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856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docx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变化规律:

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

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

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

0°--30°;中纬:

30°--60°;高纬:

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

③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⑤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六、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基础知识汇总

1、认识地球的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球体,到现在的科学认识:

⑴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

⑵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长度都相等,每条经线只形成半个圆圈,指示南北方向;

⑶垂直于经线的圆圈叫纬线,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

⑷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

⑸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都是0º纬线(赤道),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º、180º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ºW和160º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⑹低、中、高纬的划分是:

30º、60º经线;

⑺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3.5ºS、23.5ºN,南北极圈的纬度:

66.5ºS、66.5ºN,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形成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准确位置。

2、地球转动与划分带:

⑴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时间是一天,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转动;

⑵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运动叫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时间是一年,产生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⑶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

⑷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缩写,与电子地图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自动定位导航,卫星图像是对地观测卫星探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所形成的影像。

4、关于地图

⑴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⑵三种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为北方),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⑶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通常有数字、线段、文字等方式。

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

⑷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叫注记,符号是图例(要记住常用的图例P27);

⑸地图的种类常见的有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5、陆地与海洋

⑴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⑵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⑶印度洋、北冰洋)要记住大小和方位。

⑷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⑸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⑹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⑺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⑻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洋,呈S形的是大西洋。

全在东半球的是印度洋。

6、陆地、岛屿及海峡

⑴大洲是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

⑵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

⑶岛屿是四周环海的小块陆地,

⑷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⑸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水域的狭窄水道。

7、海拔与地形

⑴绝对高度(海拔):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⑵相对高度是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⑶等高线是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线。

⑷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认识不同的等高线。

⑸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⑹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

地表的五种基本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⑺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边缘较陡。

⑻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海拔较低,坡度和缓。

⑼盆地的特点是:

四周高,中间低。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

位于非洲中西部;

⑽最大的平原是:

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⑾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亚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⑿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巴西_高原,(5000000平方千米——南美洲);

⒀最长的山脉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山脉。

8、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9、板块构造学说

⑴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⑵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要会利用板块运动的原理分析世界上高大山脉和海洋形成的原因)。

⑶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0、海洋

⑴海洋资源丰富,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等系列难题的有效途径。

⑵海洋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⑶但是目前海洋环境正遭到人为地破坏如海洋石油污染、将废弃物排入海中、过渡捕捞海洋生物等。

11、天气与气候

⑴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多变的;

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是相对稳定的。

12、熟记和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和各种风向标。

(详见课本54页图4.3)

13、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⑴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⑶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全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陆地气温最高,南极地区气温最低。

④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14、降雨与降水

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降水过程包括水汽上升→冷却凝结→云层增厚→降水四个环节;

⑶降水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有凝结核、云层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

15、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

16、气候影响

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⑵纬度位置不同,接受的太阳热量也就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⑶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相反。

⑷离海近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⑸近海而海风吹不到的地区降水也少。

⑹海拔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7、目前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赫尔酸雨危害。

18、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膨胀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9、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和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工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口数/面积,指一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20、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分布见课本79图5.6)

2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分布见课本81图5.8)

22、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详见课本82面的“知识之窗”)

23、聚落:

乡村和城市

⑴人类的居住地叫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

⑵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有林场、牧场、渔村等类型;

⑶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⑷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密切,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发达,聚落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5、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

(不同特点的民居见课本86“知识之窗”)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

巴西的巴西利亚,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

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的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

26、以经济水平划分国家:

⑴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⑵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如美、加、英、法、德、意、澳、新西兰、日本等,

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7、国际组织

⑴联合国,简称U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⑵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是最重要的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

我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该组织。

⑶东南亚国家联盟:

总部(秘书处)雅加达,作用:

促进地区经济合作。

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总部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主要作用:

军事防卫、协作历史上是对抗苏联。

⑸欧盟:

总部布鲁塞尔,主要作用:

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的国际影响力。

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总部维也纳,主要作用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⑺亚太经合组织:

总部(秘书处在新加坡,比较松散的组织所以没有常设机构),主要作用:

加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⑻世界银行:

总部华盛顿,主要作用:

资助有困难的国家克服贫困、为灾后战后重建提供资金。

⑼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总部洛桑(瑞士城市),作用:

促进世界和平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世界体育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