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841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学导案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课题

周期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堂目标

重点: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活动气氛更显浓厚。

难点:

学会计算。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0分钟)

揭示活动的主题,开展活动:

出示下图,让生观察:

□□?

☆□□?

☆□□?

☆□□…

师,问:

你能算出第47个图形是什么吗?

师,进行思路导航:

从上图可以看出,图形是按照“两个正方形,一个梅花,一个星星”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即四个图形一个周期。

47÷4=11(组)…3(个),47个图形中有11个周期多3个,所以第47个图形就是重复了11个周期以后的第3个图形,是?

    列式为:

47÷4=11(组)…3(个)

任务二

(15分钟)

小组实践交流,探讨:

1、把1~56号的卡片依次分给小明、小红、小兰三人,你知道13号给谁了吗?

54号呢?

2、一排彩灯按“红、黄、蓝、绿、紫”的顺序重复排列,第4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第62个呢?

3、2008年8月8日是星期五,问8月30日是星期几?

4、小黑板出示兴趣活动操作题。

(让陈铠枫、何益宁同学上台展示)

反馈目标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15分钟)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堂目标

重点:

1、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积极性更强。

难点:

2、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0分钟)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3+(  )=19   7×(  )+3=17  8×(  )<25   5×(  )<17

2、你可记得,竖式除法的原则?

除法验算的办法?

板书:

①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谈话引入: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除法,但有余数的除法你能运用自如吗?

任务二

(15分钟)

、揭示活动主题,开展兴趣活动:

出示:

○÷5=7……□,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几?

最小是几?

三、学生讨论、试探解决:

师,引导:

此题的除数是多少?

竖式除法的原则是什么?

生:

依据“除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原则”推断出,余数可填1,2,3,4。

生:

试探解答:

最大5×7+4=39   最小5×7+1=36

生,即时练习:

□÷6=8……□(问:

最大可填什么?

最小可填什么?

反馈目标兴趣钻研:

算式□÷□=3……5中,被除数最小是几?

师,启示:

余数是5,除数应比余数大,比5大的数有无数个,其中最小的是6,所以除数最小是6;根据“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可求出最小的被除数是3×6+5=23。

故,列式如下;3×6+5=23

小组练习:

类似的题型(小黑板出示)<吴逸轩、黄静薇同学陈述自己的想法>

(15分钟)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课题

加、减法的巧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堂目标

重点:

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探求。

难点: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0分钟)

出示一些加、减法习题,谈话激趣让学生练习解答:

726+202   384+199  824-498  543-204

任务二

(15分钟)

情境引入巧算兴趣学习的指导:

1、面对以上的习题,你有更好更快的算法吗?

想一想,试着寻找快算方法。

2、师,启发思路:

如725+202题中的两个加数,第二个加数202接近200,所以把202看成200+2,那么726+就看成726+200+2.这就是“少加要再加”。

726+202=726+200+2=926+2=928

又如824 – 498题中,减数498接近500,就可以先减去500,与原题相比,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这就是“多减就要加上”。

824-498=824-500+2=324+2=326

反馈目标即时兴趣练习尝试:

1、按刚才的两个方法,完成以上两题。

2、巧算下面的题目。

(学生上台展现)

482+301  1258+797  826-697  999+98+97+9+7  329-283+171  4250-1347-253

小组讨论其他巧算法:

分享成功,谈体会。

(15分钟)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课题

找规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堂目标

重点:

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合作。

难点:

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0分钟)

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数。

(1)、3,6,9,(  ),(  )

(2)、180,155,131,108,(  ),(  )

(3)、1,1,3,7,13,(  ),(  )

以上各小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正确填写呢?

从填写中你91发现了什么?

任务二

(15分钟)

引导学习:

师:

让生观察

(1)题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多少?

后面的都一样吗?

生:

前一个比后一个大3,即前一个+3=后一个

师:

(2)、(3)题又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

得出

(2)的是:

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25、24、23、22…

得出(3)的是:

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0、2、4、6…

反馈目标

兴趣尝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3,9,,27,(  ),(  )     ②1,2,6,24,(  ),(  )

③1,2,2,4,8,32,(  ),(  )  ④1,4,9,16,(  ),(  )

2、找出每组数的规律,再填数。

(1,4)(2,8)(3,12)(  , )(  , )

(15分钟)

 

科目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课题

数图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堂目标

重点:

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合作。

难点:

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0分钟)

二、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试着数一数:

1、出示图形:

                      

2、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上图中有几条线段吗?

3、学生:

试着数一数,找一找。

4、师、生:

一齐一段一段地数。

任务二

(15分钟)

引导归纳方法:

师:

引导学生再看图形,启发问:

(1)、最长的有几段?

最短的又有几段?

  板书:

1、4

(2)、从“1”到“4”中,中间跨了什么?

(3)、得出总数:

 4+3+2+1=

(4)、归纳出方法:

数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从最小段的总段数一直加到1=总数

反馈目标

(15分钟)

模仿提升练习:

 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

课题

巧添括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堂目标

重点:

有针对性的练习安排,使学生能及时巩固知识点。

难点:

通过有趣的挑战性问题,灵活了学生的思维。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0分钟)

创设情境:

1、大家是否曾在一些学习书籍、报刊中见过许多重复出现的数字游戏?

2、你可曾对这些数字按一定结果要求进行过添加符号的探究?

揭示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引导:

1、师,出示:

①4  4  4  4=0 ②4  4  4  4=2 ③4  4  4  4=1  ④4  4  4  4=3

你对以上的算式,按结果要求填上适合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吗?

2、师,演示:

4+4–(4+4)=0

(思维过程:

假设最后一步运算是减法,那么这4个数可以分成两组,这两组的和、差、积、商应该相等。

3、生,独立尝试以下3小题:

4、师,提示:

注意从结果出发,用倒推法解决。

考虑怎样选取和、差、积、商符号。

任务二

(15分钟)

能力提升,兴趣练习:

1、给下面的算式巧添上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1      2  2  2  2=2       2  2  2  2=3

2、在两数中间加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提示:

从右边的数的和、差、积、商结果推导起。

)    12  4  4=10  3        8  4  2=4  4

3、在〇添上与等式左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2+3=1〇2〇3         4×6-7=4〇6〇7

反馈目标

(15分钟)

开展交流活动体会

 

课题:

《绿色出行》

课堂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了解汽车尾气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汽车尾气处理方案,学生提升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

写汽车尾气处理方案

教具、课件准备:

指导过程:

达成目标

任务一

根据统计:

每1000辆汽车每天会产生3500千克的废气。

蒙自市现有21万辆汽车,每天要排放废气多少千克?

每月多少?

每年多少?

各合多少吨?

日()千克合()吨,月()千克合()吨,年()千克合()吨。

任务二

“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反馈目标

阅读P105绿色出行的相关信息。

(完成P105-106第1、第2题)

拓展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提出好的建议。

爸爸

妈妈

学生

公共交通

私家车

自行车

步行

 

一、1.导入、揭题;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2.明确独学、对学要求。

3.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随机点拨、评价。

二、1.明确要求;

2.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

3.教师巡视指导,分配展示任务。

4.学生展示,教师随机点拨,评价。

5.小结。

三、点拨、评价

四、课堂总结。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教师

学习内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页码

学习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点

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

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导学

学案

导案

时间

1、观察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从118页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见表1)

一、情境导入,了解邮票

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

《美丽的邮票》

边播放边解说:

民居邮票、生肖邮票、人物邮票、大熊猫邮票、奥运邮票等。

1、说说邮票什么作用?

2、说说对首重、续重、本埠、外埠的理解。

教师根据情况指点。

5

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安吉三小的表弟要贴()元的邮票,如果寄给杭州的叔叔要贴()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埠,怎样贴邮票呢?

3.根据理解,独立完成课本119页中的表格(见表2)

4、活动一: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如果不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小组合作探究,每个人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统一意见后,由一人记录。

5、先填表再思考。

(见表4)

活动二:

(为方便机器检信,一件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票。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二、探究

1、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埠,怎样贴邮票,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见表3)

3、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4、讨论:

设计一张面值多少的邮票合适?

5、汇报交流活动二的学习情况。

6、小结:

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25

1.自来水公司规定:

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立方米时,按每立方米2元收费,超过10立方米的部分按每立方米3.5元收费。

 

(1)抄表员3月5日到李华家抄水表时的读数是1256,4月5日再次抄表时,水表上的读数是1271,她家这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2)王强家3月份付水费34元,他家这个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1、展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

谈谈收获与疑惑。

小结评价。

4

表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

业务

种类

计费单位

资费标准/元

 

 

 

首重100g内每重20g(不足20g按20g计算)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0.80

1.20

续重101~2000g每重100g(不足100g按100g计算)

1.20

2.00

表2

根据理解,独立完成课本119页中的表格(课件出示)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1-20

21-40

41-50

61-80

81-100

本埠

外埠

表3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1-20

21-40

41-5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表4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101-200

201-300

301-400

本埠

外埠

 

有趣的平衡导学案

第六单元

课题

<<有趣的平衡>>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2、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去树立团体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掌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难点

体会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备注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或一根细空心管。

(长约1m)

2、在竹竿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栓上绳子。

3、从中点开始每隔8㎝做一个记号。

(或刻小槽)

任务二

探索规律

1、平衡

(一)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2)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1)。

(3)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4)演示小组代表上台演示(3)。

(5)你有什么体会?

 

☆友情小提示:

要保证竹竿平衡:

中点左右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任务三

平衡

(二)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

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3)你有什么体会?

☆友情小提示: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任务四

平衡(三)

(1)问题:

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

衡呢?

(2)动手进行实验活动,将实验结果记录在P115表格上。

(3)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4)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友情小提示: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摆一摆,想一想导学案

第七单元

课题

<<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2.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备注

达成目标

  任务一

1.课件出示:

56个位上的数是(),表示()个();十位上的数是(),表示()个()。

2.今天我们将用圆片和数位表上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

任务二

  1.用1个圆片表示数,初步感受位值思想。

  

(1)用1个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

  

(2)为什么一个圆片摆放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也不同?

  2.分别用2个圆片和3个圆片摆数。

  

(1)记录摆出的所有数。

  

(2)思考:

怎样摆数最大,怎样摆数最小。

  3.用4个圆片摆数,感受有序思想。

  

(1)出示要求:

用4个圆片摆出所有的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组织学生汇报,感受有序思想。

4.引导学生分别用5、6、7、8个圆片摆数,发现圆片的个数与所摆的数之间的规律。

5.不用摆,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出哪些数。

反馈目标

  出示15、24、33、42,说出这些数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

第四单元

课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重点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备注

达成目标

  任务一

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课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小组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

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

我行了5.7米。

 生丙:

我行了8.8米。

 生丁:

我只行了5.4米。

 生:

········ 

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任务二

分组操作,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

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

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得出结论

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

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

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

反馈目标

  1.蹬一圈能走多远 前齿轮齿数:

26 后齿轮齿数:

16 车轮直径:

66厘米 

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

(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拓展延伸: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