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472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docx

1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磁山-裴李岗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

1973年于河北武安磁山发掘,发现了这种文化遗存。

石器磨制,常见有斧、锛、凿、镰等。

琢制的石磨盘很有特色,有三足或四足,附磨棒。

陶器手制,火候较低,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多为素面,纹饰有绳纹、刺纹、划纹、附加堆纹等。

器形有锥足钵形鼎、四足鼎、深腹罐、壶、碗、钵、盘、豆、杯等。

靴形陶支架亦有特色,常与陶盂同出。

发现有居住用的竖穴和储藏用的窖穴。

农作物有粟,家畜有牛、猪、狗、鸡等。

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的发掘也发现了类似的文化遗存,随后在密县、登封、鄢陵、长葛、郏县等地也有发现。

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

狭长的弧刃石铲、有细齿的石镰都具有特色,也发现带足的磨盘,附磨棒。

陶器为红褐色砂质陶和泥质陶,火候略高,也多素面,纹饰有篦点纹、划纹、乳丁纹等。

器形与磁山近似,但未见盂与靴形支架。

还发现有陶塑人头、猪头、羊头等艺术品。

墓葬为长方形竖穴,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头向南。

房子为圆形半地穴式。

人们以农业经济为主,兼有采集与畜牧。

学者曾提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命名,但因共通性,有学者主张用“磁山—裴李岗文化”命名。

年代距今约八千年。

氏族公社

以一姓一氏的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原始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单位。

分母系、父系两个不同阶段。

公社成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力是平等的,族长由成年人共同推举,重大的事务由氏族大会议决和执行。

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关系和国家机构的确立,氏族公社逐渐解体。

氏族公社阶段为全世界各民族所必经的社会发展阶段,其残留的痕迹长期保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铜石并用时代

又称红铜时代。

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之间一个过渡时代。

是从新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现第一种金属工具——红铜器之时开始。

因红铜质软,这一阶段的主要生产工具仍使用大量磨制石器。

有人主张中国铜石并用时代应包括龙山文化晚期、齐家文化等,也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晚期即已进入早期铜石并用时代。

▲青铜时代

继石器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高,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

制成工具比石器锋利、耐用,用残后还可改铸。

它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制品已有零星发现。

相当于夏代的偃师二里头文化已有不少的青铜器出土。

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

我国的青铜时代与奴隶制时代相适应。

在郑州、洛阳、安阳等地都发现有商周铸铜遗址,有的规模达十万平方米。

现今传世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兵器、王公贵族享用的生活器皿等。

铜器上所铸铭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传说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对内实行民主制、对外进行军事掠夺的历史时期。

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各个部落或部落联盟间经常发生掠夺奴隶和财产的战争。

在我国的古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这类战争的传说。

例如: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九黎战于“涿鹿之野”。

这两次大战,实是东方的夷人部落、西方的炎帝部落、西北方的黄帝部落在各自的向外发展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的突出例子。

在斗争中彼此不断融合,同时又在更大范围内结成为强大的部落联盟,一步步接近文明的阶级社会的门坎。

部落联盟设有一个机构叫做联盟议事会议,议事会设有领袖1~2人,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共同推举产生,具体负责管理联盟内日常事务和指挥对外战争与媾和。

这种对内实行民主制、对外进行军事掠夺的历史时期,称为“军事民主制”。

我国传说中的尧、舜、禹实行“禅让”,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酋邦

又称酋长领地。

人类社会处于前国家阶段的社会政治组织类型之一,是由独裁邦主通过其所控制的政治机构而实现跨村社全面统治的政治组织,是从部落组织向国家过渡的中间形态。

其特点是:

包含有原始部落组织的因素,具有国家机构的雏型。

邦主拥有很大权力,一般为终身制,可以世袭,可以掌管社会产品分配、调集军队和劳动力。

有些邦主还垄断了宗教权力。

在酋邦内部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

酋邦这种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曾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存在过。

我国有些学者将酋邦划入“部落联盟”的范畴;还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家;另一些学者将其作为普通奴隶制国家的同义语。

军事民主制

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部落或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

它通过氏族部落贵族联合会议的形式共同协商决定部落联盟内的重大事件和军事行动的决策,并选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由军事首领掌握和主持联盟的事务并指挥军事行动。

这个时期,即称“军事民主时期”。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四岳诸牧”、“十二牧”就是各部落氏族贵族的代表。

这种民主制,只不过是少数氏族贵族的民主,它不仅不能维护氏族和部落的整体利益,而且起着瓦解氏族制的作用,终于导致了阶级和国家的形式。

涿鹿之战

传说黄帝与蚩尤进行的一场战争。

蚩尤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原先活动于今山东省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北部,后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和华夏部落集团发生了冲突。

传说蚩尤发明了金属武器,炎帝族抵挡不住蚩尤的进攻,乃求助于黄帝。

黄帝于是率领由各部落征集来的军队,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经过激烈战争,擒杀了蚩尤。

这次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华夏部落联盟的利益,黄帝因此被奉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并在以后被尊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阪泉之战

古代传说中的部落战争。

相传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河北怀来县)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战争。

姬姓黄帝居有黄河中、上游一带,而姜姓炎帝活动于陕西岐山之东。

黄帝在部落联盟中威信最高,便调动了熊、罴、貔、貅、貙、虎等许多部落,在阪泉战胜炎帝。

黄帝部落势力进入中原。

伊尹

商初政治家、大臣。

名伊,尹是官名。

一说名挚。

传说奴隶出身。

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任以国政。

帮助汤攻灭夏桀。

汤死后,辅佐卜丙、仲壬二王。

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

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

卒于沃丁时。

一说仲壬死后,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

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

后稷

周族始祖。

姬姓,名弃。

传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生子,因曾被遗弃,故名弃。

善于种植农作物,尧舜时曾作农官,教民耕种,舜时封于邰,号后稷。

公亶父

又称古公、公亶父、太王。

周先王。

周文王之祖父。

早年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后为避狄人侵扰,南迁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间),发展农耕,建设宫室都邑,人民皆乐从迁居。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追称太王。

卿士寮

执掌国家军政司法事务的官署,始置于商末、西周,为当时中央政府的两大部门之一。

其长官称卿士,亦作卿事,故卿士寮也可作卿事寮。

甲骨卜辞又作“卿史”。

西周卿士多由诸侯或畿内国君、大夫担任,通常为二至三人,既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军事将领。

其属官主要有三个政务长官,称“三有事”或“三事大夫”。

即:

(1)司徒。

或称司土,负责管理公田、山林及征发役徒。

遇战事,即为军事将领。

(2)司马。

掌征收军赋,并管理军马及军事行政,另还负责低级武官的选拔;作战时,则协助主帅管理军队。

(3)司空。

或称司工,掌管工程营建。

除“三有事”外,属卿士寮的官员还有:

司寇,掌管司法;大行人,掌管天子与诸侯间朝觐、聘问等事务;行人(也称行理、行李),受王命出使之官;候人,负责在边境迎接宾客;关尹,掌管关隘;舌人,负责语言翻译;相,辅佐王掌管礼仪,一般均在有关礼仪的场合临时设置。

另说卿士寮包括六大官职,即“三左三右”——三左为大史、大祝、大卜,三右为大宰、大宗、大士。

西周卿士寮设于王畿镐京之内。

利簋

西周武王时青铜器。

1976年于陕西临潼(今西安东北)出土,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深腹,圈足下有方座,双耳有珥。

腹部及方座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

器内底有铭文三十二字,大意是:

周武王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举行岁祭,并行贞问,当日灭商朝。

七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将铜赏赐参战的利,利作此簋以示荣耀。

此铭所记武王灭商之日与文献符合,为研究周初史迹及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星堆

四川地区的古文化遗址。

位于广汉南兴乡(旧名中兴场),1929年以来在这一带出土过玉器和石器。

1980年起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发现房址十八座、灰坑三个、墓葬四座。

遗址共分五层文化层,分为四期。

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多手制,少数轮制,除盉外不见三足器;纹饰以绳纹为最多,至晚期出现云雷纹。

生产工具主要是小型磨制石器。

房屋为地面木结构建筑,房顶盖草。

遗址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周之际。

以此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学者建议称为“三星堆文化”,分布于成都、新繁、广汉、阆中、汉源一带。

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有土埂构成的“城墙”,内约6平方公里,遗址即在其中。

1986年又发现两处相距约30米的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和玉石器等。

其中包括高1.72米的青铜人像,高数十厘米至1米不等的青铜人头像、人面像多件,高1.4米布有奇禽异兽的青铜神树,还有约1.4米长的金杖及金面具,以及带有商文化特色的铜罍、铜尊等,但多数是与中原不同或尚需辨认的器物。

其年代相当于商代后期,应为占蜀国的遗存。

肃慎

亦作息慎、稷慎。

古族名。

分布在今长白山北,东滨日本海,西近嫩江,北达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

传说虞舜二十五年,曾贡弓矢;禹定九州,复来贡。

周武王、成王时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至景王时已被视为周之“北土”,与燕、毫并提。

从事狩猎,有“隼”和“麈”等猎物。

秦汉以后改称挹娄,或仍称肃慎(一说两者为两支不同民族)。

南北朝以后的勿吉、靺鞨、女真及今满族和赫哲族,均与之有渊源关系。

徐方

古族名。

又称徐夷、徐戎。

东夷之一。

夏至周居于今淮河中下游。

周初,以今洪泗地区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

数与淮夷联合侵鲁、攻周。

周穆王时曾攻到黄河边。

周敬王八年(前512)为吴国所灭。

犬戎

古族名,古戎族的一支。

即畎戎。

亦称畎夷、昆夷、绲夷等。

殷周时,活动于今陕西省邠县(今郴县)与岐山一带。

种落繁多,为殷周之强敌。

周文王时曾伐犬戎,穆王时又西征犬戎并获其五王,将其迁至九原(内蒙古包头一带)。

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随申侯等攻周,杀幽王,“尽取周赂而去”,致周王室东迁。

后犬戒向南迁徙。

救邢存卫

齐桓公援救邢、卫等中原小国击退戎狄的史事。

桓公时,戎狄势力很强盛,常威胁华夏的一些小国。

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60年,狄又破卫(今河南淇县),卫只剩下遗民5000人。

齐于是出兵击败戎狄,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百余年后,孔子还称赞辅佐桓公的管仲:

“微管仲,吾属被发左衽矣。

▲践土之盟

春秋时晋文公称霸之盟。

晋文公五年(前632)四月,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师,五月,邀诸侯于郑的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相会,并召周襄王在践土朝见,行献楚俘之礼,襄王命文公为诸侯之伯。

其后,晋文公率齐、鲁、宋、蔡、郑、卫、莒诸国结盟。

盟约规定结盟各国协力辅助王室,不得互相侵害。

这次会盟,确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崤之战

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一场战争。

秦穆公早有向东扩张的企图,因晋国的阻挡而未能实现。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刚刚去世,晋襄公即位,尚未来得及举行丧葬,秦穆公即乘机派遣军队,由孟明视等三帅统领偷袭郑国。

未达目的,遂灭掉附近的滑国而还。

这时晋国已了解秦军动向,为挫败秦军向东扩张的企图,借口秦乘晋丧伐晋同姓为无理,联合姜戎在崤山(今河南渑池、洛宁一带)险阻地方设伏,截击回返的秦军。

秦全军覆没,三帅都被晋俘获。

这场战争,使秦东进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同时也为晋襄公继承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

秦霸西戎

秦穆公统治时期(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任用百里奚、蹇叔等,积极加强国势,插手晋国等中原国家事务,谋向东方发展。

但是晋国在晋文公的统治下迅速强大,阻碍了秦国东进的计划。

尤其在崤之战中,秦军遭到晋的截击而惨败。

因此,秦穆公转而向西方发展。

他先争取到西戎谋臣由余归降,然后用由余的计谋进军戎地,短时期内,即兼并了十二个戎国,开拓了上千里的土地,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邲之战

春秋时晋、楚之间的战役。

晋、楚两国长期争霸,晋景公三年(前597)春,郑国附晋。

楚庄王攻郑,围城三月,攻入郑都。

郑襄公肉袒牵羊,向楚告罪,楚乃退兵,与郑和好。

当时晋荀林父、先縠等率兵救郑,渡黄河后,闻郑已附楚,遂驻军于敖山与鄗山之间(今河南荥阳西北)。

荀林父主退兵还晋,先縠主对楚作战。

楚见晋将意见不一,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突然向晋进攻,晋军因无战备而败退,中军、下军争船渡河,自相残杀,损失惨重。

惟上军因帅士会有备,得全师而退。

黄池之会

春秋末吴王夫差争霸之会。

夫差于夫椒之战降服越后,相继伐陈,服鲁、宋,于艾陵之战大败齐师,又修建沟通江、淮的邗沟。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邀晋、鲁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相会,周王派大臣单平公监盟。

会上晋、吴争为盟主,相持不下。

此时,越乘吴国空虚,攻入吴国。

夫差采纳大夫王孙雒建议,向晋挑战,晋人惧怕,终让吴先歃血主盟。

旋率师匆忙南返,与越和。

一说,晋人看出夫差内心忧虑,坚持不让,夫差不得已让晋先歃血主盟。

▲李悝

战国时人。

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通过“治田勤谨”,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平籴”政策以平粮价,“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开后世均输、平仓法的先河。

其主张“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又“集诸国刑典”编成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已佚。

其言论散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

《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一说李悝即李克,不确。

吴起

战国时军事家、政治家。

卫国左氏人。

少时家富,游仕不遂,遂破家去卫,就学曾子。

曾子因其母死不归而与绝交。

起乃学兵法以事鲁君。

齐国攻鲁,起杀妻(齐女)求将,虽败齐兵,终遭见疑,只好离鲁至魏。

魏文侯命为西河守,秦兵畏其名,不敢东向。

文侯死,起在权臣谗忌下离魏至楚。

初为宛令,旋升楚相,进行变法,旨在强兵富国。

楚国有所起色,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楚悼王死后,被害。

《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

今本《吴子》系后人伪托。

申不害

战国时郑国京(治今河南荥阳东南)人。

故郑之贱臣,后为韩昭侯相。

其思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主张法治,尤重“术”。

要求君主“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子·定法》)。

相韩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申子》六篇,现仅存辑录《大体》一篇。

▲商鞅

战国时政治家。

卫国公族,姬姓,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临终荐鞅于魏王。

不受重用,乃入秦。

与秦孝公定变法之令。

从秦孝公三年(前359)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两次颁布新法。

废降世卿世禄制,爵禄按军功授予;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将李悝的《法经》搬到秦国,改法为律。

新法的实行使秦国强大起来。

前340年大破魏军。

鞅以功受封商於之地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前338年孝公卒,怀恨新法的旧贵族诬其谋反,被车裂而死。

▲逢泽会盟

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

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

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

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

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

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徐州相王

战国时期魏惠王与齐威王互尊为王之事。

马陵之战魏军惨败,后又屡遭秦伐,魏一再战败,已不能独霸天下,魏惠王只得采取“变服折节而朝齐”的政策,于齐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到徐州(山东滕县)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

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

从此魏、齐均势形成,魏的霸权丧失。

齐秦互帝

乐毅伐齐

战国齐宣王六年(前314),齐军破燕,使燕国损失惨重。

燕昭王即位后,奋发图强,招徕贤者,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经长期休养生息,燕国殷富,日益强盛。

时齐湣王出兵灭宋,又南取楚之淮北,西侵三晋,诸侯不满,共谋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征发全国军队并联合秦、赵、魏、韩之师伐齐。

燕军长驱直入,一举攻陷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

齐湣王逃奔莒(今山东莒县),为楚将淖齿所杀。

乐毅率军接连攻占齐国七十余城,独莒(今山东莒县)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不下。

齐国几亡。

吕不韦

战国时秦国大臣。

濮阳人。

初为阳翟大商人,往来贩卖,家累千金。

曾至邯郸经商,见秦子楚质于赵,以为“奇货可居”。

乃往来于子楚与太子安国君的宠幸华阳夫人之间,卒因华阳夫人之力,立子楚为安国君的嗣子。

后子楚为秦庄襄王,乃以不韦为相,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

秦王政尊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养食客三千人,令宾客著书二十万言,名《吕氏春秋》,对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有极大价值。

因嫪毐同之乱免相,迁蜀,忧惧自杀。

辕(爰)田制

爰田亦作辕田、易田、𧻚田。

春秋时期晋惠公六年(前645)初行爰田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也推行此制。

其内容主要包括:

改变原有土地疆界,扩大亩积;由定期变更的授田制度为相对固定的授田制;由按井征贡赋变为按田亩额征税等。

另晋国所行与秦国所行也有小的差异。

爰田制是由封建领主制(有人认为是奴隶制)土地制度向封建地主制土地制度过渡和转变的重要步骤,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私人土地所有制的萌生。

目前史学界对爰田制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大争议。

相地而衰征

管仲相齐过程中的一项改革内政的措施。

这项措施是针对鄙野的农民而实行的,即根据农民种植土地的肥瘠及收成的多少征收不同的赋税。

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因赋税不均而流徙。

《墨子》

15卷。

旧题战国墨翟撰,实际上是一部墨家论文和墨子言行录得汇编,共71篇,今存61篇。

今存孙诒让《墨子间诂》是最好的注本。

各篇成书时间不一,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约成于春秋、战国间。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等篇记墨子言行。

《法仪》、《七患》、《辞过》等篇记载墨子的议论。

《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等篇,是后期墨家的著作。

《备城门》以下诸篇,讲的是守城战术,是战国末期墨家的著作。

是书主要记载了墨家的思想和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涉及到一些三代的历史和科学知识。

对于研究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史、思想史、科学史、军事史都有重要史料价值。

有《诸子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注本、华夏出版社2000年注释本。

《韩非子》

20卷。

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共55篇。

今存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是最好的注本。

本书内容集法家之大成,又有不少先秦故事作为立论依据。

对研究战国后期的法家思想有重要史料价值,对先秦的一些历史记载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过书中也有些游说之辞杂乎其间,需要引起注意。

有《诸子集成》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集释本、岳麓书社1990年点校本。

《孙子》

3卷。

一名《孙子兵法》。

春秋末孙武撰。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全书共13篇:

《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其中许多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历次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四部丛刊》本、武汉出版社1994年注译本。

另有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已由文物出版社1976年整理出版。

▲殷周革命论

夷夏东西说

蒙恬

秦人。

先世为战国时齐人,祖父蒙骜自齐至秦事昭王,后世代为秦将。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任将军,破齐,拜内史。

秦统一后,率兵三十万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主持修筑长城。

驻兵上郡十余年,匈奴不敢进扰,深受秦始皇尊宠。

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沙丘后,公子胡亥与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篡改遗诏,被赐死,乃自杀。

世传曾以兔毛改良毛笔。

月旦评

东汉时汝南一带(今河南西部与安徽东北交界处)评品人物的习俗。

“月旦”即月朔,指每月初一日。

《后汉书·许劭传》:

“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后因称品评人物为“月旦评”。

二十等爵制

秦汉兵役制度。

秦代始建。

西汉沿置,用于奖励军功。

等爵由低及高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上少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爵佚与职官相比,不更以下四爵相当于士,大夫至五大夫相当于大夫,左庶长至大庶长相当于九卿位,关内侯相当于子、男位,彻侯相当于古列国诸侯,五大夫以上为高爵。

按军功赐爵,提高军卒地位,保证兵源,开辟军卒转入仕途的道路。

都试

汉代各郡每年定期举行的军事演习。

西汉平民中年二十三至五十六岁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兵役一年,充当材官或骑士等。

每年八月或九月举行都试以讲武,并考核、检验士兵的作战能力。

由郡守主持,都尉及各县令(长)、丞、尉也要参加。

演习内容因地而异,设楼船的郡,演习行船水战;北边各郡之骑士则巡行障塞。

都试时设斧钺旗鼓,仪式隆重。

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弱地方军事力量,将其取消。

▲律令科比

汉朝的法律形式。

律是当时的主要法典,如九章律、越宫律、朝会律等。

令为皇帝发布的诏令,《汉书·皇帝纪》文颖注曰:

“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

科为相关的法律条文,亦作“科条”、“事条”。

比为判例,亦作“决事比”。

《周礼·秋官·大司寇》注云:

“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故云决事比。

▲南越国

秦朝末年赵佗在岭南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秦朝末年,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中原农民起义之机,兼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推行一系列“和辑百越”的政策。

接受汉王朝授予“南越王”封号,与汉王朝修好;从中原引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团结当地越人,鼓励越汉通婚,尊重南越人的风俗习惯,使岭南出现了“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的安定局面。

汉武帝时,南越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越人丞相吕嘉独揽大权,力主割据,反对内附。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遣兵平南越。

南越国共传五主历93年而亡。

呼韩邪

匈奴单于。

名稽侯珊。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在神爵四年(前58)立为单于,后败给其兄郅支单于,势弱,在甘露二年(前52)降汉。

次年率众朝见宣帝于甘泉宫,并留居光禄塞下(陕西榆林东北)。

竟宁元年(前33)来长安入朝,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他为阏氏。

因得到汉朝援助,他再度统治了匈奴全境。

此后直到西汉末年,匈奴与汉朝始终友好相处

班超

东汉名将。

字仲升。

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北)人。

班彪之子,班固之弟。

少有大志,崇拜立功异域的傅介子、张骞,投笔从戎。

永平十六年(73),从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

以假司马率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遂被派遣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城。

击杀匈奴驻鄯善、于阗的使者,击破匈奴控制下的疏勒。

在东汉政府及当地力量支持下,相继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地贵族的叛乱,击退大月氏的入侵,西域五十余国全部纳质内属。

打通了丝绸之路,为东汉出击北匈奴创造了条件。

永元三年(91)任西域都护。

后封定远侯。

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

不久病死。

《西域记》

▲檀石槐

东汉时鲜卑族首领。

勇健有智略,能施法禁、平曲直,部落畏服,被推为大人。

寻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弹汗山,联合鲜卑东西各部,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

用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