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013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docx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

整本书阅读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课程实施资料汇编

2019年1月17日

 

整本书阅读:

《三国演义》

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

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

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

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

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

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

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

导读任务

(一)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一回

二、讨论主题

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

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关于作者知多少?

“三国”历史知多少?

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

十常侍之乱→(       )→幽州募兵→三英结识→(      )→剿灭黄巾

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

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

姓名

所属团队

武器

个人经历

主要事迹

性格特点

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

(二)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二回

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

刘备赴任安喜→(       )→挂印弃官→灵帝驾崩→(      )

二、讨论主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导读任务(三)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三回

概括故事情节 :

二、讨论主题

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导读任务(四)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四回

概括故事情节 :

二、讨论主题

1.有人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

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嫩草少帝在永安宫作的五言律诗。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3.结合本回语句,概括曹操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五)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五回到第七回

概括故事情节 :

二、讨论主题

1.在“温酒斩华雄”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关羽的英雄形象?

2.关于关羽出战前那杯酒的处理有何意义?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英战吕布”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4.第七回描写了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作者着墨最多赵云,试就文段分析赵云的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六)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八回至第九回

概括故事情节 :

二、讨论主题

1.概述王司徒的连环计,并分析王司徒能够施行连环计的原因。

2.像董卓这样一个老于世故的人,为什么会走上贪恋女色,自取灭亡的道路呢?

还有哪些历史人物跟他犯同样的错误?

试举一例简析。

3.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

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导读任务(七)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十回至第十二回

概括故事情节:

二、讨论主题

1.在第十一回中,刘备为什么坚决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

2.吕布谋臣陈宫言“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试列举曹操“极能用兵”的事例。

导读任务(八)

1、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

概括故事情节:

二、讨论主题(四选二)

1.张飞和吕布的矛盾如何产生?

张飞的行为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

2.曹操为何要兴义兵勤王?

此举有何远见?

3.这一节中讲述了孙策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

孙策原本寄人篱下,得人指点后继承父志,一手创办了江东基业,更在其弟孙权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得以与曹魏、蜀汉抗力。

你认为,江东集团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有哪些?

4.刘备被吕布杀败,只得出逃许都,投于曹操门下。

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产生了分歧:

荀彧和程昱认为应杀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则认为决不可杀。

最终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

若你是曹操,是否会杀刘备?

为什么?

 

三、阅读任务

宛城之战中,曹操折了大将典韦。

在祭奠典韦时,曹操哭道: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虽有收拢人心之嫌,亦是真情流露。

请结合书中内容,模仿曹操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缅怀典韦。

本次任务可选取第一人称,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导读任务(九)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到第二十回

二、讨论主题(三选一)

1.“借粮官之头”可谓是曹操将其“奸雄”性格发挥至极致的手段,当下更有人据此称曹操为“厚黑学”之鼻祖。

你怎样看待曹操此举?

2.曹操欲讨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

从这一说法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3.吕布戎马一生,最终死在了白门楼上。

可怜一代豪强,化作乌有。

你认为,吕布败在何处?

 

三、阅读任务

刘安为款待刘备,杀妻作食。

此举向来为人诟病,也是读《三国》者津津乐道之事。

读书至此,你有何感想?

请撰一小文,题为《小议刘安杀妻》。

 

 

导读任务(十)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四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祢衡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其“裸衣骂贼”之举骇动朝堂,请谈谈你对当时名士之流的看法。

2.在第二十四回中,曹操被称作“国贼”。

曹操为何被冠以如此名号?

你如何看待他玩弄权术之举?

 

三、阅读任务

“曹刘煮酒论英雄”一节,历来传作佳话。

二人英雄之论,颇耐人寻味。

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有惊天骇地之势。

据曹刘二人言语,列出当时天下的主要势力,并试着分析各家实力。

 

导读任务(十一)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到第二十八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有人说,“土山约三事”一节中,既有关羽的仁义,又有曹操的仁义。

如何理解?

2.“千里走单骑”使得整个三国全成了关羽一人的舞台。

仔细读读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试着从中发掘关羽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任务

“古城聚义”是三国中少有的温情画面,刘关张三兄弟在经历了乱世中的大悲大喜之后,终于再度相逢,更加上有赵云等人的加入,使得刘备势力于此东山再起。

请模仿刘关张三人的口吻,虚构一段三人重逢时的对话。

导读任务(十二)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二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孙权承父兄遗志,坐领江东。

有人认为,孙权的才干不及曹、刘二人,你怎么看?

孙吴又何以成为日后鼎立之一足?

3.袁绍死后,其集团为何分为两派、产生内讧?

三、阅读任务

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更借此奠定了北方基业,历来为史家称道。

在这一战中,曹操得在何处,而袁绍又失在何处?

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三)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到第三十六回

二、讨论主题(三选一)

1.这一节中,郭嘉因病英年早逝。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痛哭郭嘉道:

“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你如何看待曹操此语?

2.刘表虽为人正派,在乱世中却不足成事。

三国群雄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阻碍了其发展?

3.刘备感慨“髀肉复生”,因而堕泪,历来为后人感慨。

这一举动体现了刘备怎样的心态?

三、阅读任务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其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留下了一桩“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本书的后半部分,徐庶几乎再无出场,有人认为其“最苦”。

你怎样看待徐庶的选择?

若你是徐庶,又会怎么做?

导读任务(十四)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到第四十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三顾茅庐”是全书一重笔。

在见到孔明之前,刘备曾先后把孔明的友人、兄弟、丈人等人误当做卧龙相认。

在这些人身上,有哪些共性?

2.“隆中对”是针对蜀汉制定的战略方针,使刘备感慨“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那么,从曹魏和孙吴两方的角度考虑,又可制定怎样的方针?

三、阅读任务

读书至此,卧龙孔明终于出山,三国乱世也将揭开新的一幕。

请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导读任务(十五)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至第四十四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长坂一战,留下不少传奇:

子龙的单骑救主,糜氏的慷慨牺牲,张飞的一夫当关,刘备的掷儿马前,都是可歌可泣、动人颇深。

请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讲。

2.孙权何以决定抗曹?

你对孙权这一人物有无新的认识?

三、阅读任务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令人乐道的一节,孔明凭胸中才识,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众江东才俊,打了一场漂亮的辩论。

仔细读读众人相互辩驳的言语,从江东众人的论点中,可见他们对联刘抗曹存在哪些质疑?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导读任务(十六)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八回

二、讨论主题

1.周瑜曾对孔明动过几番杀心?

你如何看待周瑜的这一做法?

2.如果说“古城相会”以温情取胜,那么“横槊赋诗”就当以慷慨著称。

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一首《短歌行》传于后世,读来令人心怀激荡。

聂绀弩先生曾著文提到:

有此一节,就使得曹操“压倒当时的一切人物”。

默写《短歌行》并针对聂绀弩先生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七)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到第五十二回

二、讨论主题

“赤壁之战”一节,篇幅巨大、内容庞杂。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实是《三国演义》一书中最为精彩的第一重笔。

读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已基本结束,请复述赤壁之战的内容,想想孙刘联军为了击败曹操分别采取了哪些计策?

这些行动为联军提供了怎样的优势?

导读任务(十八)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到第五十六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古有昭君出塞,今有“中美合作”。

历史上,两国之间常常将婚姻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本节中的孙刘联姻便是个著名的例子。

你如何看待这种所谓的“政治婚姻”?

2.刘备到东吴和亲,与孙权首度会面。

所谓英雄相惜,二人题词甘露寺,扬鞭驻马坡,并辔而回,传为佳话,又是难得的温情画面。

然而,两人所留下的“恨石”又昭示了什么?

三、阅读任务

刘备远赴东吴、身陷虎口,之后却又得以带着夫人全身而退,全赖孔明的三个锦囊,由此留下了“锦囊妙计”的说法。

想一想,锦囊中的三条计策分别有何作用?

 

导读任务(十九)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到第六十回

二、讨论主题

1.庞统素有“凤雏”之称,与孔明齐名。

然因其形貌丑陋,起初既不为东吴所用,又不得刘备厚待,一度屈任县令。

从这一节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刘备议取西蜀,蜀中人士分为两派:

一方暗为内应,欲助刘备取代刘璋之位,如张松、法正;一方极力劝谏,反对刘备入蜀,欲助刘璋稳守基业,如王累、黄权。

你怎样看待这两派人物?

导读任务(二十)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到第六十四回

二、讨论主题

1.曹操受封公卿、荣加九锡,荀彧却慨然长叹。

之后,曹操送空食盒与荀彧,荀彧会意,服毒身亡。

其中原委,作者并未点明。

你认为,曹操此举何意?

你怎样看待荀彧之死?

2.“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蜀中歌谣,令人嗟叹。

回顾相关情节,哪些征兆预示了庞统之死?

 

导读任务(二十一)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到第六十八回

二、讨论主题(二选一)

1.杨松是《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丑角,其贪图贿赂、妨贤背主,令人不齿。

可笑的是,当他背主求荣,帮助曹操评定汉中之后,反被曹操处死。

后人评曰:

“家未荣华先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你如何看待这类人物?

2.管宁、华歆二人原本齐名、相互友善,后却割席断交。

这是为何?

你如何看待二人的人生选择?

三、阅读任务

刘备平定西川之后,远在荆州的云长听闻马超英勇,执意前来与之比试,得孔明回书劝慰,方才罢了。

从这件小事中,可见云长有怎样的性格弱点?

这与他日后的失败有无联系?

试加以分析。

导读任务(二十二)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到第七十二回

二、讨论主题

1.《三国演义》一书中,曹操背负“汉贼”之名,遭汉臣所恨,前有董承、吉平,后有伏完、五臣,皆欲诛杀曹贼,重扶汉室。

你如何看待众人杀曹之举?

2.杨修是怎样的人?

你怎样看待杨修之死?

 

导读任务(二十三)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到第七十七回

二、讨论主题

这一节中,关公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为东吴所获,与其子关平双双遇害,英魂归天,读来令人嗟叹。

前人有言:

“诸葛近妖,关公近神。

”关公虽死,各地却遍布其庙宇,千百年来香火不绝,乃至家家祭祀,俨然已成天神一般。

试根据书前回目,回顾关公一生的主要事件,想想其为何如此受人推崇?

导读任务(二十四)

一、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七十八回到第八十回

二、阅读任务

读至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天下三分,鼎立之势已成,《三国演义》的故事也告一段落。

请各位同学就这些天来的阅读体验,选择感触较深的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内容可随意些。

课程标准(语文)2017修订版

整本书阅读

课程内容中预设十五项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现当代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任务群,是具体教学内容。

这是整本书阅读出现在大众面前,被语文老师关注的主要原因。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个阶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

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

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老人与海》《堂吉诃德》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侯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

《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汉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