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532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docx

北京城市认知调研

 

一、城市印象

北京一个记载着无数沧桑的城市,繁华与屈辱-------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中,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肩负着厘清中国过往与未来的重大使命,然而除却冰冷理性、代表着富强现代化国家的分类指标,寻常的她散发出什么味道?

透露出什么风华?

她有一种难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觉不到的独特调调,说不上是舒适悦人的,只能说她是有个性……

7月23号从西安到北京,很有时空穿越的感觉,两座城池都是古都,西安所引以为豪的“大唐盛世”距今以久,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是遗址,而北京明清时期的保留了很多,且对于不同风格建筑有包容性-------海纳百川。

北京西站

图1北京西站

我到第一站是北京西站(如图1),这里曾号称“亚洲第一大站”,以历经沧桑略显陈旧,有南、北两个站前广场,由于当初规划和设计上的失误,南、北方向的车辆无法直接通行,造成直到今天南广场与北广场发展非常不均衡。

乘客、行人如想穿行南、北站前广场,必须徒步经过约500米长的西站地下通道。

交通联系很不方便,尤其没有电梯和无障碍设计,行李搬运甚为费劲。

北京西站形式元素比较明显,气势宏大,有“君临天下”气概,候车摩天楼很高呈“品”字形。

建筑有民族传统特色,但也仅仅停留在模仿城墙楼阙的层次,建筑内外感受差异颇大。

还有我一直奇怪“中空”设计,岂不是造成了一定的空间浪费,后来才知道查阅这是配合地铁预埋工程、利用建筑结构的一个手段。

由于设计时考虑到北京地铁9号线将车站的中轴线通过,并在北京西站下方设站。

为了防止地面的沉降,因此车站高层建筑均分别在地铁线两侧,形成中央空档。

为了改善中央空档的视觉效果,故借鉴中国传统城门楼的设计,设计成一个宽45米、高50米的“门洞”。

建筑顶部的几个小亭子处体现古建风貌外,基本用处不大,可是这样的处理手法略显僵硬。

二、整体城市空间布局

由于住在通州区离市区较远得乘两个小时的地铁,因而一开始就可以从整体来审视这座城市。

北京的职能是综合型都城市,是我国的政治、文

化服务和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结合城市的轴线布局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以传统的中轴线和长安街形成十字轴(如图2),在此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职能。

并在外围构建经济在其外围构建“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形成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又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图2北京市区总体规划图

途中感受:

北京的版图很大,但城市化水平不是很高,中心城区主要在五环以内但人流以二环内最大,三环附近人气明显不旺,商务区主要集中于二环。

而工薪阶层主要居住在五环以外,每天迁徙式工作,即便地铁地铁交通很发达,但是城市生活还是不够便利。

三、主轴线

北京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今天“凸”字形以内的旧城区,城市空间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布局上,形成了以永定门到钟鼓楼为中轴线全城对称布置,整个轴线有开有阖、有收有放,皇宫、大殿以至皇帝的宝座都布置于此中轴线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等四重城垣,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

图3天安门广场平面图

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布置在天安门广场轴线的东西两侧,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各座建筑没有设计成完全对称的形式,但是沿轴线两侧基本保持了均衡,烘托其庄严、宏伟气氛。

广场周围建筑物虽然不低,但由于距离很远,因而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并不使人感到封闭。

座落在广场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以后建设的毛主席纪念堂,丰富了这一轴线空间。

此中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垂直相交于天安门广场,构成了北京的十字轴线骨架。

四、公共建筑

“这是一座由剧院组成的小城市,镶嵌在北京的中心,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一道风景”。

一直很想来看一看这一座饱受争议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如图4)。

图4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城市心脏地带——西长安街沿线,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

国家大剧院打破了长安街线型的街道序列,向后退而增大了建筑沿街的观赏面,呈现出舞台化的布置效果。

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

大剧院主壳体和人工湖位于场地中部,沿湖规划环形观光通道,外部为整片的绿化林地。

环湖路与周边城市道路间有多条辐射状连接通道,便于快速疏散。

图6国家大剧院区位图

图5国家大剧院北入口

感受:

这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如图5),以情景地转换描述着中国文人的理想和至高追求,从城市的开放空间望去,巨大地壳体像是一种“隔绝”,把城市的繁杂与喧嚣挡在外边,内部试图创造一个纯净的艺术氛围和流动的城市意象。

我感觉出乎意料的场景转换,是大剧院最让人感动的部分,人们从开敞的城市广场,穿过下沉的地下水廊,后突然出现壳体的内部大厅,眼前的场景很是震撼。

通过空间的伸缩变化,场景的骤然切换而让人体验到丰富的感受。

走进大剧场内部,壳体下巨大的公共大厅连接着三个剧场的空中走廊,有着丰富的内容展览、购物、餐饮、休息等等。

至于国家大剧院与人民大会堂的协调问题,人民大会堂的垂直的立面与大剧院形成对比,但是未压其辉煌,这样做,更显示出北京对不同风格建筑的包容。

五、古建筑群

图7故宫

想要一览古代皇朝风貌,紫禁城(如图7)是极佳的选择。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纵观故宫的平面布局,大小屋宇9000余间,中轴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前朝后寝,

图8故宫中轴线

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它主要的布局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图9午门

穿过外朝的三大毁,一进乾清门,建筑尺度与空同范围景然变小,环境和气氛比较适合人的居住。

东西两路的储秀宫、钟粹宫等,同中轴线上的后三宫相比,尺度更为小巧,院落宁静;空间宜人,与普通的北京四合院住宅无异,布局井然有序。

景山作为紫禁城的制高点,登上万春亭,望向故宫,宏伟的景象尽收眼底,仿佛能感受到当是皇朝的盛世。

周边北京的现代化高楼,将其围绕在中间,呈现出现代与历史的交接与融合。

个人感受:

故宫作为帝王宫殿,有很深的象征手法(如图8古以北为子,南为午,午门正处中轴线之南向阳位置,是为“午门”。

)和风水渊源。

故宫在处理天人合一上如在中轴线上设九重门,等级森严。

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然后以这一格局作为整个京城的中轴线,更加突出故宫的地位。

但在环境协调上与颐和园等皇家林苑不同,大都以象征手法突出建筑本体气势。

六、皇家园林

颐和园(如图10)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前身为清漪园,占地300.59公顷。

后经慈禧重修成为行宫改名颐和园。

图10颐和园

从东宫门(如图11)进入建筑形式严整而不失生动,多用叠石、常植松柏,掩映成趣,以为障目。

作为皇家园林,采用中国古典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居于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山水骨架成为颐和园整体布局的大框架。

图11颐和园平面图

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却不显杂乱。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

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

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

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绮桥,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犹如一幅连续展开的山水画长卷。

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然后是雾蒙蒙的一片,然后才渐渐清楚。

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体现出来了。

七、特色民居

图12南锣鼓巷

北京的胡同里有着蕴浓郁市井气息,多姿多彩的百姓风情。

胡同文化具有地域自身的优越性,北京人对于他们自古以来的居住格局很有情结,作为高对城市化进程中难以割舍的旧城代表,保留下来很是不容易。

将其规划为居住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既有氛围,与西安的回民街,使得历史遗产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其独有的空间。

这比仅以符号化修饰来装点门好得多。

而且十分重要的一点在于:

北京城的小到大街、小巷、院子,大到故宫中轴线、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的空间形态。

在北京就城区内,这是很严整的结构体系,空间体系。

这样一个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里保留它的秩序,在新的建设里要有它的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就是城市肌理。

图13菊儿胡同

南锣鼓巷(如图12)保留的比较完整的胡同,其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

菊儿胡同(如图13)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

菊儿胡同的改造就是采取肌理插取法。

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全部拆除,而是根据肌理局部的以新代旧,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

(1)单元式的公寓宅组成基本院落。

(2)保留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院落形成群体。

(3)原有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绿化小品,新院落构成公共客厅。

建筑形制上,借鉴了南国建筑明朗亲切的色调,使这里有些清心秀丽。

八、城市商业区

图14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以王府井大街为主轴,两侧形成了东区和西区两个街坊型商业街区格局。

东区步行街成十字交叉型。

街道笔直空间结构生硬、单调。

西区以三个形态各异的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的构成点。

以稳重、简洁的直线和灯柱将三个广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西区开敞的城市空间形态。

王府井大街是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街道,地处天安门以东,与西单沿主轴线对称布置,全长1800多米,是一条物丰人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

整个街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主要街道,两边随商业建筑布置,设有部分小品和散点商业供人们休息,其装饰很使人们放松心情。

但是现有的王府井商业街空间形态单一,空间无节奏感和秩序感,并且匮乏公共空间,没有足够的参与性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现有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依然保留着,存在空间的浪费现象。

环境景观视觉形象缺乏完整性与统一性。

没有合理的规划,成为凌乱的小开间密集型店面及经营同类商品的聚集地。

图15奥林匹克公园轴线

九、奥运体育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故宫的正北方向,北京的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延续了北京的中轴线(如图15),展现了历史上的北京与现代北京在时空上的衔接。

一条景观大道南北展开,使园林布局中心突出;主要体育场馆和各种大型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排列,形成相互对称或相互呼应的建筑布局。

园内三个体量巨大的体育建筑及其定义的空间引导轴线的发展。

这三座体育建筑呈半月形布局,使中轴线经过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组重要体育建筑形成的高潮后,向西重新回到城市中,鸟巢与水立方不仅是两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建筑,同时还是两个相互

对称、相互呼应的现代建筑。

在建筑造型上是一方一圆,展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对比;在建筑结构上,鸟巢复杂,水立方(如图16)简洁,形成强烈反差;在建筑外形的装饰材料上,鸟巢使用钢结构,水立方使用膜结构,又是强烈的反差;

图16鸟巢

这两个建筑既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又有现代建筑造型的创新思维,同时又体现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对称与和谐。

图17水立方

当从奥林匹克公园南面进入沿着中轴大道向北走,将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元素,轴线的尽端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有大片的绿地、山林、湖水,山光水色。

自我感受:

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思想,很是震撼,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是园内的许多场馆在奥运会之后的,大部分时间被闲置如“鸟巢”的收入大部分是门票收入,由于费用高昂,所以比赛项目公益活动的举办一般不会选择在“鸟巢”举行,这样这些场馆就是去了它原有的作为体育建筑的价值。

是否可以转换经营模式,园内进行二次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被利用起来。

十、商务中心

国贸

北京的商务区位于朝阳区东三环路与建国门外大街交汇的地区,整体框架延续北京历史文脉和城市的肌理,形成方格状基本路网结构。

功能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国贸桥东北角的CBD核心区,是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形成CBD的标志性建筑群。

整个CBD体现了新北京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超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并突出设置标志性建筑,形成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

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地铁与共交设施的建设,创建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图18国贸一角

北京CBD新建了大量的宾馆饭店、公寓、写字楼、银行、保险公司、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等,其中央视也将入住这里。

CCTV主楼位于园区西南侧,外形呈“Z”字形,电视文化中心位于西北侧,服务中心位于园区东北角。

两个塔楼,一个悬臂,组合成看似扭曲的雕塑,但其造型过于概念化,或与其他建筑造型不相协调。

三里屯

北京三里屯是个很出名的地方。

据说100多年前,它因“北京城墙外三里的屯兵处”而得名,建国后,这里被划为“第二使馆区”,驻有数十个国家的使馆,其余主要是民居。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新元素是酒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短短10年间,云集了北京60%以上的酒吧,使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商业条件,在2008年的规划蓝图中定位为北京“国际化商务核心”和“24小时娱乐中心”。

三里屯Village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老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如图19),并融入了时尚元素,在传统的基调上,赋予古老事物以时尚的新面貌。

通过几何形的造型和大胆饱满的用色,赋予每栋建筑独特的外观和个性,打造出一种具有国际性的外观和设计。

图19三里屯Village

北区平面图

人们更喜欢老北京的风情,胡同、街道、小巷这些因素串成了我们印象中的北京,而不是如今的高楼林立,这里之所以美名远扬、车水马龙,就是保留了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而不是建成千篇一律的大商场。

这就是整个项目的基调,让北京经典的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脱胎换骨。

三里屯Village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主要面向年轻时尚人群,建筑风格前卫个性、色彩缤纷,独栋建筑之间纵横交错的连接,体现了老北京胡同的风味。

北区开放式的庭院格局设计更接近四合院的氛围建筑风格也更多的彰显了城市财富和生活风尚,多栋钻石型建筑格调很是高雅。

三里屯Village牵涉众多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

本项目采用的设计理念、的方式和方法如下:

1)开放设计(如图20):

三里屯Village的设计是“开放”式的,让尽可能多的“人”或“物”参与环境的建成。

使空间具有“场所”精神。

2)

图20开放的三里屯Village

“可渗透”的城市街区:

城市的主要空间由街道和街区组成,街区内部空间是可达的,街区是可以穿行的,增加了使用者的互动——对市民来说城市空间的意义增大了,同时也增强了视觉上的连续性,便于城市空间的解读。

3)“公共空间”(如图21):

着这里包容接纳型的公共空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有机可结合

图21公共空间

自我感受:

三里屯Village和菊儿胡同的改造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以传统的老北京的建筑空间模式来组织空间,是真正建立在本土的建筑的基础上的。

要传承我们的建筑文化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把重要的古建保留下来,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装饰,而是要把城市的肌理即空间形态继承下来。

西安也有关中民俗建筑,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也可以借鉴其空间形态。

让它三秦大地上有机更新。

十一、艺术中心

在北京旧建筑的改造的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798艺术中心了。

798艺术中心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

是于1950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项目。

798艺术中心其建筑风格注重实用要求,充分发挥当时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艺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是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

同时园区规划有序、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来租用闲置的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改建形式:

图22“798”一角

外部空间(图23)的扩充:

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或与原建筑关系紧密的空间范围内,对建筑的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改变可原有的单一的功能,使之成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建筑。

图23“798”外部空间

新的内部环境设计:

室内的改造设计仍带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室内色彩的确定还是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等都结合了原建筑体包豪斯风格呈现的简练朴实的基调,使“新”“旧”得到了较好的适宜的融合。

感受:

我们需要延续性……历史的保存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精神上的必需品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历史性并保存有价值的旧建筑,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保存他们,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博物馆中的展示品,而是赋予它们新的用途。

运用恰当的手法可以变废为宝,使建筑在其有限的生命周期发挥出无与伦比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十二、再别北京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次调研给我感触很深,短短的几天里我看到了一个都市的繁华和对许多建筑由衷的赞叹。

规划师应该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一个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