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46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docx

《经济法基础》会计初级复习3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13分,2009年的分值为13分,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本章考点较多,复习难度较大。

2010年教材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2010年的考试中,本章分值估计在15分左右,主要题型为客观题。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分值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单选题

4题4分

3题3分

2题2分

多选题

4题8分

4题8分

5题10分

判断题

1题1分

2题2分

1题1分

合计

9题13分

9题13分

8题13分

第一节法律基础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P1)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P2)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解释】制定、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解释】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例题1·单选题】下列表述中,反映了法的本质的是()。

(2002年)

A、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

B、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C、法凭借国家强制力而获得遵行

D、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2008年)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答案】B

【解析】法只能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非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例题3·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4·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

【答案】B

【解析】法只能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非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法律关系(★★★)

【解释】法律关系是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任何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夫妻关系、合同关系就是一种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P3)

(1)公民(自然人)

【解释】由公民组成的特定主体,如个体户、农户、合伙人,也可参与某些特定的经济法律关系。

(2)机构和组织(法人)

①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

②各种企业事业组织;

③各政党和事业团体。

(3)国家

【解释】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在国内,国家是国家财产所有权惟一和统一的主体;在国际法上,国家是国际法关系的主体。

(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解释】外国企业、华侨、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属于车船税的纳税人。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P4)

(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2)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3、法律关系的客体(P5)

(1)物

①自然物:

土地、森林

②人造物:

机器、建筑

③货币和有价证券

(2)非物质财富

①知识产品:

著作、发明

②道德产品:

荣誉称号、嘉奖表彰

【解释】荣誉称号、嘉奖表彰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3)行为

①生产经营行为;

②经济管理行为;

③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

④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完成的建设项目)。

(4)人身

【案例】张某与某医院签订协议,承诺自己死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赠给该医院,该遗赠关系的客体是眼角膜(人身的一部分)。

【解释1】某些经济权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土地使用权作为经济权利(属于内容的范畴),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中,就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解释2】考生应注意在多选题中“主体和客体”的区别。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2006年)

A、土地使用权B、发明

C、劳务D、产品

【答案】ABCD

【解析】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中,土地使用权(合同标的)就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题2·多选题】下列各项中,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2007年)

A、公民     B、企业

C、物           D、非物质财富

【答案】AB

【解析】选项CD属于客体。

【例题3·多选题】下列权利义务中,属于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有(  )。

(2008年)

A、所有权

B、纳税义务

C、经营管理权

D、服兵役义务

【答案】ABC

【解析】选项D属于法律关系的内容,但不属于经济法律关系内容。

【例题4·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

(2009年)

A、自然人B、发明专利C、劳务D、物质资料

【答案】BCD

【解析】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物(选项D)、非物质财富(选项B)、行为(选项C),选项A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例题5·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阳光B、房屋

C、经济决策行为D、荣誉称号

【答案】BCD

【解析】

(1)选项A:

阳光不具有经济价值,不属于物的范畴;

(2)选项B:

属于物的范畴;(3)选项C:

属于行为的范畴;(4)选项D:

属于非物质财富的范畴。

【例题6·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著作B、荣誉称号

C、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D、人的眼角膜

【答案】ABCD

【解析】

(1)选项A:

属于非物质财富中的“知识产品”;

(2)选项B:

属于非物质财富中的“道德产品”;(3)选项C:

属于“行为”的范畴;(4)选项D:

属于“人身”的范畴。

三、法律事实(★★)

【解释】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1、法律事件(P6)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

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

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解释】自然灾害可引起保险赔偿关系的发生,人的死亡可引起扶养关系、婚姻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的消灭。

2、法律行为(P7)

【解释1】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二者均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解释2】考生应注意在多选题中“行为和事件”的区别。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

(2005年)

A、订立合伙协议

B、签订合同

C、签订和解协议

D、签发汇票

【答案】ABCD

【例题2·单选题】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纵火B、签订合同

C、爆发战争D、签发支票

【答案】C

【解析】选项ABD属于法律行为,其中选项A属于违法行为。

四、法的形式(★★★)(P8)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1)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其他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就有关问题做出规范性决议或者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规(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

4、地方性法规: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5、自治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6、特别行政区的法

7、行政规章

(1)部门规章:

国务院所属部委

(2)政府规章:

地方人民政府

【解释】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规章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

8、国际条约

【解释1】考生应注意在单选题中不同形式的“制定机关”。

【解释2】法律效力等级: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

【解释3】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不属于”法的形式。

【例题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在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2004年)

A、宪法

B、民族自治地方条例

C、国际条约

D、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2005年)

A、宪法B、同级政府规章C、法律D、行政法规

【答案】B

【解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

【例题3·单选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

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答案】B

【解析】

(1)选项A属于“法律”;

(2)选项B属于“行政法规”;(3)选项C属于“地方性法规”;(4)选项D属于“行政规章”。

【例题4·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形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的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依据

B、行政法规的地位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与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

D、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政府规章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之一

【答案】D

【解析】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例题5·多选题】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制定政府规章时,不得与()相抵触。

A、法律

B、行政法规

C、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D、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答案】ABCD

【解析】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五、法的分类(★★★)(P10)

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

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

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

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

国际法和国内法

【解释1】《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成文法、普通法、程序法、一般法、国内法。

【解释2】考生应重点掌握法的不同分类标准及其分类结果。

【例题1·单选题】在下列法的各项分类中,以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是(     )。

(2007年)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下列对法所作的分类中,以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进行分类的是(  )。

(2008年)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答案】C

六、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P11)

1、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

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解释】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包括7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其中包括经济法法律部门。

在经济法法律部门中,其中包括《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范畴。

【例题1·判断题】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构成一国的法律体系。

( )(2008年)

【答案】√

【例题2·判断题】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

【答案】√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解释1】

(1)仲裁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的财产纠纷;

(2)行政复议适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3)诉讼既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民事诉讼),也适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行政诉讼)。

(P13)

【解释2】仲裁与民事诉讼均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例如企业之间出现合同纠纷),但二者不可并用。

平等主体之间出现经济纠纷时,采取“或裁或审”的原则,当事人发生争议时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

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人民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

【解释3】不平等主体之间出现纠纷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选择与诉讼的性质有关:

(1)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再提起行政诉讼(例如企业对工商局的罚款决定不服),但二者不能同时进行,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尚未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

(2)特殊情况下只能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才能提起行政诉讼(例如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

【例题·多选题】下列争议解决方式中,适用于解决平等民事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的有(  )。

(2009年)

A、仲裁B、民事诉讼C、行政复议D、行政诉讼

【答案】AB

【解析】

(1)平等主体之间纠纷的解决方式:

仲裁或者民事诉讼;

(2)不平等主体之间纠纷的解决方式:

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