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042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docx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

八年级道德与发展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选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网络生活中,我们对待网络信息应避免的是(  )

A.学会“信息节食”B.不加选择地浏览各种信息

C.分享、转发一些传播正能量的信息D.注意浏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信息

2.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

A.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B.赖以生存的自然坏境

C.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D.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3.社会生活中我们(  )

A.社会关系不同,身份不同B.很多人有着相同的身份

C.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但身份相同D.一个人一生只拥有一种身份

4.过健康的网络生活,需要我们遵守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A.恪守道德,遵守法律B.遵守网吧的有关规定

C.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D.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市场上流行的423款网络游戏进行绿色度测评,结果显示,78.5%的网络游戏不适合未成年人,58%的网络游戏设有陷阱,这提醒我们青少年要(  )

A.加强自律,坚决抵制一切诱惑B.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C.远离网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D.沉迷各种网络游戏,绥解学6.“我向总理说句话”使百姓可以在网络上@总理,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为新时代发展“打call”,这一互动主要体现了网络交往具有_______特点。

()

A.虚拟性B.自主性C.平等性D.两面性

7.网络生活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  )

A.法律风俗B.道德风俗C.道德法律D.法律习惯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少年要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就需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下列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  )

①社会调查②制订学习计划③志愿服务④科学实验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调查显示当下中小学生越来越“宅”,很多人不喜欢外出与小伙伴一起活动,而是更愿意“宅”在家里,上网玩游戏、与网友聊天。

对这种“网宅生活”,正确的看法是(  )

A.不赞同,应正确使用网络,重视现实人际交往

B.不赞同,网上交往毫无意义C.赞同,网上交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D.赞同,网上交往是当下最佳的交往方式

10.近年来,玩微信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

微信借助互联网发送短信和语音,且不收费,因此成为了人们常用的通讯方式,也被很多青少年视为“交友利器”;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造谣传谣、实施网络交友、求职、购物作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微信也成了“危信”。

为此,我们青少年应该(  )

①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②远离网络微信,侣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③时刻牢记网络微信交往的道德和法律规则④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当今时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学生也是网络生活的参与者,对待网络上的朋友,下列同学的做法和态度,你赞同的是()

A.小磊:

网友想请我一起吃饭,我准备单独赴约

B.小华:

我拒绝了对方索要我的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的要求

C.小丹:

对方说自己家庭有困难,我就发200元红包给对方了

D.小苏:

只要有人在微信中发送“添加请求”,我都会同意加为微信好友

12.“码字语音随便侃,断网身份无人晓。

”这充分说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具有

A.自主性B.平等性C.真实性D.虚拟性

13.小丽寒假要去上海旅游,她利用网络查到了合适的车次,还提前了解了上海的旅游景点,并在聊天室认识了一位上海朋友,为她介绍了交通食宿方面的信息。

小丽的经历说明了(  )

A.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B.通过网络结交朋友是最好的方式

C.网络可以解决任何问题D.网络里面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14.小王在学校里非常内向,不太与同学交流,但是足球论坛里却十分活跃,还组建了微信交流群,他感觉在网络中找到了自我。

对此,有人认为(  )

A.网络完全可以替代现实与同伴的交往

B.网络世界的交往,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

C.网上的朋友都可以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拓宽我们的交友圈

D.网络交往具有真实、平等、自由等特点,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

15.结合漫画,看看以下关于网络交友的哪一项认识是不正确的(  )

A.网上交友须警惕,学会理性辨别

B.远离网络,绝对不能结交任何网友

C.网上交往难以触摸到现实生活的真实

D.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16.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

A.社会秩序B.社会规则C.自律D.他律

17.“高铁霸座”“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等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公安机关对此进行了严厉查处。

它给我们的警示是(  )

①要增强规则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②建立和完善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法律体系

③惩治违法行为是执法机关的事

④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以下“严禁”标志,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这说明(  )

A.这些标志大多只是摆设,现实生活中能够遵守的人很少

B.这些“禁止”标志,让人们失去了自由C.有了严禁标志,就一定能有良好的秩序D.“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则,能更好的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1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句古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不同场所有不同的规则B.“规矩”与“方圆”是对立的

C.有了“规矩”就一定能“成方圆”D.社会生活需要道德、法律等行为规则

20.李某因在网络上发表侮辱他人的言论,被警方行政拘留。

对此,李某疑惑:

“说话是我的自由,凭什么处罚我?

”就此,你可以对他说(  )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是有限制的②自由和法治紧相联,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③要尊重他人,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④要在法律范围内维护权利,遵守法定程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辨析题(共2小题)

21.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七年级学生晓琪不顾妈妈的反对,执意去见南锣鼓巷的一名网友,她说“网络交往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判断:

  ;

理由:

  

22.辨析:

七年级学生小雪与小梅是好友,两人都喜欢唱歌。

在学校举行的歌咏比赛中,小雪败给小梅后就不再理睬小梅了,转而到网上结交朋友。

最近小雪认识了一个网友,一回到家,她就抱着手机和对方聊天。

每次同学叫她出去玩,她都说没空。

妈妈和她聊天,她也不理。

一段时间后,这个网友向她提出见面的请求,她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请你对小雪交友的做法进行评析。

 

三.材料分析题(共8小题)

23.【体验生活亲近社会】回顾初中生活,小凡对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印象最深。

小凡在日记中写道:

7月14日至20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背上铺盖、提着用品来到位于攸县罗家坪的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下乡“学农”实践活动。

炎炎烈日下,我们戴上草帽、挽起裤脚,在田里插秧,在泥塘中捉鱼,在菜地里摘辣椒…我们自己洗衣服、铺床单。

一周下来,累是累点,但是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常识。

临走前,我们亲自下厨给老乡做了一顿感恩饭,氛围特别温馨。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学校组织开展“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24.关注生活。

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

网上生活状态

所占比例

学习

87.4%

上网听音乐

68.1%

游戏娱乐

64.2%

社交聊天

58.9%

网上购物

未达到30%

收看新闻

未达到30%

遭遇网络暴力(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

15.6%

遭遇违法不良信息(暴力、赌博、吸毒等)

30.3%

(1)图中孩子的行为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2)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说明了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未成年人应该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

 

25.[亲近社会融入社会]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出示了下面这则材料,组织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材料: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传统家训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统一。

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活动,将浓浓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亲社会行为。

[自主探究]

(1)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包含了教材中哪些知识?

(2)将家国情怀转化为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奉献社会?

 

(3)列举两个我们青少年可以实施的亲社会行为。

 

26.材料一:

双休日时,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要求保持安静。

材料二:

在教室里上课,自习课也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流动红旗”竞赛分。

材料三:

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上述四则材料中的“静”字分别是用什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的?

答:

材料一中的“静”是靠  来约束的;材料二中的“静”是靠  来约束的;材料三中的“静”显示了  的尊严。

27.【追求自由】

材料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之一就是自由。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抛。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已家喻户晓,它之所以广为人知,一个重要原因莫过于写出了人们对追求自由的那种执着和义无反顾的精神。

材料三: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什么叫自由?

 

(2)有人说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你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法律是否影响人们的网络自由?

 

28.材料一: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

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

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敲、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

材料二: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讲规则、立规矩”的重要性,中国人古已知之。

今天,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执政大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1)根据材料一说说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的种类。

 

(2)阅读材料二后,做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呢?

 

(3)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有什么关系?

 

29.材料一:

2016年是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延续至今。

随着云南白药、立白、浪莎、梦娜、宝娜斯、同仁堂等知名企业品牌成功走向互联网的风口,2017年将有更多大品牌通过践行新零售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营销逐渐成为主流的营销渠道。

大品牌互联网化成风口,谁能快速洞悉互联网的巨大营销变现能力并作出反应,谁就能抢先获取互联网时代红利。

材料二:

山东临沂徐玉玉被骗猝死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众之所以对“徐玉玉案”热切关注,不仅出于对这个花季少女不幸遭遇的痛惜、对网络诈骗之猖獗的愤慨,更出于一种期许。

徐玉玉这个准大学生为何轻易被骗?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看到诈骗分子十分熟悉和了解她的个人信息而放松了警惕。

材料三:

“四有好网民”即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

网络空间文明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做“四有好网民”,既是网络新文明的基石,也是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基石,更是网络强国的基石。

为此,该校八年级

(1)班向全校学生发出争做“四有好网民”的行动倡议。

(1)根据材料一,说说网络对推动社会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徐玉玉案”的发生表明网络上存在哪些陷阱?

 

(3)根据材料三,请你写出倡议书的内容要点。

(三点即可)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辨析题(共2小题)

21.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七年级学生晓琪不顾妈妈的反对,执意去见南锣鼓巷的一名网友,她说“网络交往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判断:

 错误 ;

理由:

 她在网络交往中没有注意学会自我保护自己。

网络交往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辨别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做到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轻信网友,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没有家长、老师的同意尽量不要与网友见面,避免遭遇不必要的伤害 。

22.辨析:

七年级学生小雪与小梅是好友,两人都喜欢唱歌。

在学校举行的歌咏比赛中,小雪败给小梅后就不再理睬小梅了,转而到网上结交朋友。

最近小雪认识了一个网友,一回到家,她就抱着手机和对方聊天。

每次同学叫她出去玩,她都说没空。

妈妈和她聊天,她也不理。

一段时间后,这个网友向她提出见面的请求,她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请你对小雪交友的做法进行评析。

答案:

(1)小雪交友的做法是错误的。

(1分)

(2)她在歌咏比赛中败给小梅后就不理睬小梅。

说明她不懂得处理竞争与友谊的关系。

竟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对待竞争的态度。

在竞争中要学会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

(3分)

(3)一回到家,她就抱着手机和对方聊天。

每次同学叫她出去玩,她都说没空。

妈妈叫她做家务,她也不理。

说明她沉迷于网上交友,忽视现实中的交往,这不利于她的健康成长。

(2分)(4)网友向她提出见面的请求,她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说明她在网上交友的时候,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受到伤害。

(2分)(5)互联网为我们网上交友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要用好这一平台,在网上交友的同时,也要注重现实中的人际文往。

(2分)(6)网上交友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网友提出见面要求时不要轻易接受等。

(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8小题)

23.【体验生活亲近社会】

回顾初中生活,小凡对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印象最深。

小凡在日记中写道:

7月14日至20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背上铺盖、提着用品来到位于攸县罗家坪的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下乡“学农”实践活动。

炎炎烈日下,我们戴上草帽、挽起裤脚,在田里插秧,在泥塘中捉鱼,在菜地里摘辣椒…

我们自己洗衣服、铺床单。

一周下来,累是累点,但是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常识。

临走前,我们亲自下厨给老乡做了一顿感恩饭,氛围特别温馨。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学校组织开展“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答案:

开展“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劳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农村,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砺意志;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24.关注生活。

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

网上生活状态

所占比例

学习

87.4%

上网听音乐

68.1%

游戏娱乐

64.2%

社交聊天

58.9%

网上购物

未达到30%

收看新闻

未达到30%

遭遇网络暴力(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

15.6%

遭遇违法不良信息(暴力、赌博、吸毒等)

30.3%

(1)图中孩子的行为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2)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说明了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未成年人应该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

答案:

(1)①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荒废学业,危害身体健康:

②伤害父母的感情,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的和睦:

③败坏社会风气,还可能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②网络改变世界,丰富我们的生活,在未成年人上课复习、休闲娱乐、沟通社交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未成年人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个人隐私容易被侵。

(3)①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②根据实际情况,学会“信息节食”,不沉溺于网络,主动寻求和接受帮助,自觉接受监督。

③提高媒介素养,完善自我;④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⑤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回答两点以上,每点(2分),共(4分)。

准确反映题意的其他答案亦可)

25.[亲近社会融入社会]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出示了下面这则材料,组织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材料: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传统家训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统一。

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活动,将浓浓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亲社会行为。

[自主探究]

(1)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包含了教材中哪些知识?

(2)将家国情怀转化为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奉献社会?

(3)列举两个我们青少年可以实施的亲社会行为。

答案:

(1)例答: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②人的社会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③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④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⑤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

(2)例答: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惯,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④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等。

(3)例答:

帮助弱势群众,给老人、儿童让座,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人建立友好互信的合作,看望孤寡老人,安慰受难者,还有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

26.材料一:

双休日时,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要求保持安静。

材料二:

在教室里上课,自习课也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流动红旗”竞赛分。

材料三:

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上述四则材料中的“静”字分别是用什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的?

答:

材料一中的“静”是靠 社会道德 来约束的;

材料二中的“静”是靠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来约束的;

材料三中的“静”显示了 法律 的尊严。

27.【追求自由】

材料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之一就是自由。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抛。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已家喻户晓,它之所以广为人知,一个重要原因莫过于写出了人们对追求自由的那种执着和义无反顾的精神。

材料三: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什么叫自由?

(2)有人说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你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法律是否影响人们的网络自由?

答案:

(1)含义: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滥用言论自由是法律不允许的;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两方面限制:

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言论,谁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遵守道德规范,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的观点表明欠缺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28.材料一: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

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

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敲、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

材料二: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讲规则、立规矩”的重要性,中国人古已知之。

今天,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执政大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1)根据材料一说说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的种类。

(2)阅读材料二后,做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呢?

(3)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有什么关系?

答案:

(1)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2)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29.材料一:

2016年是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延续至今。

随着云南白药、立白、浪莎、梦娜、宝娜斯、同仁堂等知名企业品牌成功走向互联网的风口,2017年将有更多大品牌通过践行新零售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营销逐渐成为主流的营销渠道。

大品牌互联网化成风口,谁能快速洞悉互联网的巨大营销变现能力并作出反应,谁就能抢先获取互联网时代红利。

材料二:

山东临沂徐玉玉被骗猝死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众之所以对“徐玉玉案”热切关注,不仅出于对这个花季少女不幸遭遇的痛惜、对网络诈骗之猖獗的愤慨,更出于一种期许。

徐玉玉这个准大学生为何轻易被骗?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看到诈骗分子十分熟悉和了解她的个人信息而放松了警惕。

材料三:

“四有好网民”即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

网络空间文明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做“四有好网民”,既是网络新文明的基石,也是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基石,更是网络强国的基石。

为此,该校八年级

(1)班向全校学生发出争做“四有好网民”的行动倡议。

(1)根据材料一,说说网络对推动社会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徐玉玉案”的发生表明网络上存在哪些陷阱?

(3)根据材料三,请你写出倡议书的内容要点。

(三点即可)

答案: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分)。

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3分)。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3分)

(2)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有的人通过设置陷阱进行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

②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

(6分)

(3)①学会自我保护。

②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则。

③学会“信息节食”。

④传播网络正能量;等等。

(三点即可,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