产,正是仰仗这种公益事业的形象号召力才能争取社会的支持来完成目标使命。

所以保证目标的纯正性非常重要。

第三部门组织要主动创造社会监督的机会,将自身的财务对外公开,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热忱欢迎社会对其进行监督,通过合理的服务价格把最大的利益带给社会。

结论

第三部门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兴起而出现的,它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能有效的发挥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但由于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时间短,机构建设不健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第三部门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企业和千千万万的公民通力合作,中国第三部门一定会有一个光明辉煌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392页.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管理世界,2002,(8).

[6]国务院[第252号].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S].1998-10-25.

[7]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P1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