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442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docx

货币银行参考资料

有“通货膨胀税”,解释如下:

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被喻为“通货膨胀税”。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已无法“自行调节”,从而要求国家承担起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责任。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各项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

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能相应增长,国家预算便经常发生赤字,甚至连年发生巨额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除了增加税收和借债之外,就是通过向银行透支而增发纸币。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增发纸币虽然可达到取得一部分财政收入的目的,但势必造成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提高,从而使得人民用同额的货币收入所能购得的商品和劳务比以前减少。

由于它实际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向人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所以称“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会扰乱正常的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持有者为了少受损失,尽量使货币早些脱手,换回所需物品。

在通货膨胀最严重时期,会出现盲目抢购,从而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加剧通货膨胀状况,妨碍经济的稳定发展。

因此,现在各国政府通过增发通货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已很少使用,有些国家还利用金融制度加以限制。

如美国的货币发行由联邦储备银行掌握,而联邦储备银行不隶属于总统,所以财政赤字无法通过直接增发通货弥补。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使一部分人名义上成为高收入者,收入的更大比重以税收的形式转移到政府中。

一般有两种含义:

1.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被喻为“通货膨胀税”。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已无法“自行调节”,从而要求国家承担起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责任。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各项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

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能相应增长,国家预算便经常发生赤字,甚至连年发生巨额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除了增加税收和借债之外,就是通过向银行透支而增发纸币。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增发纸币虽然可达到取得一部分财政收入的目的,但势必造成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提高,从而使得人民用同额的货币收入所能购得的商品和劳务比以前减少。

由于它实际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向人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所以称“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会扰乱正常的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持有者为了少受损失,尽量使货币早些脱手,换回所需物品。

在通货膨胀最严重时期,会出现盲目抢购,从而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加剧通货膨胀状况,妨碍经济的稳定发展。

因此,现在各国政府通过增发通货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已很少使用,有些国家还利用金融制度加以限制。

如美国的货币发行由联邦储备银行掌握,而联邦储备银行不隶属于总统,所以财政赤字无法通过直接增发通货弥补。

2.在一般情况下,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收取决于他们的货币收入,而他们适用税率的等级是按货币收入水平确定的。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也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400多年前,英国金融家托马斯·格雷欣在金融货币领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实际价值不同的金属货币被赋予同等法偿能力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往往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成为主要流通手段。

后人将这一发现称之为“格雷欣效应”,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

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

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

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

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参考答案-货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

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

2.原始存款:

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3.存款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流动资产储备。

4.存款准备金率:

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5.超额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

       

6.通货比率:

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7.内生变量:

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8.基础货币:

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9.外生变量:

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10.派生存款:

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11.现金漏损率:

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12.原始存款:

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13.货币乘数:

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14.存款货币:

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15.

16.存款派生倍数:

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二)填空

1.准备金  现金

2.名义

3.货币供应量

4.借款成本

5.放款能力

6.利率

7.非银行公众

8.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9.物价

10.准备金  存款人提取存款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出售有价证券

11.法定准备金比率     超额准备金比率  现金漏损率  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

12.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非银行公众

13。

存款货币

14.直接发行通货    变动黄金、外汇储备      实行货币政策

15.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三)单项选择

1.B 2.D 3.B 4.D 5.C 6.B 7.C  8.D  9.C10.D  11.B 12.B

13.A  14.C  15.B  16.C 17.B 18.A 

(四)多项选择

1.ABCDE  2.BDE  3.BCDE  4.BD  5.CD  6.AB  7.BCD  8.ABCD

(五)判断并改错

1.错2.错 3.错 4.对5.错 6.错7.错8.错9.错10.对

11.错 12.错 13.错14.错15.错16.对17.错 18.错19.对20.错21.对

六、计算

七、简答

1.答案要点:

(1)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存款扩张倍数又称存款乘数,是指总存款(或银行资产总额)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2)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相同点为:

二者都是用以阐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扩张性的特点。

(3)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分子分母构成不同,货币乘数是以货币供应量为分子、以基础货币为分母的比值;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以总存款为分子、以原始存款为分母的比值。

二是分析的角度和着力说明的问题不同,货币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宏观分析,关注的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微观分析,主要揭示了银行体系是如何通过吸收原始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转账结算等信用活动创造出数倍存款货币的。

2.答案要点

  

(1)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与此相对应的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2)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条件下,由于基础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乘数也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之下,因此,中央银行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策所左右,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存在着较强的外生性。

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应量除受中央银行控制外,还要受经济生活中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应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3)事实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逻辑进行判断。

同时,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因此,问题的答案也在随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发生变化。

3.答案要点

  

(1)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它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上式中,C为现金,D为存款货币,R为存款准备金,C/D即为通货存款比率,R/D即为准备金存款比率。

(2)由上面货币乘数的公式可以看出,只要R<D,则m就大于1。

因为各国均实行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度,所以R<D,货币乘数大于1。

只有当R=D时,货币乘数才       可能等于1。

4.答案要点

  

(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2)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国债,则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相应减少100万元,也就是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了100万元。

这将直接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即基础货币减少100万元。

5.答案要点

(1)商业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两个必备条件是:

可以经营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在这两种业务的不断循环进行下才能够进行货币创造。

不能从事存款业务,则货币创造无从产生;不能从事贷款业务,则无从向社会公众提供存款的资金渠道。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其它金融机构虽具有筹集资金和资金运用的业务,但均不能经营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不具备货币创造的条件,从而没有货币创造的功能。

6.答案要点: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着派生规模,分别与其成正比和反比。

7.答案要点:

基础货币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八、论述题:

答案要点:

7\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过程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1)假设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多倍扩张如下:

商业银行接受这10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后提取其中的10%即1000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00元发放贷款,由于不考虑现金漏损,贷款客户必将全部贷款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9000元,另一家银行在提取10%准备金后将剩余的8100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第三家银行获得存款8100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为止。

如果以D表示存款总额,A表示原始存款,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D=A/r表示。

全部银行存款货币为D=10000/10%=100000元,1/r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款乘数,故存款货币乘数为10倍,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2)修正:

如果考虑“漏损”、定期存款比率和超额准备率,则存款乘数=1/k+rd+t*rt+e。

其中k是通货比率,rd是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t是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是定期存款比率,e是超额准备金率

(3)存款货币多倍收缩过程与多倍扩张过程正好相反,在银行没有剩余准备金时,如某存款人以现金形式提取其存款10000元,将使该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了10000元,但由于1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只能减少1000元准备金,此时它就发生准备金短缺9000元,必须通过收回贷款9000元予以弥补,这样将使其他银行因此而减少存款9000元进而准备金短缺8100元,并同样通过收回贷款予以弥补,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如此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存款总额将成倍减少。

减少的倍数与存款扩张的倍数是一致的。

 

针对上述两个理论,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它们都有其不足之处。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

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我们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

在这样假定下,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如图三所示)包括:

(1)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

(2)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如图四所示)包括:

(1)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2)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

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

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

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

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

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利息与利率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利息是借款者获得货币的成本,也是贷款者由货币得到的收益(或产出)。

也就是说利息是借款人为了借到货币而付出的费用,而借出货币的人因借出了货币的使用权而得到的报酬。

   利率是收益与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一种信用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通过辨别和分析影响货币供求的因素,来增加对于货币借贷和货币供求数量相联系的利率的认识。

   货币需求量是支出单位在一定利率(价格)条件下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当利率下降,则货币需求量增加。

如图3-1

              

                          图表3-1  货币需求

       

   横轴表示货币量,纵轴表示利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关系。

利率,需求量增加;利率上升,需求量减少。

倾向需求曲线的移动意味着倾向需求的变化,向右移动表示货币需求增长,向左移动表示倾向需求减少。

   货币需求曲线表示的是一套利率与需求数量的组合——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支出单位的货币需求首先是由支出计划和购买的支付的需要决定的,支出计划和购买又受到收入的影响,通常收入增加,支出和购买也会增加。

因而,持有货币的需求是客观的或直接的与收入有关的。

当我们的收入提高后,我们需求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应付每日的交易(如小李加薪后,她与家人外出就餐的次数明显增加了)。

   根据图表3-1,当货币需求变化时,整个货币需求曲线都会移动,例如,当对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比如说,由于收入的降低,整个货币需求曲线左移,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利率之外,其他影响倾向需求的因素的变化导致这条曲线移动,倾向需求量也有一个改变量。

大家一定要分清货币需求数量的改变与货币需求的改变之间的区别。

   货币供给是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上缴完存款准备金后可以向市场提供的货币的数量。

中央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可形成准备金的资金数量和设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的供给。

图表3-2描述的是货币供给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条垂直线(供给曲线)。

如果央行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如果央行降低准备金率,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货币供给量增加。

      

 

                       图表3-2货币供给

    货币和利率

   在考察了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之后,我们可以看看货币供给和需求如何相与作用从而决定货币的实际数量和它的成本--利率的。

从图3-3中可以看出,当市场趋向均衡利率i时,这一点上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数量恰好相等。

如果利率高于i,就存在过多的货币供给,从而对利率有向下的压力;如果利率低于均衡水平,就会有过量的货币需求,从而市场的力量会推动利率上升,一旦利率达到i的水平,市场将会停留在均衡利率水平,直到因需求或供给的变化导致曲线移动为止。

 

 

       

 

                          图表3-3   市场均衡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2006-7-27 【大中小】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就其本身性质而言的功能,强调商业银行发挥作用的内政性能。

大体有以下四方面的职能。

  第一、信用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

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

  第二、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作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货币保管、出纳和支付代理者,通过帐户上存款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基于储户存款,为储户兑付现款等,减少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扩大再生产。

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种职能相互推进,构成商业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作。

  第三、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把负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现时,专家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流通工具的创造,而不是资本的创造。

  第四、金融服务职能。

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迈组可户要求,不但开拓金融服务领域,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

如代发工资、提供信用证服务、代付其它费用、办理信用卡等。

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B.信用中介

C.支付中介

D.信用创造

E.金融服务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一楼的回答貌似有点偏离。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是是用来衡量货币法定偿付能力的区分标志。

所谓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偿付的规定,其含义是指一种货币具有法律保护的这种能力:

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取得种种资格的货币就说它是无限法偿的。

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

再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得拒收。

说明:

在我国主币是元,辅币是角分

参考资料: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金融学》教材上的解释

无限法偿是指货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当用无限法偿货币进行支付时,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一般来说,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而辅币则可能是有限法偿的。

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受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主要针对辅币而言,而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编辑本段]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