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99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docx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

最早的一次申论考试是2000年2月26日进行的。

当时是中央、国家机关69个部门公开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中央机关人员和公务员。

这次招考录用总数仅为600多人。

而且当时的考试报名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必须由本人(或者是通过特快专递)到设在中国博物馆的报名地点现场报名。

参加考试的考生数量和考试的规模根本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

然而,正是这次规模并不很大的申论考试,为今后中国的人才测评考试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来源于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打开一份近年的申论考试真题,就会看到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

“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

一般地讲,近几年申论考试给定的材料,特别是国考给定的材料,字数大约在5000-8000左右。

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参考材料。

作答要求主要分为四类题型:

①材料概括题:

根据给定材料就某一特定角度进行提炼概括。

②对策措施题: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措施。

③综合分析题:

就自己的认识理解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

④申论文章题:

根据指定要求写作一篇1000字左右的申论文章。

本节将就申论考试的四类题型(即:

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文章题)的答题基本要领进行基本讲解,以期使大家的申论水平能有迅速、切实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分析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

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

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

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

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

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作答分析题,不要首先考虑其题型分类。

作答时不要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

事实上,启示分析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

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

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

本节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

一、樊政——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

“联系对比法”

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

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

举个例子:

2007年2月28日“东方金贸”报道,春运人多,女性排队,特别是漂亮女性容易遭到一些男人的性骚扰,再加上女性警惕性低,容易成为小偷关注对象。

河南商丘火车站党委决定鉴于这两方面考虑专门设置了女性购票窗口,为女性购票免去了拥挤和遭受异性骚扰的苦恼。

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车站的文明进步是好事。

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的质疑。

题目要求让你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广并谈谈你的看法。

表面上看,推出女性窗口确实是保护了妇女权益。

让前来购票的女性免去了拥挤和异性骚扰之苦,同时减少了女性被小偷光顾的机会。

其出发点是为女性旅客着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利用联系对比法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地铁上、公交车上和火车站的售票口拥挤程度不相上下。

难道也要设置女性专列、女性专车吗?

再依此类推,难道还要设置女子中学、女子小学、男女分班吗?

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一种复辟。

将女性看作一种需要隔离保护的弱势群体,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性别歧视。

即使要设置弱势群体的专门售票窗口也应该优先设置残疾人、老年人等真正的弱势群体的专用窗口。

这种联系对比的思考方法是做判断分析题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相对也最可靠的方法。

特别提醒:

联系对比法——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

 

例题2009国考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

请谈谈你的理解。

(20分)

【相关材料】

  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

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

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

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

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

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

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

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

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

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

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

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

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1541万人。

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

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

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11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

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材料11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

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

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

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

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

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

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CPI指数。

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

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

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

例如:

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

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

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

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

回到这道有关“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

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

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所牵动的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农资业等行业的价格上涨以及其后的连锁反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CPI上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提高粮食价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对策。

并且,国家针对粮食问题主要采取加大农业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行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储备等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都是以粮价稳定为大前提的,可见粮食价格是涨不得的。

 

二、樊政:

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三段分析法”。

(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所谓“三段分析法”就是在作答的过程中,将作答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就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将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阐明问题背后的实质;

第三部分就此问题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今后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三段分析法作答示意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上升理论高度分析

对今后现实工作的启发

分析题目指定的具体问题

 

换一个角度讲,所谓三段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先对实践进行分析,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分析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

【例题】2010年国考A卷: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

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相关材料】

4.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环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

这项“退耕环海”计划是对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西斯海尔德水道位于荷兰南部,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安特卫普港的大型油轮只能在海水涨潮时通过西斯海尔德水道,据称,因此每年给安特卫普港造成损失7000万欧元。

疏浚西斯海尔德水道对于荷兰、比利时两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但是,要疏浚水道,必然拓宽水岸,岸边的湿地面积就会受到侵占。

在环保组织看来,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湿地,首先是候鸟们在北非与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落脚点、中转站,其次才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道。

为了人类的利益侵占候鸟栖息的湿地,实属不义之举。

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促使荷兰政府作出决定,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以供候鸟们栖息,以此换取环保组织对水道疏浚工程的支持。

经过700多年的与海奋斗,荷兰人不仅用堤坝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家园,围海造田的面积更是占到荷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这样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

其实,类似围海造田这样的词汇,中国人并不陌生。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向湖泊要良田”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我国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淡水湖面积均大幅度缩小。

到上世纪末,两湖面积比上世纪4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和1700平方公里,减少比例分别为26%和40%。

1998年肆虐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以一种惩罚性的方式,向围湖造田发出了最后的控诉。

按照国家部署,1999年,有关省市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至2001年,“退耕还湖”已使昔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抗洪能力。

据称,鄱阳湖水面面积因此大致恢复到了1949年的水平。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环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

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错误示例】(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

但是荷兰作为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非常紧张,却能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同样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

“退耕还海”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为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退耕环湖”大大提高了湖泊蓄水抗洪能力。

这些做法都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们先来看错误示例,这样的作答仅仅是就事论事,仅仅是对材料的一种缩写,回答流于表面,很多重要的采分点在答案中都没有涉及。

注意,分析题尤其不能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水平。

分析题尤其要注重源于材料,高于材料。

仅将材料中的一些词句重新连缀组合,或者换成自己的话重新叙述一遍肯定不是一个深入的作答。

大家再来看题目的题干,题干要求“依据给定材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既然要求我们谈谈能够得到的启示,那仅把题干中所叙述的内容重述一遍当然不够,而应该是一方面要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抓住其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撑。

针对这一道题,完全可以上升到或者说完全应该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的观点这样的理论高度进行论述,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点。

这里再次提醒考生,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们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申论考试中最常用到的理论。

考生应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便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一理论。

再有,要将材料的内容与今后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不能就事论事。

我们现实中遇到的更多问题是先开发,再治理的环保错位问题。

要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切忌只谈“退耕还海、退耕还湖”。

而且材料中提到了“退耕还湖”,不仅是今后的工作要注意环保先行,对过去曾经所犯的错误、所出现的问题该补救的也要进行一定的补救。

以上这些都应该在作答中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国的“退耕还湖”以及荷兰的“退耕还海”,是人类在对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这一长期的错误观念的自省行为。

无论是“退耕还湖”还是“退耕还海”,都体现了人类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做到环保先行,认真做好环境评估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对于以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错误开发项目,要勇于废止或加以改进。

只有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经济建设才能良性循环,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三段分析法图解:

 

申论文章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近些年国考的申论文章题目多数情况下在40分左右,分数最少的一次是30分。

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上级地方公务员考试最多出现过一道申论文章题分值70分的情况(2005年广东省上半年的申论第二题)。

在各种小型的申论考试中,甚至出现过只出一道申论文章题的试卷。

无论如何,申论文章题是申论考试中的重头戏。

做好申论文章,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字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里我们首先强调一点。

很多申论考试的文章题,直接要求对策论述占绝对主导。

比如刚刚我们提到的分值70分的2005年广东省上半年申论考试的第二题。

题目要求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为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

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某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分析,而不必去解决的。

政府部门不是研究机构,而是行政执法部门(这里说的是广义的行政执法)。

当然,对问题进行大量分析是必要。

不过,将问题分析清楚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问题的解决。

一般情况,除非申论文章题目明确要求只分析问题不要求论述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在申论考试中非常少见),申论文章还是涉及解决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近几年的国考申论命题。

2010年的国考主题“海洋的保护与开发”、2009年的国考主题“粮食安全”问题、2008年的国考命题“人与自然”、2007年的国考命题“命脉”。

无论是“海洋的保护与开发”或者“粮食安全”问题,再或者人与自然、土地——这一农业的“命脉”问题,分析清晰都不是目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申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像一般的媒体报道那样,仅仅停留在“讲事实、摆道理”这样的层面。

 

樊政:

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八项注意”

事实上,大多数考生只要通过正确的备考,申论成绩提高是不难的。

这里我们为大家介绍申论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八项注意”,以供大家参考

 

樊政:

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

一.好文章不一定是好申论文章,而好申论文章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作答申论文章题时,在中学、大学语文课上学到的有关作文技巧和评判标准都完全适用。

主题鲜明深刻、观点准确新颖、紧扣主题、语言流畅生动、文章结构紧凑合理、字迹工整等等要求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申论文章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

申论考试的阅卷工作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由于各种因素所限,申论考试的阅卷往往时间紧,任务大。

文章开头的“首因效应”就犹显突出了。

三.申论文章很多时候要重点论述解决问题,而不能通篇仅仅是发人深省。

绝大部分情况下,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

申论文章与其他文章最大的区别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多数情况下,要将相当笔墨用在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上。

换言之,针对对策的充分论述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四.分析问题要深入、准确,往往要上升到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社会的稳定、和谐等思想高度。

申论文章写作时,一般情况下,要将所述观点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群众基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的高度,体现时代主旋律和我们的基本政策思路。

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6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

①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

②解决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

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④问题原因的分析;

⑥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五.源于材料,高于材料,准确提炼,深入补充。

如果所有答案都能在材料中找到,那么一个语文较好的初中生作答申论考试成绩也不会很低了。

对于材料我们要用好、用全、用深入、用准确,同时也要注意“源于材料,高于材料;概括提炼,深入补充”。

我们对材料中所提到的对策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准确深入的分析。

同时,对问题的分析也要深入透彻,上升高度。

六.申论文章写作尤其要注意遣词造句的概念准确。

申论文章与高考作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高考作文仅仅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而申论文章是对考生是否具备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的素质所进行的测评考试。

申论文章对考生社会认识准确性要求就更高了。

在申论文章中不允许有认识上的错误。

比如,不允许有违反法律常识的错误;不允许有违反政策常识的错误;也不能有偏激的绝对化的语言;也不能有对现实社会实际情况认识不清所造成的论述上的错误。

樊政:

申论文章写作的“八项注意”

一、申论文章写作注意语气、文风要积极、健康、阳光。

切忌因申论材料中某段内容的触动,使自己情绪低落,行文时消极,表现不出来勇于解决问题的公务员应有的工作心态。

也不能用任意地放纵的刁钻、辛辣的笔风。

申论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用词规范、论述清晰,要求文风积极、健康、阳光。

二、写作申论文章要学会联系实际。

提倡用举例的方法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一般情况,举例说明是联系实际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申论文章举例中的实例可以在材料中找。

材料中的实例当然可以引用。

也可以举材料外较典型的实例。

但是举材料外的实例就更要求其典型性和论证的直接性。

同时尽量所举的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因为所举的实例越是众所周知,也就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越能说明问题。

三、申论文章要注意最常用的修辞就是引用“时代最强音”。

这里所说的时代最强音,一般是指党中央近几年主要文件中的重点语句,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讲话内容中的经典句。

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是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反复调查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引用这样的时代最强音当然是我们申论文章中非常有力的论据。

引用时代最强音中不仅可以在申论文章的开头结尾,在意义分析过程中或是在对策论述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当然,不能如同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的一些文章那样逢言必引语录。

牵强的引用是我们不提倡的。

我们在引用的时候要做到恰如其分、引用的当。

四、申论文章要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章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

无论是指出问题还是提出对策,都尽量不罗列“1、2、3、4……”,建议使用“首先、其次、然后、再次、再有、还有、最后”等这样的连词。

申论文章也是文章,不能如同答政治题那样不考虑文章的结构。

并且罗列“1、2、3、4……”,甚至罗列“A、B、C、D……”都不符合中国人写作汉语文章的习惯用法。

五、申论文章不要过多的“标语口号”、“漫谈”式的空话套话,也不要使用一些空洞的所谓“模板”。

一篇申论文章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其对策的针对性和论述的深刻性。

“标语口号”、“漫谈”式的空话套话,看似四平八稳,实际上让人读之如嚼白蜡,是一种废话连篇的写法。

而一些空洞的所谓“模板”,同样是一种废话连篇的写法。

六、不要过分多地、原封不动地引用给定材料中的语句。

给定材料里有一些非常适合引用到申论文章中的语句,会被众多考生引用,阅卷老师会反复地看到,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也就没有了任何新鲜感,甚至会引起反感。

适当引用材料原话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文章通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