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764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经济增长.docx

第二章经济增长

增长篇

第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

●2.1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2.2经济增长模型

●2.3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2.4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增长意味着总产出的扩张和平均收入的增加,是经济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不断实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诸多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进程,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Output)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的投入量及其使用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源的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包括影响资源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

●技术

●制度

●结构变迁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

●包括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两种形式。

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我们称为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使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我们称为集约(内含)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

●尽管增长不是发展的全部,但却是其核心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增长问题,经济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研究。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40年代末,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的思想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凯的理论是静态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则将之动态化、长期化了,用来说明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

●用动态的观点说,一个时期的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新资本形成是下一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而产出增长又成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这一过程进行下去,就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

●产出决定于资本,而资本来源于储蓄。

所以,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产出比率和储蓄率。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

●1.前提假设:

(1)为了抽象掉各种复杂的因素,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能用于投资和扩大生产。

(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和劳动。

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当劳动相对丰裕时,产出只受资本投入量的约束,生产函数是Y=K/v。

●其中,Y代表产出量,K代表资本存量,v代表资本-产出比率。

v由外在技术条件决定。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

●(4)S=s·Y,其中S代表储蓄量,Y代表国民收入,s是储蓄率,是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的。

●(5)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也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6)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v是固定不变的;又假设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损耗,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即I=⊿K。

●2.经济增长率g

●因为新增资本等于投资等于储蓄,⊿K=I=S

●储蓄等于国民收入乘以储蓄率,S=s·Y

●国民收入,即产出,等于资本存量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

●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新增资本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

●由以上各式,可得出经济增长率

●g=⊿Y/Y=(⊿K/v)/Y=(s·Y/v)=s/v

●g=s/v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哈罗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资本-产出比率:

●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v1---资本存量的实际增加量与产出的实际增加量的比值;

●企业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v2---企业家为了获得一个单位的产出增加量所意愿投资的资本数量。

●由v1得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由v2得出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或意愿增长率。

●当两者相等时,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全部储蓄都转化为投资,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

●而当两者发生偏离时,不但不能自行纠正,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偏离,使经济过度扩张或收缩,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以上只考虑了资本对产出的影响。

实际上决定产出的还有另一个要素---劳动。

●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受资本的约束;

●在劳动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就受劳动的约束。

此时,经济增长只能来源于劳动力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等于劳动力或人口的增长速度,即等于n,n为自然增长率。

●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就应使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等。

●但是经济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机制使这二者必然相等。

●哈罗德发现,即使国民经济在某个时期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在以后的时期也会达不到,因为劳动力与产出和资本并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在增长。

意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以简洁的方式强调了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其政策主张是认为政府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储蓄率,促进资本形成,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缺陷

●第一,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三,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

二、索洛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凯恩斯的结论出发,得出了经济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结论。

●索洛等人于50年代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资本-产出比率固定不变的假设,建立了新的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索洛等人认为,各种生产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就是说同样的产出可以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得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它们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化,生产者将据此对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做出调整,以尽量降低成本。

●资本-产出比例是可变的,即使劳动和资本不能保持平衡增长,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索洛模型的数学表述

●1、前提假设

(1)总量生产函数为Y=(K,L)。

这表示总产出Y取决于资本的总投入量K和劳动的总投入量L。

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如果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同时增加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产出也会增加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所以,该生产函数又可写为y=f(k)=F(k,1),它表示人均产出y只受人均资本投入量k的影响。

●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都为正,即在劳动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资本的投入量会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反之亦然。

但边际产出随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即某种要素投入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产出增加是逐渐减少的。

 

(2)储蓄量S等于储蓄率s乘以国民收入Y:

S=s·Y。

s是外生的。

●(3)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n是外生的。

●2、均衡经济增长率

●新增资本等于投资等于储蓄:

⊿K=I=S

●储蓄等于国民收入乘以储蓄率:

S=s·Y

●国民收入,即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

Y=F(K,L)

●由以上各式可得:

⊿K=s·F(K,L)

●每一期的资本存量Kt都等于上一期的资本存量Kt-1加上新增资本:

●Kt=Kt-1+s·F(Kt-1,Lt-1)----

(1)

●将上式稍作变形,可得:

●Kt·Lt=Kt-1·Lt-1+s·f(Kt-1)·Lt-1其中,现期人

●口Lt与上期人口Lt-1之间存在关系:

●Lt=Lt-1(1+n)-----

(2)

 

●将

(2)式代入

(1)式并稍作整理可得:

●Kt-Kt-1=sf(Kt-1)-nKt-1

●由此得到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k=sf(k)-nk

●其中,⊿k代表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令⊿k=0,可解出均衡的人均资本存量,或称均衡的资本-劳动比率:

k=k*

●当k=k*时,k的增长率为0,则K、L的增长率相等,均为n;Y的增长率也为n。

●我们可以将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变换一种表达方法:

⊿k=sf(k)-nk

●sf(k)=nk+⊿k

●一方面,nk是使资本广化,让资本存量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另一方面,⊿k是使资本深化,使每个劳动力配备的资本量增加。

●在索洛模型中,存在着唯一的资本-劳动比率k*,使⊿k=0,在这一点上,总产出、总资本、劳动都以相同的不变比率(n)增长。

●就是说,经济存在着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不管经济处于什么初始位置,最终都将回到平衡增长路径上。

●在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总产出增长率、总消费增长率、总资本增长率都等于外生的劳动力增长率n;而人均产出增长率和人均消费增长率都为0。

●储蓄率s在索洛模型中,只是具有水平效应而不具有增长效应。

 

●从索洛模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对某一个国家而言,无论储蓄率有什么变化,最终总产出的增长率总会稳定下来,与该国的人口增长率相等,从而使人均收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

●对不同的国家而言,无论他们的储蓄率有多大差别,在长期中总产出的增长率也都会与各国的人口增长率趋于一致,各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在长期中都为0,只在人均收入水平上有所差异。

这就是“趋同假说”。

意义

●索洛模型对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这个模型,储蓄率的变化不具有增长效应。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储蓄和引进外资时不应只重视资本数量的积累,而更应注重本质量的提高,将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

缺陷

●第一,总量生产函数不能准确描绘现实。

●第二,“长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第三,缺乏政策指导意义。

三、新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罗默等学者,开始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重新思考,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内生增长理论以假设要素报酬不变或递增,来解释经济长期的内生增长。

●1、“干中学”和“知识外溢”(阿罗,1962):

强调把从事生产的人获得“知识”的过程模型。

●2、人力资本(卢卡斯,1988):

用人力资本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

●3、研究与开发(R&D)---技术变迁:

技术进步可以避免长期中的要素报酬递减。

(二)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

●AK函数:

●Y=Ak

●A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

●Y是产出。

●K是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广义资本。

●该生产函数表示总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

●一、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

●1000年~182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几乎是发展中国家的4倍,这种差距在1820年~1998年间继续存在。

●而在发展中国家,增长表现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1、亚洲的经济奇迹

●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

---“复兴的亚洲”

●复兴的亚洲主要由15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其中7个是世界最具活力的部分,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平均人均收入增长率在1950~1973年间为2.6%。

●亚洲经济增长的特征是外向型经济、高投资、低通胀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增长不仅来自于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提高。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对几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戏剧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前,拉美的经济增长率几乎没有出现下降现象。

●80年代后,墨西哥等拉美各国遇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以往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战略,而转向更具市场化倾向的政策。

●转型使拉美各国付出成本,1980年~1990年间,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出现了人均收入的负增长。

●1990年后,拉美经济增长有所恢复,但又被1995年墨西哥债务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拖欠债务影响。

●1980~1999年,拉美的人均收入年仅上升了0.3%.

3、非洲的困境

●非洲拥有近13%的世界人口,但其GDP仅占世界GDP的3%。

●这里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其1998年的人均收入仅相当于最富地区的5%,不到亚洲(不包括日本)人均收入的一半。

●1820~1980年间,非洲的人均收入约增长了2.5倍,但自从1980年以来,非洲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在下降。

●贫穷和经济停滞或下降是非洲的主要特征,但其间也存在着收入水平的差距。

●20世纪50年代,虽然非洲各国逐渐独立,但政治上的混乱局面导致战争不断;政局稳定之后,制度的不完善又使非洲停滞不前。

●1980年以来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外债。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是非洲经济增长的一个严重问题。

●非洲的经济增长困难重重,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素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3、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5、制度因素

●6、其他外部因素(地理、战争、环境等)

三、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大多数发展国家都属于后进国家,在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障碍的同时,也有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后发展国家因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而独有的、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优势。

●主要包括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和结构后发优势。

第四节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受常规生产要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制度环境的制约。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增长的绩效截然不同,反映出改革前后的发展战略的不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估计

●1、经济增长阶段

●根据统计指标,我们可以把1949年---1990年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Ⅰ建国初期(1950-1952年)。

这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民收入从358亿增加到589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9.3%。

●Ⅱ1953-1957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大规模投资和基本建设的推动,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

●Ⅲ1958-1978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困难,经济活动大起大落,经济的周期波动比较明显。

其中,1960-1962年间经济增长最为艰难,1960年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再次出现大的波动,1967-1968年两年全面“内战”,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收入出现第二次负增长(-7.2%、-6.5%)。

1976年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国民收入出现第三次负增长。

●Ⅳ1979-1990年。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4%。

1978年以后,我国有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1979-1994年,GDP年增长率为9.8%,中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GDP)已经达到26462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居世界第四。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7.2%.

●2003-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

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舒元的研究结果表明:

1952-1990年间,中国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6.74%,其中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分别为5.8%和0.92%,净产出增长的99%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02%,占总增长率的0.3%。

 

●李京文对1953-199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结果表明:

改革前的26年间,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负数;改革后的12年间,经济年均增长率是8.35%,资本存量平均增长率为9.15%,劳动平均增长率为2.93%。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0.9%,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8.8%。

生产率平均增长率是2.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0.3%。

●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非常低,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3、增长的持续性

●4、增长的稳定性

中国的经济难题

●1、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连续四年增速超过10%。

●投资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因此,宏观调控的任务十分繁重。

●2、国际收支矛盾突出

●2005年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5亿美元。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还有很大潜力,加工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还会发展。

●3、结构矛盾制约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占国土面积9.5%的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55.6%;

●而占国土面积71.5%的广大的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9%。

●4、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式形式,这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带来困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改革开放后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的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国内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偏高,消费需求较低。

●第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 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GDP为3.8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当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277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 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

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985倍 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收入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的重要基础。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

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粮食产量增长3.7倍 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农机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82190万千瓦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 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工业是现代化的脊梁。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

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

“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407亿美元。

●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2008年为19460亿美元。

文盲率降至6.67%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当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研发经费已占GDP1.52%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改革开放前,我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

近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

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

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