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3042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docx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冶金行业)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永兴县香梅乡金枝煤矿

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永兴县金枝煤矿

二○一二年三月

永兴县金枝煤矿

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会审人员签名

编制

2012年月日

防突队长

2012年月日

生产矿长

2012年月日

安全矿长

2012年月日

总工程师

2012年月日

矿长

2012年月日

参加学习人员签名:

 

前言1

第一章概述1

一、编制依据1

二、编制的目的与意义2

第二章煤矿概况3

一、煤矿简介3

二、主要生产系统7

第三章现阶段瓦斯治理存在问题11

第四章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12

一、全面完善瓦斯治理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保证瓦斯治理所需的资金与设备材料12

二、保持合理的采掘布局是构成矿井瓦斯治理达标的基础13

三、通风系统可靠稳定是瓦斯治理技术的基础原则14

四、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15

第五章组织措施31

 

 

前言

 

为认真贯彻《矿山安全法》、更好地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实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贯彻落实国务院6号明电、21号明电、446号令、国务院2010年2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26号)和省局有关文件、永兴县煤炭局的有关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强化区域防治理念,严格执行区域与局部“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结合我矿实际情况、防突经验和装备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对矿井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对国家财产的损失、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制约,特制定《永兴县金枝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第一章概述

为保证全面落实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措施到位,保证区域效果达标及制定符合矿井实际的区域瓦斯治理技术标准,规范瓦斯治理的设计;规范矿井采掘部署、通风瓦斯管理、区域与局部防突、监测监控管理、紧急避险等工程管理,而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依据

1、相关文件

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十二五”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通知》([2011]42号);

⑵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1年26号);

⑶湖南省发改委《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通知》;

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11年23号);

⑸《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⑺湖南省煤炭工业局、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小煤矿瓦斯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湘煤安监[2009]98号);

⑻湖南省煤炭工业局《湖南省深化煤矿瓦斯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湘煤安监[2011]36号);

2、主要规程规范、技术标准

⑴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⑵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安监总局第19号令;

⑶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

⑷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

⑸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

⑹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

⑺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MT5018-96;

⑻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6;

⑼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GB/T50518-2010;

⑽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GB50399-2006;

⑾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

3、主要技术资料

⑴永兴县金枝煤矿整合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

⑵永兴县金枝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说明书及附图。

⑶矿井有关图纸;

⑷矿井有关技术资料及管理资料。

二、编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编制矿井区域性瓦斯治理方案,全面深化区域瓦斯治理理念、强化技术基础与体系,对照查找在通风系统、抽采系统、安全资金投入、技术力量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布局和开采程序上为区域性瓦斯抽采与利用提供条件,优先开采保护层,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强化矿井地质、瓦斯、突水、火灾等防灾基础研究,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以矿长负总责的瓦斯治理工作责任体系,建立责权明晰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各级技术管理体系。

第二章煤矿概况

一、煤矿简介

1、煤矿位置及交通

金枝煤矿位于湖南省永兴县香梅乡高桥村境内,地理坐标为:

东径113°08′35″~113°09′00″,北纬26°18′58″~26°20′45″之间,距永兴县城直线距离25km;省道S212线从矿井外围金龟镇通过,矿井距香梅至金龟公路2km,香梅至金龟公路与S212在金龟镇相连,S212与G107、京珠高速相连;交通方便;原煤外运条件良好(图1:

矿井位置与交通图)。

2、煤矿历史沿革

矿区范围内原有香梅乡金枝煤矿、高坪煤矿和振兴煤矿,根据郴州市人民政府郴政函[2007]40号文《关于对嘉禾县石桥镇竹山下煤矿等13个煤矿进行资源整合(第八批)的决定》,关闭高坪煤矿和振兴煤矿,与金枝煤矿资源整合,高坪煤矿和振兴煤矿资源划入金枝煤矿规划开采,目前金枝煤矿已按规定进行了资源整合,并办理了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为C4300002010021120055543,有效期至2014年2月。

核定生产能力为6×104t/a。

3、矿区构造、煤系地层及煤层赋存情况

3.1地层和煤层:

金枝煤矿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根据资源储量报告提供的资料,矿井可采煤层为3层,编号为2、5和6煤,2煤厚1.8~3.1m,平均为2.55m;5煤厚0.9~2.4m,平均为1.6m;6煤厚0.2~2.3m,平均为1.4m;煤层结构较复杂,属不稳定型煤层。

现将矿井范围内就可采煤层2、5、6层及顶底板分述如下:

 

表1-2:

2、5、6煤层煤质化验成果

项目

煤样

Mad

(%)

Aad

(%)

Vdaf

(%)

Qb·ad

(MJ/kg)

Std

(%)

2煤

1.83

13.96

7.02

30.26

1.99

5煤

1.90

14.28

6.53

29.56

0.89

6煤

1.18

10.53

5.75

32.67

0.73

根据煤质化验成果可以得出:

2煤层为低~中灰、中硫、中磷、特高热值无烟煤;

5煤层为低~中灰、低硫、中磷、特高热值无烟煤;

6煤层为低灰、中硫、中磷、特高热值无烟煤;

2,5,6煤都可做为动力和民用煤。

2煤顶板:

砂质泥岩:

黑色,具水平层理,富含菱铁矿结核,俗称结核泥岩,厚约9m。

2煤层:

黑色、粉末状,煤层结构简单,厚0.14~3.4m,一般厚0.64m,属不稳定煤层,局部可采;矿井范围内巷道揭露煤厚1.8~3.1m,平均2.55m。

2煤底板:

细砂岩:

灰黑色~黑色,夹粉砂岩与砂质泥岩,厚18m。

5煤顶板:

中~细砂岩夹粉砂岩:

灰色,中厚~厚层状,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平均厚18m。

5煤层:

黑色,粉末状,似金属光泽,矿井范围内厚0.9~2.4m,平均煤厚1.6m,为矿井局部可采煤层。

5煤底板:

中粒砂岩:

灰白色,厚层状,致密坚硬,平均厚30m。

6煤层:

黑色,金属光泽,粉末状及块状,矿井范围内厚0.2~2.3m,平均煤厚1.4m,为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6煤底板:

细砂岩夹粉砂岩:

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间夹细砂岩条带或砂质泥岩,具水平层理,厚约17m。

3.2构造

3.2.1矿区构造:

本区属我国东部规模较大的新华厦系与五峰仙帚状构造联合作用形成的“多”字型构造体系;矿区内大致相互平行的一系列较为紧密的褶曲,其构造线大体呈NNE向,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其主要断裂线方向与褶曲轴线方向一致,多呈NNE方向,由于主要断裂构造的断层面多向东和南东方向倾斜,造成浅部岩层倾角直立或倒转现象;本矿区范围内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别。

3.2.2、矿井构造:

金枝煤矿位于永耒复式向斜北端高堰井田的北部边缘,矿井范围内呈倒转向、背斜构造;次级倒转背斜核部由二叠系龙潭组下段组成,两翼分别为龙潭组上段,背斜轴部南北,东翼较陡,倾向北西为倒转,倾向南东为正常,倾角50°~75°;西翼较缓,倾向北西,倾角40°~55°;南较陡,倾斜,局部地段发生倒转,倾角达82°;东南部为一急倾斜次级复式倒转向斜,由两个倒转向斜和一个倒转背斜组成,西侧次级倒转向斜轴面向西倾,东侧次级倒转向斜轴面向东倾;次级复式向斜北东向展布,两翼及核部均为煤系地层组成;轴线呈北东走向,轴面向东南倾斜,东南翼倒转,两翼浅部地层倾角急陡,一般60°~85°,深部倾角变缓,小于60°;矿井范围内主要断层有F1和F2二条断层,F1断层位于矿井中西部,走向NNE~SSW,倾角28°~50°,断层斜切煤层,造成北西翼地层向西南错开,断层东侧煤层向北错开,平面断距50~80m,落差30~40m;F2断层位于矿井东南部,走向NNE~SSW,倾角50°~65°,断层斜切煤层,造成断层北侧煤层向北东错开,断层南侧煤层向南西错开,落差15~35m。

4、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4.1瓦斯、煤尘与煤的自燃性

A:

瓦斯

根据2010年度该矿的最新瓦斯鉴定报告,矿井相对CH4涌出量为23.54m3/t,绝对CH4涌出量为0.58m3/min,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B:

煤尘爆炸危险性

根据鉴定结果和2007年度该矿的瓦斯鉴定报告和湖南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湘煤行[2008]第14号),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C:

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

根据鉴定结果和2007年度该矿的瓦斯鉴定报告和湖南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湘煤行[2008]第14号),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性。

D:

地温

煤矿地温正常,地温一般小于30°,地温梯度小于3°C/100m。

在本矿区煤矿开采历史中从未发现地温异常现象。

4.水文地质条件

A:

地表水

矿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形,海拨高度+87~+207m,地形较平缓,植被发育,地表多为白垩系下统紫红色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所覆盖,裂隙多被石膏充填,含水性弱,大气降水大多沿山坡进入溪流排泄,少量通过残坡积层孔隙和岩石裂隙渗入矿坑。

矿区地表无大的河流与水体,矿区北部仅有一些季节性小溪和山塘。

B:

老窿、采空区水

矿区小煤窑开采历史攸久,该矿井周边小煤窑较多,采空区积蓄的老窑水,存在一定的水灾隐患,老窑水对矿井生产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是影响矿井涌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危险源;矿井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老窑水的探放和地表防治水管理。

C:

断层水

矿井内主要断层有F1、F2二条断层,均为二条逆断层,断层破碎带为泥质胶结,充水性差,导水性差,对矿井水无大的影响。

D:

矿井涌水量

矿井范围内二迭系上统龙潭组上段地层主要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岩性较致密,无强含水地层;从钻孔和矿井生产揭穿的矿井东南部F1、F2断层破碎带为泥质胶结,富水及导水性较差;矿井是以底板砂岩孔隙、裂隙含水为主的孔隙充水矿床,大气降水和老窑水是矿坑主要充水来源。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根据矿井资源储量报告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0m3/h,最大涌水量为130m3/h。

5.环境地质

矿山开采煤矸石量较多,矸石堆积处对植被破坏较重。

矸石堆积物中含少量黄铁矿,在地表易氧化,对水质有轻微的污染。

其它矿业活动对矿区地下水资源影响较轻,对区域地下水资源无影响。

地质灾害不发育,出现较小的地质灾害有顶板崩落,突水危险性小,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总体影响较轻。

矿山建设对人居环境影响较轻。

综上所述,矿井环境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

二、主要生产系统

1、矿井开拓、开采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共布置有主井、东、西风井三个井筒。

主井为斜井,担负全矿井煤、矸、人员、材料的进出、管线敷设、进风及安全出口等任务。

东、西风井为斜井,担负全矿井回风及安全出口的任务。

表3-1:

井筒特征表

井筒名称

主斜井

西风井

东风井

井口

坐标

(m)

X

2912572

2912581

2912526

Y

38414346

38414311

38415096

Z

+141.6

+145

+132

方位

190°37′

207°33′

46°

坡度

30°

33°

31°

井筒长度

375m

233m

217m

落底标高

-45.996m

+18m

+20m

断面形状

半圆拱

(净宽2.4m,净高2.1m)

半圆拱

(净宽2.2m,净高2.2m)

半圆拱

(净宽2.2m,净高2.2m)

支护形式

料石砌碹

料石砌碹

料石砌碹

净断面积

4.66m2

4.32m2

4.32m2

主要用途

进风、提煤矸、升降人员、上下材料、管线敷设、安全出口。

专用回风井、紧急情况兼安全出口。

专用回风井、紧急情况兼安全出口。

矿井分两个水平开采,即+20m水平和-46m水平。

由于矿井开采急倾极不稳定鸡窝状局部厚煤层,布置正规的长壁工作面较困难,故采用水平分层短壁式采煤法。

以石门为界划分采区,每个采区在回风石门内开掘回风上山与上一水平的石门相连,形成回风系统。

采区不布置轨道上山,各分层之间通过天井联络。

水平大巷以及采区回风上山等主要巷道均布置在煤层底板岩层中。

矿井现时生产主要在±0水平进行回采,1153采区布置有1个回采工作面,2煤布置一个底板抽放巷、2151底板大巷一个掘进工作面,一个1252运输巷道工作面。

2、提升运输系统

主斜井提升采用一台JTP-1.2×1.0型提升绞车,其配套电机定功率55KW,配用6×19S+NF21.5型钢丝绳,提升容器选用MF0.70型翻斗式矿车,每次提煤2车或提矸1车。

绞车配备PLC型绞车综合后备保护器,以确保提升安全。

提煤每次一辆,提矸每次一辆。

所有提升绞车以及电机均有煤安标志。

采区内的平巷运输采用人力推车,轨道上山配绞车牵引矿车提升下放。

3、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矿井主要通风机为4台FBCZ№-10/30型防爆抽出式轴流式通风机,功率30Kw,东、西风井各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该通风机风压范围380~1200Pa,额定风量12.5~20m3/s。

主要通风机以双回路电缆供电,风井口装设防爆门,设置安全出口和风硐,安全出口内装设两道正反风门,风硐内装设转换风机运转的风门。

实测矿井总进风量为1557m3/min,总回风量为1623m3/min,通风负压550-600Pa。

局部通风均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风机型号为YBT-5.5或YBT-11,功率分别为5.5kw和11kw。

4、供电系统

矿井主供电源来自金龟35KV变电站,用LGJ-3×50mm2架空线输送至矿,电压等级10KV,供电距离为5Km;备用电源为柴油发电机组;井下采用380V低压供电系统,下井电缆3趟,排水、通风、生产各一趟。

地面配电亭安装有6台变压器,2台S9-200/10KV/0.4KV型变压器供地面负荷,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运行。

1台S9—50/10KV0.69KV型变压器为掘进工作面局扇专用变压器,1台S9-315/10/0.69KV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直接供井下生产用电;2台S9-100/10KV型变压器,专供东风井抽风机用。

为了防止直接雷击,地面变电所及高度超过15m以上的建筑物,均考虑装设防雷保护装置。

 变电所防护直击雷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变电所安装避雷装置。

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接闪器采用避雷针、带、线和网。

引下线要保证接闪器与大地间有良好连接,接地装置的电接闪器采用避雷针阻应不大于10Ω。

变压器高压侧用RW3-10跌落式熔断器控制保护,并在高压侧安装FS6-10型配电式避雷器一组;用于防雷电保护。

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对变压器作防直击雷保护;采用阀型避雷器对变压器作防雷电侵入波保护;利用变压器工作接地兼作避雷针和避雷器的防雷接地,将配电室进、出线处架空线绝缘子铁脚与变电所工作接地体相连接作防雷电侵入波保护。

地面接地系统采用“接零”方式,地面变电所室内外设总接地网,与供电地面变压器中性线(零线)连接。

凡有机电设备的厂房,均于进户线设置重复接地装置,机电设备的外壳,铠装电缆的铅皮或接地芯线、高压、塑料电缆的屏蔽层,动力照明,通讯架空线路的进户,转角分支及终端杆等,均应按有关规定妥善接地。

供井下变压器的供电线路各安装一台JY82-3检漏继电器,自动进行漏电保护。

采煤、掘进工作面用电煤钻电压为127V,采用BZZ-4M型电煤钻综合保护,自动进行漏电保护和远距离控制。

5、防、排水系统

矿井采用一级排水。

在-46m水平设水泵房和水仓,选用3台100D45×5水泵,电机功率为90Kw。

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

沿主井敷设两趟D140×5排水管路。

正常涌水量时一路运行,最大涌水量时两趟运行。

6、压风系统

根据空压机必须的排气量及出口压力,选用LG13/8G型和LGJ10/7螺杆式空压机两台,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其配套电动机为额定功率分别为75-55kw,空压机工作的产生风量为9.6m3/min,气压为8kg/cm2。

产生的风量和气压均能满足风动设备正常工作要求。

考虑供风距离远,管路压力损失大,确定选用76×5的无缝钢管。

压缩空气管路采用无缝钢管,压缩空气管道除与设备、阀门或附件的连接采用法兰连接外,地面部分采用焊接连接,井下部分采用管接头连接。

井下管道的最低部分和下山入口处在井口、均设油水分离装置。

7、瓦斯抽采系统

矿井建立有地面瓦斯抽采泵站,瓦斯抽放规模为3.0m3/min。

安装2台2BE2-253型瓦斯抽放泵,1台运行,1台备用,配套电机功率55Kw。

抽采主管采用PE-KM0.8/160,壁厚9.5mm双抗管,沿风井敷设至各水平运输大巷;分管采用PE-KM0.8/110双抗管,沿各水平运输大巷敷设至采区石门;封孔套管选用PE-KM0.8/25双抗管,或φ25mm钢管。

矿进配备了ZY-750D、ZD-350型钻机各1台。

2011年度矿井抽采纯瓦斯总量为36×104m3。

8、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安装了KJ101N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地面设中心站,井下安装了6个监测分站,共安装了20个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4个风速传感器,2个温度传感器,1个水位传感器,2个负压传感器,10个设备开停传感器,5组风门开关传感器,共计44个传感器。

主站与监控分站之间、监控分站与传感器之间用MHYVP1×4传输电缆连接。

9、瓦斯管理系统

⑴检测设备配备

矿井配备有便携式瓦斯报警仪10台,光学瓦斯检定器8台,测风仪表2组,CJZ-70瓦斯抽采多功能参数检测仪1台,MD-2预测仪1台。

⑵瓦斯检查及管理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每班不少于3次,并执行交接班制度,无空班、漏检现象,有“三对口”管理制度;局部通风机专人负责制。

⑶防治瓦斯措施:

制定有针对性的瓦斯防治措施,并落实到位。

 

第三章现阶段瓦斯治理存在问题

1、矿井开采不稳定急倾斜煤层有3层,煤层瓦斯含量高,无保护层可采。

且煤层透气性低,抽采困难。

2、矿井的生产系统、通风系统、抽采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紧急避险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

3、瓦斯防治专业人员配备不足,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

4、区域防突技术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适合矿井的区域瓦斯治理技术体系。

5、瓦斯抽采现场管理不到位,底板巷施工未赶上回采进度,抽采钻孔孔施工速度慢,抽采系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区域防突治理的装备不全,达不到规定要求。

因此,根据矿井实际,必须建立健全的区域性瓦斯治理体系与编制完善的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第四章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由瓦斯治理技术管理体系、资金保证、采掘部署、生产组织措施、通风系统技术方案、区域瓦斯防治措施、防误透煤层措施、有关抽采施工管理要求、防瓦斯超限与积聚的技术原则与要求、安全监控管理、组织措施等部分组成,共同形成矿井瓦斯治理技术体系,为矿井瓦斯治理技术与现场管理提供依据。

一、全面完善瓦斯治理机构人员和技术体系管理体系

1、区域治理机构、人员的完善

完善区域治理机构,成立安全监测、抽采打钻、通风瓦检、瓦斯工程队伍、防突专业队伍。

安全监测队配备5人,承担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和保养工作。

抽采队配备14人,专门承担抽采站运行、抽采管路安装维护、抽采钻孔施工工作,以及石门揭煤、岩巷掘进探煤等施工任务。

通风瓦检队配备11人,专门承担通风设施的安装维护和瓦斯检查工作。

瓦斯工程队伍16人,专门承担瓦斯工程巷道施工及抽放钻场等的施工任务。

地测队5人;防突队20人,专门承担预测预报、效果检验、防突措施施工等防突工程施工工作。

2、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管理体系

⑴成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区域瓦斯治理技术体系,矿总工程师对矿井的瓦斯治理负全面技术责任。

⑵具体瓦斯治理技术流程

矿长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十五年”瓦斯防治规划与矿井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方案(由煤矿矿长与企业负责人审批,报审后备案)→编制年度瓦斯治理目标(报县局审批)→按规划与计划落实矿井瓦斯治理资金与机构、人员,瓦斯治理工程量,分月计划进行落实→针对各队、采区、煤层编制瓦斯治理方案(一面一策)→由矿瓦斯治理技术人员负责编制各项瓦斯治理岗位责任制、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各部门审批→总工程师批准→下发部门、单位落实执行(技术部门、安监部门监督执行,每月再次对瓦斯治理措施由总工程师组织复审,补充)。

⑶具体瓦斯治理管理体系

矿长负责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矿总工程师提供瓦斯防治技术,生产副矿长负责防突管理、瓦斯抽采措施的落实及采掘布局措施的落实,安全副矿长负责安全监测措施的落实。

总工程师下辖有通风瓦检、防突、抽采、安全监测四个专业队。

二、保持合理的采掘布局是矿井瓦斯治理达标的基础

1、优化生产布局

矿井、采区和工作面设计要满足瓦斯治理的需要,优先实施区域预抽。

优化巷道布置,简化生产系统,明确开采顺序,合理确定工作面参数,合理集中生产,实现安全高效。

优化生产布局,坚决淘汰巷道式采煤法。

-46m水平各采区工作面必须保证有两个安全出口,采取U型负压通风方式。

底板运输大巷布置在离煤层层间距10m~15m的位置,有利于进行底板预进行煤层底板预抽。

2、合理组织生产

矿井严格按规定进行生产能力核定、通风能力核定,同时把瓦斯抽采达标能力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矿井设计能力为6×104t/a,近几年生产能力在3×104t/a左右;而矿井装备有两台2BE-253水环式真泵2台,其抽采能力达到实际需要的抽采能力的2~3倍,符合要求。

矿井按核定生产能力编制了年度和月度生产计划,合理组织生产。

矿井主要通风系统、瓦斯治理技术、开采工艺等发生变化时,应立即进行生产能力复核,并依据复核结果组织生产,严禁超能力组织生产。

矿井采掘工作面个数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3、坚持正规开采

矿井要加强生产准备,保持水平、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正常接替。

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至少2个安全出口,形成全风压通风系统,针对矿井实际,严格执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不得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

要严格按规定淘汰落后和非正规采煤方法、工艺。

煤层厚度较大,倾角较大时采用水平分层短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煤层较薄,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