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245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海涛

同志们好!

首先感同志们的信任和邀请,给了我和同志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

很高兴和同志们相会,一道学习和感悟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现在人们已时常提及,“至今已觉不新鲜”。

“百家讲坛”把学术殿堂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物鉴赏等传统文化引至平民百姓;奥运开幕式有一轴长卷尽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同志的一段著名论述: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个珍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从孔夫子到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

又:

“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

2009年2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时专门提到: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和’在中国古代历史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民族既能像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看来,尽管“传统文化”虽已不觉新鲜,但仍有说不尽的话题。

今天愿将我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同志们做一个交流。

相信这种交流只要源自心灵间的真诚,就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时时闪亮。

我们就从源头说起吧。

一、你从哪里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从汤因比、光耀的预言说起: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20世纪英国的世界级历史学大家)

“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

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

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

…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心。

﹝按:

当然,今天重要的是谁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预测谁能充当未来统一世界的领袖。

时空:

水均益访光耀谈中国崛起——预言崛起,水问其故,曰:

“一个民族的历史!

(1)、“中国”概念的形成与涵的变化发展

《诗经·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尚书·梓材》: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维德用,和怿先後迷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史记·货殖列传》:

“夫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三国志·诸亮传》,“亮说权曰: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明史·宦官传·和传》: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外国传·琉球传》:

“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

《今晚报》2009年2月19日:

“绝版鸿章”: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

既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容,皆称中国,从无改写国号之例。

2009年3月13日:

网载:

氏朝鲜与美国条约——1882年5月22日,大朝鲜国四百九十一年即中国光绪八年四月初六日,大美国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China与昌南镇:

俄语“中国”与契丹。

(2)、历史一词的起源与涵。

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许慎《说文解字》

历——经过、经历。

——左民安《细说汉字》

历史——《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

“帝曰‘吴王颇知学乎?

’咨曰: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明朝,廷机,袁黄著《历史大方纲鉴》、《历史大方纲鉴补》,(在日本流行)

——19世纪末,清设京师大学堂仿日本设“历史”课。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1页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既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这两方面的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涵:

⏹客观过程——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是已经稳定的凝结下来的活动。

⏹主体化的记载——历史家、历史记述者对人类活动的记录。

⏹学科

(3)“传统”与“历史”密不可分:

传——传递;

流传、传承。

统——纪,茧性为丝,煮以热汤而抽统纪,方能成丝。

引申,纲纪,本、始。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4)、“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文——文身,引申:

文字

文章——文采、礼法制度

文饰

文明、文化

文化:

《易经·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

广义——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

泛指——一般知识、语文知识

考古学用语——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文明:

〈左传·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

火、龍、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鸞、和、鈴,昭其聲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二、如何认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华

1、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独创性——一枝独秀,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文字与文学——用心为文可雕龙,北风南骚韵深长。

文字的独创性:

文—形—音—义

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唐诗宋词元曲——诗的国度

对联:

留园对联

上联:

读书取正,读诗取志,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

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

与兰同芳,与莲同洁,与梅同疏,与菊同野,与海棠同韵,

定自称花里神仙。

②史学——绵延五彩纂著,三通两鉴廿四史

③哲学——重德言道轻神,天人理气知行辩

④科技、医学——九章祖率恒表四大发明耀中华

望闻问切辩证一枚银针行天下

⑤文物艺术——君子无故玉不去

表里如一可比德

南青北白青为主

唐越器时间无

求意丹青无限美

神韵有奇葩

莫道一币形微小

已纳百学在其中

 

(2)悠久性与连续性——一脉相承,不尽长江滚滚来

史官制度史馆制度

黑格尔“中国历史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哲学》

约瑟:

“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多的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资料来写历史。

可是,当人们从无可争辩的真迹——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三十个帝王中的二十三个帝王名字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许多人该是何等惊异!

由此可见,司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

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

”《中国科技史导论》

汤因比:

《历史研究》——世界26种文明形态,唯中国文明未中断。

(3)凝聚性、融合性与共创性——一统向心,天下华人一家亲

四次民族大融合、三种文化大交流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

季羡林先生:

传统文化——大国学

感悟魅力:

a) 天津驻新疆办事处,“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b)“应是绿肥红瘦”(清照《如梦令》)

2、精华:

千般主论人文重民贵和说精华

楼宇烈:

“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师渠:

“在我们看来,‘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神韵,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许更恰当些。

《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寻根探源说“民本”

  ①敬德保民说周公——周公庙里思无穷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史记·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以接天下之士。

”“勿以国骄人”“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尚书·召诰》“惟命不于常”“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康诰》“用保乂民”“永康保民”“怀保小民”

    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周公庙对联)

[感悟:

“以人为本,天下归心”原文见《新滨海》2008年22期]

2仁者爱人说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论语·宪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民贵君轻说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君舟民水说太宗——人为本存百姓不夺农时

《贞观政要》: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道篇)

贞观二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务农篇)

贞观十四年“征上疏曰----荀卿子曰:

君,舟也;民,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太宗深嘉纳之。

”(君臣鉴戒篇)

《荀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事:

1、纳征谏“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乃停

中男”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马周)

3、杜佑——富人;晏——米麦数斛,杂书两乘。

5枝叶关情说燮——伟林《谁与历史同行》“枝叶世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6普渡众生说佛教(汶川地震,什邡市佛寺素全主持,108个婴儿)

 

感悟:

1、传统文化民本观的本质:

(1)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说到底“君”是主体。

(2)“重民”、“亲民”——御民、使民之道。

2、传统文化民本观的精华:

(1)重民、亲民——对民的态度

(2)保民、惠民——对民的政策

(3)听于民——问计于民

3、今之民本观:

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主人;

领导者——人民公仆

重民、执政为民

听于民——逐渐完善的制度

4、有感而发:

               一、

        霜冷长河忆半生, 青云蜀道写真诚。

        

        一腔热忱赋学子, 玉壶冰心慕雪清。

               二、

        累累军章百战功, 珍存只为英烈情。

        农工厂长皆本色, 解甲数载不扬名。

        老来多病贫无计, 卖却军章失却灵。

侠骨闻知柔肠断, 白衣听罢泪纵横。

        几多感慨吾谁语, 悄言知己诉衷情。

       

        

        

               三、

        闻语“老乡”喜欲狂, 总理与民拉家常。

        深居高坐帝王寡, 问暖嘘寒公仆详。

        工钱紧追手紧握, 真情溢见泪溢行。

        莫道尚需体制改, 无情怎论为民忙?

 

              四、

        吾观任长霞,   感时泪眼花。

        心中民常在,   真诚实堪夸。

        庶人咏召公,   决狱棠树下。

        人歌子产,   为政德天下。

        诸为丞相,   开诚布公明赏罚。

        历览前贤迹,   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今民为本,   

        诚出于心利万家。

        一把红标尺,   量出英雄步履满天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千里始足下。

        宁静淡泊心如火, 一腔热忱育才华。

 

 

               五、

        入板房,手相握,老人泪两行。

        千车砖,望一行,涛兵语深长。

        最是令人动情处,孩子笑声满课堂。

        爱自为民,源自本,

        依依08去,切切09望!

 

(2)、奥运表演说“和”字

 

   ①、“和”字的本义与意义的延伸。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说文解字》: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仪礼·乡射礼》:

“三笙一和而成声”——和:

乐器,引申义:

和顺、和谐。

      《左传·襄公·十一年》:

“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晋书·挚虞传》:

“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②、以和保和说西周——一个时代的思考——和谐理论文化初成

      周公庙:

(中周、左召、右太)

      召公殿:

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甘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

      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③、礼用贵和说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有子曰)

背景:

天下大乱,乱极思治,乱极思一 —— 思的时代。

孔子:

仁、礼、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论语·子路》)

怎样达到和:

修己、举贤才、乐教

修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举贤才:

“为政在人”、“不以言取人”、“听其言观其行”、“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

乐教: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乐记》“乐者,乐也。

”(《史记·乐书》)

按:

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

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感悟:

学习并快乐着!

音乐承载着历史!

岁月是流逝的,精神是永存的,音乐是永恒的。

(同一首歌、喀秋莎、歌唱祖国——指挥)

音乐表达着感情:

同窗情、朋友情——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

    亲情——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

    爱情——月亮代表我的心、泉水叮咚响

爱国情——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历史教育之情——太行山上、历史的天空

④、兼爱、非攻说墨子:

      “我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

    

       兼相爱则治,交相利则安。

—— 双赢、共富

    ⑤、道法自然以求和——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柔弱谦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

 ⑥、兵家论战本为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子兵法·谋攻》)

感悟:

伯承元帅的故事,周恩来送叶挺三书——《史记》《离骚.》《子兵法》

    ⑦、“法不阿贵”论法家——行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分析)

感悟:

和战不绝对,辩证看和谐

 

    ⅰ:

时代主旋律不同,和战有异。

    ⅱ:

和战可转化,仁智促和谐。

    例子:

楚汉之战、从颂三杰到歌大风

       一幅长联说诸: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故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寿:

“臣寿等言……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

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

“评曰:

诸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

感悟:

岷水湖光映翠林,锦城诗意尽诗文。

武侯祠里凝一对,为政得及千古人。

巴山蜀地共君行,一景一情思无穷。

ⅲ:

民为本,和为贵——相辅相成,以民为本可致和,以和为贵可安民

温家宝: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廉洁

 

三、现实需要你——“史之为用”与“古为今用”

1、古人论史之为用:

司马迁:

“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

满纸英雄言,一把悲愤泪,

可知红楼外,更有太史味。

知几: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岂可缺之哉!

2、今人“古为今用”:

(略)

三、与你同行——举起人本、尊重、和谐的大旗,完善自我,践行科学发展观

1、尊重人、人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精华

《史记·管晏列传》

《史记·公子列传》

剔除糟粕利发展——个人权力过大,乏监督,乏约束。

“一封朝奏九重天”

2、和谐——闫崇年“四和”新解(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1)和谐个人——与己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好——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读经典——梁启超: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诗经》、《论语》、《史记》、《红楼梦》、《道德经》

学点歌曲,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2)和谐他人、家庭、单位、社会、世界——与人和

①、于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我的和谐课堂——三言两语

三言:

交益友,真诚获相知;

相切磋,述往而知来;

学思问,体道识穷达。

两语:

留一片净土赋学子,

存一份真情伴今生。

教学相长——随风潜入夜,

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

朋友,我与你同行;欢迎你—来自天山的朋友。

③、《相知年年岁岁》——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心便可记一世

柳青青;咏月怀古——他乡也有问候;留住真情集册

④、和谐家庭

互敬互爱,互谅互为。

相知相助,相进相随。

琴瑟和鸣,举案齐眉。

腹有诗书,德言萦回。

关雎之乐,夫妇和美。

 

常怀父母爱,情比河海深。

而今虚花甲,痛不见双亲。

双亲虽已逝,慈容遗儿。

可为处世鉴,可为仁德心。

穿针平和貌,教我淡浮尘。

待人诚和意,教我贵情真。

毕生持二宝,可得和谐音。

人生长路行,最念父母恩。

 

⑤、和谐社会——歌颂平民,关注弱者,与人为善,与人为友。

给三叔子女的一封信;累累军章百战功;结识项城新知;贺召师傅八十寿辰

⑥、和谐世界

一国两制——和谐中国的创举

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

和谐世界

久慕西花厅,今见不染亭。

最念周总理,容颜沐春风。

满园温馨意,教我毕世铭。

物显和为贵,但祈永太平。

琴曲:

彩云追月,泉水叮当响。

2009年6月1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