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085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docx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

本单元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C)

A、伽利略B、布鲁诺C、培根D、傅科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放大倍数与(C)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B、透明的C、中间较厚D、中间较薄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B、生命C、生产D、环境

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

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12、166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小的微生物体。

(×)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7、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象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100万倍。

(×)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10、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20万个。

(×)

五、看图填空题。

1、填写出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13页显微镜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

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C)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D)会产生新的物质。

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

2、物质的(D)会伴随各种现象。

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遇到(D),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A、酒精B、食盐C、白糖D、碘酒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B)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5、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B)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B);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B);蜡烛燃烧也有(B)气体产生。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B),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C)。

先将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最后变成了水泥。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

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B),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BD)

A、外部变化B、物理变化C、本质变化D、化学变化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ABCD)

A、改变颜色B、发光发亮C、产生气体D、产生沉淀物

3、(AD)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A、水分B、空气C、阳光D、氧气

三、填空题。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的变化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

所以,原来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四、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

2、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3、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但不会发生变化。

(×)

4、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的物质变化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

5、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

6、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重要。

(×)

7、一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

8、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

9、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五、填表题。

1、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导电

磁铁

铁片

灰白色

光滑

较韧

能导电

能吸引

铁锈

红褐色

粗糙

较脆

不导电

不能吸引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记录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的物质

淀粉与碘酒

颜色变化

铁钉生锈

颜色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产生沉淀、颜色变化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的图表。

(教材40页图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C)

A、伽利略B、布鲁诺C、培根D、傅科

3、物质的(C)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D)会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的(D)会伴随各种现象。

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

5、米饭、淀粉遇到(D),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A、酒精B、食盐C、白糖D、碘酒

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B)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C),放大倍数与(C)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B、透明的C、中间较厚D、中间较薄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B、生命C、生产D、环境

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

4、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BD)

A、外部变化B、物理变化C、本质变化D、化学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ABCD)

A、改变颜色B、发光发亮C、产生气体D、产生沉淀物

6、(AD)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A、水分B、空气C、阳光D、氧气

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4、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5、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7、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小的微生物体。

(×)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7、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

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9、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但不会发生变化。

(×)

10、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的物质变化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

11、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

1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重要。

(×)

13、一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

14、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

15、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五、填表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哪些?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哪些?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状态改变

物理变化特点: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质是变化的

易拉罐压扁

形状改变

弯折铁丝

形状改变

混合沙和豆子

基本不变

火柴、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化学变化特点:

产生了新物质

加热白糖

变颜色、有焦味

米饭、淀粉和碘酒

颜色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铁生锈

颜色改变、性质改变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颜色改变、沉淀产生

小学科学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

这个单元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再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

1、1969年7月,(D)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2、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C)”。

A、碰撞说B、爆发说C、撞击说D、气候说

3、在北部天空的(D)上有著名的(B)。

A、南极星B、北极星C、大熊座D、小熊座

二、多项选择题。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ABCD)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A、运动方式B、体积大小C、引力大小D、表面特征

2、(ACD)的运动变化导致日始和月食现象。

A、太阳B、流星C、地球D、月球

3、宇宙是由类似(ACD)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A、太阳系B、月亮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三、填空题。

1、(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4、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由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5、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6、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7、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互相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四、判断题。

1、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

2、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

3、虽然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是相同的。

(×)

4、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但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星座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

这个星座就是小熊座。

小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

五、看图填空题。

1、日食的形成。

(填写出各部分名称)

(54页中间图)

 

2、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

(填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55页左图)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一、单项选择题。

1、(D)能够多次溶化成形,回收利用废(D)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

2、回收(C)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取(C)便宜。

因为(C)溶化的温度比用生料熔炼的温度低得多。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

3、许多(A)可以被溶化后再利用。

回收利用废(A),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15、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

4、如果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A)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浸入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通过食物链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A、汞B、铅C、镉D、砷E、铬

二、多项选择题。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处理垃圾的方法有(BD)。

一、填空:

2、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BD)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A、扔进垃圾桶B、填埋C、丟进河里D、焚烧

3、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ACD)。

A、减少丢弃B、循环使用C、重新使用D、回收利用

4、(BCD)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为。

16、空气是我们生命中生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A、水污染B、大气污染C、白色污染D、物种灭绝

5、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哪些好处?

5、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中就包含了三种:

(ABC)。

答:

①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②力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倡议环保。

A、汞B、铅C、镉D、砷E、铬

22、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三、填空题。

一、填空: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2、(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焚烧)有许多优点,例如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呢!

(焚烧)的方法页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3、(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4、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

5、(医疗垃圾)也要集中进行处理。

否则会污染环境,危及我们的健康。

四、判断题。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

2、垃圾分类、分装不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

3、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水资源很紧缺。

(×)

4、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

5、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也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

6、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7、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面积上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

8、将食品废料、杂草、落叶等掺入污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

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至3个月。

腐熟后的垃圾可以用来做底肥。

(√)

9、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增加,而且持续上升。

(×)

10、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

五、填表题。

1、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厨余)垃圾

(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

其他垃圾

剩余饭菜

金属制品

废电池

砖瓦

果皮

纸制品

废日光灯管

陶瓷

蔬菜茎叶

塑料制品

废水银温度计

渣土

玻璃制品

注射器

卫生间废纸

橡胶

过期药品

布类

2、污染源的讨论。

(82页气泡图)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还会在南部天空发现一颗火红的亮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属于(C)。

A、天鹅座B、天琴座C、天蝎座D、天鹰座

2、1969年7月,(D)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3、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C)”。

A、碰撞说B、爆发说C、撞击说D、气候说

4、在北部天空的(D)上有著名的(B)。

A、南极星B、北极星C、大熊座D、小熊座

二、多项选择题。

1、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

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ABC)。

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A、天津四B、北京四C、织女星D、牛郎星

2、太空技术的发展,(ABCD)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

A、人造地球卫星B、太空望远镜

C、太空探测器D、载人宇宙飞船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ABCD)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A、运动方式B、体积大小C、引力大小D、表面特征

4、(ACD)的运动变化导致日始和月食现象。

A、太阳B、流星C、地球D、月球

5、宇宙是由类似(ACD)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A、太阳系B、月亮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6、处理垃圾的方法有(BD)。

7、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BD)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A、扔进垃圾桶B、填埋C、丟进河里D、焚烧

8、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ACD)。

A、减少丢弃B、循环使用C、重新使用D、回收利用

9、(BCD)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为。

A、水污染B、大气污染C、白色污染D、物种灭绝

10、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中就包含了三种:

(ABC)。

A、汞B、铅C、镉D、砷E、铬

三、填空题。

1、天空中有一条撒谎能量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

2、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至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4、(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5、(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6、(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7、(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8、垃圾的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