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058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docx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

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失业保险

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了大批失业大军,失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

据《广州日报》报道,自华尔街2008年“艰难时刻开始,已有76000名金融业从业人员失业,金融业的工作职位减少20%,而随着此次雷曼兄弟的破产,纽约又有12000人加入这一行列。

仅在雷曼兄弟工作的华裔员工就达2000人。

破产公司出现裁员现象颇为常见。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22日说,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将导致未来两年内全球失业人数增加2000万至2500万。

金融危机令全球失业人数猛增,初步预计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从2007年的1.9亿增至2.1亿!

这将是10年来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两亿大关。

国际劳工组织称,本次金融风暴中,金融业率先掀起裁员潮,处于漩涡中心的美国首当其冲,12月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去年11月份失业率上升到6.7%,为15年来的最高点。

华尔街已丢失12万个工作岗位,今明两年还将进一步裁员24万人。

全球工厂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

在中国,这次危机冲击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中,灵活就业的三分之二,约9000万人。

今年中国将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蒸发岗位”,使失业人数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攀升到9.4%。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就业市场。

2008年有592万大学生毕业,2009年将有610万大学毕业生,可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大批失业大军的涌现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到“失业”二字上。

所谓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或者得到有报酬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非生产经营性工作的机会。

在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劳动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失业同时还意味着失去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社会归属感的最主要的机会。

因此,失业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在其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没得到以特定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从而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满足的最主要社会机会。

而那些有劳动能力,希望得到而没有得到或者是失去了从事有报酬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非生产经营性工作额机会的人被称为失业者。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被排除在就业者范围之外的人,如已经退休的人和在法定年龄下线以外的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被刑罚结构监禁的人,自愿地放弃劳动或工作机会的人是不在失业者之列的。

劳动者失业的直接原因不外乎是被雇主辞退,自己主动辞职,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这些人在没有找到工作以前都属于失业者。

但从宏观上看,失业现象的存在主要还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失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

(1)劳动力市场自身的缺陷。

从理论上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及工资的波动能够自动地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价格就会下降,当劳动力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就会上升,因而不会出现失业现象。

但是,在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运行中,情况并非如此。

一是由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者所受到的训练与掌握的劳动技能之间存在着差别,受过不同训练与掌握不同技能的劳动者有时是很难相互替换的。

二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随时都在变化,供需双方对信息的掌握都不可能及时、完整,劳动者很难及时完整地获得就业信息,对获得的信息也不一定作出正确的判断;雇主也同样难以获得及时、完整的劳动力的供给信息,这样,供需双方在相互寻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时间差,导致一定量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之下。

另外,由于劳动供求双方为获得相关信息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异地求职就业更需花费旅费,如果改变职业或行业,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供求双方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宁愿等一段时间而不愿支付招工或应聘的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失业者。

再有,由于工会的作用。

工会的谈判能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并非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在工会的领导下,工人通过团结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雇主对劳动力价格的任意降低,使工资的弹性减小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过降低劳动力价格吸收更多的劳动力的可能性,导致失业的存在。

(2)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失衡。

首先,一定时间内劳动力在数量上供过于求。

近代以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时间内还是出现了劳动力在数量上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者的失业。

随着工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技术的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大量的闲置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这也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这些都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失业。

而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引进了一大批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即人力资本,这无疑加剧了失业队伍的扩大。

其次,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不能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要适应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

缺乏这种学习和训练的普通劳动者,就很难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对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果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

(3)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由于资本边际效益的递减和流动偏好使利息率下降受阻,造成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总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就成为必然。

有效需求不足,既有的生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就会造成资源闲置和劳动力失业。

在制度中没有任何因素能够自动实现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增加,即单靠市场力量的自发调节,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失业的伴生儿——失业保险。

失业是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变迁的副产品。

失业保险是针对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失业问题而制定的一项社会保障政策。

在社会经济变迁的初期,人们对失业现象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虽然看到了在城市里存在着由各种各样的人构成的贫民,但是很长时间把这种现象的存在归结为个人原因,认为是由于个人的懒惰或道德缺陷造成的。

直至后来发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人们才认识到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对于失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失业现象的客观存在。

由于更有效地生产原有商品的机器被引进生产领域,使用原来的生产工具和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人必然受到排挤。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可能被新产生的劳动岗位吸纳,但是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失业期则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周期性发生经济波动也导致了就业波动,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就会有大量的工人失业。

第二,工人的团结斗争。

随着大机器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人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生计受到了机器的威胁。

因为工人的唯一资本就是劳动和职业技能,机器的最大好处及其存在的理由就是它能在劳动力方面实现节约。

他们认为机器有剥夺他们生计的危险,他们通过暴力或者合法的方式抵制机器的推广。

工人们开始联合起来,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例如工人协会。

此外,由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使社会各阶级,各群众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明显,终于使雇主,政府当局不得不重视工人的基本的利益要求,不得不制定一些维护工人基本利益的政策措施。

第三,从理论上认识到了失业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

人们逐渐认识到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的必然产物,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失业是经济周期不可避免的产物。

由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的存在也引起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失业现象的客观存在,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社会舆论的改变、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增加以及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才使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使各种减缓失业的政策措施逐渐被政府采纳。

失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在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在民众面临的生活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在产生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传统方式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问题。

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人生活在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然经济状态,雇用的劳动者也只是同雇主之间发生的一种个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劳动者与劳动资料是在狭小的血缘群体或地缘群体的范围内相互结合的,因此他们所面临的生活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经济系统之外的战乱、灾荒、瘟疫等。

当工业革命打破这种社会后导致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这种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统治者依然采取了旧式的慈善救济的方式来解决。

开始是由教会,宗教改革,以后是由政府通过征收济贫税,对这些贫民进行救济。

第二阶段,民众自发地以互助方式解决失业及其导致的贫困问题。

当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度创新的需求时,以一定的制度方式抵御生存和发展风险,建立共同生活的秩序,是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能追求.当人们对失业问题的特殊性有所了解时,各国工人都开始在行业工会内部以互助的方式分散和缓解失业风险。

第三阶段,政府以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失业问题。

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失业问题逐渐被人们了解。

当20世纪,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开始以制度化的方式分散和缓解失业风险。

如1933年美国颁布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联邦紧急救助法》;新加坡和加纳实行个人账户下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储蓄;芬兰和瑞典实行失业救济与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的双重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地位,内容及评价。

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类别。

指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集中建立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1)制度的覆盖范围。

根据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各个国家的情况,失业保险制度并不一定将全部就业人员都作为失业保险的对象,有的国家按照行业加以区分,可以将农业工人置于覆盖范围之外;有的国家可能根据工作的连续性加以区分,将临时工、季节工排除在外,有的国家按工资水平将收入高于一定数量的雇员纳入其范围;而我国则是按户籍身份加以区分,只包括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2)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般有三个来源:

雇主按雇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失业保险金,雇员按自己的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失业保险金,政府财政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

(3)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一般来说,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失业后到指定机构进行登记。

此外,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还要有就业时间的规定,受到时间或缴纳保险费的时间的规定。

(4)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是在最低工资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

(5)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时间。

它不是无限期的,有的国家以失业前缴纳保险费的持续时间或受保时间为依据;有的国家根据失业者的年龄及重新调配老龄工人的困难程度来确定;有的国家依据失业的严重程度进行调整。

目前各国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时间最短为8周。

(6)失业保险金的管理。

(7)失业保险的组织管理。

如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功能及作用如下:

首先,可以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

各种类型的失业者都可以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领取一定量的失业保险金,从而使失业者及供养人口的生活得到保障,并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

这样就可以使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及供养的人口不会因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失业而停止其自身能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其次,可为劳动者既有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条件。

劳动者在寻找新的就业岗位时就有了经济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使其尽可能地寻找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符合的劳动岗位。

这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力和潜能,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率。

其三,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劳动者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的能力、素质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不上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失业保险金的提供,使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

其四,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失业保险者所具有的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有利于劳动者既有能力的充分发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助于整个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

此外,还减轻了企业向外排放冗员时的社会经济压力,有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由于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发放具有逆经济循环的作用,因此减轻了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

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一方面避免了失业者因完全失去经济收入而铤而走险,成为犯罪分子,威胁社会安全与稳定。

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在经济衰退时期维持了一定量的消费需求,因而也有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六,避免了社会排斥。

如果没有失业保险制度,仅仅靠失业者个人在失业期间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同时寻找新的工作,特别是在结构性失业严重,需要通过行业和地区间的流动重新就业,并且会因为长期失业而被迫退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流,因此,失业保险制度的存在避免了社会排斥。

但是,如果失业保险制度是设计不合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过高,给付时间过长,也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提高劳动成本,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则会造成失业者对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的依赖,这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劳动者个人的发展和提高,因此,研究和设计失业保险制度,必须对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管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和时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对劳动者提供的就业保障和失业保护方式的角度看,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局部覆盖的“福利+保险+救济“的混合型体制。

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只对以户籍为基础的城镇劳动者提高就业保障和失业保护。

同时,这一正式的保障系统又根据城镇劳动者的身份特性对不同失业者实行不同的保护制度。

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保障是以体制身份为限制条件的“体制福利”,属于一种过渡性措施,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正式保护制度”的无效所做出的一种替代性选择,带有强烈的旧体制痕迹,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式制度安排。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始终是作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配套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的。

它的保障对象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失业者。

现阶段属于法定保障对象的是按照1999年1月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城镇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柱之一在对城镇工薪劳动者提供失业保护方面是另一类法定保护方式,它发挥补充和辅助的基本作用。

对不满足失业保险资格条件要求的失业人员,向他们提供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与失业保险及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相结合,对中国城镇工薪劳动者构成了完整的职业保障和失业安全保护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