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398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8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

第8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

史时期

距今1万年前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代

近百年气象观

测记录时期

全球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

3.全球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导致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图所示:

另外,还可采取政策手段,如政府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2015·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

D.洋流

2.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C.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

第2题,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答案:

1.A 2.C

考点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量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气温高,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1.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读主要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的特征进行。

具体判读时一般遵循“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三步走的原则。

(1)根据温度确定南北半球

南北半球热量分布不均,导致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根据最热月或最冷月以及年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南北半球。

半球名称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年气温曲线形状

北半球

7~8月

1~2月

峰型(上凸)

南半球

1~2月

7~8月

谷型(下凹)

(2)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全年最低气温

温度带

全年降水分配

气候类型

>15℃

热带

年雨型,各月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750~1000mm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1~5月很少,6、7月猛增,年降水量1500~2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全年几乎为零

热带沙漠气候

0℃~15℃

亚热带或温带

冬雨型,夏季少,冬季多

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各月降水均匀,在50mm左右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冬季少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0℃

温带

夏雨型,夏季超过100mm

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夏季少于1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3)根据气候分布确定气候类型(北半球)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见下图)

(4)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成因

气候类型

受单一气压带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受单一风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带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受季风影响

 

2.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

(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2015·福清华桥中学月考)下图为某地降水量和气温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下列哪个城市的气候类型与该图符合(  )

A.开罗

B.上海

C.开普敦

D.悉尼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雨热不同期,7月份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大,且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应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第2题,开罗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上海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开普敦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悉尼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答案:

1.A 2.C

 

等温线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等温线图是描述某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地图,因气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密切相关性,成为高考综合考查中的重要图类之一,判读的重点是等温线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图1 某城市气温时空分布图

图2 某地区年均温分布图

图3 某区域某日某时

刻的等温线分布图

等温线的判读要从等温线的数值、走向、弯曲、闭合、疏密等方面分析,具体判读内容及方法如下:

1.判断南北半球

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如图3为北半球。

2.判断海陆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

1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

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暖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5.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

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

地势低:

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若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如下图:

6.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如下图中乙为山地。

盆地: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如下图中甲为盆地。

7.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2)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4)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最大温差是(  )

A.4℃   B.12℃

C.16℃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图中所示地区在哪个时间段内温差最大?

为什么?

提示:

9日8时~9日13时温差最大。

因为9日天气晴朗,清晨大气逆辐射较弱,故气温较低;白天,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升高快,气温高。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C 

(2)B (3)B

考向一 全球气候变化

(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第1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

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

第2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A、B项错误。

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C项正确。

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D项错误。

答案:

1.A 2.C

考向二 气温和降水

(2014·高考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在上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4.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3题,此图为北京西山地形剖面图,说明该地位于华北地区,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

由剖面图的走向为东南—西北可知,甲、乙、丙、丁四地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依次减弱,因此年降水量也依次减少。

故选A。

第4题,由材料可知,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

比较甲乙丙丁四地,显然甲地最适宜大面积种植板栗,因为甲地位于向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的迎风坡,且地势较低,光照条件好,温暖湿润,自然条件最好。

故选A。

答案:

3.A 4.A

(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5~6题。

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雪量B.温度

C.光照D.地形

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B.林地

C.城区D.乡村

解析:

降雪是一种大气降水形式,降雪量的多少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积雪深度是假定雪层均匀地分布在地面上,从雪层表面到雪下地面之间的垂直深度,影响因素除了降雪量外,还受气温高低(即融雪量多少)的影响。

第5题,根据题干信息“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结合图可以看出,东西部降雪量差异较小,而积雪深度差异较大,可以排除降雪量、光照、地形因素的影响,所以选B。

第6题,M地降雪量与周围地区相比,差距较小,而积雪深度比周围小很多,即融雪量较多,说明气温较高,因此可能是城区(城市的热岛效应),所以选C。

答案:

5.B 6.C

考向三 气候类型

(2014·高考浙江卷)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7~8题。

7.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8.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第7题,该作物喜温(温度要求是≥20℃)好湿,图中显示①地月均温均低于20℃,只有7、8两月水分盈亏量为正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①地温度和水分条件都不适宜;②地5~9月月均温高于20℃,但全年各月水分盈亏量均为负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选项B说法正确。

第8题,①地虽然地处北纬29.7°,但冬冷夏凉,最高月均温

低于20℃,推测①地海拔高,因此可能是高原和高山气候;②地冬冷夏热,冬季气温低于0℃,全年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7.B 8.D

9.(2014·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

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

分析气候特点,主要从气温(包括冬夏季气温高低、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包括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变化大小)和大气环流方面分析。

与Q城相比,B城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因而气温年较差小;B城的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变化较小(B城降水不如Q城集中)。

由B城的地理坐标可知,B城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西风带内,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而Q城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可见,导致B、Q两城市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答案:

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一、选择题

(2015·合肥一模)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完成1~2题。

1.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

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较长

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秋季北极地区晴天多

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快

2.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  )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

③利用太阳能发电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

第1题,冰川面积最小值应该在温度最高月份,海洋水体比热容较大,温度升高慢,所以推迟到9月水体温度最高,冰川面积最小。

第2题,图中显示从总体上看,北极冰川面积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气温升高。

控制冰川面积下降的幅度必然要减小温度升高幅度,农业灌溉技术与全球温度变化关系不大。

故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D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3~4题。

城市

平均气温(℃)

1月

5

11

21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mm)

1月

47

75

1

7月

150

5

610

3.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

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4.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

解析:

第一步:

确定南北半球。

①②③三个城市的7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月平均气温,应位于北半球。

第二步:

确定所属温度带。

①②两城市的1月平均气温分别为5℃和11℃,在0℃~15℃之间,应属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城市的1月平均气温为21℃,在15℃以上,应属热带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

①城市的平均降水量1月为47mm,7月为150mm,应为夏雨型气候;②城市的平均降水量1月为75mm,7月为5mm,应为冬雨型气候;③城市的平均降水量1月为1mm,7月为610mm,应为夏雨型气候。

结合前面两步,即可判断①城市属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城市属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③城市属于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

最后,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和相对应的陆地自然带,即可得出两道题的答案。

答案:

3.B 4.A

下图中曲线为某海域年等降水量线。

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海域年降水量数值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由近海向外海递增

B.由近海向外海递减

C.由南向北递增

D.由中部向四周递减

6.若要推断乙地的气候类型,着重考虑的因素有(  )

A.洋流、地形、大气环流

B.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C.天气状况、人类活动、地形

D.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

解析:

第5题,甲处为热带沙漠气候,乙处为地中海气候,丙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根据等值线的分布可知,降水由近海向外海增多。

第6题,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是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5.A 6.D

下面两图分别为甲(40°N,33°E)、乙(40°N,116°E)两地的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7~8题。

7.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8.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洋流D.人类活动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甲地全年降水较少,最低月均温在0℃以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根据甲地经纬度也可确定)。

乙地雨热同期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根据乙地的经纬度位置,也可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区)。

第8题,甲、乙两地都位于40°N,但它们分别位于大陆的中西部和东部,故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而甲地不易受到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7.D 8.B

下图为某地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该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10.该气候类型(  )

A.分布在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

B.是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

C.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岸

D.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且雨热同期,故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第10题,温带季风气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岸,其他大洲都没有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该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

答案:

9.B 10.C

11.(2015·厦门一中模拟)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冬季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不同气候类型区。

图中夏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

C.②④⑤⑥D.①②④⑤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四地均受来自海洋气团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③地为地中海气候,⑤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这两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判断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似,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

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气候的成因、分布等。

(1)题,根据海陆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

①地位于22°S~35°S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②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2)题,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降水状况差别较大,③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3)题,⑤⑥两地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悬殊:

从大气环流方面来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方面来看,⑤地位于大分

水岭迎风坡,平地面积小,⑥地位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答案:

(1)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②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