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301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docx

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2.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

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

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

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

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

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

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

“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

“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

戎:

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

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

竞:

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信〕的确。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3.过渡:

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

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

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

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

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

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

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听老师说句子,猜猜它的意思。

 

看老师出示的故事,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

 

说说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

“道”的意思是什么?

 

开火车读老师出示的生字卡片,集体正音。

 

全班一起讨论交流识记字音、字形。

 

借助课前准备的资料,理解实词和虚词。

 

小声读记这些实虚词的意思。

 

听老师范读小古文,及时在书中作出停顿记号。

 

同桌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全班一起交流读古文,集体正音。

 

开火车读古文,大家即时正音。

合作学习生字。

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看一个小故事,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去帮助他。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

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2.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

(学生背诵)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

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

(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

小伙伴)

(诸:

多)

(尝:

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

为什么?

(1)品尝

(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过渡:

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

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

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

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

道边李树。

师:

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

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

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

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

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

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

(板书:

诸儿:

竞走取之王戎:

唯戎不动)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

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

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

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

指名读。

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

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

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

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

会做什么动作?

做动作演.

师:

李子究竟苦不苦?

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

哇,果然很苦!

那就是“取之,信然”。

你明白了吗?

(板书:

善观察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   (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

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

而且经常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

(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

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师:

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

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回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全班试着背诵课文。

 

读老师出示的第一句,想一想,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根据交流所得的字意,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说一说:

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师生配合交流,弄懂古文所讲述的故事。

 

在老师的指导下,相机理解“竞”的意思。

 

练习朗读,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

 

师生再配合,接着说第三幅图。

 

想一想: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

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

他怎么想的?

 

跟着老师小结本课的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小组合作读。

 

说说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

竞走取之善观察

王戎:

唯戎不动勤思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

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

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课题

26西门豹治邺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通读课文,掌握课文整体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破除迷信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办法的巧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自我介绍:

我姓×,名叫××。

你们也能用老师刚才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

点名叫几名学生自我介绍。

很高兴认识大家,原来我们的姓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古代的人,他的姓有两个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豹、芜、娶、媳、巫、绅、旱、徒、磕、淌、凿、溉”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

“徒”读(tú)要读成(dǒu),“媳”读(xí)不要读成(xī),“凿”为平舌音,“绅”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豹、魏、派、娶、媳、妇、淹、硬、逼、浮、旱、徒、饶”    

字形难点:

“豹”的偏旁是豸旁,“派”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

“旱”的上半部是“日”不要错写成“目”。

“徒”的偏旁是双人旁。

“媳、妇”人女字旁横不出头。

2.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1)小组学习(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2)汇报

理解词义。

  

面如土色:

脸色呈灰白色。

形容惊恐之极。

担心吊胆:

形容非常害怕。

磕头求饶:

向别人磕头乞求饶恕自己。

开凿:

挖掘、开垦。

旱灾:

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生: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生:

西门豹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3.段落结构:

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河神娶媳妇”的底细。

第二层(10—15自然段)讲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第三层(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三层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层(1—8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了解邺这个地方的情况。

第二层(9自然段)写西门豹决定对策。

第三层(10—16自然段)写西门豹采取行动。

这一层次再分两个层次,先详写除“神”害,后略写修水利,除旱灾。

四、拓展说话练习

师:

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

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提升

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

他会怎么做呢?

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西门豹的资料。

 

师生一起复习自我介绍,突出单姓。

 

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好西门豹这个人名。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先同桌互读,再全班交流读,集体正音。

 

开火车读老师出示的生字卡片,在读的过程中,识记难读字音和易错、难写字形。

 

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全班汇报交流。

 

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词,说说它们的意思。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全班交流,简单归纳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交流课文如何分段分层。

 

说话练习:

西门豹明白事情的真相了吗?

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结合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课题

26西门豹治邺

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在这里面文中的意思,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品读课文,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3.分析西门豹人物形象,了解西门豹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破除迷信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办法的巧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

面如土色担心吊胆旱灾

磕头求饶娶媳妇开凿

2.复习,确定专题

师: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能给上面的词语分成两类吗?

(巧妙为民除害)

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西门豹是怎样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

二、理解课文

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

下面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画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

板书: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年年闹旱灾

3.理解词语: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座位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

(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座位合作学习

2)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

天灾人祸(板书)

3)指名回答

板书:

巫婆、官绅给河神娶媳妇

人烟稀少年年闹旱灾

4)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能体现西门豹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词句。

(写上“巧妙1、巧妙2……”)

2.小组合作。

师:

你们觉得哪一处最能体现西门豹惩治的巧妙?

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议一议,这句话巧妙在哪里;

赛一赛,谁能读出这句话巧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件出示(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

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

又该怎么研究?

学生汇报,得出巧妙之处。

巧妙一,安排周密。

巧妙二,不动声色。

巧妙三,假戏真做。

巧妙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过渡:

西门豹惩治了恶人,又带领百姓干什么了?

师:

请同学们找到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

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

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播放视频西门豹)

师:

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

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指名说)

师:

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

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学生练读)

师:

你们想先读哪一句?

(指名读——评价——再指导读)

从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语气。

师:

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

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

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指名说)

师小结:

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

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

课文写到了吗?

齐读最后一段。

3.继续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问题?

(指名质疑)

4.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师小结:

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

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

(将计就计)

还可以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神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5.激情交流:

这一天,漳河上站满了许多人,有小孩、老人、妇女、卫士,他们看到这个令人难忘的场面,想说什么呢?

7.补充题目:

()的西门豹

四、课堂小结

说说西门豹管理邺做了哪三件事?

五、布置作业

1.说说写写

(一)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如果你也在场,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写什么?

说一说,再写下来。

(二)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

2.完成小练笔。

请展开想像,续写“巫婆和几位官员受到惩处后,其他官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怎样做?

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同桌互改,课后订正。

 

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你印象中的西门豹。

 

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理解词语: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指名分角色朗读老大爷和西门豹的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西门豹从与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中,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了吗?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能体现西门豹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词句。

想一想,哪一处最能体现西门豹惩治的巧妙?

 

看老师出示的课件,想一想: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

又该怎么研究?

 

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看视频,思考:

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

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