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473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x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

一、常识填空题

1.注音暴霜露弊在赂秦革灭殆尽胜负之数为国者洎牧以谗诛

2.文学常识《六国论》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著名_______家,他的两个儿子__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__”。

3.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④至丹以荆卿为计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②图穷匕见③当与秦相较

5.解释下边划线词语

①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⑤思厥先祖父⑥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⑦刺客不行

6.一词多义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盖失强援盖世英雄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前后判若两人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解析加点词的含义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③存亡之理④率赂秦耶⑤苟以天下之大⑥用武而不终⑦洎牧以谗诛⑧终继五国迁灭⑨下而从六国⑩为国者

二、基础选择题

⒈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或未易量奉之弥繁

B.弊在赂秦弃之如草芥率赂秦耶

C.暴霜露革灭殆尽之际小则获邑

D.胜负之数思厥先祖父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⒉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

⒊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革灭殆尽之际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⒋句式分类正确的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其势弱于秦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洎牧以谗诛

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⒌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

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⒍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小则获邑

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兵:

武器奉之弥繁繁:

B.思厥先祖父先:

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

讨厌

C.后秦击赵者再再:

两次始有远略始:

起初

D.苟以天下之大苟:

如果此言得之之:

它,上面所说的道理⒏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

⒐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能力阅读题

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始速祸焉③后秦击赵者再④洎牧以谗诛⒉“三国”指“刺客”指“良将”指

⒊翻译划线的句子

㈡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

①②而:

①②之:

①②

2.对划线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课后练习答案

一、常识填空题

⒈pùlùdàishùwéijì

⒉《嘉祐集·笺注》苏洵散文苏轼苏辙三苏

⒊①齐②它,指土地③六国、秦④刺秦王、抗秦⒋①厌—餍②见—现③当—倘

⒌①旧事②那实际情况③以致④可以凭借

⑤祖辈、父辈⑥智慧力量⑦不去

⒍①珍惜/爱②因为/超过③决定/明显④好像、如同/还、仍然

⒎①交互②其③理数、命运④都⑤如果⑥坚持到最后⑦等到⑧灭亡⑨自取下策⑩治理

二、基础选择题

⒈A⒉C①厥:

其;②之:

我③渠:

他④尔曹:

你们⑤之:

它⑥无⒊BCA危险;BC几乎;D恐怕⒋B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⒌C⒍C⒎B⒏D“因为”;A凭借、B以致、C来⒐B

三、能力阅读题

㈠⒈①亲近、交好②招致③两次④因为、由于

⒉韩、魏、楚;荆卿;李牧;

⒊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在别国之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

㈡⒈以:

①凭借②来而:

①却②而且之:

①的②他们⒉C⒊B

⒋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字音字形

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百战不殆....

一、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

二、重点实词

1.非兵不利2.率赂秦耶3.思厥先祖父...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理固宜然......

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始速祸焉...9.暴秦之欲无厌..

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

四、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

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刺客不行

五、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李牧连却之6.日削月割

六、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洎牧以谗诛.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

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举以予人

七、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率赂秦耶率:

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

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暴:

bao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

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

结交⑥始速祸焉速:

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

ji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

应当⑨或未易量易:

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

侵略

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洎牧以谗诛

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

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

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藉之以蔽其西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阴助其急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5.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6.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7.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8、默写

古人云:

“”此言得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

1B

2D

3D

4答案:

遮蔽挺身而出暗中发展到?

?

提示:

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5答案:

B

6提示:

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答案:

C

7提示:

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

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答案:

A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暴霜露

B思厥先祖父胜负之数

C弊在赂秦为国者

D不得下咽洎牧以谗诛

提示:

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

交互。

盖失强援盖:

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

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

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

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

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

如果。

提示:

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

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

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

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

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

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

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②率赂秦耶

③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

⑤诸侯之所亡⑥以有尺寸之地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提示:

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

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

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

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提示:

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

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

D

10.翻译下列句子。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

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

第一问:

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

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

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基础巩固?

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弊在赂秦②率赂秦耶③思厥先祖父

④暴霜露⑤洎牧以谗诛⑥日削月割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答案:

C

解析:

“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

交互。

盖失强援盖:

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

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

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

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

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

如果。

答案:

B

解析:

B项,厌:

满足。

3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答案:

D

解析:

A项前“兵”指“兵器”,后“兵”指“战略,战术”;B项前“以”是“因为”,后“以”是顺承连词;C项前“或”为“或许”,后“或”为“有的人”。

D项两个“则”均为“那么”。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5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能力提升?

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

7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

A

解析:

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

8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

D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