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433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docx

精品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

关于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苏木乡镇为纽带、农村牧区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以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新的切人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与推行微观经济措施的桥梁和纽带。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巴彦淖尔市经济腾飞的关键,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巴彦淖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巴彦淖尔市现有一区(临河区)、两县(五原县、磴口县)、四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共有59个苏木乡镇和12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165.5万人。

巴彦淖尔市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

阴山山脉呈东西横贯中部,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盛产牛、羊、骆驼及肉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特产品,年产绒毛8000多吨,二狼山白山羊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美誉。

巴美肉羊是巴彦淖尔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复杂育成技术杂交培育出的肉毛兼用型品种。

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水利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阴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300多处62种,主要有硫、铜、铅、煤、银、稀土、石墨、铬铁、宝石等,富矿多,矿体厚,宜于开发。

铜、铅、锌、硫铁等储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水资源丰富,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市,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千米,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丰富。

占有土地的4.4倍,耕地598995.4公顷,人均耕地0.35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5倍。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90%以上的农田、林地、水域分布在河套平原,95%的牧草地集中在北部高平原,形成南北土地利用上的明显差异。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

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0多处63个品种,经地质工作探明储量45种。

其中硫、锌、铅、沸石、膨润土、银、镉、锂、镓、熔剂、硅石、白云石、云母、蓝晶石探明储量居全区首位。

铜、镍、钴、铁、锰、铬、磷探明储量居全区第二位。

光能资源丰富。

河套灌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91.7小时,后5年比前30年平均减少67.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2.1%,比前30年少1.7%。

风能资源丰富。

北部牧区年平均风速超过启动风速(≥3.0米/秒),乌兰布和沙区和山旱区启动风速年平均日数100天左右,套区为80-100天.年平均风速牧区最大为4.6米/秒,乌兰布和沙区和山旱区为2.6-2.8米/秒,河套灌区最小为2.6米/秒。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中国恐龙的故乡,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的重大措施。

目前,我市城乡经济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

一是农牧业比重过大。

二是农村牧区人口比重过大,而且素质较低。

三是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而县域经济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农牧业和其他各业之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统一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兼顾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三个层次以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

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其本身就是城乡统筹的具体体现。

第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县域特别是县域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牧区的结合部,是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促进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发展县域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不可能封闭起来自行发展,而是要发挥县域经济的整体优势,通过县域内和县域外两个市场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县域经济连接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生产才会发展,农民生活才会宽裕。

只有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总量提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新阶段,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经济实力提升

2012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813.3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4.2%。

县域地方财政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92.9%,年均增长16.3%。

临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7亿元;乌前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乌中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乌后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8亿元;杭锦后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亿元;五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7亿元;磴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

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2个工业园区跨入百亿元园区行列,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产业结构改善,工业主导作用增强

县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2:

49:

29演进为2012年的18:

59:

23,实现了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引领型经济的重大转变,有6个旗县区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比重最低的五原县也提升到47.5%。

(三)城镇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按照“一市三区一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临河新区基本成型,旧城区面貌大为改观,双河区启动建设,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3.7%提高到2012年的50.2%。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0074公里,各旗县区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实现全覆盖,46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建成并投入使用。

城镇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类文化、体育、艺术设施建设以及电力、通讯、供热、燃气、污水处理等工程的配套建设不断完善。

(四)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大力实施围封禁牧、退牧转移战略,休牧轮牧禁牧面积达到5935万亩。

深入实施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生态治理和河套平原绿化,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4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89%。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今后五年,全市县域经济处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国家必然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有效措施,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和打造呼包银榆经济区,有利于各旗县区争取项目、扩大投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三是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建设“五个基地”,巩固和发展“两个屏障”,打造“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13〕13号),将更有利于我市发挥水煤组合、农牧业资源、矿产资源、向北开放、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四是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次转移,有利于引进和培育立市立县的大企业、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

2012年,我市旗县区总数占全区6.9%,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区的5.1%,旗县区财政总收入仅占全区的3.4%。

由于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各旗县区发展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临河区是最低的磴口县的近5倍。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

旗县区产业结构单一,服务业比重普遍偏低,产业层次不高。

立市立县大项目少,制约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建设。

三是中心城市和中心集镇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环境。

四、加快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去年,自治区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三个着力”之一,纳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巴彦淖尔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的这一总体战略部署,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和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战略重点。

(一)抓项目、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

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以项目为抓手、园区为载体、构建产业集群为重点,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扎根,推动工业扩量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1.明确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各旗县区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人口分布、资源禀赋等差异,明确主体功能区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实施差异化发展。

沿阴山经济带以乌拉特前、中、后旗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冶金、煤化工、电力、建材等产业,力争建成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口岸经济区和重化工发展区。

沿黄沿线经济带以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依托沿黄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力争成为内蒙古沿黄沿线经济带上新的增长极。

临河区充分发挥市府所在地优势,突出发展生物制药、新型煤化工、新能源以及绿色特色农畜产品、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产业;乌拉特前旗借助包钢“西区”建设,重点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及化工、电力、水泥建材产业;乌拉特中旗依托甘其毛都口岸,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和新能源、风电装备制造业;乌拉特后旗立足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和多晶硅、建材石油产业;磴口县围绕现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沙草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能源化工业;五原县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发酵、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构建国家番茄产业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籽仁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杭锦后旗围绕河套酒业,构筑以白酒为主业、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示范基地。

2.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围绕全市打造“五大基地”的发展定位,各旗县区科学确定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整合,培育壮大重点企业,推进实施重大项目,促进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到2017年,临河、磴口、杭后、五原、前旗5个旗县力争番茄酱年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脱水蔬菜加工量达到1.5万吨,牛奶年加工处理能力达到114万吨,肉羊屠宰加工3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超过20万口,白酒销售额达到50亿元,打造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乌拉特中旗形成4000万吨以上洗煤、500万吨以上煤焦化、30万吨铜冶炼能力,建成自治区新型煤化工基地;乌拉特后旗形成100万吨有色金属冶炼能力,打造自治区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乌拉特前旗形成240万吨氧化球团、100万吨还原铁、200万吨特种钢生产能力,建设自治区重要的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

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磴口县、五原县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抓好风电场、抽水蓄能电站、光伏电站、甜高粱制燃料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到2017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1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建成自治区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3.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双百亿”工程和打造沿黄沿线经济带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项目、资金、土地供给向园区集中,重点加强给排水、电力、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将园区打造为服务项目的平台、产业集群的载体、城镇发展的新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各旗县区重点完善工业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有效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充分发挥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已形成优势、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实现园区扩容提质,力争到2017年培育新增2—3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对发展空间较大的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实现规模扩张;对发展规模较小的工业园区,通过发挥资源优势,集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

在临河、杭后、五原、乌前旗打造4个综合性农畜产品加工园区。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要围绕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提质扩容、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搞好6个县城、59个苏木乡镇、650个村的规划,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1.重点打造中心城区

按照“一市三区一组团”城市发展规划,围绕“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并重、生态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并举、功能区分与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的总体要求,加大临河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

加快杭后与临河组团发展步伐。

推进朔方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双河区,逐步拉大城市框架,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宜居宜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强化产业支撑,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放宽城市户籍限制,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中心城区的集聚能力。

2.着力建设六个县城

陕坝镇要“东拓南扩”,重点推进与临河同城发展,条件成熟后纳入中心城市;将乌拉山镇和巴彦高勒镇打造成对接呼包鄂和“小三角”(乌海—鄂托克—乌斯太)发展的门户枢纽;将海流图镇发展成为甘其毛都口岸的后方服务基地;隆兴昌镇发展成为连接中心城区、口岸、空港的关键节点;将巴音宝力格镇建成集蒙元文化和蒙医药服务以及青科乐工业园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基地。

六个县城要根据区位特征、资源状况和发展基础,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到2017年全部建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

3.优先发展中心镇

将小城镇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园区和口岸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镇,积极发展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统筹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使每个旗县区均建成1—2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的中心镇,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

4.积极培育特色集镇

大力推动历史文化名镇、蒙元文化名镇、农耕文化名镇、草原旅游名镇等特色镇建设,增强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使其具有鲜明的人文和生态景观特色。

同时积极发展甘其毛都等边贸旅游型城镇,青山、先锋、蒙海等工矿型城镇,乌兰图克、隆兴昌等设施农业种植观光型城镇,三道桥、隆盛合、先锋镇、沙海镇等特色种植型城镇,头道桥、塔尔湖等规模养殖型城镇,二道桥、西小召、胜丰镇、套海镇等物流型城镇,白彦花、沙金套海、套海镇等旅游餐饮型城镇,积极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

5.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畅通新旧区交通连接,加快发展县域内公共交通,推进临河与陕坝镇之间交通公交化。

继续推进水源、水厂和水网等供水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以黄河水供给为主、地下水为备用水源的供水模式,在磴口、临河、五原、前旗、杭后建设引黄取水供水厂,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安全饮水问题。

推进热源建设,加大供热管网、设备新建、改造力度,各旗县所在地全部实现集中供热,重点镇启动实施集中供热。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所有县城和工业园区要全部建有污水处理厂。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实现垃圾100%回收。

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双河区主要干道要建设地下管廊,临河西区、旧城区和朔方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新建工程,逐步实现地下管网管廊化,有条件的旗县所在地镇也应积极推进地下管廊建设。

到2017年,全市城镇建城区给水普及率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到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集中供热率达到85%。

6.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好体现乡村特色、便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村庄规划,加强已建成试点的管理和配套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河套、美丽乡村。

推广临河区进步村、五原县响导村、杭锦后旗春光村、乌拉特前旗公田村、乌拉特后旗蒙汉中心村等新农村建设模式,加快推进第二批67个试点规划建设,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完善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加快通乡苏木、村嘎查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

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全市农村牧区47.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015年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到2017年完成所有村庄改造。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牧业,提升农牧业经济效益。

1.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

加快实施排水改造工程,整治各级排水沟道,配套改造排水构筑物,三年内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提高河套灌区灌排配套水平。

推进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00万亩土地整理、山旱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好47个万亩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

积极推进农作物机械化作业,全市农牧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80%以上。

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集中推进种羊引进、繁扩工程和农作物育种、提纯复壮工程。

2.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在全市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政府所在地周边、农牧民收入较高和积极性较高、土壤资源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土地面积相对较少区域,布局设施农业发展区,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300亩。

发挥临河中泰、浩彤和金榕,杭后康尔徕、海龙,五原民隆,乌后旗金朗泰等设施农业重点示范项目典型引领作用,重点推进临河区、五原县、乌前旗、杭锦后旗发展设施农业。

加强市场信息、技术培训、资金融通等配套服务,通过农超对接、蔬菜直销、培育仓储配送企业等形式,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的利用率和收益率。

全市每年至少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到2017年设施农业力争达到40万亩,打造自治区西部蔬菜生产和输出基地。

3.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重点发展肉羊规模化养殖,构建专业化、大规模、高标准的肉羊育肥产业带。

依托临河富川、草原宏宝,乌前旗谷林、青松草叶,乌中旗祥园、大众顺和蒙羊,五原京原、力农,杭后锦嵘、万业隆,磴口晶烨等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国家繁育基地和屠宰加工基地,率先建立电子交易体系,配套活畜交易市场,建立完善肉羊繁育、饲养以及产品加工标准。

到2017年,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3000万只以上,重点打造肉羊饲养量100万只以上养殖企业2家。

在杭后、临河、磴口新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500个,奶牛存栏达到25头,重点打造圣牧高科、秋林有机奶生产基地,有机奶牛达到10万头。

扶持生猪规模化发展,新建、改扩建生猪标准规模养殖场(小区)300个,生猪存栏达到100万口。

沿阴山山脉的乌拉特草原和半农半牧区以及磴口县等优势区域发展绒山羊养殖,绒山羊存栏稳定在125万只,羊绒总产量保持在500吨左右。

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实施“北繁南育”工程,缓解草畜矛盾,提高抗灾保畜能力。

推进种养结合,认真研究秸秆转化、饲草料加工等问题,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充足饲草料保障。

4.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围绕“为加而种,为养而种”,突出地方优势产业,合理布局1100万亩耕地种植结构。

到2017年,粮食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小麦200万亩左右、玉米3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60亿斤以上;向日葵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其中花葵210万亩左右;加工型蔬菜稳定在70万亩左右,其中番茄60万亩、脱水菜10万亩左右;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左右,西甜瓜20万亩左右,黑白瓜籽50万亩左右,果树、枸杞等10万亩。

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扶持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基地、订单种植,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5.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依托河套优质农畜产品资源主打“河套牌”,实施品牌兴农兴牧战略,把河套雪花粉、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百吉纳奶酒、圣牧高科有机奶等农牧业品牌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培育壮大河套酒业、恒丰面粉、春雪羊绒、多多美番茄、康尔徕蔬菜、富川饲料等一批本土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国内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改造中小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培育一批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

全面加强番茄等农畜产品出口转型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畜产品档次和国内外高端市场占有率。

6.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鼓励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利用其人才、网络、设施等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领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到2017年,每个旗县区建成2个综合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市级示范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家以上,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流转300万亩。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不断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

1.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业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一心”,就是把临河打造成现代物流业的重点聚集区和辐射中心,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充分发挥对旗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两带”,一是以临河为枢纽,东连隆兴昌镇、乌拉山镇,西接陕坝镇、巴彦高勒镇,构建沿黄城镇群和物流业集聚带,承接呼包鄂和乌海、阿拉善、银川的物流资源。

二是以甘其毛都口岸为现代物流业增长极,连接海流图镇和金泉工业园区,构建乌拉特草原和沿边物流业聚集带,形成以矿产品、金属冶炼、机电、建材等资源为依托的物流体系。

“三区”,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畜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区建设。

二是加快甘其毛都口岸物流园区建设。

三是加快巴运物流、萌业农畜产品加工物流、西小召煤炭物流、秋林物流等区域性物流园区建设。

到2017年,努力把我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