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0802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6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阅读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

选B 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参考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

选D D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诗的大意为:

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

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

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

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

由诗歌的大意可知,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

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作书后,诗人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9分)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

选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6.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

                                                                                                                                            

                                                                                                                                           

                                                                                                                                           

                                                                                                                                           

                                                                                                                                           

解析:

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

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二轮复习定向]

一、聚焦考情

(1)从材料来源看,以唐宋作品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的热点;

(2)从体裁上看,仍会以律诗为主;(3)从考查方式上看,选择题与问答题平分秋色;(4)从设问方式上看,小切入点是命题的趋势;(5)从学科素养上看,主要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1)题型略有变化:

选择题“5选2”改为“4选1”,分值相应由5分调整为3分,选择题难度也随之略有降低;

(2)与课内结合更为紧密:

2018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在选择题中均与课内篇目结合命题,所“学”与所“考”结合更紧密。

二、诊断学情

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

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

(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

(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

第1讲 诗歌读懂层面——“三管齐下”通诗意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掌握读懂“三大路径”——要“三管齐下”

1.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

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提示信息] 开篇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提示信息] B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提示信息] C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提示信息] D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及《观刈麦》,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

2.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

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嚼”“泡”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

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

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

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

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

3.诗歌正文准翻译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

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

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

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

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

4.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准做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

选C 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上片喜: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

“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

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

②雪岭蓬婆:

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

③属櫜(gāo):

佩戴箭囊。

④儒冠误此身:

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翻译。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2.巧借题目提信息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

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