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99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 志存高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他任闽浙赣边区苏维埃主席时,“经手的款项,总数在数百万元”之巨。

经他批准,两次就给中央苏区送去350两黄金,自己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

在怀玉山被捕时,国民党士兵搜遍他全身,“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方志敏在《清贫》中为我们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3、学习内容

把握方志敏所遇趣事的前因后果,理请故事脉络;

体会方志敏及国民党士兵高下分明、截然不同的人格,学习方志敏作为共产党人的美德;

思考方志敏所作所为给予的启示。

4、学习方法

抓住文中对方志敏、国方士兵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分析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结合文末补叙内容,理解方志敏作为共产党人甘于清贫,对国民党之流的轻蔑之情;

品读开头、结尾节,体会共产党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学习思考

[问题一]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思路]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的。

例如,“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这一动作的描写蒋国方士兵的贪婪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则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的胸怀和对国方士兵的轻蔑细致地勾描了出来,等等。

只有以课文的语言为基础,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情感。

[问题二]

方志敏和国方士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中的方志敏是一个心胸坦然、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

而国方士兵则显得獐头鼠目,贪得无厌,他们恐吓利诱,妄想战胜方志敏,说明他们对共产党人没有正确的认识,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当官功名利禄是不肯放松的。

[问题三]

结合文章的开头,以及结尾处的补叙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此文的心情是怎样的?

文章的开头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美德,方志敏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点;

结尾处补叙的内容则生动地展现了方志敏清廉艰苦的生活,也流露出方志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蔑视。

结合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也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必将灭亡的原因之一。

课后练习

1、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⑵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⑶刺激使发怒()

⑷企盼,希望()

⑸耻笑()

2、通读课文,方志敏将文中所记之事称为“趣事”,说说你的感受。

3、文中对国方士兵的描写颇多,请你找出你认为最贴切生动的一处,加以简析。

4、品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含义。

⑴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

⑵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

“走吧!

⑶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5、文后作者特为补叙了“传世宝”一事,若删掉似乎并不影响全文。

你的看法呢?

答:

6、用一句话说说方志敏之所以坦然面对“清贫”的原因。

一七生命的意义

1、作者简介

尼古拉·

阿历克塞耶维奇·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生于乌克兰一个

工人家庭。

当过童工,饱尝过屈辱。

十月革命后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20年秋在战斗中负重伤,转到劳动战线,跳进第聂伯河打捞木材,因而患上伤寒和风湿症。

后来又因劳累过度,健康日益恶化,终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他以惊人的毅力和病魔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在致友人信中写道;

“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1934年冬,他开始写《暴风雨所诞生的》。

小说以1918年末到1919年初国内战争为背景,反映乌克兰人民击败波兰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全书原计划写三卷,作者只完成第一卷便去世了。

  

 

2、时代背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

柯察金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改变为自觉的阶级意志。

保尔的成长不是“性格的自我发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所说:

“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 

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

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

课文节选部分正是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的内心独白。

 

同冬尼娅的爱情纠葛,同丽达磊落的友谊,以及对达雅诚挚的感情也表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纯洁,表现了小说人物的特殊素质。

作者把自己作为主人公的原型,但并不是自传。

他说;

“我这个长篇首先是一部艺术作品,在这个长篇里我使用了虚构的权利。

”作者的意图是“要在作品中创造一种典型,一种在我们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青年革命者的典型。

3、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保尔即将回到火热的生活,来到烈士墓地缅怀战友时的心情;

理解保尔关于生命的哲言所包涵的深刻意义;

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段,结合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

结合文中多处的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感慨和想往;

在课外选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理解保尔对战友、对生命的感受;

品味文章末两节,了解保尔所追求的生活以及他迫切的心理。

二、学习思考

结合文章开头的描写,体会保尔所向往的是怎样的生活?

  从文中对大城市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保尔所向往的是和朋友同志在一起,感受属于人民的新生活的气息,把自己投入到朝气蓬勃的祖国建设洪流中去。

保尔不愿意留在病床上整日无所事事,他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战场上、挥洒在和平年代的建设中,这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

保尔来到烈士墓地,周围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周围的环境阴郁的、冷清的,庄严的,与此同时又透出一丝生命的迹象,既表现出了烈士墓地特有的氛围,又包含着对希望、对生命的期盼。

这样的描写可以营造一种肃穆的气氛,体现墓地特有的气息;

还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

悼念烈士时的悲哀和沉静、思考人生时的热烈、以及心中涌起希望时的感慨。

结合文中“关于生命”的名言,说说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用自己的语言)

  人的一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即使这目标是多么的平凡,也要为之付出努力,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的、才是了无遗憾的;

人生的追求应该高远一些、再高远一些,不能只顾及自己的眼前私利,要有远大的目光,要心系祖国的建设事业,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无怨无悔的。

1、查阅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⑴川流不息:

⑵复苏:

⑶碌碌无为:

⑷虚度:

2、文中第二节描写吸引着保尔的城市生活。

请加以提炼,吸引保尔的是

、和。

3、文中对烈士公墓的花圈、栅栏等环境作了描写,说说作用何在?

4、研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段名言,说说保尔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

5、“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表达了保尔对待生命的,从全文看,因为保尔经历了,以及目睹了

,他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一七伟大的发现

一、课前指导

艾芙·

居里(EveCurie),她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于1904年出生在巴

黎。

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

但她的兴趣与姐姐伊雷娜·

居里不同,没有跟随母亲学习物理,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却潜心于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影响。

居里夫人即玛丽·

居里(Marie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

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

贝克勒尔(Henry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

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

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

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

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

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

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

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1894年她与法为物理学家皮埃尔·

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能够解释的要强。

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1898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他们最终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

1906年皮埃尔。

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

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

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的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

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

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

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

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

他们地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居里夫妇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好好地记取;

居里夫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所历经

的艰苦和磨难,以及他们始终如一的不断进取和奋斗的精神也要深刻体悟;

居里夫人的形象是我们学习和品读的重点。

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环境描写,体会居里夫妇致力于研究的艰苦,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严谨钻研的治学精神;

结合文中人物的描写,感悟居里夫人作为一名科学家、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的种种美德;

体会居里夫妇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细读课文,体会居里夫妇的发现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体会居里夫妇在获得同时付出的

艰苦和努力;

体会他们平凡外表之中蕴涵着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文中对于居里夫人的描写,除了工作方面,还有哪些方面?

作用何在?

例如,写到居里夫妇两人平静地闲谈、孩子般的好奇、对于镭美丽颜色的展望……等

等,这些都从一个生活侧面展现了居里夫妇人格魅力。

你对科学家有没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呢?

结合文本,从事业和生活两方面去解读居里夫妇的品格和美德,更为全面地了解他们

的内心世界。

1、查阅词典,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猝至:

⑵筋疲力尽:

⑶触目:

⑷热忱:

2、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是而的(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居里夫人在描述自己这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时,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快乐”,你怎样理解这种“快乐”?

答:

4、居里曾满怀憧憬地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5、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怦然心动,对居里夫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选择一句,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什么。

6、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眼中的居里夫人”。

7、本文题为“伟大的发现”,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说说对“平凡和伟大”的理解。

一九陋室铭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人,自称

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

贞元九年(七九三)进士。

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入朝为主客郎中,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尽管他和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自主,不附合、更不附属于韩、白的有势力的流派。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上,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熟悉的古代乐府歌辞,而更感到兴趣的则是当时民间所流行的俚歌俗调。

他的《竹枝词》、《柳枝词》就是他的艺术实践。

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

著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

气"

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

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

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

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

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

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了解作者笔下陋室与其情感的相互关系;

学习作者用以揭示主旨的方法;

体会蕴涵在文章之中的深刻主旨。

4、学习方法

作者通过赞美陋室,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高尚节操;

运用类比的方法点

明主旨,从而感悟作者的寄寓在文字之中的深刻意蕴。

文章的开头提到“山”、“水”、“仙”、“龙”用意何在?

运用类比点明主旨,以“山”、“水”、“仙”、“龙”比喻陋室主人,从而点明文章主旨

“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作者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的作用何在?

揭示“德馨”的内涵,有幽静的环境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往来客人学问渊博,

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日常生活的自在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不羡世俗的情趣。

为什么以孔子的话作为结语?

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相呼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孔子云:

“何陋之有?

3、文章意在写陋室,开头却先写山、水,其作用是

4、“调素琴,阅金经”是在陋室内从事的的活动,以此表现来往的都是的人,从而和文中“”一词吻合。

5、文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志向,表现出了作者的高尚志趣。

6、从文中摘抄一句你最欣赏的语句。

7、诵读《陋室铭》,然后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说说对“外在和内心”的理解。

二○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以母舅龙图

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

“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

“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武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

“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