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2322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x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摘要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生 学具创新

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 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下面我就以如何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我的看法。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10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

一人得1个,另一得9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8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7个;两个人各得5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使用学具,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

实践表明: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如:

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

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二、巧用学具学数学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求知欲,点燃创造的火花。

“科学始于好奇”。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们兴趣高涨,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大众的众字、篱笆等形状。

师启发学生思考:

“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

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法最多?

”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

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

这样,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直至6个1组成6。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由一开始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求得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充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2、利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自主学习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

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

48÷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

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8根合并成18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

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再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巧用学具学数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1、利用学具,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算法。

1、从两捆中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13根里取走7根,剩6根和10根合为16根。

2、先拿走3根,拿一捆拆开后再拿走4根,剩6根和一捆合成16根3、把两捆小棒全部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总数中拿走7根,剩16根。

待学生操作后问:

你是怎样摆的?

哪种摆法最简便?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又问:

同学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这时有的学生提出:

课本上把2捆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起来,再拿走7根太麻烦,不如拆开一捆,拿出7根剩3根,和13根合起来是16根,这种想法可以吗?

这时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最后再小结,肯定他们的想法。

这样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自己当家作主,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框框内,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2、利用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学具操作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3、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往往跟课堂完全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突破了教室的四面墙,突破了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学具操作延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借助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

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调查活动。

调查测量分四部分进行:

1、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2、测量自己家的家具、房间等的长宽高;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市成衣市调查售货员运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应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巧用学具学数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1、运用学具教学,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个个独立思考,人人积极发言,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在数学学习实践中,通过“抢答”、“讲思路”、接力赛"等富有激励性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在竟争的环境中学习、钻研、思考、探索、交流,养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品质,培养他们互相激励,敢于竟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

2、运用学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学具操作,让学生自主参与,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体现了主体的独创性。

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之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大小不相等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任意摆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明是怎样组成的。

通过学具操作,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观察能力敏锐,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巧用学具学数学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

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在实践中,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尽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教师不动;在实践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之我见

来宾市象州县中平镇多福小学覃燕华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生  合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

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

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

我在教学第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

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

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

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

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

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例如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

"还有一种算法:

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

"那个问:

"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

"还有的问:

"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

""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X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等等。

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

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

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

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

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总之,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又如:

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

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

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

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

"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

"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相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