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165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docx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第5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学习要点

一、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细长微弯,常聚集成团,或分枝状排列。

抗酸染色阳性。

有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专性需氧,生长缓慢。

菌落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似菜花。

(3)变异性:

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

(4)抵抗力:

对乙醇、湿热、紫外线等敏感。

对酸、碱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粘膜等传播

2)致病因素:

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产物引起的免疫损伤有关。

3)临床上肺结核最常见,如肺门淋巴结核、粟粒性肺结核等。

其次是肺外感染,如胸膜、肾、肠、膀恍结核等。

(2)免疫性:

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属于传染免疫,即有菌免疫,当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

结核菌素试验

是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检测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及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原理: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细胞免疫和IV型超敏反应同时并存,注射一定量结核菌素诱导致敏TDTH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形成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炎症反应。

方法及结果分析见教材。

3.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标本。

可先浓缩集菌,以提高检出率。

(2)直接涂片镜检:

取标本直接厚膜涂片或集菌后涂片用抗酸染色、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经集菌处理的沉淀物,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37℃培养,通常3~4w可长出粗糙的菌落。

也可将标本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5~7d取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获结果较快,有助于治疗。

(4)快速诊断:

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每毫升标本中几个细菌即可获阳性结果。

但应注意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5)血清学试验:

用ElISA测定待检标本(脑脊液、血液或胸腹水)中的抗体,明显增高者有助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

4.防治原则

(1)预防:

主要通过及时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患者和应用卡介苗接种。

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接种方法为皮内注射0.1ml(内含0.5~0.75mg)的卡介苗。

另外,卡介苗为活菌制剂,应注意低温保存。

(2)治疗:

目前,我国采用WHO建议推广的“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方案,即病人每次均由“督导员”(医务人员、社区志愿者或家属)在场目睹其服用规定药物。

疗程可缩短至6个月。

国内外均推行三药联合方案。

在耐药病例发生率较高地区,头2个月强化期需加第4种药。

二、脑膜炎奈瑟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脑膜炎奈瑟菌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直径0.6~0.8μm。

革兰阴性,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最常用的是巧克力色培养基。

最适温度35~37℃,pH7.4~7.6,专性需氧。

菌落1.0~1.5mm、圆形、无色透明、光滑似露滴状。

因产生自溶酶,培养超过48h即死亡。

(3)抵抗力:

本菌抵抗力弱,对冷、热、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2.致病性

(1)传染源:

主要是带菌者和病人,经飞沫传播为主要途径,密切接触(如同睡、喂乳、亲吻)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2)致病因素:

主要有内毒素、荚膜及菌毛。

内毒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3)流脑潜伏期1~10d。

临床表现有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临床特点:

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15岁以下儿童易感,以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3.微生物学检查

(1)根据病程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血液、瘀点瘀斑渗出液或脑脊液等不同标本。

(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3)分离培养:

应立即保温送检或床边接种。

(4)血清学方法----快速诊断。

4.防治原则

(1)疫菌接种:

保护率可达90%以上。

(2)流行期间可短期应用磺胺药口服或滴鼻。

(3)治疗:

可选用青霉素、磺胺、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

三、流感嗜血杆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无芽胞或鞭毛,多数菌株有菌毛,有毒株可有荚膜。

(2)培养特性:

本菌营养要求特殊,生长需X因子(血红素及其衍生物)和V因子(辅酶Ⅰ或Ⅱ)。

在巧克力(色)平板上生长良好。

需氧或兼性厌氧。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可见卫星现象。

(3)抵抗力:

流感嗜血杆菌抵抗力弱,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敏感。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是带菌者和病人,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2)致病因素:

主要是荚膜、菌毛及内毒素,致病力强的细菌同时具有IgA酶。

(3)引起原发或继发感染:

原发感染以小儿多见。

可致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关节炎、心包炎等急性化脓性炎症,甚至败血症;继发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脑脓肿、急性化脓性结膜炎、亚急性心内膜炎和菌血症等。

(4)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微生物学检查

(1)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集标本。

(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3)分离培养:

标本接种于巧克力色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48h,根据菌落形态、卫星现象、生化反应及荚膜肿胀试验予以鉴定。

4.防治原则

(1)疫菌接种:

对18个月以上的儿童接种后一年内保护率可达90%以上。

(2)流行期间可短期应用磺胺药口服或滴鼻。

(3)治疗:

可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

四、肺炎支原体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肺炎支原体呈球形或丝状,长约2~5μm。

无细胞壁。

可通过滤菌器。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绝对需氧。

生长缓慢,1~6h分裂一代,7~10d后于40倍显微镜下可见油滴状菌落。

多次传代后生长加快,菌落为典型的荷包蛋样。

(3)抵抗力:

抵抗力弱,56℃很快灭活。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类及新一代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等敏感。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是带菌者和病人,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2)致病因素:

主要通过其特殊的顶端粘附蛋白P1,粘附于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上,使细胞膜受损。

(3)肺炎支原体致病力不强,不侵入组织与血流,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使局部组织产生病理损伤。

引起支原体肺炎。

其病理特征为肺部间质性炎症,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4)临床特点:

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以5~15岁的青少年多见。

3.微生物学检查

取病人痰或咽拭子作分离培养,或增菌后再作分离培养。

但因支原体生长缓慢,且阳性率低,故对临床治疗意义不大,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学试验有助于诊断。

目前倾向于早期寻找抗原,如用单克隆抗体经ELISA检出患者痰、鼻或支气管洗液中的肺炎支原体抗原;或用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DNA以协助临床诊断。

五、其他细菌

1.肺炎链球菌

(1)生物学性状:

肺炎球菌呈矛头状,直径0.5~1.5μm,常成双排列,以钝端相对在体内有较厚的荚膜。

无芽胞及鞭毛。

革兰染色阳性。

本菌营养要求高,在含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4~7.8。

菌落细小、圆而光滑,透明或半透明,可形成α溶血环,须与甲型链球菌区别。

若培养超过48h,由于细菌产生的自溶酶可使菌体自溶,菌落中央下陷呈脐状。

所以常用菊糖分解及胆汁溶菌试验与甲型链球菌区别。

抵抗力弱,加热56℃20min即死亡。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有荚膜的菌株对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1~2月。

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敏感。

(2)致病性:

本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具有抗吞噬作用的荚膜。

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该菌存在于正常人口腔及鼻咽部,一般不致病。

当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营养不良、婴幼儿或年老体弱等抵抗力下降时易患该病。

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支气管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

(3)微生物学检查:

取痰、脓液、脑脊液和血液等,涂片镜检或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培养后取有草绿色溶血环的菌落,作胆汁溶菌和菊糖分解试验可进一步鉴定确诊。

(4)防治原则:

①疫菌接种:

对18个月以上的儿童接种后一年内保护率可达90%以上。

②流行期间可短期应用磺胺药口服或滴鼻。

③治疗:

可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

④预防可用荚膜多糖疫苗(商品名为纽莫法23)。

使用对象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2岁以上儿童及慢性病患者。

2.百日咳鲍特菌

为革兰阴性小球杆菌,用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两极异染颗粒。

无芽胞及鞭毛。

光滑型菌株有荚膜和菌毛。

营养要求高,初次分离需用鲍-金培养基。

专性需氧。

抵抗力弱。

该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菌毛、荚膜、内毒素及外毒素。

引起人类百日咳,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

5岁以下儿童易感。

病后免疫力持久,再感染少见。

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菌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效果较好。

必要时可用高效价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

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3.白喉棒状杆菌

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似棒状,革兰染色阳性。

有异染颗粒,为该菌的特征之一,具有鉴别意义。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外毒素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通过呼吸道感染后在鼻咽喉部生长繁殖,局部形成灰白色假膜。

释放的外毒素吸收入血,形成毒血症。

毒素与心肌、肾、肾上腺等结合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内脏出血和神经麻痹,成为白喉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白喉以体液免疫为主。

在病后、隐性感染和预防接种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注射白喉类毒素(或三联疫苗)是防治白喉的主要措施。

对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儿童,应立即肌肉注射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

治疗白喉应尽早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先作皮试),同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酸杆菌

2.结核菌素试验

3.卫星现象

4.DPT疫苗

二、填空题

1.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试剂有和两种。

2.根据麻风的临床病理表现分为和两型麻风。

3.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有、、等

4.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的抵抗力较强。

5.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常见的革兰阴性小杆菌包括和。

6.培养流感嗜血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以提供因子和因子。

7.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时可出现现象,其原因是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感嗜血杆菌可得到更多的。

8.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和。

9.流感嗜血杆菌的强毒株有,其型别为;引起继发感染的多为株。

10.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各种,侵入人体后可寄生在细胞内。

11.培养嗜肺军团菌需提供和。

12.治疗军团菌病首选药物是,并可与联合应用。

13.预防百日咳可接种或。

三、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B.丙型链球菌C.脑膜炎奈瑟菌D.结核分枝杆菌E.肺炎链球菌

2.致病物质中既无内毒素又无外毒素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B、百日咳鲍特菌C、葡萄球菌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3.分离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血平板B、SS平板C、沙保培养基D、罗氏培养基E、巧克力培养基

4.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重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D、可引起1型超敏反应

E、不能获得人工自动免疫

5.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A、结核性脑膜炎患者B、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C、严重的结核病人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E、肿瘤患者

6.可鉴别流感嗜血杆菌的试验是

A、在B-G培养基上形成珍珠样菌落

B、与金葡菌共同培养形成"卫星现象"

C、产生水溶性色素

D、悬滴法直接镜检可见细菌的活泼运动

E、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

7.流感嗜血杆菌可引起的疾病中不包括

A、鼻咽炎B、慢性支气管炎C、败血症D、流行性感冒E、中耳炎

8.下列哪项不是脑膜炎奈瑟菌的特点

A、革兰染色阴性B、可有荚膜和菌毛C、营养要求高D、呈肾形或豆形

E、对青霉素不敏感

9.对脑膜炎奈瑟菌叙述错误的是

A、无芽胞及鞭毛B、脑脊液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C、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D、治疗可选青霉素E、可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

10.对脑膜炎奈瑟菌致病性的错误叙述是

A、通过飞沫传播感染

B、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C、可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D、主要靠内毒素致病

E、不侵入血流,仅引起呼吸道局部损伤

11.目前预防百日咳可采用

A、注射类毒素B、注射减毒活疫苗C、注射抗毒素D、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

E、注射百日咳亚单位疫苗

B1型题

(供1~3题备选答案)

A.BCYE培养基

B.巧克力(色)平板

C.鲍金(B-G)培养基

D.厌氧培养,初次分离加5%CO2

E.普通培养基

1.分离流感嗜血杆菌应用

2.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应用

3.分离百日咳鲍特菌应用

(供4~7题备选答案)

A.通过飞沫传播引起脑部感染

B.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咽喉部感染

C.通过飞沫传播引起气管、支气管感染

D.可引起原发感染(以小儿多见),也可引起继发感染(成人多见)

E.水中常居菌,通过食人引起腹泻

4.流感嗜血杆菌

5.百日咳鲍特菌

6.白喉棒状杆菌

7.脑膜炎奈瑟菌

(供8~10题备选答案)

A.荚膜

B.蜡质D

C.索状因子

D.硫酸脑苷酯

E.磷脂

8.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9.能促进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的物质是

10.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强烈的局部肉芽肿反应

X型题

1.流感嗜血杆菌的特点包括

A、为革兰阴性小杆菌B、有鞭毛和芽胞C、属嗜血杆菌,生长需X和V因子

D、强毒株可引起小儿原发性急性化脓感染E、弱毒株可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

2.百日咳鲍特菌与流感嗜血杆菌的相同点包括

A、均为革兰阴性小杆菌B、有菌毛和荚膜C、可产生外毒素

D、经飞沫传播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E、人工免疫可有效预防感染

四、问答题

1.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

2.简述脑膜炎奈瑟菌主要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分枝杆菌属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时不易着色,但经加温和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则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2.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目前常用纯蛋白衍生物于前臂内侧作皮内注射,48~72h观察结果,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者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为强阳性。

可判定受试者是否受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由于后者可合成V因子,促进前者的生长,因此,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远处的菌落较小,此称为卫星现象,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4.DPT疫苗即由百日咳死菌苗和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白百破”三联疫苗,用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预防,效果较好。

二、填空题

1.OT;PPD;2.结核样型;瘤型;3.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4.紫外线;酸、碱;

5.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6.新鲜血液;V;X;7.卫星;V因子;8.菌毛;荚膜;内毒素;9.荚膜;b型;弱毒;10.水环境;巨噬;11.半胱氨酸;铁;12.红霉素;利福平;13.百日咳死菌苗;白百破三联疫

三、选择题

A1型题

1.D2.D3.D4.C5.D6.B7.D8.E9E.10.E11.D

B1型题

1.B2.B3.C4.D5.C6.B7.A8.B9.E10.C

X型题

1.ACDE2.ABE

四、问答题

1.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受试者是否受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目前,结核菌素试剂纯蛋白衍生物(PPD)已取代过去使用较广的旧结核菌素(OT)。

常规试验取PPD5U于前臂内侧作皮内注射,48~72h观察结果,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者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为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受过结核杆菌感染,但不一定发病。

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可呈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

应进一步作其他检查确诊。

阴性者则表明机体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但应排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2.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经飞沫传播,流行期间人群鼻咽部带菌率可达20%~70%。

密切接触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其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尤以后者为主。

我国目前主要应用A群纯化荚膜多糖疫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种反应轻,保护率可达90%以上。

流行期间短期应用磺胺药口服或滴鼻,也可预防流脑。

医学全在线

国内大型医学考试网站。

致力于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动力,专注于医学考试培训、医学人文发展、医药数据标准建设。

联系:

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