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46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乡村考察报告pdf费孝通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化论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以美国为中心而形成,这种现代化发展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的过程中,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等等弊端不断出现。

一些非西方国家起而反之,重新认识照搬西方现代化的外发型发展方式,思考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种发展”方式-适应于自身社会基础的“内发型发展”。

内发型发展论就是为了诊治以西欧为模型的现代化发展论所带来的各类弊害、或者是为了预防这些弊害的社会变化的过程(鹤见和子,1989a:

43)。

1(日文原文题目为:

内发的发展论の原型-费孝通と柳田国男の比较)的日本原文为宇野重昭、朱通华主编的《农村地域的现代化和内发型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日文原文题目为:

农村地域の近代化と内发的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国际书院.1991)的第二章,其中文全文翻译为朱通华·

宇野重昭主编的《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的第二章。

本文引用采用日文原文。

  “另一种发展”是瑞典的达格·

哈马舍尔德基金会在1975年向第7届联合国特别总会提交的报告书中提出的一个发展概念。

鹤见和子在一篇题为2的文章中,在对自己设想的内发型发展论提出定义之前,首先从西欧、第三世界、亚州发展中国家等几个层面,对有代表性的“发展”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勾画出一条有关发展这个概念内涵的变化过程,最后指出包含这些第三世界的立场,对发展进行概括性定义的即是达格·

哈马舍尔德基金会的“另一种发展”(鹤见和子,1989a:

44-46)。

达格·

哈马舍尔德基金会提出的“另一种发展”是:

对于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下列四条:

1、满足粮食、健康、居住、教育等为了人的生存的基本要求,2、依靠地域共同体的人们的互动使之实现,这种行为称其为自助,3、保持与地域的自然环境的调和,4、为了各自的社会内部的结构变革进行行动;

并且提出如果满足这些条件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lifestyle),“不同地域的人的集团就能够依据各自固有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以及地域共同体男女成员的创造性,通过与其他地域的集团的交流,进行该地域的创新活动”。

  而鹤见和子在对此“另一种发展”未知的情况下,于1976年使用了“内发型发展”这个用语,因为这两个关于发展的思考都是对于现代化发展论的反思,都是要说明除了现代化以外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个思想,所以,她认为自己提出的“内发型发展”与“另一种发展”这两个用语可以作为同义语来使用(鹤见和子,1989a:

47)。

鹤见和子对于自己强调“内发性”这个概念说明了两个理由:

第一、以塔尔科特·

帕森斯(Talcottparsons)为主的上世纪六十2(日文原文题为:

内发的发展论の系谱)一文为鹤见和子、川田侃编的3《内发型的发展论》(日文原文题为:

内发的发展论,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的第2章。

根据《内发型的发展论》中的第2章以及第5章的中文选译为(胡天民译,江苏社联通讯.1989.03),题目由译者另加并对原文进行了删节。

  3The1975Daghammarskj?

ldReporton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preparedontheoccasionofthe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newYork,1to12septmber,1975),theDaghammarskj?

ldFundation,uppsals,sweden,p.28。

转引自(鹤见和子,1989a:

46)

  年代的美国社会学,把英国、美国等先发国家看成是内发性的发展者,而后发国家(非西欧社会都是后发的国家)以此为样板也要达到和完成现代化的目的,这样的发展方式被西方看成是外发型发展者。

她对这样的二分法提出了挑战,明确表示即使是后发国家也可能具有内发型发展的方式。

第二、特别是从非西欧社会的立场,需要强调精神的知性的发展,也就是强调自我觉醒以及知性的精神的创造性,因为发展并不仅仅限于物质生活向上的侧面,她主张通过精神的觉醒、知性的创造,人们能够成为社会变化的主体。

鹤见和子的这些思想作为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在1978年国联大学召开的有关“内发性文化的知性的创造性”的亚洲地区研讨会上。

在尊重地域文化遗产(传统)、地域居民的自我变革和主体性的意义上,鹤见和子认为这是她强调内发性的其中一个理由(鹤见和子,1989a:

48),作为实践的事例除了泰国以及斯里兰卡起因于佛教的自助运动、以及复兴人与自然共生思想的日本水俣再生运动以外,还列举了有关中国小城镇工业化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参照西欧、第三世界、亚州发展中国家等一些有关“发展”的定义,鹤见和子提出了自己对内发型发展的思考,她是这样定义内发型发展的:

“所谓内发型发展,在目标上是人类共通的,对于这个目标达成的途径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社会模式,是富有多样性的社会变化的过程。

而共通目标就是:

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以及集团满足衣、食、住、医疗等基本的需求,创造能够充分发现各类个人作为人的可能性的条件。

这就是意味着对于生成现在存在的国内以及国际间的差距的结构,人们要共同合作进行变革。

至于达成目标的途径、实现目标的社会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之道(wayoflife)等,各个地域的人们及集体在适应于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遗产(传统),以及结合外来的知识、技术、制度等的基础上,进行自律地创造”,在这定义之后她又补充道:

“在地球规模内如果内发型发展能够展开的话,就会成为多系多样的发展。

并且不论是先发还是后发的国家,有可能相互对等地进行样板交换”(鹤见和子,1989a:

49-50)。

鹤见和子的这个对于内发型发展论的定义,是在她1976年倡导“内发性、自生性发展”的十余年之后进行的归纳和总结。

从内容上似乎是冗长了一点,但其中不仅蕴含了她对已有关于发展定义的理解以及扩展,也倾注了她对于现代化论的挑战和内发性的强调。

在提出这个定义两年之后,鹤见和子在一文中,自己也认为这定义似乎是

  长了一点,应该更明快一些,但因为内发型发展论是她反思在美国学习到的现代化论并与之对比而形成的思想,最后还是一字不改依旧引用了自己的这段似乎有点长的定义(鹤见和子,1991a:

1-2)。

  内发型的发展不是从外而来或从上到下的地域开发方式,而是由内而来由地域而行的根植于人民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发展。

1989年,鹤见和子在执鞭20年的上智大学进行了最后一次授课讲演,题为“内发型发展的三个事例”,对于内发型发展的特点她表述为:

内发型的发展是“适应于不同地域的生态体系,根植于地域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地域的文化传统,依据地域居民的共同合作,开创出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一种创造性的事业”(鹤见和子,20XXa:

32)。

关于内发型发展的三个事例,一是泰国的农村自助运动、二是日本水俣的地域环境再生运动、三是中国苏南的小城镇工业化,这三个事例成为鹤见和子在实证内发型发展论的有效性、补充内发型发展论重要概念“地域”和“传统”的定义、以及发现内发型发展的多样性形态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料,为建构和完善内发型发展论奠定了基础。

  二、费孝通的小城镇研究与内发型发展论

  

(一)内发型发展论的特点

  对于以西欧为模型的现代化的范式,鹤见和子认为内发型发展论与之相比有着极大的区别。

鹤见和子在上文提到的在上智大学最后的一次授课讲演中,她是这样概述的:

“现代化论是单系的发展模型,而内发型发展论具有复数的模型;

现代化论以国家、全体社会为单位,而内发型发展论是从我们生活着的具体的地域这样的小单位出发、寻求解决地球规模的大问题的一种尝试”;

另外“与现代化论最为明显的一点不同是,对于现代化论的最重要指标为经济增长这一点,内发型发展论则是以人的成长(humandevelopment)作为终极的目标”(鹤见和子,20XXa:

有关内发型发展论与现代化论的不同以及关于内发型发展论的特点的论述,常见于鹤见和子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底初的一些论文和讲演之中,而当她详细阐述这些不同和特点的时候,总是要具体引用或者详细说明费孝通开创的小城镇研究,这不仅是因为费孝通的思想是鹤见和子的内发型发展论的原型理论之一,也是因为鹤见和子是费孝通思想的最佳理解者(宇野重昭;

朱通华,1991:

7)。

不仅如此,鹤见和子在阐明内发型发展论的地域观和传

  篇二:

乡村精英调查报告

  乡村精英调查报告

  摘要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政策环境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学者

  们渐渐发现,乡村精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农村政治、经济、文

  化等诸方面的重要而独立的群体。

并且,乡村精英的角色、地位与

  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整个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

  化。

本文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以往学者研究的整合,

  分别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类别的乡村精英考察,得出新旧乡村

  精英对比的差别以及三个领域的精英各自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乡村精英新旧对比政治经济社会

  作者简介:

王玮,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

社会学。

  一、概念界定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最初是用来表示精美的、质

  量上乘的商品,而后演变为指代具有优势地位的某类人。

帕累托在

  其著作《精英的兴衰》一书中这样定义:

“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

  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其后米尔斯

  打破以帕累托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社会精英理  

论对“精英”这个概念

  的界定,而创造性地提出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拥有较高

  个人素质并能运用大量政治权力的这一类人就是精英。

  近些年来,在对中国乡村社会精英进行研究时,国内外学者对待

  “精英”这个概念的界定也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

笔者通过访谈调

  查与文献归纳,将乡村精英定义为那些通过代际遗传获得或者自身

  后天努力获得比一般普通村民更多的威望、影响力,并且通过这些

  威望和影响力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人。

以下将从学术界最为普

  遍的分类,即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三个方面,根据访谈

  实录从乡村精英的人生经历史来探讨其是如何影响其他村民行为

  选择、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是否运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二、精英的分类及其表现

  

(一)政治精英

  政治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领导、管理、决策、整

  合等功能的人。

其代表人物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代

  表的村干部,还包括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声望并热心政治的村民。

  胡甲是安徽省z村现任村长,今年59岁。

他祖辈世代经商,凭借

  自己的勤奋刻苦考上了高中。

因1999年该村的村民委员会改选实

  行直选有机会当上了村委,同年8月补选当上村委会的主任,连任

  至今。

胡甲所管辖的z村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建村历史已逾

  千年的皖南古村落。

胡甲自身爱好文学,文笔很是不错,他于工作

  之余潜心徽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卓著,先后出版了反映家乡

  历史的《龙井春秋》、《胡雪岩、胡适家世家乡》两本书籍,使本已

  有些沉寂的z村悠久的文化底蕴重新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出书以后

  的胡甲一时间名声大噪,被人们称为“文化村长”,经常有单位邀

  请他去做讲座、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还被选为第二十九届北京

  奥运会火炬手。

胡甲连任13年村长,不仅在乡村治理上颇有建树,

  个人家庭的发展他也是相当满意的。

儿子现在杭州月薪万元以上,

  女儿即将前往日本进修服装业年薪也在十几万以上,自己和妻子现

  居住在县城,村里的房子供自己隔三差五回来处理村务。

  

(二)经济精英

  大多数研究认为对于中国农村社区而言,经济精英主要指的是管

  理者、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家及经济上成功之人士。

甚至有学者

  将私营企业主作为农村经济精英的代名词。

其实,由于不同农村地

  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一个农村社区中,经济精英的界定往往具

  有相对性,在一个社区内被称为经济精英的人,在另外一个社区就

  可能是一般平民百姓。

  今年68岁的胡乙是z村的农民企业家。

胡乙的个人经历比较坎坷,

  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由于个人读书欲强烈家中勉强供其读到初

  中。

八十年代的时候听闻卖纸箱包装很赚钱,便回到z村和几个亲

  戚一起集资办了一个纸箱厂。

胡乙在做企业方面颇有天赋,不仅把

  纸箱厂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在原厂旁边又办了一个新的光纤制造

  厂,年利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企业成为村里、镇里的明星企

  业,胡乙本人也成了县里有名的乡镇企业家,因此也获得了不少的

  荣誉,结识了不少有权势的人。

也因这些人脉的不断积累,胡乙的

  企业越办越好。

  现在年届七旬的他将两个厂子分别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因为

  身体硬朗也不愿意闲下来,还在厂里做着技术工程师。

两个儿子分

  别在上海、黄山市等地有住房,孙辈也都在城市里上学、工作。

  厂赚的钱在胡乙的主张下,会投资一些服务业,比如镇里正在建造

  的最高档的宾馆就是其投资的。

  胡乙谈到,镇里领导和自己很熟悉,曾不计其数地找到自己希望

  可以出任z村的主要村干部。

由于自己认为进入组织会受到很多束

  缚,并且收入很低便屡屡拒绝。

不过,自己有余力也还是会为村里

  做贡献的。

据z村村民说,胡乙是个很有爱心的企业家,现在担任

  村里老年协会的会长。

每逢遇到建造村里的公共设施如水库、马路,

  他总是又出钱又出力,因而在村中威望非常高。

不过,据笔者观察,

  胡乙多年前便随企业搬到了离z村较远的经济开发区居住,平时和

  村民们的接触很有限,可能并不会对村民的日常一些行为选择产生

  过多的直接影响。

  (三)社会精英

  对于社会精英而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精英是在人品、知识、

  威望和经验等方面存在着相对优势的社区成员。

  笔者采访到z村一位87岁的乡村老教师胡丙,其出生在一个书香

  门第。

胡丙是家中长子,小时候跟着秀才爷爷在家中学习古典经书。

  由于爷爷看不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不希望胡丙在饱读诗书之后会

  进入官僚体系助纣为虐,便不允许其继续读大学。

于是胡丙在高中

  毕业之后便回到了z村,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曾为了给不识

  字的村民普及文化而办过扫盲班,因而在z村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

  胡甲退休以后的晚年生活还是非常充实的,年轻时因和现在的老

  伴在文艺方面志趣相投(胡甲拉二胡,其老伴弹电子琴)而喜结连

  理,如此仍保有此爱好常常琴瑟和鸣使得老年生活并不空虚。

由于

  知书达理懂得的道理多,村民们时常有问题请教老人,连村长也喜

  欢常常到老人家里坐一坐,共同商讨z村的发展计划。

  老人的几个子女由于家境并不好都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发展得

  较好的女儿是初中文化,现在黄山市景区里工作;

最差的三儿子在

  家务农,还需要老俩口常常补贴。

老人表示自己并没有多少能力帮

  助子女,不过有一次z村有推荐当兵的名额,自己便找到村长推荐

  了自己的四儿子。

四儿子也因那次入伍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退伍

  转业后留在了黄山市里。

  三、结论

  通过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精英的访谈,笔者发现当代乡

  村精英较历史中乡村精英的特点有较大的变迁,且三个领域中的精

  英也各自呈现其独特的地方,较其他两个领域有所区别。

  

(一)新旧乡村精英的对比

  传统社会中的士绅,即乡村的精英阶层,是联系国家政权与广大

  农村社会的中间环节,是乡村政治的中心,具有相当的道德解释权

  与评价权。

费孝通(20XX)在论述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特点时指出,

  士绅可以通过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将下层社会的压力传到上层,直到

  皇帝本人。

因而那个时期的乡村精英一定要拥有正统的、道德性的

  篇三:

费孝通中国绅士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在我的祖先中,有一个人通过了高级考试,被政府派到云南监督采盐。

那时云南是一个偏远的边防,而且更危险的是疟疾流行。

事实上,我的这位祖先到了不久,就染上疟疾很快地死了。

他有一个年轻的弟弟听到这个消息,下定决心要去云南把哥哥的棺材运回来。

他工作了几年,赚够了旅费,开始出发,一路上经过了很多荒山老林,遭遇无数困难,最后成功地将棺材运回来。

在现代人看来,完成这个任务是完全不必要的。

因为他不仅牺牲了他的前途,放弃了中举的机会,而且冒了生命的危险。

然而,这件事写进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它是这个家庭里做过的一件真正的大事。

p90

  最近,潘光旦教授和我分析了915位通过高级皇家考试(高于省级)的人。

他们所在地区分布如下:

52.5%来自中国传统城镇,41.46%来自农村,6.43%来自中间的小城镇。

这些统计显示出,即使是需要经过长期文字训练的领域,仍有半数学生,来自农村。

更有意义的是不管他们的父亲有没有文化,中举人数的城乡比例大体相等。

p92

  一件表示有闲的长袍象征着荣誉和特权,是一个绅士最后才能放弃的东西。

它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我有一个叔叔,四十年来穷极潦倒。

他住在一间空房子里,身无分文。

但是他的日常生活在茶馆里度过的,而且直到死,还是穿着长袍。

他临死的场面是最令人悲伤的。

他在最后的弥留之际,还不愿闭上眼,当时我族内的一个表亲正在他的灵床边。

他担心自己不能作为一个绅士死去,不能穿上绸衣,埋在一个优质棺材里。

我的表亲安慰他说,他死后一切事情都会安排好的。

他微笑了,然后满意地死去。

此事充分地表现了绅士的内在心理。

p122

  西方的许多朋友还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如此不愿接受基督教对灵魂的拯救,以及机器对生活的帮助?

他们把所有这些归于文化的惰性。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衰退,只有待救世者做出自己的证明。

说中国人一直有偏见,反对新宗教的信条和新的生产方式,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当佛教首次传人中国时,它是新的,但是它很快地融合于中国的宗教信仰,并且深深地扎根于农民中间。

像马铃薯和烟草,这些新作物的传播在中国就没有遭到抵制。

p12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