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501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docx

04《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笔记

第一章会计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节相关基本概念

一、 数据、会计数据与信息、会计信息

1、 数据和会计数据

数据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特征等的符号,并能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

包括数字数据和非数字数据。

会计数据是用于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源泉。

如:

各种原始资料、原始凭证。

2、 信息和会计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有用的数据。

是数据按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加工处理后的结果,可用符号、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来反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会计信息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数据加工或处理后提供给经济管理者所需要的各种会计数据。

如:

各种账簿、报表等

3、 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会计信息是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处理而产生的,会计数据也只有按一定的要求或需要进行加工或处理,才能成为满足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具有相对性。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经常不加区别地使用,有时把会计数据处理也称为会计信息处理。

二、信息系统(广义)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饥整体。

(二)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

一个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所有要素的集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要素不但有着自己的目标,而且为实现整体的目标充当着必要的角色,缺一不可

2、目的性。

任何一个系统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某些系统中又体现出多重性。

目的是一个系统的主导,它决定着系统要素的组成和结构:

3、关联性。

即一个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系统目标的改变以及环境的发展.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

4、层次性。

一个系统必然地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这个更大的系统常被称为“环境”;一个系统内部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个小的系统,这些小系统常被称为这个系统的子系统,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三)信息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1、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基本运行环境,由人、信息技术设备、运行规程组成的,以信息为处理对象,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辅助组织进行各项决策的人一机相结合的系统,即基于计算机的系统。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1)人是信息系统中的组成元素之一,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

(2)信息技术设备按照一定的结构集成为计算机系统后,提供了组织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环境。

(3)运行规程主要规定了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并用来明确人与信息技术设备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系统的控制和使用规则、安全性措施、对系统的访问限制等,特别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所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2、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和输人。

数据的收集和输人功能是指将待处理的原始数据集力起来,转化为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形式,输人到系统中。

在衡量一个信息系统的性能时,以下内容十分重要:

收集数据的手段是否完善,准确性和及时胜如何,具有哪些校验功能,输人手段是否方便易用,数据收集和输人的组织是否严密等。

(2)信息的存储。

数据进人信息系统后,经过加工或整理,得到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

信息系统负责把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存储、保管起来。

(3)信息的传输。

为了让信息的使用者方便地使用信息,信息系统应能够迅速准确地将信息传送到各个使用部门。

(4)信息的加工。

信息系统对进人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查询、计算、排序、归并等。

(5)信息的检索和分析。

信息的检索和分析功能是指按照使用者的需求查询信息,利用一些模型和方法,如预测模型、决策模型、模拟模型、知识推理模型等,生成针对性较强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决策信息。

(四)信息系统的分类

1、按管理层次分类

(1)事务处理系统或核算型系统

传统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是信息系统各分支中唯一较少涉及经济管理问题,而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主的系统,一般不作任何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如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状态报告系统等都是传统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EDPS是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基础,它能够向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

(2)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在EDPS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

它利用EDPS的数据和大量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实现对生产、经营和财务过程的预测、管理、调节、现划和控制。

MIS是以主要支持例行的高度结构化(可程序化的)管理问题为主的信息系统。

很多组织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应用于组织中的具体职能领域,形成各种职能性子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MI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

它改善和加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能力,更加强调管理决策中的人工作用,支持面向决策者,处理半结构化(不可完全程序化)的管理决策间题。

DSS的研究方向将是以不确定性的、多方案综合比较的、职能性的并充分考虑人(决策者)的因素以支持其决策的方法为主,如投资决策信息系统、生产决策信息系统等。

2、按是否有计算机参与分类,可分为手工信息系统和人机信息系统

3、按信息内容分类处理不同的信息构成不同信息系统。

三、会计信息系统

1、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从数据处理技术看)

(1)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2)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3)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2、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是从对其组织中的价值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角度提出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即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

在信息社会,会计工作中常规的可以程序化的任务将由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同时会计信息系统还将辅助会计人员完成其他管理与决策任务。

3、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1)硬件资源硬件资源是指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会计数据输人、处理、存储、输出和传输的各种电子设备。

(2)软件资源软件资源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核心和灵魂。

软件资源又分为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

会计软件国内有用友、金碟、浪潮等;国外有SAP、Oracle、JDE等公司推出的不同版本的会计软件。

(3)信息资源数据文件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用来存储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和信息的磁性文件。

数据文件主要包括三类:

(1)基础数据文件,如组织的会计科目、人员档案、客户档案、组织结构档案等;

(2)经过会计信息系统加工后生成的文件,如总账文件、应收账款文件等;(3)临时文件,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存放临时信息的文件。

会计规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是指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控制程序,如硬件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等。

会计规范可以保存在数据文件中,也可以保存在纸张文件中。

(4)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者,由其确定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模式,并与信息系统管理者一起制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

而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服务于会计人员的,帮助会计人员更有效地处理有关信息,并向用户提供满足需要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此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还包括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及资源利用的绩效评价,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应用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会计决策活动。

由此,一方面要求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是多面手,才能完成这些工作,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实际上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系统分析员的部分素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用到的很多管理方法、手段和模型,其他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做,只是加工的信息对象有差别。

而在信息社会,这些对象对于所有的信息用户可能是平等的,未来的职业可能出现融合的趋势,此时,重要的是企业员工具备的知识素养。

所以要使会计这一古老的行业在未来信息社会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4、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体系结构

国内外信息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也经历了发展变迁的过程:

从文件/服务器(F/S)、客户/服务器(C/S)到浏览器/服务器(B/S)。

目前,客户/服务器结构在企业应用较多,但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具有更多的优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第二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1、会计电算化的提出(1981年)

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并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

2、会计电算化概念争议

二、国内外会计电化发展史

(一)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

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MRP--MRPⅡ--ERP

(1)ERP的由来

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60年代

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企业物料管理软件,MRP仍是ERP的核心功能。

MRPⅡ(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80年代

在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不仅涉及物流,还涉及资金流。

这要求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建立整体化的管理系统,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

80年代,人们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和工程技术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系统,称为制造资源计划。

(2)ERP——20世纪90年代以后

ERP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扩展了管理范围,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以及企业财务、人事、实验室和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

(3)企业资源计划(ERP)概念

ERP:

(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GartnerGroup在20世纪90年初提出的,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运用ERP,企业能够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的资金、货物、人员和信息等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具有制造管理,办公操作,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与管理,客户服务,销售与市场营销等商业功能。

(4)ERP应用成功的标志

  ●系统运行集成化

  ●业务流程合理化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BPR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以求获得企业管理绩效(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显著性改善。

●绩效监控动态化

  ●管理改善持续化

(5)ERP系统的用户化和二次开发

对于国外ERP软件供应商的产品来说,确实存在国情、厂情的问题。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

生产规模、生产类型不同

人员素质相差较大

企业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基础不同

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同

2、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这是会计电算化的起始阶段。

由于计算机价格昂贵,程序设计复杂只有少数专业人员能掌握此项技术,因而发展缓慢,只限于应用工资等简单项目。

2)50年代到6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操作系统的出现,特别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出现,使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会计实务中,开始从单项处理向综合数据处理转变,除了完成基本账务处理之外,开始带有一定的管理,分析功能等。

3)7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出现,数据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公司全面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80年代,微电子技术进一步发展,微型机的日益普及和会计专用机的应用,形成了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为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会计电算化出现了普及之势。

(二)国内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

1、1970到1983年----试验探索阶段

2、1983到1987年---自发无序发展阶段

3、1989年至1994年—有序发展阶段

1994年6月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章制度。

1994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明确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总目标,标志着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4、1995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也逐步走上了正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财政部1989年《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使用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三、会计信息化的提出

1999年4月,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研讨会”上提出的。

1、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2、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没有过去二十多年会计电算化所积累的丰硕成果,就没有今天的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会计领域应用产生质的飞跃,而产生的。

两者区别主要如下。

(1)背景环境不同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采用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会计电算化已逐渐显得落后。

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然要求会计先信息化。

信息化比电算化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更多地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实现目标不同会计电算化是基于手工会计会计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的重复性劳动,提高效率。

会计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核算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丁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会计信息化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

(3)地位和功能不同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

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

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会计信息化最终让企业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

(4)数据处理不同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甲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5)信息输入、输出不同会计电算化输人系统的是记账凭证,强调由财务部门自己输人;而会计信息化大量的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还可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人会汁信息处理系统。

会计电算化信息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一般是通过财务部打印输出后报送;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

部门的人员,根据授权直接从系统当中,或从Internet上直接获取。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

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目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因此,不能再认为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就已是实现了会计信息化。

只有当会计信息系统能够集会计核算。

会计管理与会计决策支持于一体,井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和企业组织外部的相关经济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连接,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融合,才可认为企业组织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

 

四、手工系统与人机系统的异同

(一)共同点

●1、   系统目标一致

●2、   遵守相同的会计规范及各项政策制度

●3、  遵循相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4、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

●5 、  保存会计档案要求相同

●6、会计工作结果---会计报表一致

(二)差异

●1、 运算工具不同

●2、 信息载体不同

●3、 簿记规则不同

●4、 帐务处理程序不同

●5、 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人员结构不同

●6、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7 、信息输出的内容和方式不同

●8、系统运行环境要求不同

五、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处理是通过各种业务处理程序,指挥计算机进行各种指令操作完成的。

例如,原始数据的录入;建立数据文件代替手工操作的账薄;打印各种财务报表;进行日常管理所需的数据查询等。

这些原来靠人工进行的大部分计算,抄写等工作均由计算机来完成,而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的速度是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须使用一个比较规范的核算软件,这个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门严格评审的,其会计数据的录入,处理以及输出必须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有关操作规范,使得整个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受人工干预较少,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手工操作的不规范、不统一,以及出错和传递缓慢等问题。

因此,会计电算化可以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3、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数据处理的广度。

同时,数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为财务管理提供更为详尽和更加及时的信息。

此外,可以在存储介质上建立比手工登记更为详尽的纪录,可以积累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的多时点资料,为管理提供更加充分的数据。

4.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经济管理的三分之二以上,且大多是综合性的信息,而会计工作又是整个管理领域中较易实现计算机管理的部分。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将会有力的促进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

5、促进会计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会计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会计理论处于不断变革与发展中。

六、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步骤

(一)制定规划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首要步骤。

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主要内容:

1、时间规划:

包括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

2、硬件设备购置计划及模式

3、软件开发和购置计划

4、机构及人员配置计划

5、资金预算

(二)软件选择

即进行会计软件的配置.会计软件就是应用软件中的一种。

  配置会计软件的方式主要有选择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选择通用会计软件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等三种方式。

选择通用会计软件利弊

 1、优点:

(1)成本低

(2)见效快

(3)软件质量高

(4)维护有保障

2、缺点:

(1)对会计人员要求较高

(2)不能完全满足单位的核算要求。

解决方法:

初期买,后期再开发。

选择通用会计软件要考虑的问题

1、会计软件所需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

2、会计软件功能

3、会计软件的操作方便性

4、会计软件的安全可靠性

5、会计软件使用手册的通俗易懂性

6、会计软件的售后服务

(三)硬件选择

硬件的配置:

指会计电算化所需的硬件系统的构成模式。

1、  单机系统:

指整个系统中只配置一台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

数据集中输入和输出

2、  多用户系统:

是指整个系统配置一台计算机主机和多个终端。

数据分散输入集中处理。

3、网络系统:

是指用通讯线连接多台微机,通过网络系统共享服务器上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四)人员培训

包括:

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初级人才的培养

(五)手工数据准备

(六)初始化:

将原手工会计核算资料输入计算机的建帐过程。

(七)人机并行(试运行)至少需要三个月

(八)总结和调整目的是解决试运行中的新问题。

(九)制定管理制度包括日常使用管理(机房管理、上机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硬件软件)、会计档案管理(记账凭证管理、账薄、报表的管理、磁介质的管理、资料文档的管理)。

(十)甩掉手工帐的审批并正式运行----------最终目标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你如何理解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3、构想一下未来会计的内容及特征。

4、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有何不同?

 

第二章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与设计

第一节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一、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是指从系统开始开发到最后废弃为止的一段时间。

具体来说,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二、系统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二)原型法

1、原型法基本思想:

在获得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快速地构造系统工作模型—初始模型,然后演示这个原型系统,在用户参与的情况下,按用户合理而又可行的要求,不断地修改这一原型系统。

每次修改都使系统得到一个完整的新原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2、原型法工作流程

首先用户提出开发要求,开发人员归纳用户要求,根据归纳结果构造出一个原型(即程序模块),然后让用户使用原型,并和用户一道分析评价原型。

如果根本不行,则回到开发原型,重新构造原型;如果不满意,则修改原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可进行试运行。

(三)面向对象法

(四)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总结:

上述四种系统开发方法各有优点,又各有其缺陷。

生命周期法是真正能够全面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原型法是一种快速模拟方法,一般仅应用于小型局部系统或处理过程比较简单系统的设计到实现环节;面向对象法不能涉及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不能成为支持系统开发全过程的方法;CASE必须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

三、开发方式

1、自行开发

2、委托开发

3、联合开发

4、购买现成软件包

第二节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二、初步调查

1、现行系统的基本情况

2、新系统的目标

3、系统开发的条件

三、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

3、管理可行性

四、系统规划阶段文档——

可行性项目建议书

第三节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与步骤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系统分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